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框架下解读诗歌翻译
2016-03-18张梅刘幼玲
张梅,刘幼玲
(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语法隐喻框架下解读诗歌翻译
张梅,刘幼玲
(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理论下,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对译文进行探究。在语法隐喻的理论框架下对李白的《春思》三个译文(唐一鹤,许渊冲,翁显良)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不同译文如何实现语言形式和言语功能的辩证统一。研究结果表明:语法隐喻理论为诗歌的翻译新的研究方向,突破了传统诗歌翻译研究的局限性,使译者更好地理解原诗歌中的语法隐喻,从而选择最忠实于原诗歌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语法隐喻;诗歌翻译;系统功能语言学
0引言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们都偏爱从词汇层面来研究隐喻,而Halliday却认为,不仅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也经常发生隐喻现象。Halliday从语法层面,根据意义表达的不同方式阐述了语法隐喻,指出隐喻式与非隐喻式,即一致式表达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如若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是最自然的表达关系时,也就是表现为一致式关系,而当这种关系被打破时,语法隐喻现象就会应运而生。因此,隐喻式和非隐喻式即是对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其后经过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的不断完善、补充和调整,直至发展成为今天趋于完整的理论系统。语法隐喻理论来源于Halliday的三大纯理功能,据此,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法隐喻可以分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大类。但是Halliday本人在其很多著作中对于语篇隐喻却一直持某种程度的保留[2]。
中国诗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离不开诗歌的翻译。国内语言学界从多个角度对诗歌翻译进行研究探析,如伍小君等人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3],王凤霞等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诗歌翻译所遇到的问题[4],辜正坤等研究了诗歌翻译的历史及理论意义方面[5],还有学者从诗学和翻译学的角度探究了诗歌翻译,如毛志文[6]、金文宁[7]等。近年来,有学者探索着将语法隐喻运用到翻译研究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语法隐喻框架下研究诗歌翻译还是比较少的。由于文化及语言的差异,使得中国诗歌英译有着诸多的不便,其语义的模糊性和句式的优美很难在译文中很好地再现。因而,有必要对诗歌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深入研究。
李白是我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中国诗歌的发展中起到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其代表作之一《春思》更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伟大爱情诗歌。因而,本文选取李白的《春思》一诗,探究唐一鹤、许渊冲、翁显良三个译文,运用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框架,忽略诗歌翻译的语篇隐喻,仅探讨诗歌翻译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分析研究诗歌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探究不同译文如何实现语言形式和言语功能的辩证统一,以期发现诗歌翻译的新研究方向,对诗歌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均有所启发。
1诗歌中的语法隐喻分析
正确认识诗歌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解读隐喻背后的意义,灵活选择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境,可以使译文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
1.1概念隐喻
Halliday认为:概念隐喻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表达,通过及物性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对经验的表达归结为对六种过程的选择,即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过程。这六个过程在隐喻化手段的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各小句功能成分会随着过程的转换而发生改变,而体现这些小句功能的词汇语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例如: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许渊冲译:Where mountain air is fresh both day and night and where I find home-going birds in flight[8]56.
汪榕培译:The evening haze enshrouds it in fine weather while flocks of birds are flying home together[8]57.
原诗句中前半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的山中美色。许渊冲译文中选择了关系过程,“The mountain air”为载体,属性为“fresh”,“day and night”则是表示环境意义的时间,这种表达方式则更加接近原诗的句法结构。从汪榕培译文中可以看出,译者用动词“enshroud”给读者呈现了是山中烟雾笼罩的唯美画面,“the evening haze”为物质过程的动作者,“it”为这一过程的目标,而“fine weather”则表示环境成分。由此可见,汪榕培译文中译者用物质过程描述了“ 山气日夕佳”的动态画面,发生了过程的变体,这种现象就是概念隐喻。
1.2人际隐喻
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不仅具有表达说话者内心活动和亲身经历的功能,而且还能够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其他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而这样的言语功能就是人际功能[2]。人际隐喻的说法来源于人际功能,其实现方式主要是情态和语气,因而人际隐喻包含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1.2.1情态隐喻
情态意义大多数时候是由情态动词实现的,但有时也可以由小句来实现。Halliday认为:情态的取向决定着情态的意义,情态取向可以分为四种: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在词汇语法层通过小句来体现情态取向的表达方式属于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明确主观和明确客观就是隐喻性的。而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这种通过情态动词来表达情态取向的则是非隐喻性的。例如:
(2)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译: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9]36.
