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氏文通》“统之”“总之”等连字的归属

2016-03-18明茂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归属

明茂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试论《马氏文通》“统之”“总之”等连字的归属

明茂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在《马氏文通》“无属动字四之五”中,有数个连字马氏没有给出确切的归属,这些连字包括“统之”、“总之”、“陵迟而至”、“一岁至”、“不至”、“推而大之”、“推而远之”、“要其归”、“推此志也”。通过对这些连字的条分缕析,这些连字在马氏的词类系统中应该归入马氏所分的四类连字之中的承接连字。

关键词:《马氏文通》;连字;统之;总之;归属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①自1898年出版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可它的价值却日益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和推崇,这主要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著作,还在于它对汉语语法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所产生的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汉语语法体系还是基于《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只是对其内部作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而已。当然,不可否认,作为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学著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其中许多已为语法学者所指出。本文拟就《马氏文通》中有关“连字”的部分内容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一、存疑的连字

连字是《马氏文通》的词类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在卷八中讲到的。马氏关于连字的讲解是极为精到的,其所创的“连字”这一概念使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等之间关系的语言单位有了定类和归属。学界对于连字的研究不可谓不多,而在对其他词类的研究中涉及连字的论著也不在少数。专门探讨连字的如《论〈马氏文通〉对连字“而”的研究》[1]、《〈马氏文通〉中的连字研究及相关问题》[2]、《〈马氏文通〉的承接连字及相关问题》[3]、《论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兼论〈马氏文通〉连字的虚化问题》[4]、《〈马氏文通〉的“其余连字”问题》[5]等,都对《马氏文通》中部分连字的问题进行过探讨,或为一家之言,或获得了较为统一的认识,这对于《马氏文通》中连字的理解和深入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尽管学界对《马氏文通》中连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马氏文通》中的某些连字仍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甚至其究属哪一类连字都还没有真正确认。这些没有确认的连字就包括《马氏文通》“实字卷之四”中的“无属动字”②篇中也讲到的几个连字:“……所引‘陵迟而至’,又‘一岁至’,‘不至’,与夫‘推而大之’,‘推而远之’,‘以及’要其归”,‘推此志也’诸语,皆无属动字以为连字者。……故‘假令’‘假设’‘浸假’诸动字,假以为推宕连字者,亦此志也。”[6]189-190原文中还举了若干例句并作了一定的讲解,但所讲不明。按这句话所说,这些连字还将在连字篇中详细说到,但遍览连字篇,却并没有提到这里所讲到的这几个连字。因此,对于此处所讲到的这些连字,除了“假令”、“假设”、“浸假”4个连字说明属于推宕连字和“至于”说明为承上起下之连字,很明显可以推知是承接连字之外,其它的连字一概没有指出其到底应该归入哪一类连字。在这一篇中,没有指出具体归属的连字包括“统之、总之、陵迟而至、一岁至、不至、推而大之、推而远之、要其归、推此志也”,共有9个。

二、存疑连字归属的确认

在马氏所建立的词类系统中,要解决这几个连字的归属问题,不应该脱离马氏为连字所下的定义,所作的分类,以及其所举出的例证。在“正名卷之一”中,马氏为连字所下的定义为: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6]2在“虚字卷之八”中,并将连字明分四类,是为提起连字、承接连字、转捩连字、推拓连字。[6]277-342

(提起连字)连字用以劈头提起者,本无定字,而塾师往往以“夫”“今”“且”“盖”四字,为提起发端之辞,今姑仍之。

承接连字者,所以承接上下之文,而概施于句读之中也。

转捩连字者,所以反上文而转申一义也。

推拓连字者,所以推开上文而展拓他意也。

马氏所给出的四类连字的定义是确认这些连字具体归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虽然这些定义并不是十分严密的,明了这些定义的含义,应该就可以为很好地确认这几个连字的具体归属提供必要的条件。

下面我们再来看马氏为这几个没有具体归属的连字所举的例句以及所作的简单分析,这些例句及分析都来自《马氏文通》“实字卷之四·无属动字四之五”③[6]189-190。

(1)统之:统之方轨易因,险途难御。(《后汉书·胡广传》)

(2)总之: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史记·五帝本纪》)

(3)陵迟而至: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史记·张释之列传》)

(4)一岁至:一岁至千余章。(《史记·酷吏列传》)

(5)不至:不至十日,而雨将之头可致臻于戏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6)推而大之: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史记·孟荀列传》)

(7)推而远之: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同上)

