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启迪

2016-03-18魏晓东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

魏晓东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启迪

魏晓东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其重要启迪有争取和完善党的领导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坚持反对“左”右倾错误、不断巩固工农联盟、大统战要有大思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历史启迪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是为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历史启迪。

一、争取和完善党的领导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完善的过程。笔者认为,如果从领导权实现的程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程可以梳理为争取党的领导、争取和巩固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三个阶段。

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特殊复杂的国情决定的。国情的复杂导致了统一战线的复杂多变。

自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把一个封建的中国一步一步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中国,敌我力量强弱的明显对比,中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造成的革命不平衡两个基本事实,决定了要实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变中国为独立自由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需要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革命势力作战。由于敌强我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依靠党的正确的策略战略。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统一战线构成复杂和变化大的特征,注定了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最关键的是,统一战线的构成复杂,在统一战线中,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其主张也就必然有分歧而且会不断变化。即使同一个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立场和态度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在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时期,其态度是反动的,他们是革命的敌人。但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他们也会参加到抵抗侵略者的统一战线中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情在变化,统一战线在变化,决定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转变过程。根据对历史资料的学习和梳理,笔者认为,走中间道路努力的最终失败和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失望是构成我国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观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主政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群众拥护的先进性及其与民主党派合作过程中实施的方针政策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是构成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客观条件。在与专制势力的长期斗争中,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主政治的目标方面逐步合拍,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使我国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成为必然。第二,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全国的转变。第三,从领导权实现的程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程可以分为争取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三个阶段。

总之,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特殊复杂的国情决定的。国情的复杂导致了统一战线的复杂多变。要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和把握统一战线的变化,制定出各方面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需要长期艰辛的探索,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中国共产党作为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无论是对国情的正确判断,还是党自身的成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渐完成,这是党领导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规律。

二、发展统一战线要坚持反对“左”右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经历了由领导局部到领导全国的转变、由争取领导到巩固和完善领导的转变,两个转变真实地反映出党领导统一战线的艰辛。党在领导统一战线方面最大的考验,就是不断遇到来自党内“左”右倾错误的干扰和破坏。换句话说,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在反对“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中逐步实现的。

据专家考证,以左和右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别,源自法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不久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把国民党人分为左右派。“左派”是指拥护新三民主义者,“右派”是反对新三民主义者。到了中共四大,在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出现“左”倾、右倾字样。从一般意义上讲,左倾一般表现为激进、超越,右倾一般表现为保守、落后。当给左字加上引号后,“左”倾是专指脱离客观实际的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1955年毛泽东对“左”倾有过明确概括。他说:“什么叫‘左’?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这是‘左’,这个不好。”[1]右、左倾都是错误倾向,我们要既反对“左”,也反对右。

民主革命时期,党遇到的主要有两次右倾、三次“左”倾错误,教训极为深刻。第一次右倾错误是发生在大革命后期陈独秀主动放弃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接连遇到了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一次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第二次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三次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明又系统地提出了右倾投降主义的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内又遇到了两次“左”倾错误,第一次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

我们先看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1923年,陈独秀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系统阐释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观点。他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只能帮助资产阶级领导,等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再来领导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放弃国民革命领导权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思想基础。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陈独秀犯了一系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上,陈独秀主张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在革命武装问题上,陈独秀在关键时刻自动解除了无产阶级的武装;在农民的革命运动问题上,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在于,放弃了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争取,是导致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1927年8月7日召开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八七”会议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但由于它受到共产国际“左”的思想影响,在反对右倾错误时没有注意防止和纠正“左”的错误。随后党内接连出现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这三次“左”倾错误都给革命造成严重的损失,致使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遭到了破坏,革命战士用生命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也几乎丧失殆尽,红军被迫走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的若干问题特别是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进行了深刻反省。《决议》对三次“左”倾路线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作了实事求是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分清了是非,“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193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王明作了题为《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对党中央的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许多正确的观点和政策提出批评,重点是否认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权,认为不应该提谁领导谁,而是“共同负责、共同领导”。他否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王明提出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实质是要一切“经过”国民党,将抗战领导权送给国民党,放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对党的实际工作造成了危害。

中共中央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使他的错误主张的影响限制在局部的范围内,并较快地加以克服。为纠正王明的右倾错误,中共中央专门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王稼祥在会上对季米特洛夫代表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所作的指示作了传达,否定了王明的右倾主张,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王明失去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也就只得作了检讨,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宣告破产。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左”倾错误,给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党的重点工作的战略转移。

