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嫉妒情绪的调适*

2016-03-18刘桂荣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

刘桂荣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嫉妒情绪的调适*

刘桂荣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嫉妒是大学生极其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它产生的病源是狭隘的平均主义思想、自我中心主义观念,以及偏狭过敏的心理人格。针对大学生嫉妒情绪产生的病源,尝试用道家认知疗法中“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等对其有针对性的治疗,试图实现将嫉妒这种负性情绪转化为产生正能量的动能。

关键词:道家认知疗法;大学生;嫉妒;情绪治疗

嫉妒情绪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它在大学生心理情绪中最为常见,危害性非常大,它不仅影响大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对他人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因此,对危害性很大的嫉妒进行有效的调适非常必要。本文对大学生嫉妒情绪产生的病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运用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的嫉妒情绪给予调适。

一、道家认知疗法的理论分析

“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环境和事物的认识与见解等等。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其重要的理论前提是人们的认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因此治疗人们心理问题时通过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来解决情感和行为问题。1960年代,A.T.贝克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前人临床心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的尝试。1976年出版了《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1979年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全面阐述了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治疗路径和技术方法。道家认知疗法“它是用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去改变患者不适宜的认知观念,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1]它是中国本土化心理情绪治疗法。这种本土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从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心理应激水平、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的影响上去分析探讨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把道家处世养生哲学作为一种价值观去调整人们的心理痛苦和不良适应行为方式,以适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特征。”[2]

其实,道家认知疗法的理论假设同于贝克的认知疗法,它们都认为一个人的认知影响其情感和行为反应,扭曲的认知会导致情感和行为的病变。因此,治疗心理病患和情绪问题,需要纠正扭曲的认知开始。道家认知疗法共分为五个步骤:调查患者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Actual stress factors);了解其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Belief system);分析其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Conflict &coping styles);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Doctrine direction);评估与强化疗效(Effect evaluation),简称ABCDE技术。此五步法是张亚林效仿艾利斯合理情绪治疗(RET)中的ABCDE步骤提出来的。其中A为应激源的探索,B是价值观的测查,C是心理应付方式测查,D是道家处世养生方法的导入,E是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以及生化检测指标的变化。[3]其中第四步是治疗的关键和核心,杨德森总结了4项原则32字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4]

因此,道家认知疗法是将认知重建、心理疏导、问题解决等技术作为手段,将道家思想作为治疗资源,主要通过调节情绪、矫正行为、防止未病以实现治疗的目标。道家认知疗法的调适、“治病”之道正在于“去压”,在于削减、剥去层层人为价值体系和重重外在的欲望和追求,还原到本原的、健康自然的状态。那么,如何用道家认知疗法去调适大学生的嫉妒情绪呢?这需要对大学生嫉妒情绪的病因进行准确地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二、大学生嫉妒情绪的病理诊断

对大学生的嫉妒情绪定性需要视其性质而分别对待。一般性嫉妒只是一种自然生理-心理反应,还没有产生什么危害,有时甚至还能进行正能量转化,起到提升和发展的作用,见到别人的优长,理性反思自我缺失,不断矫正自己的不足,模拟并接纳对方行为,从而发展自我,完成自我修复和治疗。而对于病态的嫉妒情绪,则需要进行病理分析并加以调适。

笔者认为大学生嫉妒情绪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源:狭隘的平均主义思想,自我中心主义观念,以及偏狭过敏的心理人格。

(一)狭隘的平均主义思想

嫉妒情绪最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小生产者狭隘的平均主义思想。狭隘的平均主义思想抹杀外在情境和个体内在素质的差别,把平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高的价值诉求。大学生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会错误地认为同在一个学校、年级、班级的学生,大家基本上属于同一层级、档次,水平、地位相当,所以应该表现差不多,“要好大家一起好”。例如评优、评奖学金,有些人心理就会转不过弯来,为什么会有等级差异?大家都差不多,为什么他(她)能当选三好学生、入党,自己就没有机会?如果现实不能达到这种平均的理想状态时,那就会产生嫉妒,所谓“我不行,你也别想逞能;我落后,你也别想拔尖”,对超过自己的同学冷嘲热讽,甚至会暗中使绊子、放冷箭损害别人利益,当这些同学遭遇失败就会幸灾乐祸。大学生平均主义思想会引起他们的价值观冲突和心理失衡,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二)自我中心主义观念

