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探究*
2016-03-18林仕尧
林仕尧
(南京大学 法学院,南京 210093)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探究*
林仕尧
(南京大学 法学院,南京 210093)
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作为一个现实命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但还有许多源头性问题如什么是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为什么要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的困难、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等需要深入梳理与辨析,以进一步探究和理顺辅导员职业化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关系,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性问题。高校辅导员具有多重语义内涵,既是“工作岗位”,也是“人员称呼”,又是“职业种类”,还是“教育制度”。在现有育人体制下,高校辅导员肩负思想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使命,承担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和日常性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队伍质量和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当前高校辅导员仍然面临着空间不足、晋升有限、能力不够、认同不强、专业薄弱等困境与问题。对此,需要从源头上对辅导员职业化进行深入辨析,以进一步把握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
一、什么是辅导员职业化
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教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管理干部,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从事教育管理和学生工作事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心理健康咨询、就业规划指导、学生活动组织、困难学生帮扶、社会实践策划、党团工作建设等具体工作。总的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体现出专业性和事务性、政治性和业务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职业性和全面性的统一。
按照字面理解,辅导员职业化就是使辅导员工作不断化为“职业”的过程。高校辅导员既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为什么还提职业化呢?从现实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是理论政策的定义和赋予,辅导员职业自身发展和生成的少,也就是说,辅导员蕴含的“人为性”色彩比较浓厚;另一方面辅导员职业缺乏完善的职业理念、制度体系、评价准则,其准入门槛、职业能力、技能范畴等尚未明晰。实际上,辅导员面临“工作先行”与“职业滞后”的现实困境。如果就辅导员现有职责定义来说,辅导员作为教师则必须拥有教学能力和教学课程,作为管理干部则必须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规律,但很遗憾,这两方面的能力和要求对辅导员来说都不具备,辅导员的政策定位与实际表现出现了严重的反差。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是对辅导员的政策定位不当?抑或辅导员职业定位过高?还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低下?恐怕多方面的问题都有。首先,从政策角度看,辅导员虽被定义为“思政教师”,但与从事公共理论课教学的思政教师并非同一类人,辅导员在自己的职业范畴内没有学科支撑,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学术基础,可见辅导员是顶着“思政教师”光环但不开展教学活动,实际上从事学生事务性工作的从业者。其次,从现实角度看,辅导员队伍似乎确实存在能力不足的现象,无法在理论建构、学术研究、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更多地只能在事务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辅导员任职门槛问题,高校选留辅导员绝大部分都不是按照教师标准,而是按照一般管理人员标准;二是辅导员再教育问题,辅导员入职后,普遍缺少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职业培训机制,无法通过在职学习培训提升职业素养。由此,不难理解,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主要就是使辅导员能够像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在自己的体系内根据自身逻辑获得持续的职业晋升和能力发展,既可以让辅导员具备教师职业能力,又可以让辅导员获得职业归属感,让他们产生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动力和荣誉感。
二、辅导员为什么要职业化
(一)政策催生的职业定位
从早期的“政治辅导员”到现在的“辅导员”,去掉“政治”二字并非意味着辅导员职业政治色彩的减弱,而是标志着辅导员制度的现代转型。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实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术活,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体系,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性、规范性、稳定性不足。辅导员似乎成了“万金油”、“临时工”、“散兵游勇”的代称。专业性是辅导员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连专业性都谈不上,其工作水平和水准又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既然强调专业性,那辅导员就必须具有专业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不是仅限于一般性的谈话、交流、搞活动、做工作的能力。当前阻碍辅导员不能实现职业转型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职业定位的宽泛和模糊以及过多的要求。辅导员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涉及思想理论、教育管理、就业创业、心理咨询、档案处理、权益保护、矛盾处置、人际协调、法律法规、党团工作等,可以说是所有职能部门内容的浓缩和下移,既要当好“教师”,又要当好“管理干部”;既要成为“专家”,又要成为“通才”,既要搞好“专业”,又要懂得“事务”,这样的要求显然对辅导员过于苛刻了。但如果不提专业性和专家化的要求,辅导员就难以提升水平,也难以凝练方向和目标。因此,作为一个前提,就是要厘清辅导员职业范畴和职责功能,“对辅导员的职能要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能体系,明确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基本向度”。
