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教育理念下“新老生同室”模式的构建*
2016-03-18潭亮
潭 亮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6)
朋辈教育理念下“新老生同室”模式的构建*
潭亮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6)
摘要:“新老生同室”作为朋辈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运用榜样示范、对话交往、同伴教学和朋辈心理辅导的教育方法,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业成绩,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现老生自我教育。“新老生同室”模式要从运行机制、选拔培训、住宿模式、考评激励四个方面构建,切实提高“新老生同室”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朋辈教育;大学生;“新老生同室”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学生宿舍中的日常教育。“新老生同室”作为朋辈教育在高校学生宿舍的一种实践模式,要探索符合高校教育管理实际的有效路径,发挥其教育功能。
一、朋辈教育理念下“新老生同室”模式运用的教育方法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新老生同室”是基于朋辈教育的理念,从相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住新生宿舍,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新老生同室”中老生对新生的教育运用的教育方法包括榜样示范、对话交往、同伴教学和朋辈心理辅导。
(一)榜样示范法
高校实施朋辈教育活动,离不开榜样的力量。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观察者和榜样示范者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和年龄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时,容易使观察者在心理上产生向榜样示范者学习的倾向,特别是榜样和观察者在某些方面接近时,榜样的吸引力会增强。“新老生同室”中运用榜样示范的人物是大学生群体中可亲可近、实实在在的优秀大学生。大学新生处于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时期,高校对新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相同专业的新老生入学时能力水平相仿,大学阶段学习的主干课程一致。老生经过奋斗实现学习目标的榜样示范,容易激发新生向老生学习的倾向。“新老生同室”模式下,新生与老生共同生活,新生可以零距离的观察与学习,榜样示范的效果明显。
(二)对话交往法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0。“新老生同室”中,新生与老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交往,彼此互相尊重,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传递思想和知识。老生与新生之间既是舍友也是朋友的平等合作关系,有助于新老生在对话交流中,彼此真诚的敞开心扉,真正的接纳对方,倾听对方的观点。“新老生同室”模式下,新老生通过对话交往的方式,彼此学会换位思考,感受对方的真情实感,老生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同伴教学法
同伴教学是学生同伴之间相互施教,相互促进,共同受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79。同伴教学在“新老生同室”中的运用,包括老生在宿舍中辅导新生进行学习和新生彼此间的相互辅导两种方式。由于同伴教学是一个合作互动的过程,宿舍的氛围平等友好、安全舒适且具有一定的隐私性,这就消除了新生求教时可能存在的压抑感,新老生之间沟通顺畅。老生与新生、新生与新生由于专业一致、学习背景相近,新生容易理解舍友辅导的思维方式,掌握辅导内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朋辈心理辅导法
朋辈心理辅导是同龄人之间的“互助”,咨询者需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来访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朋辈心理辅导对咨询的场地和时间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景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者与来访者由于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这就使得咨访双方容易建立咨访关系,咨询者对来访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咨询效果显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咨询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开展咨访活动。高校实施“新老生同室”,可以发挥同龄人之间的“互助”作用,对入住新生宿舍的老生进行短期的心理学培训,使老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备为新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的能力。“新老生同室”使高校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节点提前到新生入学伊始,宿舍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朋辈教育理念下“新老生同室”模式的教育意义
作为高校朋辈教育的有益尝试,“新老生同室”有利于实现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业成绩,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现老生自我教育。
(一)“新老生同室”有利于实现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新老生同室”教育模式下,老生作为朋辈教育者承担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入住新生宿舍的老生是经过选拔、思想上进的优秀大学生,他们与新生长期生活在一起,通过发挥老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随时发生在宿舍的生活学习片段中,可以在茶余饭后,也可以在睡前卧谈,教育活动生动具体、自然真诚。老生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一致的良好作风,使其对新生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实现言传身教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新老生同室”中老生素质高、数量大,组建的朋辈教育队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益补充。高校实施“新老生同室”,每间新生宿舍都有朋辈教育者入住,有力推动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覆盖。
(二)“新老生同室”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迈入大学校门,新生的人生道路跨入新的阶段,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随之发生变化,新生需要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新生在确立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宿舍是认知的重要来源。面对初入大学的矛盾、人际交往的困惑以及复杂多样的问题,新生往往缺乏求教的勇气和对象。“新老生同室”模式下老生自然成为新生求教的首选对象,舍友的身份使得新生容易克服求教的心理障碍,简单的对话交流即可实现求教的目的,老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成功经验成为新生借鉴的良方。新生通过与老生的对话交往,有选择的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合理规划大学课余生活,使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老生与新生在宿舍中的交往活动有助于新生自我认知,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三)“新老生同室”有利于提高新生学业成绩
大学阶段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比高中阶段显著增加,教师每堂课授课的知识量大。初入大学,新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尚未完全建立,适应大学学习要求的能力人各有异,自我探索学习方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然而,大学时光极为宝贵,新生能够及早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对大学学习至关重要。“新老生同室”教育模式下,相同的专业背景,彼此朋友伙伴的关系,使新老生之间可以坦诚交流专业思想上的困惑,调动新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新生的学习潜力,帮助新生掌握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新生或多或少都有问题需要得到辅导和帮助。“新老生同室”为新生提供了宿舍朋辈导师,老生优秀的学业成绩激发新生求学的动力,新老生相近的思维方式使得学业辅导效果明显。在老生的示范带动下,宿舍中的新生彼此间也容易形成比学互帮的学习氛围,使同伴教学不仅局限于老生与新生之间,而且能够在新生之间形成新的同伴教学方式,促使新生提高学业成绩。
