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2016-03-18尚起媛
尚起媛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41)
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尚起媛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41)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章在介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手机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利、弊,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以增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移动互联网;手机媒体;校园文化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成为广大网民接入互联网的首要方式。而4G时代的到来,更是实现了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络的完美融合,这也促使手机媒体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一种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国家网信办新闻发布厅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态不断得以加强,使得手机超越pc作为我国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而学生群体又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 25.2%。在此背景下,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显得势在必行。
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新奇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涌现和快速普及所形成的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更是让已成老态龙钟之状的传统校园文化传播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快捷、互动性强、传播内容即时丰富,除了单纯的文字,海量的图片、音频、视频都成了新媒体传递内容的方式,这让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空间、人人等成了一个个更新型,更快捷、更直观的宣传板。相比之下,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方式——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报、校园电台、发传单、印条幅等遭遇瓶颈,影响力逐年下降。甚至学校海报张贴的文化讲座、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积极热情到现场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少,部分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校园文化活动甚至难以吸引学生前去参加,主办方只能采用指定班级、学生签到等方式勉强开展活动。
目前相当多的高校追求的是每年的高招生率和高就业率,关注的是如何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对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革,还未能及时的在传播媒体、传播渠道、资源共享、信息监管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这无疑限制了高校主流校园文化正能量的发挥。
2 手机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利弊分析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作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正深刻的影响着大学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寻求突破,与时俱进,共谋发展,辨证地看待手机媒体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既要仅仅抓住它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手机媒体作为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者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认清手机媒体的利弊,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2.1 手机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利
2.1.1 开拓了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传统的校园文化载体多为宣传栏、校报、校园电台、校园广播等,它们容量小、内容更新滞后、传播速度慢范围小,而且互动性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各类新媒体,尤其是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大学生最为青睐的手机媒体,开拓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高校工作者可以结合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校园论坛、人人网等,拓展形式多样的载体,在虚拟的阵地打造出融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接地气的校园文化。
2.1.2 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
旧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像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相对孤立,局限于校园内的大学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传播范围都非常有限,使得当时的校园文化自成系统,体现出了独特性和局限性。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即使身处校园,也可便捷地与外界沟通、交流。借助数字化的网络通讯技术,有史以来从未有如此巨量的知识与信息被发掘、汇聚和散播,这些知识和信息囊括古今中外、包罗千奇万象,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1]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传递的校园文化,能拓展视野、及时了解到社会新理念、新动态、新热点、新文化,保证思想上与社会的发展接轨。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可实现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即时性。
2.1.3 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手机媒体,信息量大,娱乐性强,能实现交互传播和无限制参与,深受高校大学生的欢迎。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将校园文化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融入论坛、音乐、购物、游戏等各种表现形式中,让学生喜闻乐见,并参与其中。这一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和自由的校园文化传播渠道,更具吸引力和创新性的校园文化传播内容,增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提升了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对于价值追求的引导功能,提高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2.1.4 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低成本运营
调查表明,智能手机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接近百分之百,移动网络资费不断下调,WiFi已覆盖到高校的大部分区域,这为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校园文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且利用新媒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营成本并不高,比方说某高校想建立一个以校园文化为主题微信公众账号,首先可以到微信公众平台登录界面免费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便会形成一个二维码。以后只要让对方扫一下二维码或查找该公众账号,再点一下关注按钮,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该公众号所推送的信息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发本校官方的校园APP,实现学校与学生间的高效信息传达,构建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能解决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校园需求,便捷高校校园生活。
2.2 手机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弊
2.2.1 高校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主流的价值观一向比较明确,轻易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开放的网络平台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多元文化的涌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其中不乏混杂了大量暴力、色情、谣言等社会腐朽信息以及极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对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和思想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评估的和不易控制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需要大学生们凝心聚力,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冲击,投身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2.2.2 出现了大学生中的“手机依赖症”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亦是沉迷网络的高发群体。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利用手机媒体查阅新闻、浏览资料、购物娱乐,还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便利。但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而言,往往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对手机媒体产生极强的依赖,造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蜕化。一旦回归现实,则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交流与合作。过度的手机依赖甚至让校园文化变成了平台上的文化——大学生只愿在移动终端观看图片、视频,而不愿到户外享受现场的校园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导致交流环节的缺失。
2.2.3 校园文化信息的监管难度加大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读者,更是主动的创作者。每位大学生都可以发布信息供他人浏览、讨论、下载,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来阅读、下载、转载。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和信息获取的自由性,加速了校园信息的泛滥,冲击了校园的舆论导向,加大了校园文化信息的监管难度。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把关、筛选和提取,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2.4 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遭到削弱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已显得与时代脱节,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感。新媒体带来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彰显了用户的主体性,调动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新媒体附载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可谓信息“垃圾”,不仅占据了大学生的时间和思想的空间,还腐蚀其心灵,使其更加容易陷于迷惘、更加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堕落。[2]在这一背景下,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在不断的被侵蚀,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3 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必须转变观念,直面手机媒体,利用手机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优势,同时要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监管队伍,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质,共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校园文化。
3.1 坚持弘扬校园正能量的宗旨
在多元文化交锋的今天,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益思想的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正能量的弘扬与传递,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是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3.2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体之一,需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对各种形式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这是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理解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创作能力、评估能力等;网络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等内容。高校应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列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或选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营造和谐的媒介环境。
3.3 关注队伍建设,加强对校园文化信息的引导监控
队伍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这支队伍包括熟悉新媒体运用和学生身心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包括熟悉网络技术开发和新媒体平台管理的网络技术团队;包括善于在网络媒体平台发声和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新闻传播与舆情监测团队。有了这支强有力的队伍,才能有效实现对校园文化信息的引导和监控。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梳理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校还可发挥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率先开发出校园信息监控的绿色软件,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3.4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媒体融合,打造数字化校园
手机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但并不表示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手机媒体与宣传栏、校报、校广播、校电台等校园传统媒体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抵制的。新旧媒体各具传播优势,传统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导向性强、公信力高,要继续保持并完善创新,手机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具有互动性强、自由度高、内容即时丰富等优势,要积极主动的去开发,实现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共筑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打造起数字化校园文化的新阵地并不断提高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手机媒体须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师生共建立体的校园文化传播体系,发挥校园文化独特的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起和谐美好的高校校园。
[1] 吕 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 辽宁教育研究,2003,8
[2] 曾黎明.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20].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4] 潘正荣,曾杨娉.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5,1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是全面提高
Based on Mobile Media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SHANG Qi-yuan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profound influence o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introdu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in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mobile media to b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finally put forward creative id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media based on mobile phone. In order to play the new media in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influence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obile Internet; The handset media; Campus culture
2016-10-02
尚起媛(1981-),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马鞍山师专思政理论课讲师。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项目编号:2014gxk093);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3jxtd047)。
G641
A
1672-9994(2016)04-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