自我中心主义是一种占有性的自我,它实际上是“经济主义”观念支配本我的特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表现为夸大个人与他人的对立,将个体发展目标凌驾于他人发展目标之上,视他人发展目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的障碍,将个人无度的自由看作至高无上的理想和追求。现在的大学生曾经都是佼佼者,又多是独生子女,有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渴求摆脱一切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束缚”,过分张扬,为所欲为,反对任何限制与规范,失去了对自由、美、善等的正确理解与判断,失去对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更容不下他人的进步与成功。

自我中心主义与强烈的占有性欲望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人们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占有欲望,这是非自足性需求的一种不足、匮乏和需要释放的状态。欲望一旦把这种不足、匮乏和释放引至外界,就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不足和匮乏解除就会带来快乐感、幸福感,当不足和匮乏无法消解就会导致失望和痛苦。一旦看到别人消解了这种不足和匮乏,就自然会产生嫉妒的情绪。大学生作为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追求,而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生理-心理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社会时尚的影响,内心只有占有的欲望,而没有发展的欲望,只有占有才有良好感受,而不是通过积极创造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三)偏狭的心理人格

具有偏狭心理的人最主要特点是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其性格表现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对别人的成绩不屑一顾,当别人在某一方面真正地超过自己的时候,心生嫉妒。嫉妒的人往往心胸狭隘,气量小,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具有偏狭心理人格的个体,主要原因是过于看重自身及自身价值。偏狭之人还缺乏安全感,过于敏感,心生猜忌。这种病态偏执的心理导致视野狭隘,缩小自己的交际范围,不能和优秀者共处。

一个性格及人格不健全的人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旦事与愿违便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导致嫉妒的产生。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嫉妒的产生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张建育等人通过采用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和特质焦虑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嫉妒与焦虑呈显著性相关;[5]王晓钧的研究表明嫉妒与神经质人格存在密切相关,神经质人格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6]

三、道家认知疗法的调适方式

在调适大学生嫉妒情绪问题上引入道家认知疗法,是因为大学生嫉妒的产生缘于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也就是由他们固有的认知决定的。前面在阐述大学生嫉妒产生的病因中,狭隘的平均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偏狭的心理等都大多都属于大学生的认知问题,因此,调适嫉妒情绪需要用道家思想进行“减法”治疗。

(一)对狭隘的平均主义思想的调适

狭隘的平均主义者认为,大家要好一起好,要不行一起不行。在这种认知的主导下,对超过自己的同学冷嘲热讽,甚至会暗中使绊子、放冷箭损害别人利益,当这些同学遭遇失败就会幸灾乐祸。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改变这种认知。道家认知疗法对这种嫉妒病的防治,笔者认为可以用“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思想来引导。

大学生嫉妒情绪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太“争”。多数大学生都是通过小学、初中、高中步步竞争考上大学,竞争是他们赢得优秀“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等荣誉的法宝,也是他们保持这一优势的前提。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生以前在竞争中总是处于优势的地位不复存在,而是经常在竞争中被挤兑。这样,没有竞争实力的大学生开始求助于狭隘的平均主义,希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而不害”强调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必须不损害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这是做人底线;“为而不争”强调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做到有所作为的同时,还要做到不争名夺利,不攀比别人,不嫉妒他人,这是做人崇高的境界。更重要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不是要大学生对什么都是一味地放弃,相反,“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仍然强调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比如通过正当的途径争取优秀,努力进取。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有时会为大学生的成功赢得很多。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老子·第七十三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第七章》)。当然,这不是提倡我们在争取个人成功时使阴谋,耍诡计。我们在争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在积极有为地参与的同时,不要和别人争强好胜,更不能因为别人当选,而嫉妒别人,这就是道家所强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不争”以及与“不争”相关联的道家思想的“不言”、“不召”、“不自生”都是治疗大学生嫉妒情绪的一剂良方。

