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以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科生为对象

2016-03-18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学大学生

夏 静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以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科生为对象

夏 静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该文以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群体中“宅”的情况进行调查,运用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使用与满足”、“群体传播”等理论,分析产生的原因、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寻求解决之道,以期对宅居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全媒体;大学生;“宅”现象;反思

1 研究缘起

1.1 全媒体概念的由来

“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9年10月19日成立的一家标榜“生活全媒体”、名为玛莎—斯图尔特的家政服务公司,这家公司的最大特色是穷尽当时的各种媒体形式,为家庭主妇提供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丰富多样的诸如饮食、娱乐、度假、商店、宠物和日常起居等各类服务资讯。其手法是该公司自行主办4份核心杂志,同时邀请年度电视直播冠名,另外携手34种图书赞助商,在330家电台开设广播节目,在230多家报纸专设《问玛莎》专栏,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的方式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类资讯。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家玛莎—斯图尔特家政服务公司在追求“应有尽有”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宽阔。可以认为,这家公司的做法是“全媒体”的一种先声。

当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型电视媒体以及各种突起的新型媒体,呈现了互相交融的趋势,这就是当前的“全媒体”形态,“全媒体”形态为民众提供打破时空限制与个性化服务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1.2 “宅”文化的概述

“宅”文化首先来自“御宅族”现象,“御宅族”这个词来自1980年的日本①马川.“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专指那些热衷于动漫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御宅”现象后来催生了“宅男宅女”一词,泛指每天呆在家里,依赖电视、网络或手机等传播媒介,生活并享受在自我设计的虚拟网络时空中的青年男女。

当代大学生有较多自我掌控的时间,又是“全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享受者,大学生可能比较容易“宅”,那么,大学生为什么会比较容易“宅”?是什么原因导致?“宅”对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宅”现象?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宅”的影响,带着这么问题,笔者展开了如下调查。

2 研究设计

笔者以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3级与2014级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90人,回收有效问卷72份。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询问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你怎么评价“宅”现象?(2)你自己“宅”不“宅”?(3)你是怎么“宅”的?(4)你认为“宅”的原因是什么?(5)“宅”有什么消极影响?(6)怎么样破除“宅”现象。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怎样看待“宅”现象

结果显示,90%的同学认为“宅”是一种贬义词,说明大部分人不认可“宅”这种生活方式。

3.2 大学生有多“宅”

调查结果显示,承认自己宅的有74.04%,坦言自己从不宅的仅有1.79%。

在“宅”的时间方面,54.89%的同学每天宅在寝室的时间超过6小时,37.8%的同学宅居时间在4小时左右,4.5%同学宅约为3个小时。

3.3 大学生是怎么“宅”的

数据显示,宅在宿舍里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的高达70.36%,网络聊天的约为25.54%,看书学习的仅有2.1%。

3.4 宅的原因是什么?

65.62%的同学认为宅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举办的活动吸引力不强,15.34%的同学认为是自己性格问题,10.67%的同学坦言是对网络游戏和娱乐视听的依赖性太大,2.37%的同学表示外出活动花费较高。

3.5 宅有什么消极影响

问卷结果表明,84.65%的同学承认自己眼睛近视,11.2%的同学表示自己长时间宅在寝室使用电脑和手机出现肩颈疼痛的问题,2.78%的同学表明长期的“宅居”生活让他们体重有明显增加。67.86%的同学认为宅居生活使他们逐渐丧失实践动手能力,20.32%同学认为宅导致自己个性冷漠,脾气暴躁,5.52%认为“宅”使自己心理素质下降。只有2.31%认为没什么危害。

现实表明,电脑、手机、收音机和ipad的长期辐射对“宅”居的大学生视力、皮肤、体能素质和精神状态各方面都有损害。“宅”居大学生会长时间沉溺在全媒体之中,在周末不断电时,他们甚至会通宵达旦地沉浸全媒体的世界,长此以往,黑眼圈、皮肤干燥、肩颈腰部的问题甚至肠胃疾病接踵而至,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构成极大的威胁。这表明,“宅”有诸多消极影响,“宅”实在不可取。

另外,大学阶段,学业、就业、社交和经济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部分大学生选择在虚拟世界聊天度日,形成大学独有的一种消极避世的文化现象,这对他们的社会化非常不利的。

3.6 怎样破除宅现象

全媒体助长了宅现象的形成,但不是导致宅现象的元凶,不能把宅的消极因素全部归结到全媒体头上。实际上,全媒体自身还是有许多优势,要正视全媒体的优势与潜力,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全媒体,而不是将之一棍打死。笔者结合问卷调查与笔者自己的认识,提出如下使用全媒体的方法,期望改变大学生对全媒体的使用方式,从这个角度“反戈一击”,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来破解大学生对全媒体的使用误区。

