APP下载

《论语》修身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2016-03-18霍小芳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修身论语

霍小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24)



《论语》修身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霍小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山西太原 030024)

摘 要:两千多年来,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立身处世,中国人都以儒家思想为指针,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用简洁精炼的语言阐述了为人处世、为政惠民、修身养性、为学育人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其中关于修身方面的阐述,更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关键词:《论语》;修身;现代大学教育

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可谓根深叶茂。它就像长江水一样,不仅在流淌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还滋润着广阔的中华大地,滋润着中华民族,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源于中国,儒家修身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在古代培养出多少仁人志士,他们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具有深深的民族责任感,而我们的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振兴之路上,更需要培养出新时代的“君子”,它能否为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点亮明灯,指引方向,从而培养出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许多教育者、文化人所思考的问题。

一、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反思

现代大学教育从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大学的专业过窄,教学内容偏旧、培养模式单一,且大学和社会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多少机会可以实践,所以存在的现象是“死读书、读死书”,当时学生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吸纳,从而导致了本本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大学教育,一方面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步伐,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划分的内容相比之前也较宽泛了;另一方面,“毕业分配”制度的取消,学生面临了就业的挑战,之前被动的学习状态改为了主动的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大学教育开始和社会联系起来,但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进入了校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也同样影响着校园,学生们为有一个好的出路,纷纷学习一些热门专业,甚至有的在读书期间就想富起来,开始逃课旷课做各种各样的社会兼职。一些人文学科成为冷门,学生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也凤毛麟角了,中国的大学教育逐渐丧失了探索真理的热情,而转向了功利主义。所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论语》的修身思想

两千多年来,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立身处世,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都以儒家思想为指针,而《论语》更是最精粹的儒书。宋代宰相赵普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以夸张的比喻确立了此书在古籍经典丛林中的顶峰位置。《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孔子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用简洁精炼的语言阐述了为人处世、为政惠民、修身养性、为学育人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其中对于修身方面的阐述,更让人感觉受益匪浅。《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想起“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会让我们认为《论语》是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的,是一种政治哲学。实则不然,《论语》的核心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做人的论理。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心想恢复社会秩序,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这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但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认为,根本的问题是提高人的修养。《大学》中有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都要落到修身上。所以孔子提出了一整套做人的理论,把一生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教育上,教人如何做人上。

《论语》中关于修身的思想,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修身的根本态度。二是修身的方法和要求。

(一)修身态度

1.为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为己不是为自己谋名利,而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己是学习修身的最根本的态度。这在《论语》中多有反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中对于某种学问或思想的道德要求,只是知道的不如喜欢它,喜欢它的不如以它为乐。喜欢它而去做了,也有不同的层次,“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一种是因为对自己好才做,即“利仁”,而一种是觉得从心底认为就应该这么做,即“安仁”,把它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知之、好之、利之、安之、乐之是不同的境界,而真正道德的境界应该是安之、乐之,只是为了自己心安,没有任何别的要求,完全是为己的行为。

为己的一个表现是有耻、知耻。“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羞耻感是道德的一个底线,它是道德自觉的基础,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他才能在违反道德的一些事情前感到内心的愧疚与谴责,才能够约束自己,如果一个人连羞耻感都没有了的话,那他就会为所欲为,做起事情来肆无忌惮,那这样的人就无药可救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认为以政治民和以法治民,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培养起人们的耻辱感,如果每个人都能培养这样的观念,那将会成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君子的人格培养,在孔子时代,没有奖励和惩罚的方式,靠的是这种耻感文化,而且耻感文化对我们中国人影响很深远,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为己在修身上的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慎独。慎独,就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小心,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身方法。如果说为己是一个原则的话,那怎么落实呢?就是要慎独。只有做到慎独,才是真正的为己。慎独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为己的标准。一般人,别人看得见的时候,我就会做好,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就原形毕露,而真正做到为己的人,就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不会在乎别人在不在场,这是它真正内心的需求,所以慎独是一种境界,可以看出你修身到什么程度,同时它也是一种修身的方法。