从历史上看,党内“左”右倾错误的产生,似乎有个比较规律的现象。一般来说,在党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时,党内容易发生“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当党的各项工作进展暂时遇到困难时,党内又容易发生右倾错误。从表面看,这两种错误倾向分歧很大,但隐藏在这两种错误认识及其行为背后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即都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右的是放弃领导权,‘左’的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了‘无兵司令’、‘空军司令’。可以说右倾是把整个队伍送出去,‘左’倾是把整个队伍推出去”[2]109。因此,无论是右倾还是“左”倾错误,事实上都否认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要发展党的统一战线事业,既要反对“左”,也要反对右。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巩固和完善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方面纠正“左”右错误倾向的历史,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从纠正“左”右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智慧和气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纠正“左”右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逐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领导制度逐步形成,党逐步成熟起来。与此同时,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得到健康发展。

三、发展统一战线要不断巩固工农联盟

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工农联盟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离不开工农联盟的支持。工农联盟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发展离不开工农联盟的支持,这是党领导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历史启迪。

(一)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工农联盟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指出,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由此看来,工农联盟是两个基础,一是国家政权的基础,二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主要涵盖两层意思。首先,农民是革命的动力。在旧中国,工农两大阶级占中国总人口的大约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从数量上看是绝对多数。再从工农联盟的构成看,当时工人阶级所占比重并不大,主要是农民人数众多。

统一战线中的农民指谁?有什么特征?和工人的关系如何?这是我们探讨工农联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毛泽东有深入的研究,他说:“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指贫农和中农。”[3]644同时,他对中国农民构成及特征有系统的分析,“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他们是日本侵略者的死敌。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如不依靠三亿六千万农民群众的援助,他们就将一事无成。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4]

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毛泽东认为,“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大家开会、办事、上课、出报、著书、演剧,都在山头上,实质上都是为的农民。抗日的一切,生活的一切,实质上都是农民所给”,“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3]692。

其次,农民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可靠同盟军。在统一战线中工农联盟最可靠,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农民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人数众多。他们受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剥削,没有政治权利,不但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革命和土地革命,并且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是重要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二是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我国的工人主要是来自破产的农民,他们虽然从农村到了城市,由农民变为工人,但这种天然的渊源关系,决定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三是农民辛勤劳动所生产的粮食,养活了工人。四是有很多农民家庭的兄弟,既有农民也有工人,其联系紧密而特殊。同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由农村提供,没有农村的消费市场,工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农民和工人互相离不开,农村和城市互相离不开,这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充分证明农民和工人生活方式接近,生产方式及产品互补,彼此容易产生感情,沟通起来比较自如,农民不仅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而且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国农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工农联盟的领导者。中国农民在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在反抗压迫方面,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立场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可以同工人阶级结成联盟。但是,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分散的小农经济,必然造成散漫无组织、绝对平均主义、皇权思想、个人崇拜、宗派主义等落后思想在小农经济的农民身上时常都能够表现出来,缺乏先进的思想。中国农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

与农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和特点决定了其在工农联盟中必然处于领导地位。毛泽东经过深入研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许多的优点:一是中国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二是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三是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中国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而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联合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离不开工农联盟的支持;统一战线事业大发展离不开工农联盟的支持。

(二)工农联盟对统一战线有重要支持作用

1953年6月,第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我们有两个联盟、两种合作。一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就是劳动人民的联盟;一种是工人阶级和剥削者的联盟,跟资产阶级的联盟。头一个联盟为后一个联盟的基础,没有头一个联盟,我们就没有力量。必须有这个联盟,才有力量去联合那些可以合作的剥削者,他们才会来同我们合作。”[5]127笔者认为,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把工农联盟对统一战线的支持作用说得十分清楚。正因为有了工农联盟的强大力量,统一战线遇到任何意想不到的变化和困难,都能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克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些同盟者因为各种原因退出统一战线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统一战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工农联盟存在,只要共产党和革命的军队是存在和发展的,统一战线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也会存在和发展。毛泽东说:“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伍。他们能够拉了我们队伍中的坏分子跑出去,我们当然也能够拉了他们队伍中的‘坏分子’(对于我们是好分子)跑过来。假如我们能够从他们队伍中多拉一些人出来,那敌人的队伍就减少了,我们的队伍就扩大了。总之,现在是两个基本势力相斗争,一切中间势力,不附属于那一方面,就附属于这一方面。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灭亡中国和出卖中国的政策,不能不驱使很多的力量跑到我们方面来,或者径直加入共产党和红军的队伍,或者同共产党和红军结成联合战线。只要我们的策略不是关门主义,这个目的是能够达到的。”[6]历史证明,只要工农联盟存在,只要共产党和革命的军队存在和发展,统一战线就会发展。正如毛泽东说的,没有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我们就没有力量,必须有这个联盟。有了这个联盟,我们才有力量去联合那些可以合作的剥削者,他们才会来同我们合作。统一战线发展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判断的科学性。

