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桂西北散文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2016-03-18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仫佬族散文集阳春

杨 东



新时期桂西北散文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杨 东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222)

以潘琦、蓝阳春、包晓泉、何述强、韦启良等为代表的桂西北作家,支撑起了桂西北的散文创作,形成了广西当代文学的一大亮点。桂西北散文创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露峥嵘,经过九十年代的平稳发展后,在新世纪中也收获颇丰。桂西北散文创作,在家园与乡情的书写中体现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元素,韦启良等作家也坚持了学者化的创作理路,也有关注现实、洞彻人性的深层次内涵。在当代的多元文化语境下,被边缘化的文化感知和身份焦虑也成为在桂西北散文创作的核心问题之一。

桂西北;散文;文化内涵

散文是桂西北作家群的重要创作方向,涌现出潘琦、陈祯伟、蓝阳春、包晓泉、何述强等一批优秀的散文家。这些散文家用生花妙笔,擎起了桂西北散文的朗朗天空。当我们审视桂西北散文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会发现,桂西北的散文创作基本是在建国之后开始的。建国前的文人作品极少,比如潘继岳仅存有《修砌邑鸾墩脚村旁墟路碑记》一篇,罗荫南仅《重修黄金寺门圩路并建筑凉亭碑记》一篇。建国以后,桂西北散文才真正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潘琦、包晓泉、何述强等著名散文家共同撑起了当代桂西北散文的朗朗天空。

1 黄金时代:新时期桂西北散文的发展

建国以后,桂西北散文创作迅速发展起来。在“文革”前已经多有散文作品见诸报刊,如早年在广西就地参加革命的黄福林从1946年起就开始发表作品,1963年蓝阳春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作品《环江好》,1971年潘琦在《广西日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描写一位茶场女拖拉机手成长过程的《铁鹰》……不过,桂西北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还是在“文革”之后的80年代。

1.1 八十年代:初露峥嵘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桂西北散文已经颇有成果。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编选出版的散文集《广西游记》就收录了蓝阳春等人的《诗情画意满靖西》,《壮族“蚂拐歌会”》和原籍广西融安的陈祯伟《魁星楼记》等散文作品。陈祯伟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较早成名的桂西北散文家,后曾任河池日报社总编、社长。他的散文作品中,《长河入海流》记述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所感,《西山行》歌颂红七军二十一师的革命烈士,《矿山杜鹃红》歌颂用鲜血捍卫矿山的老矿工。出生于环江县的蓝阳春是广西散文创作与研究会(原广西散文家协会)首任会长,1988年出版散文集《歌潮》(广西民族出版社)。《散文选刊》1989年第7期推出的《广西三中年作家散文特辑》选载了蓝阳春的《元宝山下芦笙节》、《鸟的乐潮》等散文。此外,1987年问世的《毛南山乡》是毛南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蒙国荣、谭贻生联手对毛南族历史作深刻的审视与反思,对生动活泼的民俗生活作淋漓尽致的描绘,深入挖掘积淀于历史与生活之中的毛南民族的性格与心理特点,塑造了富于进取、百折不挠的民族整体形象。”①1988年,龙殿宝与常剑钧合著的散文集《凤凰的故乡》以仫佬族的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和山水风光为创作主题,渲染出一个具有自然原生态之美的仫佬山乡。

这一时期,桂西北散文创作中成绩比较突出的是潘琦。张燕玲认为潘琦散文“常以一事一议,咏物抒情,结尾升华,文以载道;文笔热烈开阔,铺陈如泼墨般浓酽。”②他的散文,一则体现出语言、文艺、服饰、节庆、饮食等丰富的仫佬族族群文化,表现出仫佬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二则率性而为,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沿袭了民间山歌的平实流畅、生动形象的特点,显得质朴真挚,真情实意。1986年,潘琦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山泉淙淙》。之后他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成为一位创作之树长青的散文家。