(四)“新老生同室”有利于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老生同室”模式下,老生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助于新生积极应对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老生与新生共同住宿的交往经历和彼此间的友情,使新生愿意向老生倾诉内心的困惑;老生在倾听新生诉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设身处地的站在新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与新生共同面对问题。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的老生,发现新生情绪波动明显或者处在压抑状态时,主动介入给予新生关心和支持,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得到新生的认可,达到帮助新生解决问题的效果。即使新生的心理问题超出了朋辈心理辅导的适用范围,老生也能够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辅导员,使高校能够尽早干预新生心理危机。
(五)“新老生同室”有利于老生实现自我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349。“新老生同室”模式下,老生在帮助新生的过程中,真实体验了由学生到朋辈导师的角色转变。为了成为新生学习的榜样,老生需要倍加努力,能够从更深层次上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为了从“自我优秀”到“共同优秀”,老生的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力求在实践中做到严于律己、知行合一。“新老生同室”使老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理解和宽容,能够更好的自我认知,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我教育。
三、朋辈教育理念下“新老生同室”模式的构建
“新老生同室”是一项集教育、实践、管理、评估于一体的系统项目,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需要从运行机制、选拔培训、住宿模式、考评激励四个方面构建,切实提高“新老生同室”的教育实效。
(一)顶层设计,建立科学运行机制
高校实施“新老生同室”要注重顶层设计,将其纳入朋辈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现有朋辈教育的有效资源,统筹学生工作系统和后勤系统的力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学生工作系统设计“新老生同室”宿舍调整方案,制定“老生”的选拔标准,并对选拔出的老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后勤系统具体落实宿舍安排,做好宿舍调整保障工作。“新老生同室”实施过程中,高校要定期评估教育效果,及时总结经验,适时调整工作方案,优化“新老生同室”的运行机制,使“新老生同室”更具生命力。
(二)严格标准,选拔与培训相结合
高校实施“新老生同室”能否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在老生。“新老生同室”模式下,老生的选拔对象是与新生相同专业、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成绩优秀、责任感强、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大学二年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人数较少,并且刚刚完成从新生到老生的角色转变,学生中的优秀骨干需要在本宿舍中继续发挥榜样作用,入住新生宿舍的时机不合适。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相对成熟,抽调部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住新生宿舍不会影响原所在年级学生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新老生同室”给高年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有利于党组织考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经过选拔的老生,需要在新生入学前参加短期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朋辈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危机处理方法等知识。选拔和培训相结合,为“新老生同室”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适度教育,合理设计住宿模式
高校实施“新老生同室”要合理设计住宿模式,坚持适度教育。从合住方式上看,现有高校学生公寓以四人间和六人间为主,为保证每间宿舍均有老生入住且所需老生数量最少,四人间宿舍安排三位新生与一位老生合住,六人间宿舍安排五位新生与一位老生合住。从合住时间上看,合住时间较短,朋辈教育的作用无法发挥;合住时间太长,则会使新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新生的自我教育。因此,“新老生同室”住宿模式以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每间新生宿舍入住一位老生为宜。“新老生同室”住宿模式,需要进行两次宿舍调整。新生入学前对高年级学生宿舍进行调整,抽调的学生入住新生宿舍,整合高年级学生宿舍;第一学期结束后,老生回到原宿舍住宿,高年级学生宿舍和新生宿舍同时进行调整。宿舍调整过程,学生工作系统要充分调研,合理制定整合方案,做通做好老生的思想工作,使宿舍调整工作做到科学有序。
(四)考评激励,切实提高教育实效
“新老生同室”中老生的工作状态关系到新生的成长成才,高校学生工作系统要对老生进行必要的考评,并以此为依据表彰奖励老生,保障“新老生同室”项目良性运行。考评工作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分两次进行,坚持过程考评和效果考评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评是考核老生在入住新生宿舍中开展工作情况以及如何开展工作。效果考评是将新生宿舍中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学生干部人数、新生考试成绩等数据作为考评老生的重要指标。期中考评后,学生工作系统要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老生,对老生的奉献付出予以肯定,提出下一阶段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帮助老生增强责任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期末考评后,学生工作系统要对表现优异的老生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典型,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新老生同室”教育实践中。
“新老生同室”对于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需要高校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凝练教育方法,在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陶宏.论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2]徐欢,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德育价值探索.人民论坛,2015,(1)
[3]马克思,等.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杜鑫.同伴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10,(10)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陈勇)
Letting the Freshmen Share the Room with the Seniors
Tan Liang
(CollegeofMarxism,Fuzhou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Abstract:Letting the freshmen share the room with the seniors is an attempt at pe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example effect, conversations and interactions and peer tutoring and counseling, the freshmen can more easily adapt to their new life and be more effective in their academic learning. While helping the new students to maintain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old students can achieve better self-education. Success of the room-sharing pattern depends on the mechanisms for its operation, member selection, accommodation style and evaluation and stimulation.
Key words:pe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sharing the room with seniors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07
基金项目: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118)
作者简介:潭亮(1981-),男,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