(8)要其归: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同上)

(9)推此志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

分析:“之”代字,指上文,“统”字止词。然何为“统”者,则无所指明,故可谓之无属动字。“统之”二字,用为总结上文之连字。“总之”二字亦此例也,不特此也。所引“陵迟而至”、“一岁至”、“不至”,与夫“推而大之”、“推而远之”,以及“要其归”、“推此志也”诸语,皆无属动字以为连字者。

此外,还有人认为《马氏文通》中连字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意义、位置和联结句读等几个方面作出的。[7]那么,现在我们要确定上述几个连字的归属,也不能脱离这几个条件。

结合马氏给连字的定义和马氏所举连字的例句、所作的分析,还有连字本身的意义、位置和联结句读等条件,通过条分缕析,找到其适合某类连字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应该就可以明确这些连字的具体归属了。

在上面的9个连字中,例(1)和例(2)已经有马氏所作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这两个连字的基本信息。按照马氏所作的分析,很明显这两个连字应该是属于同一类连字的,但究竟是哪一类连字则没有明示。要明确其归属,还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分辨。马氏认为“统之”和“总之”都是总结上文之连字,这就与马氏所列出的四类连字的定义有所出入,似乎都不能涵盖“总结上文”这一含义,以致不能将之归入任何一类连字之中。是否真是如此呢?在马氏的词类系统中,既然将之归入连字,则应该有其作为连字合理的根据。在这四类连字中,首先要排除的应是提起连字、转捩连字和推拓连字,因为提起连字强调提发端,转捩连字强调反上文,而推拓连字推开上文而转拓他意,都没有总结上文之意。而在承接连字的定义之中,说到“承接上下之文”这样的意思,这与“总结上文”似乎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总结”,则应有上文才可以总结;既然是总结,也必须有下文才行。那么,这也就表明这两个连字具有承接上下之文的作用了。如果从这一点出发把这两个连字归入承接连字的话,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但仅止于此,似乎还稍嫌不足。我们还可以从马氏所举的例子中找寻其它诸如连字在句中位置上的依据。《马氏文通》中所讲的其他承接连字如“故”、“方”、“当”等如“统之”等一样也是用于其所举例句的句首的。在讲到“故”字时,马氏说:“其承上而申下之辞,则惟‘故’字。‘故’,本名也,而假为连字。”[6]308所举例句和分析为:“孟告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者,承上文诸人皆起自劳贱,而申言下文天之劳苦是人也。故‘故’字必根上文。”[6]309我们再看“统之”例。此例选自《后汉书·胡广传》,其上句为:“纡于物则非己,直于志则犯俗,辞其艰则乖义,徇其节则失身。”[6]189不难看出,“统之”是承上文所指四件不易为之事,而申下文此四事之难做(方轨易因,险途难御)。“统之”也是根于上文的。从它们作用及位置等来看,“统之”与“故”是相同的。“总之”的情况与“统之”相同,所以它们都应是承接连字,当无可怀疑。至于从马氏对“统之”和“总之”二连字的分析中不能够得出其归属,则可能是马氏当时认为已很明了,不必明言之故吧。

与例(1)、例(2)有所不同,在例(3)至例(9)这几个例句及其分析中,马氏则只是说它们“皆无属动字以为连字者”,没有明确说明它们的连字归属,甚至连它们的简单作用都没有提及。这句话除了说明了这些连字是假借无属动字之外,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有关这些连字在马氏的词类系统中是属于哪一类连字的哪怕半点信息。如前所述,要明了它们的确切归属,就必须依靠连字的定义、例句、分析和它们在句中的意义、位置等条件。

