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破解“中国式难题”的战略思维与现实路径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2016-03-18刘锋
刘锋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破解“中国式难题”的战略思维与现实路径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刘锋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摘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审视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破解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式难题”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协调发展为重要方法,以绿色发展为必要条件,以开放发展为外在环境,以共享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排除各种利益藩篱和思想障碍的干扰,推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式难题”;“五大发展理念”;内在意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发展的经验总结,是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改革困境、破解“中国式难题”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思想结晶。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当前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协调发展为重要方法,以绿色发展为必要条件,以开放发展为外在环境,以共享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排除各种利益藩篱的干扰,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与和谐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式难题”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富强之路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些成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一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从闭关自守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跨越,从偏重人治到建设法治中国的跨越等。二是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富强梦”的追求上看,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契合。当前中华民族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强的中国梦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社会主义中国正行进在通向富强的大道上。三是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振兴梦”的探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顺利地回到祖国怀抱,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成为民族振兴的重大进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源泉。从2008年至2013年这五年的发展数据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应对非典、国际金融危机等,战胜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四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人民幸福梦”来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并不断充实“共同富裕”、“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人民幸福蓝图。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来说明人民幸福生活的水准,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民幸福的终极价值目标。尤其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南。总之,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取得这些发展奇迹的“密码”就是中国共产党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思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破除了离开生产力的坚实基础来变革生产关系的僵化观念,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厘清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的重要区别,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逐步走出了“苏联模式”的阴影,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开辟了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创造着“中国式奇迹”的同时,仍有一些“中国式难题”亟待破解。之所以产生“发展奇迹与发展困境共存”的局面,与我国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和理念是息息相关的。用美国学者戴维·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来分析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欧洲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历史转变。“时空压缩”具有双重效应。一是正面效应,即我国的现代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国情和人们的现实诉求,取得了经济腾飞、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进步以及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等“中国式奇迹”。二是负面效应,即我们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传统性、现代化乃至后现代性的交锋,存在“后发劣势”,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这些“中国式难题”至少包括五点。一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提出新期待。比如,人们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愿望,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这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1]。三是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现象日趋强化,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进步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2]。四是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失衡和重组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个经济体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出现明显的分化走势、新兴国家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经济问题政治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等,这些都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五是党的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如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法制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这当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遭遇多元的“利益矩阵”,甚至是某种“博弈困局”。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时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到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也逐渐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15年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6.9%,这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首次低于7%。为了有效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形势,破解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式难题”,如期完成“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方位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所处的发展机遇期仍然没有改变,但确实面临着矛盾剧增、风险隐患叠加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式奇迹”的经验总结,更是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改革困境、破解“中国式难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崭新认识。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意蕴及其对“中国式难题”的创造性解答
为了有效破解全面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式难题”,培育新的发展业态,壮大发展优势,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
(一)在发展动力层面,坚持创新发展,使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基点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社会转型出现的新特征,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所谓创新发展,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3]31。面对世界发展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以及我国发展动力亟须转换的现实要求,必须要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和网络经济空间,推动新的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蓬勃发展;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基点,摒弃过于重视发展速度和GDP总量的传统发展思路,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升发展效益和质量。
实现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所谓构建产业新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的创新以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都将是“乌托邦”。目前,体制机制的创新应该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简政放权步伐,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提升政府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深化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此外,还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和现代化。而这一切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所以,坚持创新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确保人尽其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头,无论是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还是某一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都要有历史担当,应该用自己的专长为改革开放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二)在发展方法层面,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3]31。从“协调发展”的内涵上可以看出,至少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一内涵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的论述,也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更鲜明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在区域发展层面,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东部地区的部分城市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中部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不好的西部地区的部分群众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状态。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差距更大。客观上存在的过大差距已经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引进高端人才的瓶颈。在城乡发展方面,新农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4]。扭转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此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的关键。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曾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现在着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在发展条件层面,坚持绿色发展,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为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破解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困境,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所谓绿色发展,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3]31。“绿色发展”的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曾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倡导人们采用绿色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根据人们对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出了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目标;提出了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资源环境国情观和生态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从而使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提升,使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使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都能够坚持节约优先,最终推动整个社会都养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坚持“绿色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就要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改变过去考核领导干部时“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同时各部门应该积极创新环境治理方式,严格环保执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
(四)在发展外部环境方面,坚持开放发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开辟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局面
坚持开放发展是适应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的必然选择。所谓开放发展,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3]32。开放发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验的高度总结的基础之上。开放发展释放了强大的改革红利,给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很多利好。那么,未来中国是否会继续扩大开放?这是外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习近平多次就开放发展问题进行了论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提出了“三个不会变”,即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这就阐述了中国将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寓中国的发展于世界的繁荣发展之中。同时,“三个不会变”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诚意和决心”,“是中国积极主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强烈信号”[6]。
为了推动开放发展,加强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和战略互信,党中央提出了要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探索就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其目标就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然而,有些国外媒体和西方人士炒作“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私家小路”等,这种观点是极其不公允的。当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已进入实施阶段,已获得沿线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习近平在中英工商峰会上指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共赢的,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来。各个参与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根本原则,实现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繁荣,绝不是任何一方的私家小路。另外,中国还倡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参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提出了大陆要深化同港澳台的合作交流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些战略举措都为应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坚持开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发展目标层面,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提出新期待,客观上要求我们坚持共享发展。共享发展就是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32。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与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措施。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一个个体”和“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
当前阻碍共享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贫富差距过大,但也要理性看待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有学者指出,“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定的贫富分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很难逾越的阶段。既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能保证时时刻刻的绝对公平,这样的一帆风顺的发展方式在目前的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还没有出现过”[7]。中国也不例外,何况我们仅仅用了将近40年的改革发展,走完了一些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所以,贫富差距过大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出现的“疾病”。这种“疾病”只是暂时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财富分配的更加合理化,贫富差距是会逐渐缩小的。近年来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加快新农村建设、完善住房保障和医疗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措施都为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机会均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所有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余论
“五大发展理念”分别从发展动力、发展方法、发展条件、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发展的目标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阐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审视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式奇迹”以及破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式难题”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指南针,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除了与生产要素本身有关联之外,关键是与决策者的政策选择密不可分。我们要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排除各种干扰,保持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2]季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新视野,2009(6).
[3]本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本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6]张翼.“三个不会变”:积极主动开放的诚意和决心——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N].光明日报,2015-12-14(02).
[7]程美东,靳建芳.理性看待我国当前的贫富分化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2(4).
责任编辑:杨绪强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2-0005-05
收稿日期:2015-11-22
作者简介:刘锋,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改革开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