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史育人”视角谈高校弘扬抗战精神的路径选择*

2016-03-18王英肖立新牛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高教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素质教育高校

王英 肖立新 牛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基于“三史育人”视角谈高校弘扬抗战精神的路径选择*

王英肖立新牛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抗战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和凝练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成果。当前阶段在高校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高校中弘扬抗战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历史教育;抗战精神;高校;素质教育

7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侵略战争,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同胞奋起抵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场反对外来入侵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淤,不断激发中华同胞的昂扬斗志,不断坚定中华同胞必胜信念,是中华同胞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阶段,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路径。

一、抗战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过程中,积淀出强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战精神,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和凝练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成果。在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传统。先秦儒家便确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念,指出了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后世也将国家和人民至于崇高地位,提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为万世开太平”等爱国理念。爱国情环,是中华民族战胜不断开创未来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够抛头颅、撒热血共赴国难,就在于爱国情怀使他们始终把国家、人民放在首位,始终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始终把个体价值实现放在民族和国家的事业这个天平上称量。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古代哲人认为,自然界运行遵循必然规律,刚健遒劲;人应该效仿自然界,做到自立自强。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面对外来入侵,中华同胞并未屈服,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发奋图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一批批革命先烈诸如杨靖宇、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等,为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而开展种种救亡图存运动,一批批仁人志士为了救同胞于水火之中而进行理论学习和总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历来从不畏惧外来入侵。历史上涌现出众多不畏强暴、誓死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日军曾占领近千座中国城市,占当时全国城市总数的近一半;日军占领的大城市占当时全国大城市的80%以上。使2.6亿中国人民蒙受沉重灾难。于面对日军侵略步步进逼,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杀身以成仁。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

和的三分之一以上。盂这说明,正如《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事变告全国同胞书》所说,“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中华同胞面对残酷战争和暂时失利的形势,抱定坚决抵制外来入侵的决心,和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血战到底的坚定信念,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间跨度大、涉及区域广,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巨大心理伤害。但是面对节节失利的状况,中国人民并没有妥协和气馁,而是凭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给予顽强抵抗。例如,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写下《论持久战》等著名篇章,深刻分析了中国抗战的三个阶段,指出了中国抗战所面临的形势以及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必然性,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由于抱有必胜的信念,中国人民才一次次奋力反抗。具统计,八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中日交战小战斗38931次,敌后战场,中日交战12.5万次榆,而正是中国人民开展的大大小小的战斗,彻底击碎了日军灭亡中国的企图,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巨大胜利。

二、在高校中弘扬抗战精神的意义

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客观上需要汲取抗战精神的丰富营养。这主要是由于:抗战精神产生于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华的历史时期,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维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仍然具有积极作用。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虞当今时代,在高校中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抗战精神,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阶段,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鲜活教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充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史,切身体会中华同胞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所作出的艰难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将不断激发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不断增强他们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不断集聚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弘扬抗战精神,是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与爱好和平、开创未来的决心的重要支撑。抵御外敌入侵,夺取民族独立,是中华民族抗战的目标和任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党和人民一切事业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弘扬抗战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视历史事实、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引导他们向往和平、坚守和平,引导他们积极争取和平、维护和平,必将使他们深刻领会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战略意义,深刻领会“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各种形式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民族分裂行为、恐怖主义活动作斗争,自觉从党的和平发展治国理念中找到开创未来的不竭动力。

第三,弘扬抗战精神,是增强广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提升广大青年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路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深陷沉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艰难创业、开拓创新的伟大历史,抗战精神表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使祖国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综合国力,需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高校中弘扬抗战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艰苦奋斗意识与意愿,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把青春奉献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艰苦实践中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需要广大青年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而弘扬抗战精神,发扬革命先烈的创业精神,对其具有推动作用。

三、在高校中弘扬抗战精神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中弘扬抗战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又需要全体党员、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的作用,又需要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作用。