1985年,黄福林的散文集《蹄花》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广西省首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奖项。他的散文创作以革命历史散文为主,主题往往是颂扬邓小平、韦拔群等革命前辈在广西领导革命的业绩,塑造右江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的勇于抗争的不屈形象,对革命火一般的感情遍布全书,读起来真挚热烈,非常感人。其中《蹄花》一文写的是壮家人把神骏的广马送给邓小平的故事。“从此,邓小平同志骑着壮家的广马,挥着壮家的征鞭,戴着壮家的风帽,成了壮家最贴心的人,走遍左右两江流域,马蹄所至,盛开一路蹄花!”③

1.2 九十年代:平稳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包玉堂、潘琦等老一辈作家仍然在文坛辛勤耕耘。1991年,著名诗人包玉堂出版了散文集《山花寄语》,分为“山花寄语”、“鱼影仙踪”、“童年的故事”、“乡亲的画像”四辑,收入散文诗23章,散文23篇,主题是感旧怀乡,寄意过往。形式自由洒脱,蕴涵着这位著名诗人的诗性智慧。而经过多年的锤炼之后,潘琦的散文显得更加深沉内敛,富有智性哲思。正如张燕玲所说的,此时的潘琦在“对现实与历史保持热诚关照的同时,更多地叙谈人生某一刻骨感受,文笔朴素而富有才情。”②他创作的散文集《琴心集》和散文《幽谷中一棵玉兰》分别获得全国和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另一位老散文家蒙国荣在90年代创作的散文《三南“晨读”颂》、《分龙节絮语》等,也更加厚重老道,较之《毛南山乡》增添了一份历史深沉感。

这一时期,包晓泉的散文创作逐渐为文坛所关注。包晓泉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1985年起历任广西民族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1992年,包晓泉的散文集《青色风铃》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及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被誉为“放在近几年中国散文的优秀者之列,是毫无愧色的”。④全书分为“行祭”、“魂祭”、“心祭”、“情祭”四辑,有人认为,“行祭”体现出精神的失落,“魂祭”表现出作者对古老的民族精神的眷恋,希望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寻根,而“心祭”、“情祭”则反映出作家的精神终于向仫佬文化的复归,这一部散文集清晰地体现出作者“失落—寻根—复归”的历程。

曾任河池学院院长的韦启良,在这一时期以风流人事入散文,创作出十分精彩的篇什。如写曾敏之的《多情自有平桥水》、写黄振宇的《学者死于讲座》、怀念阮儒骚的《青山桃李,忆念斯人》等等,练达老道,语言洗练,充满文化之气、睿智之气(2015年,韦启良先生遗作《启良集》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录文章102篇)。此外,蓝怀昌的散文集《珍藏的符号》1999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蓝汉东出版了散文集《太阳和月亮底下的世界》(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蓝阳春的散文集《回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真可谓,老作家们威风八面,新作家们成果丰硕!

1.3 新世纪:继往开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优秀的桂西北散文令人目不暇接:十八卷本五百多万字的《潘琦文集》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集合了潘琦几十年的创作成果,可谓是著作等身。河池市廖庆堂的散文集《根是一条河》获得第七届壮族文学奖;包晓泉经过了漫长的锤炼期,在2010年一口气出版了三本散文集:作为“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的《京色海岸》和《水秀南方》和作为“广西城市传记丛书 ”的《树影家园》;老骥伏枥的还有陈祯伟,他在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浪溪江寄情》。龙殿宝在2005年出版了《弹铗长歌》,何述强除有多篇文章入选《散文选刊》,还出版了散文集《山城为梦》和《凤兮仫佬》……《广西文学》于2010年组织“河池作家专号”,散文阵容有龙眼、吕成品、黄坚、黄庆谋、莫景春、蓝瑞轩、罗中一等14人。

当我们把目光看远一些,我们会看到桂西北文坛上还有更多的散文作家,银建军、罗日泽、银锋、罗金城、任君、谢盛矩、吴茂熙、吴盛枝……这些都是在广西文坛较为出名的散文家。进行散文创作的桂西北作家太多太多,而且各有所长,各异其趣。