(二)职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从职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项职业能够进入社会分工领域,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换句话说,是社会分工创造了职业序列,而不是相反。辅导员职业发展至今,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引路人”作用。但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辅导员队伍流失严重,兼职化、短期化、低龄化、女性化现象比较突出,队伍建设上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这里面除了政策、机制、待遇等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需不足和处境不佳。一方面,辅导员目前从事的大量工作主要就是事务性和服务型的,这些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难以转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学术积淀和职级晋升依据,此外辅导员在管理序列上也没有相应的评定路径和待遇。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是以削弱辅导员自身为前提的,高校往往把选拔辅导员到行政管理岗位或推荐到校外任职作为重视辅导员的举措,表面上看辅导员个人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但实际上却造成辅导员队伍的流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人心浮动,不安心于辅导员工作。辅导员职业化原则上应该以辅导员获得体系内的发展为落脚点。否则,辅导员职业就难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突破,既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诉求,又要遵循辅导员职业的普遍性规律。
三、辅导员职业化的困难
(一)学术支撑不足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尽管具有较高学历背景和知识水平,但这样的知识和学历并不属于“辅导员学”范畴,绝大部分辅导员自身专业学历和教育背景都各不相同,与辅导员职业要求没有内在关联。有的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背景,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背景,有的可能是理工科背景,其专业背景与辅导员职业没有内在关联,也就是说,辅导员自身专业素养难以有机地与辅导员职业内涵融合起来。从辅导员职业本质内涵来说,其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缺乏职业领域的学术和学科支撑,辅导员职业难以获得学术化支撑。另一方面,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管理工作,并不都具有学术内涵,更多的是像谈话交流、扶贫助困、解决问题等事务性和经验性工作,即使长期坚持积累也未必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学术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一旦不能转化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话,就必然会削弱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职业规范不明
高校辅导员职业规范主要包括岗位规范、知识能力规范、职业评价规范等,主要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任职者所具备的资格与条件。以目前高校辅导员任职情况来看,首先从聘任选拔层面,主要强调任职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学历要求,如要求任职者应满足中共党员、“985”高校或“211”高校毕业生等条件,较少考虑其与辅导员职业特点、心理、人格等关联性能力;其次从考核奖惩层面,也缺乏明晰规范和专业标准,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偏重于事务工作层面,看其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失误程度,如学生不出事、就业率高等指标性条件,对辅导员的理论性、创新性、机制性层面的工作要求不多;再次从辅导员职业定位来说,确实也难以做到完全规范化,尤其是许多日常性工作,也不一定都具有宏大理论意义,只能因人而异,以辅导员个人的经验性和灵活性应对。
(三)专业能力不强
专业能力决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客观地说,辅导员专业能力不强与缺少合理有效的再学习培训机制有关。这里讲的专业能力,主要不是指工作能力,而是指职业化语境中的职业核心能力建设,比如学科素养、专业思维、理论能力等。高校普遍对辅导员队伍缺乏应有重视,使用的多,培养的少;要求的多,培训得少,有的甚至认为辅导员不需要太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只要凭经验就能办事,保证学生思想稳定和不出事就行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深的认识误区。试想,作为主要从事党的创新理论、大政方针、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的辅导员,如果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的话,那么又如何能够指望高校成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呢?!高校有必要从辅导员的职业准入、职业规划入手,重视辅导员专业能力顶层设计,切实把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纳入制度化轨道。
(四)评价体系不全
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必须要建立包括职业准入、职业发展、职业认同、职业价值等在内的辅导员职业评价体系,让辅导员职业获得与其它专业类职业同样的评价体系待遇,形成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聘任、考核、激励和晋升机制。辅导员职业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对职业本身起到准入、规制、引导等建构作用,另一方面则划定职业的边界、范畴、领域,使辅导员朝着精深化、专业性的方向发展。以此观之,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在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考评、职业路径、职业标准、职业认同、职业价值等概念和体系建设上还缺乏独立的评价范畴及标准,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性要求还无法体现在实际工作当中,辅导员自身的价值难以通过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制度评价体现出来。因此,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评价体系建设,努力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任职考核评价机制,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和职业化提供支撑和引领。
四、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思考
(一)建构辅导员学范畴,凝练专业性
