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作品中的母爱观
2016-03-18黄莉
黄 莉
论毕淑敏作品中的母爱观
黄 莉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毕淑敏的作品总是充满智慧和哲理,其母爱观更是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她和悦温馨的文字中间流淌着对生命的执着坚守,同时也没忘时时提醒和引导读者们要积极乐观地去感悟生命、以一种健康昂扬的态度来享受生命,作为母亲,更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为孩子的成长打造一座完美的城堡。该文从新的视角出发,旨在分析毕淑敏母爱观的独特之处,探究她对母爱的思考,为现阶段儿童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毕淑敏;作品;母爱观
母爱意识作为一种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对母亲的存在和价值进行认知和体验的创作探索,是女性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八九十年代大部分作家重塑新型变异母亲形象的构想和实践,毕淑敏始终坚持以一种生活化的态度来探寻母爱的本质和真谛,力求以坚强、真实、博爱和智慧来展现母爱的温情与美好,同时立足于现实本身,用心发现和揭示母爱中的不足和缺陷,然后结合亲身体会,思索如何提升母爱的品质。
作为一个具有十一年从军经历和多年行医体验的作家,毕淑敏对人生有着与众不同的感悟,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涯让她对生命的珍视远远多于常人,而治病救人的内科医生的职业又让她能更理性地对待生命和死亡。因此,在这种情怀下诞生的母爱,自然有着一种明显的“毕淑敏式”的风格特征。纵观毕淑敏的作品,其母爱观主要有三大层面,一是母亲对孩子生命的竭力挽救,二是母亲对孩子人格的尽心培养,三是母爱应该建立在博爱的基础上,真实、坚强、充满智慧。
1 生命的传承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历程,正是这些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与众不同的人生积淀,使他们能够拥有带有自身特征的精神品格,进而能够选择自己的叙述观点和创作视角,从而能够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毕淑敏是一位曾在阿里高原当兵11年并且有22年内科医生工作经历的作家。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这些女性总是能够以更加坚强、更加理性的清醒头脑来实践一个母亲的爱。《血玲珑》中,母亲卜绣文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她从不曾低头,更不会认输,充分展现了事业型女人的坚韧。但为了救治身患重症的女儿夏早早,她不惜牺牲一切代价来实行所谓的“血玲珑”计划。《生生不已》中,女儿小甜是普通女工乔先竹的掌上明珠,平日就被母亲百般呵护。当乔先竹在无意中得知女儿居然患了一种罕见的脑瘤之后,清醒坚强,愿倾其所有救治女儿,甚至于去哀求大夫把自己的头割下给女儿缝上,在失去女儿之后,她几近偏执地坚持再要一个跟女儿小甜一样的孩子。同样是高龄,加上身体的虚弱,她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受到了无尽的苦痛和折磨,然而,“骨头松了,头发一缕缕脱落,背也驼了,眼睛也花了,指甲凹陷的像汤匙,手脚一阵阵的抽筋……”①毕淑敏:《生生不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都没能让她屈服,因为这说明女儿在成长。无论是卜绣文还是乔先竹,在女儿的死亡判决书面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哪怕是用自己的生命只能换取一丝的希望,她们也不会有半点犹豫,母性让这两位女性在绝境面前很明显的强于她们的丈夫,这正是毕淑敏彰显的母爱,她让她的主人翁因为有了母亲这一身份而变得坚不可摧,母爱的本能正是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坚强和真实中得以深情酣畅地展现和表达[1]。
2 人格的塑造
母亲在传承生命的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本能,是生命意识的潜在作用让她们有了传承身体血脉的使命感和需要,这种本能本身也许并不只有科学性,甚至包含着愚昧和无知,乔先竹求着医生把自己的头割下给女儿缝上的做法诚然感人肺腑,然而却只能是不可实践的主观妄想,所以到最后毕淑敏让这位母亲在无尽的奉献中连自己的生命也一起献出来了。然而毕淑敏并没有把她笔下的母亲停留在这里。毕淑敏是医生,是心理学者,是作家,最重要的是,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在《我很重要》中,她说,“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②毕淑敏:《我很重要》,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她的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正是在这种大声的呼唤中展露出来的,也就是这样的认同,让她在母爱创作中有了更为理智的思考,使她的母爱充满了智慧和稳健[2]。
