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想教育价值*

2016-03-18徐莉夏莹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思想教育大学生

徐莉,夏莹

(1.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想教育价值*

徐莉1,夏莹2

(1.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摘要: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修身之本、治家之道、处世之要、为学之宗等教育内涵,能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建设,具有极大的现代教育价值。继承古代家庭的教育理念,借鉴传统家训的合理内涵,发扬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训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现代价值

“家训”一词,最早见于“髫龀夙孤,不尽家训”( 《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意思是说,边让自小失去了父母,没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可见时人已经开始注意家训的作用。然而,家训行为却要早得多,先秦的《尚书·无逸》篇,周公告诫成王如何戒逸,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亲情训导成份,被称为第一篇完全意义上的家训之作。到了秦代任公已有十分成熟的家训,如记载:“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史记·货殖列传》)

家训就是某一家庭、家族中,父母或其他长辈垂训后代子孙的修身、治家之言,反映了长辈们的自律之道和对后辈的不倦教诲,内容包括立志、修身、处世、治家、为学、交友、养生等许多方面,多具有劝诫性或惩戒性,形式上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家训的物质载体、文化现象和社会影响,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传承多代的家学、家风、家教和家法等,是民族文化在一个家庭中的具体表现。

一、家训文化的发展

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汉魏六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和近现代等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是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这个时期出现了第一篇完全意义上的家训之作《尚书·无逸》篇,宋朝蔡沈作注:“成王初政,周公惧其知逸而不知无逸也,故作是书以训之。”《论语·季氏》篇里,孔子训诫儿子孔鲤的庭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是我国家训史上著名的家训事例之一。先秦时期的家训是隐性家训,大多数夹杂在其他内容中,不是独立的家训之作。

汉魏六朝是家训文化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家训作品,两汉期间著名的有刘邦《手敕太子》、刘向《戒子歆书》、郑玄《戒子益恩书》、班昭《女诫》等等。《女诫》不仅是家训题材中最早出现的女训作品,而且在后代同类女训作品中也最有影响力,被称为“女四书”之一。而魏晋六朝时期有文献可考的家训至少有80余篇,其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汉魏六朝时期无论在家训的观念、家训著述的意识和作品的数量上,都比先秦有了长足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家训文化的成熟期。此阶段的家训作品除了常见的家书、帝训、女训等短篇之外,还出现了思想成熟、内容全面、结构完善的成熟性家训专著,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人陈振孙评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部书共分二十篇,开篇《序致》阐明了颜氏的编书目的:“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涵盖了我国传统家训内容的几乎所有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古今家训之祖”。此外,还有李世民的帝训之作《帝范》等。

宋元明清是家训文化的鼎盛期。这个时期家训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除数量之多空前绝后,家训体式充分展现,而且出现了家法、族规类具有惩戒性的家训之作。袁采的《袁氏世范》是产生于宋代的一部具有极大影响的家训专著,分《睦亲》、《处己》和《治家》三大部分,“厚人伦而美习俗”,不仅“范家”,而且“范世”,与颜之推《颜氏家训》、司马光《温公家范》、朱用纯《朱子家训》并称“中国古代家训四书”。此外,还有康熙帝的《庭训格言》、刘清之的《戒子通录》、司马光的《家范》等。

近现代是家训文化的转型期。在家训形式上,这个时期的家训不再以传统的专著为主,而转型为家书的形式;在家训内容上,由民国初年的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思想为主,转型为解放后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弘扬对象,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旋律。这时期著名的家训之作有冯玉祥的《训子书》、傅雷的《傅雷家书》以及毛泽东、董必武、朱德等人的家书。

二、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内涵

我国传统家训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内容概括为范家范世、治人治学。

(一)修身之本

所谓修身,就是个体自觉地以传统的道德规范陶冶性情以期达到“内圣”的境界。我国古人十分注重修身养性,他们认为,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矛盾,主要在于自身的修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大学》明确把修身当作治国、齐家的基础。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备《遗诏敕后主》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这些家训名句家喻户晓。明代高攀龙《高氏家训》中说:“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袁衷《庭炜杂录》:“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伊周事业,孔孟文章,皆男子常事,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 至于修身的德目主要是“孝”、“悌”、“友”、“忠信”、“敬恕”、“谨慎”等。

(二)治家之道

所谓治家,就是为了使家庭生活正常、健康运转而对家庭中的人、事、财等项目实施的管理。儒家把家庭伦理看成治国之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北宋司马光鲜明地指出“治家者必以礼为先”,他所主张的礼的要点就是“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强调了“礼治”对家庭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颜氏家训》中也提出很多颇为实用的治家规范,例如勤俭持家,“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颜氏认为,节俭与吝啬是不同的,节俭是节约而不失礼节,吝啬则是穷急而丧失了体恤之心。 “笞罚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颜氏还认为对待家人应宽严适度,

(三)处世之要

所谓处世,就是指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外界环境共处。中国古代家训普遍强调交友的重要性,须持慎重、宽容与忍让的态度,与君子相交,而不能与小人为伍。如宋代江端友教育子孙“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明朝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中强调交友的标准:“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相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清人张履祥《训子语》云:“至于师友,一入家门,子弟志尚,因之以变,术业因之以成。贤则数世赖之,否则害匪朝夕,不可谓非家之所由存亡也。择之又择,慎之又慎,夫岂不宜,而可随人上下乎?”这些家训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朋友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及择友的标准。

(四)为学之宗

所谓为学,即读书之道,教育子孙要好好读书以成有用之材。中国人素以勤学苦读著称于世,传统家训中有许多教子读书、为学明理、立德成人的训诫。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希望子孙做读书明理的君子,能“勤俭自持,习劳习苦”。清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教导诸皇子:“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只有读书为学才能明理、应事,强调读书乃进德修业、立身处事之要道。宋代陆游以诗教子:“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导儿子读书为学要身体力行,把读书和躬行结合起来。曾国藩还指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这些训导子孙们要勤学苦读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看出古人对为学的重视。