在此,我们仅以大革命失败后统一战线的发展为例来说明工农联盟的主要作用。大革命失败后,工农联盟的建立和巩固,有力地支持了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政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工农联盟不但成为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基础,而且成为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政权的基础。

我们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破裂、大规模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来分析工农联盟的重要作用。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原先在统一战线中的大资产阶级转向反革命的阵营,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上层小资产阶级开始附和大资产阶级。残酷的现实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大革命失败使革命转入低潮,深入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联盟,创建工农武装。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破裂后,中共先是提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思想。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总结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教训,对工农联盟重要性有了新认识。会议认为,党应该改变以前的战略,眼睛要转向处在社会底层具有革命积极性的广大群众,坚决地武装工农,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在中共的诸多新认识中,强调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很有特色。一是强调必须要和工会、农会建立密切联系,要把革命的力量建筑在工农联盟上。二是强调继续与国民党的左派联合,尤其是与他们的下层群众联合。同时提出,“最后与我们联盟的左派国民党及其领袖之执行革命政策的程度如何,要看我们党依据于武装工农组织等的实现力量如何”,“所谓左派联盟,实是与革命小资产阶级联盟”[7]。换句话说,会议认为,与国民党左派联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工农联盟的力量大小。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共已经认识到工农联盟对巩固工农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八七”会议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确认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之后,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目前的总任务不是直接组织进攻和普遍地实行武装起义,而是争取工农群众。争取群众的最好办法,就是巩固工会和农会,尽可能多地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在城市,党不仅要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而且要想办法取得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同情。在农村,无产阶级在乡村中的基本力量是贫农,巩固的同盟者是中农。党的六大制定的争取群众的总任务,对推进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有重要意义。

根据党的六大制定的争取群众的总路线总任务,党的主要工作开始转入反革命力量比较薄弱又有一定革命基础的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紧紧依靠工农联盟,党在领导全国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到1930年,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洪湖、湘鄂西根据地,左右江根据地等十几个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万人。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形式。

党领导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证明,工农联盟是最可靠的基础。依靠工农联盟,党开展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而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又给工农联盟巩固提供了保障,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力地推进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由低潮到高潮的转变。工农联盟不但成为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基础,而且成为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政权的基础。在回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毛泽东曾经说:“资产阶级虽然叛变了,但是党能够紧紧依靠着农民。党的组织不但重新发展了,而且得到了巩固。”[3]611

新中国60多年的实践证明,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工农联盟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工农联盟不巩固,统一战线就不可能巩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必然会受到损害。工农联盟巩固,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发展,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就能够不断发展。

四、大统战要有大思维

统一战线是解决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的问题,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实践证明,“大统战”需要有大的战略思维,集中全党的智慧才能够搞好。

(一)大统战要有大局观

大局观就是全局观,站得高看得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是先贤对“全局”与“一域”、“万世”与“一时”辩证关系的阐释,特别强调大局意识的重要性。大局观促成统战的事例,在古代中国数不胜数。宥于时代局限,真正能够体现大局观的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充分证明,世界眼光、全局视野,是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保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面对党内“左”倾关门主义者的反对,关于建立国内国际两个统一战线必要性的论述,就是全局观的集中展现,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在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毛泽东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深入分析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入手。他认为,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由国际国内敌我力量强弱的明显对比以及中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造成的革命不平衡两个基本事实决定的。从世界范围内看,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反革命的力量比过去是衰弱了,革命的力量比过去有了增长。但应当看到,世界的反革命力量暂时还是大于革命的力量,尤其是企图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日本帝国主义,其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敌强我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他得出的结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是中国反日寇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基本条件。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是一个全局,要解决抗日战争这一全局问题,不能单独依靠某个政党、某支军队的力量,必须要动员全国人民的力量,我们的要求是依靠多数和照顾全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延安时期林伯渠说过,做统战工作的领导人了解情况要用两个工具,一个是要用“望远镜”远望全局,一个是要用“显微镜”近察问题,远望和近察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把情况了解得又广又深,解决问题就有把握了。“望远镜”的观察方式,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全局观对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统战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他强调,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好。如果我们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大局意识,不仅会影响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2015年1月29日,在与党外人士座谈时,习近平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我们提出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就是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作用,各方面成员要共同使劲,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的工作。