2.由己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离我们远吗?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做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有人能把一天的时间都用到行仁上吗?我没有见过能力不够的人,只要你去做,你就能做到。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完全靠你自己,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肯付出、肯努力,就能做到。孟子曾经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它的延伸。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只要追求就可以得到,这种追求的东西是自身之内的;一类是追求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得到它还要取决于命运,但这种追求一般是自身之外的东西。前面这一类指的是道德修养,后面是吃喝住行、权势地位等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如果说后者的获得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话,在道德修养上,则靠的是自己的不懈追求,只要想做,肯定能达到目标,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3.求诸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一切求之于己,从自己的方面要求,而小人一般是要求别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一个人不怕没有职位,而是担心有没有能担任职位的才能,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努力地设法使自己值得他人了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要先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方面找原因,对自己要求严格些,对别人要求宽松些。

一个“为己”,一个“由己”,一个“求诸己”,是修身的基本态度。它们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依靠自己的努力,靠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修养。

二、修身的方法和要求

1.好学

《论语》第一篇即为《学而》篇,可见儒家对学习的重视。但同时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生而知之”,而是靠“学而知之”。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季氏》)孔子也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可见“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此外,学习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博闻才能广识,这是真理。“多见,而识之”。多见是指多多看书学习、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同时反对“不知而作”,坚持知而后作。

2.反省

反省自己,这也是修身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每个人要时常反省自己,反省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但反省自己,不是说闭门思过,它不是指纯粹的内心活动,而是要和实践相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所以这里的自省体现在我们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见到好的地方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引以为戒,这就是一种自省。“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孔子说:“罢了,我没有见到有人能够看见自己不对的地方而自责的”。所以自省,这有三层意思:一是“见贤思齐”;二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是“见其过而内自讼”。

3.改过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孔子对学生好学的评价,不是说学生有多聪明,多用功,而是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指不迁怒于别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他不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找别人发泄,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来反省。“不贰过”是指同样的错误,他不会出现第二次。孔子认为这就是好学的表现。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并没有说他不犯错误,而是说他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论语》中其他地方也提及到,如“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所以孔子不是要求人不犯错误,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去学习,这是对错误的一种正确态度。“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这里举出君子和小人在面对错误时不同的态度,君子犯了错误,大家都能看得见,改过了,大家会更加仰慕他。而小人犯了错,总是想办法去修饰、掩盖,这就是君子和小人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的深刻见解。学习不仅可以学习正面的经验、思想,而且可以从反面教训中学习,这对于我们的修身有着重要的意义。

4.力行

孔子注重“学”的重要性,把学作为自立的根本,认为只有学,才能真正具备“仁智信直勇刚”的德行,还提出了一些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如“博学于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同时还注重用“思”来提升内修的境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过思考,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此外,孔子更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因为怕说出来做不到,所以说话很谨慎。这都是强调力行,即说到就要做到。所以孔子的所讲的那些思想并不是“纯务虚”学问,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注重将所学的知识、礼仪、德行在现实中得以运用,达到知行合一。

三、《论语》修身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的缺失,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所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一门技术或技能的“机器”。为此,我们需以传统文化为支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那些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曾经给多少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滋养,它曾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论语》所体现的修身思想代代相传,它已长久地渗透在我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体制、社会风俗、心理习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心魂”所在。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汲取它的精华,更好地去阅读它们、了解他们,掌握修身的原则和方法,学习做人的道理,并运用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懂得提高自己的修养,需立足于个人的自觉,依靠自己的努力,从自己做起,运用好学、反省、改过、力行等方法,从书本学习到以身实践,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它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知识、启迪智慧,更能帮助我们丰富人格、滋养人生。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在中华民族振兴之路上,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蕉.儒家修身思想与现代大学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2]于建福.半部《论语》治天下[J].高校教育管理,2008(4).

[3]杜景川.儒家修身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齐鲁文化研究,2003(2).

[4]马永庆.儒家传统修身观与现代人格完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5]钱逊.孔子的活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6]龙昭雄.论语与现代生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何志玉

Inspirations from the Thoughts about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and Character Promot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or College Education

HUO Xiao-fang
(Department of Basics,Shanxi College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s,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For over 2000 years,for matters as large as governing of a country,and as small as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and character and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in the society,most Chinese people adopt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as the guideline for their behaviors,an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most pure and most reliable book explaining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book that records the words and deeds of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This book explains in concise and refined language the thoughts in such aspects as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 people,governing for the benefit of people,cultivating your morality and improving your character,and how to study and teach.In this book,the content about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and character is especially beneficial.

Key words:The"Analects of Confucius";Slim;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B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6)02-0077-04

收稿日期:2015-11-09

作者简介:霍小芳(1981-),女,山西蒲县人,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修身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打好“修身”基础 方能“担当”大任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济南人如何“修身”以“养性”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