当前辅导员工作内容较之以往大大拓展,主要方面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涵盖学生工作全部内容,已经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引路人”、“管理者”、“服务员”、“规划师”。但相应地,在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范畴体系等方面却缺乏应有建构,还基本维系在原有的体系格局,单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格局和工作体系已经难以统领和满足学生工作的内在诉求。因而在辅导员制度和理论创新方面,应该结合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学生工作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完整内涵,着力在范畴理念上实现新的提升和突破,积极建构“辅导员学”理论范畴,“要针对辅导员工作的领域建立一套专门的知识体系”。理论或理念的突破,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提供新的指导,深化实践创新力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使其能够获得内在的学科支撑,这样就能够有效整合辅导员工作内涵,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性和价值性。
(二)制订能力标准体系,确立方向性
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应该以现实需要和发展方向为价值取向。随着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划分和职责的清晰,制订职业能力标准提到议事日程。由于没有科学规范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现有的考察或评价辅导员胜任力的做法主要还是从思想、政治以及管理的角度考虑的,很少考虑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理论素养。缺乏清晰的职业能力标准也造成对辅导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缺少方向性和战略性,许多学习、培训或教育做法更多地是从应景性、短期性和功利性角度出发。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能能力标准(暂行)》,提出了辅导员教学培训计划和专业知识体系问题,明确了基础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培训内容,形成职业培训的总体指导思想,这是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建设的突破性意见。各高校应以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为中心,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和学习培训机制。
(三)强化学习培训制度,提升职业性
在辅导员职业生涯当中,再学习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从辅导员工作的普遍性规律来看,辅导员往往从一个工作周期结束后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感,这个周期一般在四年左右,这是因为辅导员完整带完了一届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内涵和职责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经历,当又一个工作周期开始的时候,就必然面临着职业心理的重复性感受。因此,高校需要加强辅导员学习培训制度建构,制定学习培训顶层设计,强化职业培训,“及时调整和完善培养培训方案、工作职能设置、考评考核指标等”,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性。如围绕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建立辅导员学习培训核心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培训获得职业的系统提升;也可以有计划地选派辅导员到境内外教育机构进行针对性学习培训,根本不同辅导员的理论背景和研究兴趣凸出其某方面的能力优势,使辅导员队伍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的差异化格局。同时,积极推进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在社科研究方面设立辅导员研究专题,提升辅导员科研水平。
(四)创新学生工作机制,增强协同性
辅导员工作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其意义和作用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目前高校育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割裂性,专业教师只管知识传授而不管思想教育,辅导员只管思想教育不管专业学习,形成“两张皮”现象。为此,辅导员工作更要主动融入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从根本上建立以能力主导、体系保障、专业支撑、协同育人的辅导员工作机制。一方面,要积极整合学生工作资源,探索“大学工”工作机制,改变当前条块分割管理的学生工作格局,构建符合学生工作新常态的创新机制,改变辅导员“单兵作战”的局面,增强团队和体系作战的协同性和贯通性,实现学生工作由点到面、线、条的转变,从而带动整个育人机制的变革。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工作形势的变化和辅导员工作任务的要求,对辅导员职能和职责进行科学界定和划分,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团队,推动辅导员队伍在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实践育人、情感解惑等形成差异化发展,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3]潘晴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江苏高教,2010,(1)
[4]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教思政[2004]2号
(责任编辑:陈勇)
Ways to Promote College Advisors' Professionalization
Lin Shiyao
(CollegeofLaw,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Professionalization is a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 advisors and has direct bearing to the tea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college advisors' professionalization, we must look into the problems at the source like “What is college advisors' professionalization?” “Why is it necessary?” “What are the difficulties?” and “How to achieve it?” and see clearly its intrinsic logic and realistic relation.
Key words:college advisor; professionalization; way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10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项目(2062014321)
作者简介:林仕尧(1974-),男,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43-05
□ 职业化、专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