三、传统家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代教育价值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以后的家庭教育逐渐平淡,教育后学的重担主要由学校教育承担。可是,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都远远落在了文化教育之后,人才培养效果无法令人满意。因此,继承古代家庭的教育理念,借鉴传统家训的合理内涵,发扬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有机结合,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优良品性,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养成

传统家训特别注重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道德修养,促进个人品德建设有积极作用。“道德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道德的逻辑起点,没有人也就没有道德,任何道德理论都离不开人。”传统家训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育,但品德教育始终是核心教育,希望子孙后代能遵从儒家的君子人格规范,以德自律,以德处事,以德待人。例如家训中强调树立高远的志向;具备明善恶、辨是非的基本能力;生活要节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自立自强;国家存亡攸关时,要坚守节操,坚持道德底线等等。这些古代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也是今天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与行为表达时应有的价值表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依然价值明显。

(二)构建家庭伦理,促进大学生家庭美德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处理好家庭关系,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传统家训的家道思想有利于固化家庭成员的礼仪认同,有利于增进家庭内部的和睦共处,促进家庭美德建设。家训文化一向倡导礼为教本,认为礼是教化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础;要求为人谦恭,尊重长辈;生活交往须遵循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等等。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家和万事兴”,家训文化中的治家之道更是倡导“家道和顺”,在经营家庭关系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做到夫妻和顺,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其次要处理好兄弟关系,做到兄友弟恭;再次要处好父子关系,做到父慈子孝,为人父要宽严有度,为人子要悟尽孝道;家主要善于持家、节俭、仁厚,家庭要和睦友爱;家庭事务中,主张“崇俭抑奢”,达成家庭内部的和睦安宁等等。这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内容,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家庭观、促进大学生家庭美德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三)拓展学校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培养有德之人是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家训文化丰富的德育内涵,可以有效补充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当今高校道德教育提供宝贵的方法论支撑。《颜氏家训》中有大量篇幅教育子女敬业、爱业:“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贷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颜氏不仅倡导敬业爱业,还教育子孙要精业,认为“多为少善,不如执一”。曾国藩在家训中,要求其长子“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曾氏要求儿子的不仅是写字做事要有始有终,更是要培养儿子敬业精业的职业道德。如果想方设法引导大学生们接受这些家训中的教诲,对培养他们敬业、爱业乃至精业的道德情操,树立“多为少善,不如执一”的职业道德,会大有裨益。

(四)优化社会风尚,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传统家训文化认为家庭秩序与国家秩序具有相同性,能事亲必能事君,能尽孝定可尽忠,强调家教对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十分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孙孝亲感恩之心,以逐步形成忠于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行。如果我们能借用家训文化中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格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必能提升当今中国整体社会氛围的和谐与进步。另外,家训文化中的家法、家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教化子孙、团结族亲、和睦乡邻、安定社会、服务国家的社会文化功能,家训文化蕴涵的乡土情感、家族观念等,可以深化人们的民族情感和国家责任感,这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和提升百姓整体道德素养,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家训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优化当前的社会风气,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

四、传统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

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对象的道德建设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地利用家训典籍,将传统家训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崇德好学、清廉自守、尊师重道、秉公敬业、诚信守信等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

(一)汲取营养,补充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

我国家训典籍浩如烟海,内涵极其丰富,爱国、忠孝、仁爱、修身、齐家、礼敬、诚信、廉洁、守法、勤俭等道德规范,对于当代中国,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具有针对性价值。高等学校应当组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充分挖掘传统家训的精神内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编辑和整理出中国古代的各类家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或者范本。整理中,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立足史实,立足经典,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二要结合大学生特定群体,在体例的安排、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需求。然后,在课程教学或课外活动中落实下去,让大学生充分汲取家训文化的营养。

(二)创新方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

家训典籍中,几乎每一经句都蕴含着精彩的历史故事或典故出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择优纳入内涵丰富的家训文本,并考虑以创新性教育方式传递传统家训的理念。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采取的多是坐而论道、喊口号的方式,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应当考虑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和生活化,采取多样化手法,如案例教学法、经典研读法、情境讨论法、课外研修法等,将经典家训的核心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甚至还可以创造性地将其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三)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行为

一个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批具有高尚情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高校中家训课程的建设来说非常重要。高校领导、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等需要合作配合,共同打造一种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理念、大学教育目标相吻合。此外,高校的思想教育者要尽快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力行传统文化精神,言传身教,做受教育者的榜样。

传统家训文化不仅著述浩瀚、内涵丰富,而且文化功能十分强大。认真总结和深入探讨传统家训的现代教育价值,不仅有益于提高教化对象的独立生存能力、促进家族共同利益的实现,有益于唤起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尹奎友,等评注.中国古代家训四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4]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

[5]王学.中国古代家训的价值取向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6]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成都:四川大学, 2004

(责任编辑:乐程)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raditional Family Code Culture

Xu Li1, Xia Ying2

(1CollegeofArts,AnhuiNormalUniversity;2CollegeofContinuingEducation,WuhuVocat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Wuhu,Anhui, 241006,China)

Abstract:Family code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contents of self-cultivation, household management, life philosophy and academic pursuit, which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s for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for construction of their personal morality, family mor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ocial morality. The paper urg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orrow the rational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realize their modern value in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family code culture;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modern value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04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基金项目(2016XJJ011)

作者简介:徐莉(1971-),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夏莹(1986-),女,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15-04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思想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