3.6.1 利用全媒体时代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拓展大学生视野

当下的全媒体媒介是人类所有感官的综合延伸,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罗宾森从语言学角度罗列了人际传播的13种功能,其个人功能之一是“帮助实现人的自我表达和精神交往。”②胡春阳.人际传播:学科与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9(7).是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包容性的特点给大学生生活带来变革。网络软件及硬件的发达和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推动了部分大学生“宅”现象成为当下必然的产物。据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有6.86亿,其中10-29岁的青年网民占到总数的83.6%,大学生占到网民总数的61.3%。若运用好该人数基数上的优势,将有利于拓展大学生视野,开阔眼界,使大学生在这种兼收并蓄的全媒体环境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3.6.2 依托校园全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力争自我的科技创新

不可小觑部分“宅居”的大学生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蕴含变革力量的低调人群,是能承载全媒体信息变革的主力军。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往往高于社会其他年龄段群体”,④谭天.新媒体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1).他们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灵活运用媒介的能力更强,在日新月异的全媒体环境下,偶尔会灵光闪现地迸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有的信息媒介的基础上,发明开创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技术。

4 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4.1 大学要改进活动方式

笔者亲历,学校团委举办了高校达人交流会、篮球友谊赛、板报评比、创建温馨寝室、校园十佳歌手、五月花海诗歌朗诵会、红歌岁月合唱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看起来声势浩大,噱头十足,但真正对它们感兴趣的同学实属不多,活动最终沦为强制性的完成任务式的各年级各班名额分配,辅导员们焦头烂额地充当说客极力鼓动同学参加,完全失去了活动最初的意义。大家都没有兴致,所以就“宅”了。笔者认为,大学要多举办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活动。

4.2 大学生要控制使用手机和网络

传播学家施拉姆曾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信息放在受众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⑤李凌凌.传播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1).在全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资讯更加便利、也“省力”了。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眼中,“媒介即讯息”,全媒体不仅实现了多媒体的融合,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并且全方位得模拟人的神经系统,给大学生的生活提供莫大的便利与快捷,大学生很乐于沉浸其中,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沉溺其中,不可自拔,给生活、工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自控,不要总宅,宅的时候不要过度使用各种媒体,尤其是手机和网络。

4.3 大学生要尽快设立目标,明确角色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冲进大学,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开放包容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以至于失去奋斗动力。此时,在丰富多彩的全媒体诱惑下,大学生很容易“宅”起来。这要不得,大学生要尽快设立目标,明确角色,投入大学学习中去。

4.4 大学生要积极面对现实,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现实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曾在《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该概念指出,“媒体提供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外界世界的渠道,人们的行为是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而并非客观环境的影响。”⑥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M].FQ Classics,October,2007.大学生长期“宅”,会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看得无足轻重,他们甚至更在乎虚拟世界里的角色扮演,使得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弱化。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自己更加社会化,为今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4.5 培养意见领袖,影响大学生参加户外活动

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问卷调查第11题“如果你想出去吃饭,但室友们都决定叫外卖,你会如何选择”,69.43%的同学选择“服从主流,也叫外卖”,13.62%的同学选择“试图说服大家都出去吃饭”,仅有9.45%的同学选择“坚持自己独自出门”。也就是说,如果同宿舍大部分的同学都宅在宿舍,那么剩下的小部分同学也很容易盲目从众。

大学生集体宿舍是一种群体,群体是指一群拥有统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并共同生活的集合体⑦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的心理,并形成“我们”的意识,这种意识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活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规化宿舍成员的行为,最终形成“一宅俱宅”的现象。

这个问题可用培养意见领袖的方式加以解决。拉扎斯菲尔德曾提出的“意见领袖”这个概念,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一般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在全媒体环境下,若培养积极的、外向型的意见领袖,则可形成有效的舆论带动体系,对于推动部分宅居的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园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力。

[1]谭天.新媒体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1).

[2]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M]. FQ Classics,October1,2007.

[3]李凌凌. 传播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

[4]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解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服务网络”[OL].http://news. sina.com.cn/o/2006-09-14/043710012565s. shtml.

[6]马川.“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

[7]胡春阳.人际传播:学科与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9(7).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doorsi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Omni-media —A Case Study of Undergraduates in School of Media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XIA Jing
(School of Mass Media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 650500)

This paper takes the undergraduates in School of Media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research objects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being “indoors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By adopting the theories of “medium is the message”, "the medium is the human extensio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group communica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causes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is phenomenon and aims to seek for the solution and positive guidance for the “indoorsy” students.

omni-media;university students;indoorsiness;reflection

夏静(1992- ),女,湖北石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I206.3

A

1674-3083(2016)03-0088-04

2016-01-04

猜你喜欢

同学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同学
同学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