2 民族性与地域性:家园与乡情

散文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散文创作必须毫无掩饰地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出发,在自己的情感领地中,力求把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思想历程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无论是人生感受的触发,还是思想历程的形成,桂西北散文家们都必然受到所身处的桂西北地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散文也就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就生活在红水河边的各个少数民族而言,由于桂西北大部分都是山地,伴山而居就成为了他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与亲和之情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淋漓、突出地呈现出来。无论老一辈的作家包玉堂、龙殿宝,还是从山乡走出、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潘琦,或是像包晓泉这样的“城市仫佬人”,作品中都凝聚着对桂西北故乡最真挚的爱恋。潘琦曾说自己的故乡“地处穷乡僻壤,贫穷落后,以斤为亩,以步为尺,以天为井,以为家”⑤,但就是这样的山乡,却“是我发芽长叶的地方,是我情感的源头。”⑥潘琦的童年在“无人不会唱歌,无事不要唱歌,无处没有歌声”⑦的桂西北山乡度过,他的母亲就是一个很好的山乡歌手:“母亲歌唱得好,凡是村里逢年过节,大事喜事,要对歌什么的,都少不了母亲到场,而且每对必胜。”在他的作品中,仫佬族盛大的“走坡”歌节,仫佬族的“邀请歌”、“问村歌”等民歌纷纷出现。蓝阳春在《歌潮》的末篇《我曾想摘下诱人的星星——代后记》中说,他的父亲是县里闻名的编壮族叙事长歌体“排牵”的能手,隔壁的姨祖母也教会他不少生动有趣的壮歌,另一位共宁公公则给他唱述了汉鹏龙女、牙变婆、佬衰等壮族民间长故事,蓝阳春的创作与这些童年经历深刻相关。他的第一篇小说《俩老伴》(1960年)、第一篇散文《环江好》(1963)、第一部散文集《歌潮》(1988),都是直接从故乡入手,散文《元宝山下芦笙节》的苗族芦笙节欢乐场面,《笑酒醉人》中瑶族都努节的盛况,《鼓楼添新辉》中的侗族鼓楼……《歌潮》其实就是广西各民族的一副五彩斑斓的风情画。因此,陈学璞评论他说:“蓝阳春是一位成熟的民族作家,他的散文具备民族文学的审美特色。”⑧此外,黄福林的《蹄花》、《火花歌》、《右江夜渡》、《马鞭传奇》、《三层埂石林》等散文写的都是桂西北充满壮志豪情的红色文化,龙殿宝《凤凰的故乡》完全以桂西北的风土人情为主题,包玉堂的《山花寄语》是典型的乡土散文,反映桂西北山乡的生活风貌以及人民的精神心态和性格,何述强写了《凤兮仫佬》,全面展示仫佬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吴美群写《浓浓乡俗寄深情》专写故乡民俗……。

桂西北的民族文化,深深蕴含在作家的作品和精神之中。包晓泉说:“故乡是我的‘宗教',缕缕扯着一根筋。”⑨蓝阳春说:“我是在壮乡的歌海里泡大的,给我上文学第一课的是社会、是我的民族,给我文学启蒙的是村里的叔伯父老。”⑩潘荣生则说:“我和我的仫佬同胞一样,都是从故乡——可爱的仫佬山乡走出来的人。……我们都时刻地思念着自己美丽的故乡。”11潘琦曾分析过桂西北仫佬族作家的民族性:“除了大多数题材取材于仫佬山乡外,他们的众多作品都艺术地反映了仫佬族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自然风光,以及仫佬族的语言特色、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民族性也包容了民族所在的地域特征,它们相互交融,共同表现出民族的精神气质。”桂西北作家们用这种认同努力去消解外界对于原生民族精神的侵蚀,使积淀下来的族群认同感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正是这种坚持甚至显得略有些“顽固”的民族精神,为桂西北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情感的寄托。

对民族身份的坚守给了桂西北人民吸纳他者文化的信心。有学者认为,仫佬族散文“主题深邃,题材宽厚,有极大的兼容性和创造性。”12桂西北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域,在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南方文化圈中,桂西北文化场很善于汲取他者的经验,也体现出一种创新的趋向。如果说民族根性使他们倾向于保守的话,那么,兼容性和创造性则使桂西北散文作家具有求新求变的一面。比如何述强和潘琦散文的创作主题、创作重心、形式等都常常有所新变,比如地域性文化散文的突起、哲理散文的浮出,都是新近数年中桂西北散文的亮点。