(一)加强研究,把尊重历史事实作为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方向

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库的优势和作用,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研究,尽力还原历史真相。由于抗日战争史具有历时时间长,参与历史事件的主体多,战场和战役多,作战区域跨度大等特点,因此,这段历史本身就很复杂,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搜集、整理各类抗战遗物、文献资料以及影像资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抽出事实内核补充研究空白。并能够根据研究中的新发现合理定位抗战各个阶段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地位和作用;合理定位参与历史事件的各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保护、修缮抗战遗址、遗迹的具体规划,留存好历史证据。

(二)加强宣传,讲清楚历史,传播好抗战精神

首先,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主阵地建设。一方面选齐配强专业教师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讲清楚抗日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意义;讲清楚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侵略行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以及人民群众所承受的苦难;讲清楚全民族抗战的重要作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聘请本校或校外抗战史研究专家、抗战精神研究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让学生更加细致深入了解抗战相关史实,体会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一代革命前辈、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爱国人士或其家属到校举办讲座、追思会等,通过亲身经历的事实回忆感染打动学生。

要积极探索“三史教育”与弘扬抗战精神的有机结合。“三史教育”即党史、地方史、校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其与弘扬抗战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党史、地方史、校史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正是党史、地方史、校史中的历史人物,创造和推动形成了抗战精神,党史、地方史、校史体现和承载着抗战精神;另一方面,弘扬抗战精神,是进一步深化党史、地方史、校史“三史教育”的重要保证。弘扬抗战精神,必然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好历史、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做好“三史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将“三史教育”与弘扬抗战精神有机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热爱祖国优秀地方文化、以校为荣尊师重教的优秀品质。

(三)加强实践,把弘扬抗战精神和“双服务”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双服务”素质教育即高校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融合的教育模式,力争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让广大青年学生把聪明才智和所学知识运用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中去,运用到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去。把弘扬抗战精神和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引导大学生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鼓励大学生自立自强、坚韧拼搏,努力学好各门课程,提升自身业务素质;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省情,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砥砺品质,磨练意志;鼓励大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加强创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优势,传承好抗战精神

学校团委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创新弘扬抗战精神的有效载体,将抗战精神寓于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做好团校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程,组织学生成立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学术研究社团,不断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理论素养。通过主题团日活动、纪念日活动、诗词文章征集、专题图片展、红色电影展播、党史知识竞赛、报刊橱窗、专题网站等,开展抗战精神教育和传承,在学校营造铭记历史、汲取力量、开创未来的良好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要有序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为抗战烈士扫墓,慰问抗战老兵及其家属,参观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基地以及抗战纪念馆、历史遗迹等,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加强保障,要建立弘扬抗战精神的长效机制

高校党委担负着弘扬抗战精神,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任务,必须建立健全弘扬抗战精神的长效机制。第一,投入划拨专项资金,保证弘扬抗战精神各项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第二,要高度重视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意义,组织好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相关工作。第三,建立弘扬抗战精神的绩效评价机制,形成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相结合的一整套科学评价体系。第四,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区分对待工作实效差距较大的单位和部门,注重选树典型,以先进带动后进。

注释

淤习近平: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决定因素[EB/OL].新华网,http:// 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40903/18760495.html.

于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盂抗战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占世界总和超1/3[EB/OL].http:// history.gmw.cn/2014-09/05/content-13059605.htm.

榆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虞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共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 people.com.cn/n/2014/0904/c64094-25599907-2.html.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E B/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07/c-1111497611. htm.

[2]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EB/OL].htt p://cpc.people.com.cn/n/2014/1214/c64094-26203368.html.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2003.

[5]王英,陈新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揖基金项目铱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年度基金项目叶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曳渊ZD201411冤曰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叶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及保障机制研究曳渊2015GJJG146冤曰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4-2015年度工作项目叶野三史冶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曳遥

肖立新(1969-),男,硕士,副教授,工作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牛伟(1981-),男,哲学硕士,讲师,工作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Abstract:The spirit of anti Japanese war is a precious wealth that all the Chinese ethnic groups, especially all the member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ught for in the anti Japanese war, and it is also highly refined as the great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ormed in a new civilization. It is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pirit of anti Japanese war. The promotion of the spirit of anti Japanese war, a systematic project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done from some possible aspects.

Keywords:history education; the spirit of anti japanese war;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作者简介:王英(196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2-0014-03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素质教育高校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