例(3)至例(9)这7个连字,从马氏的分析来看,似乎把它们有意地分为了三个部分,用“与夫”和“以及”将它们分开。即“陵迟而至”、“一岁至”、“不至”;“推而大之”、“推而远之”;“要其归”、“推此志也”。把它们分成三个部分,这或多或少表明了马氏认为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但不一定表明它们就不是同一类连字。从表面上看来,这7个连字虽然没有象“统之”和“总之”那样作了一定的讲解,但似乎并不比它们更复杂,综合考虑可知,这7个连字虽小有差别,但应该还是属于同一类连字的。在“承接连字八之三”中,马氏指出:“至如‘方’、‘当’、‘甫’、‘自’、‘比’、‘及’、‘会’等字,记时之连字也,而皆假于动字。其为义各别,而用以接夫上下文者则同。”[6]310而由例(3)到例(5)这几个例句可知,“陵迟而至”、“一岁至”、“不至”这3个连字也是与时间有关的,且据马氏所述,它们也是假于动字的。又,从其意义上来看,也有承接上下文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与前面“方”、“当”等字有相同之处。由此可知这3个连字也应与“方”、“当”等字一样是属于承接连字的。“推而大之”和“推而远之”这两个连字,从其本身所表示的意义来看,既然有“推”之一字那么一定要有“推”的根由,是为承接上文;既然有由“推”而至“大”和“远”,则有“大”、“远”之下文,表明有起下之意。再联系四类连字的定义,则可排除其为提起、转捩、推拓等连字的可能性,这两个连字一定要归之于承接连字了。至于“要其归”和“推此志也”这两个连字,其意义与“统之”和“总之”两连字差不多,有表示总结上文之意。根据对“统之”和“总之”两个连字的分析,可以认为它们也是属于承接连字的。

当然,以上的分析是就马氏所建立的词类系统及其思想体系之内进行归类的。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只从这些成分本身来观察,尽管它们都起连接作用,但并非起连接作用的就是连字,某些状字、动字都可以有连接作用。在这些马氏所谓的连字中,其实一些是介字性的,如“一岁至”;还有的是状字性的,如“推此志也”。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正如宋绍年在《〈马氏文通〉研究》中所说:“……他揭示了一部分连字的来源,这在百年之前汉语语法学开创的时期尤其难能可贵。”[8]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无属动字四之五”中所提到的“统之”、“总之”、“陵迟而至”、“一岁至”、“不至”、“推而大之”、“推而远之”、“要其归”、“推此志也”等几个连字,尽管马氏没有明确说明,但是经过我们的条分缕析,可以认为,在马氏所建立的词类系统之中,是应该归入承接连字的。

注释:

①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从出版到现在版本非常多,如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1923年版,章锡琛的中华书局1954/1988年校注本,吕叔湘、王海棻的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005年《马氏文通读本》等,不胜枚举。本文讨论所依据的《马氏文通》版本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新1版、1998年5月第2次印刷的版本。

②马氏在《马氏文通》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连字假用动字而无起词者,亦可谓无属动字,其详见连字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998年5月第2次印刷)第189页)这句各方面说明了连字与无属动字之间的关系,也把“无属”的意思作了说明,即指其没有主语,也就是马氏所谓的起词。另,对于马氏在“无属动字”一节中所讲到的内容,吕叔湘、王海棻认为论述不够周密,而应该说“陵迟而至”、“一岁至”、“不至”的“至”,“推而大之”、“推而远之”的“推”等才是“无属动字”(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③本文在引用这些例句及其分析时,对其进行了重新编号和位置的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姜兴鲁.论《马氏文通》对连字“而”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95-98.

[2]郑丽.《马氏文通》中的连字研究及相关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12):34-36.

[3]毛志刚.《马氏文通》的承接连字及相关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154.

[4]侯月明.论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兼论《马氏文通》连字的虚化问题[J].求索,2011(2):207-209.

[5]邵霭吉.《马氏文通》的“其余连字”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6-92.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陈月明.《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C]//侯精一,施关淦.《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38.

[8]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A Discussion on Attribution of Tongzhi(统之)and Zongzhi(总之)in M ashiwentong

MINGMao-xiu
(Schoolof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551700,China)

Abstract:In Mashiwentong,there are a few conjunctions did not point out the exact attribution,these conjunctions including Tongzhi(统之),Zongzhi(总之) ,Lingchierzhi(陵迟而至),Yisuizhi(一岁至),Buzhi(不至),Tuierdazhi(推而大之),Tuieryuanzhi(推而远之),Yaoqigui(要其归),Tuicizhiye(推此志也).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conjunctions,they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one conjunction in the lexical category system of Mashiwentong.

Key words:MashiWentong; Conjunction; Tongzhi(统之); Zongzhi(总之); Attribution

作者简介:明茂修(1977-),男,山东费县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汉语方言学。

收稿日期:2015-12-22

中图分类号:H 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6)01-0109-04

猜你喜欢

归属
风云再起,顿巴斯“归属”谁家
试析《毛猿》中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
试谈赵长卿流派归属
浅谈一次外出学习的思考
居民小区停车位和车库归属探析
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
角色理论视角下巾国学校体育角色归属
夫妻房屋归属问题探析
试论婚前财产的婚后归属问题
渤海国归属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