(二)对强烈的占有性欲望的调适

占有性欲望呈现出非自足性需求的特性,当自己无法消除而别人却消除这种不足和匮乏,就很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道家认知疗法可以用“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第十九章》)思想对占有性欲望进行治疗。要知道现实世界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不完满,只有做到“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放弃对名利的过分追逐,才能不为物累,而且物欲过度膨胀的直接后果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阻止欲望过度膨胀,才能消弭不满足的情绪体验,化解人们的嫉妒之心。更何况,过分地对它物的追逐,往往会适得其反,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甚”、“奢”、“泰”三者都有过分、极端的意思,他认为强作有为则会把事物推向极端,走向自己的反面。

《诗经·邶风·雄雉》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就是嫉妒,求,就是求全责备,可以理解为极端地要求。郑玄笺注:“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备于一人,其行何用为不善?”“疾”就是嫉妒。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就告诫要“不忮不求”:认为“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最大的善是人有宽恕之心,最大的恶是人有嫉妒之心,人要消除嫉妒之心,需要消除过分的欲望,为此,他还做诗《不求》:“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这对于治疗大学生过分的占有性欲望也是非常有益的启示。

(三)对偏狭的心理人格的调适

偏狭的心理人格直接导致结果就是人际交往紧张,不能和优秀者共处,经常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对个人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因为人的生存不仅仅是一个单个生命简单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群体中。尽管在这个群体中,个人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但仍不能脱离这个群体而存在。康德说过:“正如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经验中可以看到的,人类特性是这样一种特性:他们(作为一个人类整体)被集体地看待,是那些个体相互继承与共存的一个群体,这些个人不能脱离共同的和平相处……”[7]244

对偏狭的心理人格进行调适,首先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老子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这并不是说老子要人们轻视自己,而是不过分地、偏执地爱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完好地保全自我。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七章》)因此,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有可能超越自我的狭隘空间,消除亟亟于自我而带来的烦恼和妒恨,开阔自己的襟怀,保持健康的心理。

偏狭的心理人格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道家认知疗法中的“知和处下”正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调适思想。“知和处下”与“柔弱不争”意义相近,都可以看作是道家处世哲学,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也可以看作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以“知和处下”作为处理人际法则,就能自觉地做到谦和处下、兼容并蓄、处下不争,保证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能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并与别人和谐相处。反之,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能做到“知和处下”、“柔弱不争”,就很难与他人和谐相处,也很难自存于世间。

人的生存问题,不仅是动物性生物体层面“活着”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类性精神价值层面“怎样活着”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8]8,所以具有偏狭性格的大学生切切记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老子·第二十二章》)

总之,道家认知疗法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并从积极的方面发挥道家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思想,改变认知方式的偏差,弱化甚至消除大学生人格心理中的偏执,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用恬静和谐的心境,去理解诠释这个世界,正视自己存在的场域,开阔自己的胸襟,让自己的心恰当安顿在那里,远离由嫉妒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黄薛冰,等.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2]朱金富,杨德森.道家认知疗法对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8)

[3]张亚林,杨德森.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

[4]杨德森,等.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

[5]何明,等.大学生嫉妒心理剖析及其辅导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6]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2,(2)

[7]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8]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陈勇)

Using Taoist Cognitive Therapy to Treat Jealous College Students

Liu Guirong

(CollegeofMarx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Jealousy, a negative emotion commonly felt by college students, stems from small-minded thought of egalitarianism, egocentricity and hypersensitive 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reating jealous students with the Taoist cognitive therapy which encourages people to act in a constructive rather than harmful way with no intention to compete, to live a contented life devoid of fame and lusts and to remain humble in building relationships. The purpose is to turn the negative emotion into a positive energy.

Key words:Taoist cognitive therapy; college student; jealousy; emotional healing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03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4bsqdjj04)

作者简介:刘桂荣(1971- ),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11-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