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18张艳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

高教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研高职服务

张艳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



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艳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

摘要: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是相互促进的。在科研服务上,高职院校只有高举服务合作的旗帜,才能把我们办学的成果推向市场。当前我国大职教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转型应该更具有时代的准确定位,让高职科研有自己的一方蓝天;教学相长,打造教学与学术团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科研;服务;高职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achievements to the market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 and corporation, which promotes mut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rk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et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take its own pace of developing, build teaching and academic team, so as to improve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教学和科研很早就被确定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1],他指出:大学不仅是教学,应集教学、科研等功能于一体。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如何在立足教学的前提下,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走出一条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道路?本人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定位与理论依据

自从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以来,我国通过对原来的中专学校、普通专业学校、成人高校的撤、停、并、转等工作,基本完全适用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按照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不是小儿科,而是我国地方经济建设的强大智力支持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按照规划要求,我国高校在推动产学研的过程中,将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更广的人才与智慧支持,这里面包含高校的原发性科院成功的推介,高职院校在科研服务上也应该转型,按照国家要求,积极利用好政府、行业、企业的平台,抓住机遇,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并积极利用这些平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为小微企业、行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大职教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转型的时代性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宣布将全国600余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3]其目的是打通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立交桥,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办学定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以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数量上将占有绝对优势。按照国家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规划,高职院校也具有明显的应用型特征。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应用”功能。一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功能,主要在培养人才的质量导向上,通过改变学科方向、更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上,融合行业要求,贴近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在服务行业企业方面,高职院校要走在行业需要的前沿,通过应用技术的研发,解决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将科技的应用推广作为根本出发点,为强国梦做出贡献。鉴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没有打通,从国家层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出现,给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也带来思考空间。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从我们对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思考来看,高职院校的教研分离的现存问题的破解也应赋予时代特点[4]。高职院校关起门来搞教学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要有面向社会的科研服务功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高举服务社会办学的大旗,要有为社会需要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有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机制和平台,这没有一定的模式,需要在探索中创新。

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5年7月9日,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一文[5],文章对代表我国综合实力的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在2010年以来5年时间内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作出量化分析,调查的角度主要是课题、论文、专利、其他等评估数据。为保障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评估数据取材知网平台(CNKI),中国专利数据库(知网版)、《科研项目数据库》等。数据显示:68%的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国家级课题,这表明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总体水平处于底层级别,其深层原因如下:一是科研工作定位不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完成多少教学工作量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而对教师应该完成多少科研工作量没有或极少有规定,科研工作在国内大部分高职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工作一般的学校也很少有成文的规定。二是教师搞科研精力难以集中。由于前几年的扩招,在教学的规模上,我国高职的在校学生规模大幅度上升。大部分教师每年要承担300-400学时甚至上千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常年在教学第一线,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来。三是科研申报受限。在项目申报上,高职院校也面临较多的条条框框:比如没有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各省科技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就不能直接申报,各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职院校不能申报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只能申报一般项目。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本科院校可申报自费项目、重点项目、委托项目,高职院校就不能申报。其他科研项目也有类似的规定。经费的不足以及条件的限制导致高职教师,只能做些微型的研究。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研究缺少原创性,创新性,在科学精神、科研态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提升。

四、我院科研服务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全国高校正大力推进内涵建设,科学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发挥社会作用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自身发展上看,高职院校需要对办学的服务面向、深层发展等方面全盘构架。从教师的自身定位来看,教师不仅仅是传道解惑,要有研究者的观念和思考。从社会服务来看,高职院校要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推动技术改造。作为一所具有40年大专办学历史的高校,我院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有明显的不同,从1975年建立的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到1987年改为湖南林业专科学校,学院经历了20多年的高等专科教育,专业设置主要为农林类专业。根据学院的1993年5月的《教学与科研论文汇编》,1987~1993年我院教职工在各类各级学术期刊(杂志)、报纸及各种学术会议文,其中反映农林业生产与技术研究的论文占80%。1999年改成高职教育以后,我们坚持了以服务湖南林业和农业为科研宗旨,科学研究凸显了农林行业特点。2002年,我院汇编了以《环境与生物科学》为题的科研成果集,其中农林类成果发表论占69.4%。2004年,原衡阳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后我院仍然坚持以振兴湖南农、林业为己任,把农林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为“三农”服务,为行业经济和地方经济服务。倡导教学与科研并行,对科研服务转型进行探索并实践。

第一,准确定位,让高职科研有自己的一方蓝天。科研与教学是学院腾飞的双翼。一直以来,我们在人员经费、科研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出台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工作管理办法》等8个文件。二是设立院长科研基金,对教师科研项目进行资助。院长基金设立以来共安排专项基金100万余元。三是设立科研论文津贴,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论著给予津贴,自2001年至2005年的5年内,累计发放科研津贴93万余元;2006-2014年累计投入近300万元。这些措施是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的外在动力和制度保证。

第二,教学相长,打造教学与学术团队。学院采取引进、培养相结合,以实施“双百”支柱工程(遴选100名副高职称优异者资助其晋升正高职称;遴选100名中级职称优异者资助其晋升副高职称)为载体,以专业类别为划分依据,每个专业实施校内外“双专业带头人”制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现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院级教学团队12个。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动物生产类专业教指委特等奖1项;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出版教学研究专著10部,主编出版教材60余部;编写校本教材150余部。

第三,科研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6年以来,学院全面推进了“南岳学者”、“支柱工程”、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聘请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工作、担任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体现了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导向。倡导在“希望的田野上写论文(农林专业)”、在“温馨的病床上做课题(医卫专业)”、在“成才服务的对象身上搞教改”,突出高职特色、专业特色与服务教学,积极探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行途径。初略统计,2006年至今,学院科研工作者工共发表文章2049篇,其中,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文237篇;各类成果鉴定55个;各类立项课题505个,出版专著和教材124部,各类科研获奖557个。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重温“教学与科研相统一”[J].教育学报,2015(3).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630/201406/170737.html.

[3]马晖.高等教育谋变:600余所大学拟转职业技术类高校[EB/ OL].http://news.sohu.com/20140525/n399994753.shtml.

[4]刘嘉薏.破解高职教育困境[N].团结报,2015-5-12.

[5]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EB/OL].www. jyb.cn,2015-07-09.

作者简介:张艳红(1973-),女,本科,湖南益阳人,馆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6-0202-02

*项目来源:湖南省情咨询课题(2014ZZ003),院长青年科研基金课题(2014)

猜你喜欢

科研高职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