2.1 孩子的人格应该是独立的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也无可替代,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的那样,父母是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还是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孩子独立自由地成长,一直都是毕淑敏提倡并且身体力行的事情。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被很多母亲奉为知音,同时也让所有孩子在心灵上被这样的爱震颤。“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③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笔者认为,毕淑敏之所以能够用这种冷静有哲理同时又饱含爱的激情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正是因为这是在用她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的内心和感受在写作,这甚至不是创作,只是以一种母亲与孩子之间特有的纽带在交流。“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④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这是一个母亲的期盼,充满焦虑和担忧,但又仿佛看见了希望,充满了期盼和向往[3]。这是一颗很纯净的母亲的心,在引导孩子成长的时候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同时又以自己的良苦用心让他们的独立和自由以真正的成长。
2.2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自然的
毕淑敏另一部短篇小说《天衣无缝》[4]中,“邹安始终没有睁眼,她不知道睁眼之后说什么,只记住了一句话,天衣无缝。”⑤毕淑敏:《天衣无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这是一个母亲用爱的名义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生存的权利,作者的写作到此便戛然而止了,但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思考还在继续,孩子的成长本应该是自然天成的,任何事物也改变不了一个生命本来的生长轨迹。《跳级》中,母亲朱叶梅天天为儿子小约削铅笔,削下的木屑也有几斤了,所以她觉得儿子应该好好学习削铅笔。但小约却理直气壮地把妈妈顶回去了:“我们班每个同学的铅笔都是家长削的!”⑥毕淑敏:《跳级》,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毕淑敏用小约的话把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很自然地揭示出来了,很多家长恨不得能替孩子生活,她们习惯性地以为,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有理由为孩子的成长负责,只是不知道,这种过强的责任意识让她们在不知不觉中越俎代庖,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毕淑敏另一篇短篇小说《妈妈福尔摩斯》中也有类似的思考,妈妈对小约的爱诚然是一个母亲的真情流露,让不少同样身为人母的女性感同身受,但是却不能不引人深思,孩子一直在这样过分的宠爱之中生活,又怎么能有迎接暴风雨的心理准备?
作为母亲,与儿子卢淼合作完成的《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将毕淑敏的爱子之心展露无遗,母子之间的关系感人至深,全书没有刻意为之的雕琢之感,但真实的记录性语言中饱含了母子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至亲至爱,这大概是毕淑敏最伟大的成就了,她培养出了一个足够值得她骄傲的儿子,正如毕淑敏本人所说,“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她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陪在儿子身边,但却从不会轻易替儿子做决定,甚至在儿子生病时,她只是给儿子一张路线图,然后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这不但让儿子更独立,还让他有了更强的责任心。这种放心大胆的结合孩子天性并进行合理引导的教育方法,毕淑敏在作品《最晚的晚报》中也有所体现,金戈在暑假里享受不了平日的伙食标准了,在提出抗议时,父母让他自己挣钱,以此来体会一下过日子的不容易。后来金戈想尽了办法:卖家里的东西、帮助同学九歌写作文、最后又卖晚报,最后,虽然金戈没能挣到钱,但是从此却多了几分感悟,这是必须要亲身体验才能有的刻骨的感悟,孩子正是需要依靠这样的亲力亲为来不断成长,这是任何事物也无法替代的。当然,这种磨练是需要家长的帮助的,例如毕淑敏给儿子的路线图,还有,由金戈的父母买走的最晚的晚报。
2.3 孩子的心灵应该是健康的
毕淑敏的母爱散文总是在读者灵魂最深处着陆,仿佛圣洁的神灵之音,能够拨开世俗的层层迷雾,让读者们在一种如宗教般神圣的文学殿堂里不断反省和自我感悟。《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教你生病》、《孩子,请闭眼》都是如此,她用诚挚而委婉的文笔来尽情展现自己质朴而深沉的感情,在母亲们一点点思考和学习的同时,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纯净的成长空间。《不会变形的金刚》中就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关于金钱的教育,母亲们在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后,在孩子的教育中难免不受影响,纯真的成长环境难免遭到破坏,孩子的心灵在这种社会现实中毕竟难以保持纯净。她们希望孩子能增加生存的技能,赢在起跑线上,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同时却无奈地发现,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让孩子们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和纯净心灵,变得过于早熟和世故。这是毕淑敏的思索,也值得每一位母亲思索。
