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思考
2016-03-18张雅林
张雅林
(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局,陕西咸阳 712000)
对陕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思考
张雅林
(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局,陕西咸阳 712000)
通过分析陕西节水灌溉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和成效,指出目前陕西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陕西节水灌溉目标和主要举措。
陕西;节水灌溉;发展方向;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日渐重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作为水资源极度紧缺的陕西省,该如何抓住机遇,通过发展高效节水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进一步提高灌溉保证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和任务。
1 陕西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陕西是一个水资源紧缺、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农业是陕西省第一用水大户,年灌溉用水量约为55亿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6%,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553。作为严重缺水地区,陕西省在努力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探索,截至2015年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7.7万hm2,其中渠道防渗51万hm2,管道输水29.2万hm2,喷灌32万hm2,微灌4.39万hm2。
近年来,陕西省在努力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走过了计划用水与小畦灌溉,田间工程配套与园田化建设、渠道防渗与管道输水以及高效综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等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发展历程,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逐步从小面积试点示范向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从单一工程技术措施向工程、农艺及管理综合技术措施发展。在发展工程中,坚持措施多样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技术综合化、服务专业化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措施,稳步推进,使全省节水灌溉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陕西省12个大型灌区,自1998年以来,按照“以改造促改革、以改革增效益”的原则,坚持“两改一提高”,通过世行贷款、节水续建配套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灌区骨干工程得到了较大改善,灌区面貌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同时,我们在灌区灌溉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大力推行 “三改两全”、小畦灌、水稻“浅干湿”等田间节水实用技术,积极推行“终端水价制”,不断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基层用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改造与改革的双赢,达到了节约用水、提高效益、减轻农民灌溉负担的目的。
节水灌溉的不断推进,对陕西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节水增产效果明显。据估算,陕西省已发展的节水灌溉面积,可实现年节水8.1亿m3,节能3271kwh,节地1.17万hm2,增加粮食生产能力8.9 亿kg,增加经济作物生产能力12.7亿kg。
二是促进了“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节水工程的建成,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农田灌溉保证率,缩短了灌溉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促进了农村耕作制度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微灌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节水灌溉工程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与农村的田、林、路、村和支柱产业有机结合,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协调发展,为推动农村的环境治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陕西省近年来大量发展的暗管输水节水灌溉工程,普遍受到群众的欢迎,农民形象地称作“田间自来水”,既方便又实用。
四是促进了水利工程供水结构的调整,扩大了服务领域。通过灌区更新改造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十多年来陕西省在不断改善灌溉面积,保持农业用水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逐步调整水利工程供水结构,实现了以农业服务为主向为全社会服务的战略转移。特别是石头河、桃曲坡、冯家山等大型灌区,向工业及城市供水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2 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做法
2.1广泛宣传,努力提升公众节水意识
陕西省虽为严重缺水地区,但人们对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尽到位,缺乏忧患意识,尤其是农业节水方面,喝“大锅水”的思想根深蒂固,节水灌溉推广难度大。对此,陕西省每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并结合节水型社会创建活动,广泛采取民众参与方式,使节水宣传到社区、进课堂、入家庭,努力增强全民节水意识。通过抓典型、树样板,积极进行示范宣传,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节水,努力营造节水舆论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完善政策,积极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陕西省把农业节水当作一项革命性措施,作为构建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全力推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陕西省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公布了各市区“三条红线、六项指标”,明确了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完成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顶层设计。其中对农业节水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为了加快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有关配套办法,强化了建设管理。在工程管护体制及运行机制方面,通过深入调研,下发了一系列加强农灌水价管理的办法措施,为推动节水灌溉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2.3典型示范,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一是在灌区以渠道防渗为主要节水措施,加快改造步伐。灌区是陕西的粮仓,也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节水潜力巨大。“九五”以来,陕西省通过世行贷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对12个大型灌区和部分中型灌区的骨干工程逐步进行改造,解决了一些 “急、难、险、重”问题,使干支渠衬砌率由45%提高到了78.9%,有效降低了输水损失,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2006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又组织实施了一批大型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普遍使试点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5%以上,节水示范效果显著。二是结合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改造,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广U型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和喷、微灌技术,努力推动灌溉工程节水化,加快了农灌节水发展步伐。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实施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陕西省南北狭长,横跨两大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节水灌溉形式多样、技术适用。因此,陕西省按照不同区域和作物种类,针对大田作物和果园、蔬菜、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在大中小型灌区和井灌区,建成了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工程示范样板。通过典型引路,积极引导各地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省上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规模小,加之市县财力有限,农民经济收入偏低,自主发展节水灌溉的能力有限,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我省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陕西省节水灌溉面积仅为有效面积的67%,建设任务艰巨。
3.2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平衡
在陕西省已发展的节水灌溉面积中,高效节水措施面积(管灌、喷灌、微灌)仅占三分之一,因建设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等因素,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速度慢,发展规模小。
3.3激励机制没有形成
节水灌溉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但当前尚无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难度较大。加之工程运行管护经营没落实,良性机制尚未形成,严重阻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4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设想
4.1发展节水灌溉的目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今年的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要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发展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要措施,经济作物区和粮食生产区并重,重点示范和普及推广相结合,资源节约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促进,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水利部关于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安排部署,经初步调研和论证,陕西省“十三五”期间将发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计划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3.33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26.6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6.67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7万hm2。
4.2主要举措
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5个。力争在西安的户县和周至秦岭北麓、渭南的大荔县、延安的洛川县各建成0.67万hm2的大田粮食、果树、蔬菜等高效节水示范区;在咸阳的武功县、乾县和宝鸡的眉县各发展0.4万hm2的设施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在榆林的绥德、铜川的印台区各发展0.2万hm2的果品高效节水示范区。目前,笔者单位正在组织编制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规划。同时,将加紧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沟通联系,力争2016年使1~2处高效节水示范基地早日立项,并尽早开工实施。通过高效节水示范区的实施,达到典型引路,辐射带动的目的,有力推动全省节水灌溉事业的快速发展。
[1] 王佰伟,何慧凝.海河流域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2015(21):33-35.
[2] 俞家慧,陈来宝.淠史杭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中国水利,2004(11):36-37.
[3] 陕西省技术灌溉试验研究存在问题与建议[J].陕西水利,2014(6):159-160.
[4] 孟文,肖丽丽.甘肃农业灌溉发展分析[J].中国水利,2008,(9):17-19.
[5] 李培增.浅析当前灌区节水的主要途径[J].灌区水管理论文集,2001,83-85.
S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