3 桂西北散文:学者化的创作理路

在桂西北散文家群体中,有这样一群作家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开拓桂西北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园地的韦启良、包晓泉、何述强等人。

文化散文通常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与杨朔式散文、通讯式散文的大开大阖、热情歌颂不同,文化散文比较节制、比较温和地体现出学者式的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浑然一体。比如潘琦的散文《解读黄姚古镇》、《西林园赋》、《谢鲁山庄写意》等,在描绘广西名山秀水时,蕴含着作家独特的人文解读,显得“有物有智有情有诗”。蓝阳春创作于90年代初的作品也明显地表现出“文化散文”倾向。如“古都赋”三篇之《汴梁秋雨》、《龙门韶光》、《天坛回响》,以及《绍兴乌篷船》、《站在秦观坐像前》等文章,都流淌着充满思考的智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情的抒发。在《绍兴乌篷船》中,他“回想着乌篷船的历史,憧憬着正宗乌篷船的出现”,于是仿佛看到大禹作者的乌篷船过来了,越王勾践作者的乌篷船过来了,西施、王羲之、赵构、陆游,他们的乌篷船都过来了……13在《歌潮》中,他善于引用古典诗词来促进意境塑造,在《回响》中,他以“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来描述县城富饶。他也善于从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取法,比如他在《思恩闻爆竹》一文中明显套用鲁迅《祝福》:“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旧历的年底,除夕之夜也毕竟像除夕之夜。”13这些化用加强了蓝阳春散文语言的厚重感,与他此时的文风相得益彰,显得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桂西北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是韦启良教授。韦启良已发表的散文有《学者死于讲座》、《闲人赋》、《青山桃李忆念斯人》、《黄庭坚家乡去来》、《澄江如练》等数十篇。《河池日报》曾发表韦启良散文的评论文章《铮铿数响,绝非凡调》,认为:“有些材料,在于别人,或许是不经意的,但他写了,着眼点在于弘扬本地区的文化,这正是他的一桩夙愿。”韦启良的散文创作题材本身往往就是具有文化特色的人、物、事,如黄庭坚、曾敏之、周钢鸣、冯友兰、黄振宇、阮儒骚等等。写黄振宇时,他说:“他是学者,也是战士。他死于讲座,亦死于沙场。”这句话也可以看做韦启良的夫子自道。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大学校长列传”,如《马相伯:一老天南身是史》、《马君武:南天一柱是书生》等等,多有珠玉之见,亦颇可读。

《青色风铃》之后,包晓泉在2010年出版了三本散文集:描写京族、水族地理和民俗文化的《京色海岸》、《水秀南方》以及可称为“南宁地理志”的《树影家园》。这似乎昭示着,在专注于发挥主体意识的魂祭、寻根之后,包晓泉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方向,确定了写地域、写民俗、写文化的主题。他在广西土地深厚的当代文化积淀中不断地发掘家园感,并通过这种对家园感的依恋来确证自己的民族身份,自我强化民族意识。几乎同时,何述强出版了散文集《山城为梦》和《凤兮仫佬》,这同样也是以区域和民族文化为主打的散文集。

进行散文创作的桂西北学者还有很多,如著名剧作家常剑钧和创作《河池戏话》(二十三篇)的国家一级编剧任君等。这些学者们以牢固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创作出一大批率性认真、表现出严谨沉潜的学人意识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挖掘出生活每个细节的深度,充满思维的张力和文化的韵致,是桂西北乃至广西散文中的璀璨珍宝。

4 生存现实:社会与人性的复调

正如胡适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与90年代以后的桂西北小说偏向于对社会现实、底层生活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挖掘类似,时代和现实,始终也是桂西北散文创作离不开的主题。如果说,“文革”以前的桂西北散文创作往往还满足于塑造光芒四射的英雄人物,有肯定性赞歌式文章的浅白矫饰的短板,那么,90年代以后的桂西北散文创作就更倾向于将文章归于质朴和含蓄,又显得意味深长。