同样,健康的心灵离不开尊严。《一厘米》里,陶影为了儿子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在售票员已经提醒不用买票的情况下还是坚决选择了为儿子买票,在寺庙公园,陶影拒绝为儿子买票,除了不想让儿子误以为是自己逃票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儿子面前做一个有尊严的母亲,正是这种力量,让她在门票和钱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拒绝,只希望工作人员能告诉儿子事实究竟是什么。在《附耳细说》中,毕淑敏对很多家长的做法不甚赞同[6],“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①毕淑敏:《附耳细说》,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她大胆批判不少家长们不顾孩子自尊、随意呵斥和批评孩子的行为。她坚定地认为,“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②毕淑敏:《附耳细说》,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2.4 爱应该是相互的
毕淑敏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知”。母亲爱孩子向来是天经地义的,大家从来都是举着母爱高尚的旗帜,从没有人对此产生过质疑,但是,当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母亲毫无节制地宠着,他还能不能感知到母亲的爱呢?毕淑敏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在《爱的回音壁》里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如果把孩子放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会遭天谴的。”①毕淑敏:《附耳细说》,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在一项由一个国际机构组织的问卷调查中,有道题目问“谁是您最爱的人?”中国孩子的答案让很多人惊诧不已,他们的答案中,父亲或者母亲居然都排在十名以后。这是在22所中小学的1200名学生中进行的抽样调查,虽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但却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反思,父母们在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用全部身心来爱自己的孩子,结果,在孩子心中,父母却被远远地丢在一边,或许,他们早已将父母的爱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享受,从没觉得自己是在爱的包围中生活和成长。他们获得了无限的爱,却很少感知得到,于是,毕淑敏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引导他们在爱中领略被爱,才能让他们有感知爱的能力[5]。在宽广的感知爱的环境里,孩子们自然会变成拥有爱和被爱的健康青年。这是毕淑敏的呼唤和建议,也是她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的思考和探索,她希望母爱可以更加充满理性,更加科学而健康。
3 母爱的博大
3.1 坚强的勇气
在卜绣文、乔先竹竭尽所能挽救孩子的时候,母亲的本能已经让她们有了面对一切挑战和困苦的勇气,这种坚强只属于母亲。《女工》中,浦小提是一个瘦瘦小小的普通女工,在经历了爱情受阻、丈夫婚变、婚姻失败之后,还是很乐观坚毅,为了女儿,她咬牙买断了自己最为宝贵的工龄,在工作岗位勤勤恳恳地干了一辈子,最后什么也没剩下,但是女性的自尊和作为母亲的责任意识让她必须选择坚强和勇敢,她爱她的女儿,所以不能让她在交学费的时候为难,不能让女儿因为金钱在白二宝那样的父亲那儿张嘴。她的直面生活的勇气是一个女性在成为离异母亲之后的唯一选择,因为她是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的母亲[6]。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浦小提只是毕淑敏笔下的一个平凡而清苦的母亲形象,但是其坚强面对生活中种种苦难的勇气让她的母爱闪耀出了更为动人的文学美。在感慨浦小提母爱的圣洁的同时毕淑敏的心也是沉重的,买断了仅有的工龄之后的浦小提只能靠做一些杂货来养家糊口,本就充满艰辛的生活更加拮据。或许这是一种冲动的爱,但是她又能怎样呢?这是浦小提的无奈,更是作家本人的为难之处[7]。
3.2 崇高的智慧