党的领袖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论述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大局观包括对统一战线在全局工作中地位的界定,包括统战系统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机协调,也包括对统战工作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深刻认识。不仅共产党要有大局观,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也要有大局观。

(二)大统战要有大胸怀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有大的肚量,虚怀若谷,容天下难容事之人。反之,心胸狭窄,鼠目寸光,只顾眼前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者,难成大事。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漫长的历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宽广胸怀。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自毁抗日长城、亲者痛仇者快的严重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国共合作史上惨烈的一幕。在“皖南事变”发生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层,在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后,就提醒全党对黑暗局面的到来要有充分的准备。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于痛定思痛之后,经过冷静分析,为了顾全大局,以斗争求团结,改政治上、军事上全面反攻为“政治上全面反攻,军事上取守势”的斗争策略并迅速贯彻。毛泽东在给党内的指示中说:“我党在这次反共高潮开始时采取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去年十一月九日的电报),取得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在皖南事变后转入猛烈的反攻(两个十二条,拒绝出席参政会和全国的抗议运动),也为全国人民所赞助。我们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政策,对于打退这次反共高潮,是完全必要的,且已收得成效。”[3]779“皖南事变”的处理,也同样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共产党的宽宏大量。中共带领全党胜利地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不仅使中国抗日战争克服了一次最严重的危机,而且也维护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确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至于破裂,从而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国难当头之际,委曲求全,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宽广胸怀,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拥护。群众拥护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并长期执政,靠的就是拥有这种独特的优势。

(三)大统战要有大智慧

统一战线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大统战”需要集中全党的智慧才能够搞好。周恩来在《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大家都承认共产党是领导党,共产党的领导是指党的集体领导,党的中央和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省、市、县委员会等)的领导。起着领导作用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个人……在政协里边,在我们个人的来往当中,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只有领导机关和政策才是代表领导的。”[2]4362015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他还明确指出,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

从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看,统一战线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情,更不是几个领导的事情,而是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集中集体智慧做好的大事情。李维汉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一部分,它贯彻到党所领导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全党上下一致努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5]18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展,统一战线工作又不仅仅是局限于集中执政党的集体智慧,甚至是集中参政党和全社会的智慧全力以赴做好。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国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颁布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中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8]这里谈到了“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在审阅党的十三大报告时邓小平批示,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报告。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党的十三大报告写进了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的内容。

中共十三大召开之后,各民主党派按照中共十三大会议精神,各自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此同时,中共在统一战线内部,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开展了广泛的讨论。1989年1 月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内部刊物刊载的《北京市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对“多党合作”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上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9]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指示,1989年1月25日,中央统战部把邓小平同志的批示向民主党派负责人通报,并在1月27日开会,宣布成立由各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文件起草专门小组。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任组长,负责文件起草的领导工作,中央统战部协调有关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此后,围绕制定方案,社会各界对多党合作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从中央到地方,从统战系统到理论界,都参与了大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在宪法中如何体现多党合作制度、我国多党合作及其历史启迪等。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有关的问题都在讨论范围,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这次大讨论为中央起草文件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到了1989年5月,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在与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后,由中央统战部代表中共中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起草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初稿。1989年6月24日,江泽民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6月28日,在与党外人士座谈时,江泽民指出,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和监督作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继续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条件。9月7日,江泽民邀请党外人士到中南海座谈,强调多党合作一定要巩固下去,要制定方案,并亲自担任专门小组组长。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指示和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专门小组对文件初稿又进行了几次重要的修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文件稿。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政治局候补委员丁关根受中央的委托,在中南海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方案,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会后,与会党外人士进行了两天的分组座谈会,对文件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12月30日,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亲自主持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大家一致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文件稿表示赞同。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斟酌,文件终于定稿,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要求,如期在年内完成。中共中央以〔1989〕14号文件颁发。1990年2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可以看出,这个《意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党外人士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意见》阐明了我国多党合作的一系列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共同意志,是中国多党合作的行动准则。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52.

[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7—1078.

[5]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7—158.

[7]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7.[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62.

责任编辑:何文钜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2.004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2-0021-09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Z004)。

作者简介:魏晓东,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