潘琦的散文就建立在“关注现实”的基点之上。长期以来,他的创作主题基本集中于当代事件,如乡村教育和村办商业、手工业等在新时期中的变迁。这让人想起潘琦在当广西地委书记迎接改革开放时所说的:“我利用工作之余,用动人的笔触去记录发生的历史巨变,把变革的时代、崭新的生活、美好的心灵、激昂的精神流溢笔下,展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14潘琦的散文,在主观上与主流意识形态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写出了时代精神,时代气息。而同样是关注生存的现实,何述强选择了不一样的视角。他要“直面一切,追问一切,尤其追问自我,在人与事与物中寄予爱和温情,在现实与历史的忧患中抒写心灵的疼痛、困惑和质疑。”②这种对本质、对人性的不懈追问与反思,描述具有普遍意义的细节并善于将之升华为集体意象,构成了何述强的散文品格。

潘琦和何述强,代表了桂西北散文家中对“现实”的两种不同的理解,也体现了桂西北原生文化在面对现实、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态度:接受,或者拒绝。这两种理解,使他们的散文作品拥有了或者乐观、或者疼痛的特色。这种“清醒入世”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许多桂西北散文家的作品之中,比如“80后”女作家孟爱堂,她注重在心理的反复追问中展现生命的沉重。《在疼痛中奔跑》叙写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女孩的死亡引起的对生命的思考,《延续坚如磐石的爱》中,她回忆素未谋面的奶奶,她说:“奶奶,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行动,是您在我的心里活着。”不同的理解当然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准就天生的有高下,却提醒了我们,民族性是发挥兼容性时不可动摇的根本,而时代性往往是芜杂的,是兼容性的体现。

[1]过伟.朝气蓬勃的毛南族文学[J].民族文学,2001(2):91-96.

[2]张燕玲.仫佬族散文三杰[N].文艺报,2007-1-27.

[3]黄福林.蹄花[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6.

[4]潘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广西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1998(12):88-90.

[5]潘琦.继往开来的仫佬族文学--〈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序[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8-29.

[6]潘琦.广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丛书·潘琦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147.

[7]潘琦.仫佬族文学的崛起与发展—在仫佬族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J].南方文坛,2003 (3):39-43.

[8]陈学璞.崛起的碑林—评壮族作家蓝阳春的散文创作[J].南方文坛,1991(6):13-19.

[9]包晓泉.牵扯[J].广西文学,2010(4):56-62.

[10]蓝阳春.歌潮[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167.

[11]周岳云、过伟主编.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161.

[12]向红星.世纪文坛上的仫佬族作家群—仫佬族文学研讨会纪要[J].南方文坛,2003(3):42-46.

[13]蓝阳春.回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2.

[14]李琨.论仫佬族作家潘琦散文的真善美[J].名作欣赏,2011(27):115-120.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ew-period Proses in Northwestern Guangxi

YANG Do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in Northwestern Guangxi, including PAN Qi, LAN Yang-chun, BAO Xiao-quan, HE Shu-qiang and WEI Qi-liang, regarded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prose creation of Northwestern Guangxi, have been a great light spot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Guangxi. The prose creation of Northwestern Guangxi made mark in the 1980s, after a 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90s, harvest was achieved in the new century. The essay creation of Northwestern Guangxi embodies the elements of bo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s in the topics of homeland and provincialism, writers such as WEI Qiliang stuck to a scholarized creative train of thought, showing solicitude for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the reality and human nature. Under the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contexts, the marginalized cultural perception and identity anxiety have become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prose creation in Northwestern Guangxi.

Northwestern Guangxi; pro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杨东(1982—),男,汉族,新疆库尔勒人,在读博士,广西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生态美学。

I206.7

A

1674-3083(2016)03-0010-06

2016-01-18

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当代作家对民族诗意栖居的探索”(课题编号KY2015LX799)成果。

猜你喜欢

仫佬族散文集阳春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又是斑鸠闹阳春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阳春三月 春风十里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阳春画面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