毕淑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性作家,她的睿智让她笔下的母亲也有反思的智慧,在追求母爱的品质的时候,母亲们不再是单纯的本能的闭门造车式地将爱一股脑的塞给孩子。《我和瑞恩妈妈的不同》中[8],瑞恩妈妈的爱是一种坚定的、站在背后的鼓励,是一个母亲在母爱中流露的智慧。而不少中国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读书,非洲的井里有没有水,在妈妈们的心里,是远远比不上孩子的前途和读书重要的。“我们会把一个孩子读书的成绩,看成是唯此唯大的事情,相信仓廪足然后知荣辱,以为爱是建筑在物质的富裕之上的奢侈。”②毕淑敏:《我和瑞恩妈妈的不同》,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这是当前教育中值得每个母亲反思的现象,从毕淑敏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她对母亲在教育职责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的推崇,也正是因为母亲的教育很重要,所以母亲们肩上的担子也更多,“虽然从时间顺序上看起来是先有了瑞恩的想法,然后才有了支持瑞恩的妈妈的行动,其实,是先有了瑞恩的妈妈,才有了瑞恩。”③毕淑敏:《我和瑞恩妈妈的不同》,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毕淑敏在当前的社会现实面前沉着地思索,努力探求出真正具有智慧的母爱[9]。
在《爱是不能比的》中,毕淑敏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爱孩子,像爱自己的手、自己的脚一样自然,值不得喧嚣,值不得标榜得无上崇高。惟有爱那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人,爱得刻骨铭心,爱得无怨无悔,爱得为了他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这才是爱中的极品”。④毕淑敏:《爱是不能比的》,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中,母子在得知汶川发生了地震之后所做的努力,是母子联手书写的特殊母爱,这是对祖国和血肉同胞的爱,在异国他乡靠着自己的奔走呼唤争取更多的支援之手,顾不上劳累甚至个人安危,只想着能募捐更多来帮助受灾的手足,这是一个母亲给儿子上的很美的一节课,母子的合作救援工作,是对这堂课最美的回馈了。这是博爱的情怀,也是崇高的、属于一个母亲的智慧[10]。
4 结语
毕淑敏就是这样,在一种根植于生活的真实的、温馨和悦的氛围中,用医者的善、心理学者的技能、女性的睿智、母亲的柔婉细腻和作家的优美文笔来书写她对母爱的赞叹和感悟,用她的思考为提高母爱的品质而不断努力,不断追求[11]。她在用她的视角和细腻来赞叹母爱的圣洁无私的同时,又不断发现和披露母爱中的不足和有待改善的地方,她拒绝母亲们以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总之,毕淑敏笔下的母爱观是一种新型的、带有毕淑敏对生活体会的关于母爱的阐述。
[1]毕淑敏.生生不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毕淑敏.我很重要[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3]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毕淑敏.天衣无缝[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5]毕淑敏、卢淼.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6]丁一芳.论毕淑敏创作中的“母爱意识”[J].科技信息,2013(5).
[7]鞠晶晶.毕淑敏短篇小说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1).
[8]毕淑敏.我和瑞恩妈妈的不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9]姚莫诩.毕淑敏作品中尊严观的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
[10]任继梅.女性的真挚细腻 学者的睿智深刻[J].阴山学刊,2002,15(4).
[11]温奉桥.毕淑敏小说主题学阐释[J].理论学刊,2011(9).
On the View of Maternal Love in BI Shumin’s Works
HUANG Li
(School of A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
Bi Shumin's works are always full of wisdom and philosophy, her view of maternal love contains unique spiritual connotations, the sense of insistence and persistence flows in her sweet and cozy words, she also reminds and guide the readers to touch and sense life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to enjoy life with a healthy and high-spirited attitude. As a mother, she also needs to use her words and actions to build a perfect castle for her child.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uniqueness of BI Shumin's view of maternal love and explore her thoughts on maternal love, so as to provide a new train of thoughts for the children education in present time.
Bi Shumin; works; view of maternal love
黄莉(1990—),女,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I206.7
A
1674-3083(2016)03-0064-05
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