许渊冲译: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10]40.
原诗句中的“疑”字表明了原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态意义是非明确的。王守义译文中,作者选择了主观显性的情态取向,用“I think”来强调译者想要表达的个人的主观性,属于情态隐喻的表达方式。许渊冲译文忠实于原文,将其译成客观隐性,则属于一致性的表达方式。
1.2.2语气隐喻
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是言语存在的4种最主要的功能,而这四种功能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语气系统来体现的。通常情况下,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这时所表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即是非隐喻式的。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相同的言语功能可以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这种情况下语气域之间会发生相互的转移,言语功能被非典型的语气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就是语法隐喻。例如: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许渊冲译:How can it leave upon my mind no trace? Secluded heart creats secluded place[8]56.
汪荣陪译:To tell you how I can keep deaf and blind, 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8]55.
对于这句诗歌的前半句,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译文选择一致式的表达方式,即用疑问句来实现疑问功能,而汪荣陪译文却选择陈述句来表达同一意义。两个译者分别选用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来实现疑问言语功能。显然,汪荣陪译文中语言功能和语气系统之间的这种不对等的现象就是语气隐喻。
2语法隐喻理论框架下解读《春思》
《春思》的原文是这样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歌表达了征妇思夫的感情,征妇触景生情,由眼前景色想起了外出的丈夫。全诗可以分为6个小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前4个小句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后两个小句可从人际隐喻的角度分析。
(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唐译文:Grasses in Northern Yan are growing like verdurous silk threads. Green branches of mulberry trees in Qin’s land are bending their heads[9]11.
许译文:In spring northern grass looks like green silk thread; Western mulberries bend their head[10]48.
翁译文:The frontier grass must be showing a fresh silken green, for the mulberry trees here are already heavy with luscious leaves[11]55.
从原诗歌中可以知道思妇由眼前的秦桑想到了丈夫所在的燕地的小草,从而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唐译文在这两个小句中均选择了物质过程来表达诗歌的意义,前半句中“grow”一词即为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介词短语“like verdurous silk threads”在译文中表现比较这一环境意义。后半句使用动词bend来表示桑树低垂绿枝的过程,译文强调的是“低”这一动态过程,属于一致性的表达方式。唐译文中两个小句均使用了现在时的时态,使得句式对仗非常工整。许译文前半句选择关系过程,介词短语“like green silk thread”表示环境成分。后半句中选择了与唐译文相同的物质过程,最大的区别就是时态的差别,也强调了画面的动态美。翁译文前半句中选择“show”这一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来展现“如碧丝”这一过程。后半句中翁译文使用了关系过程来传递原文的意义,“mulberry trees”表示这一关系中的载体,“heavy”是属性,而名词短语“luscious leaves”则作为环境成分中的方式存在。可见,翁译文强调的是诗中呈现的静态画面,使用了语法隐喻的手段,为下文思妇情绪的变化起伏起衬托作用。由此可知,三个译文的侧重点不同。
(5)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唐译文:The day homesick you’ve fallen is the time my heart is broken[9]11.
许译文:When you think of your home on your part, already broken is my heart[10]45.
翁译文:When your thoughts turn towards home, know that I have long been pining[11]55.
这一句表达了诗歌的主旨,丈夫心心念念想要回家的日子,正是妻子思念丈夫到断肠的时候。唐译文采用了关系过程来表达原诗的意义。译文中使用“homesick you’ve fallen”和“my heart is broken”作为定语成分修饰关系过程中的被识别者“the day”和识别者“the time”。许译文前半句使用了心理过程,“you”为这一心理过程的感知者, 感知的客体为“home”,而“think of” 来表示心理活动的过程。而后半句译者选用了关系过程,“heart”是这一过程的主体,“broken”则表示其属性。而翁译文采用了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两种过程,译文前半句将名词短语“your thoughts”作为物质过程的参与者,动词短语“turn towards”表示了整个事件的过程,“home”即是该过程的目标。而后半句中心理过程的感知者“you”被省略,这一做法突出了这一心理过程的现象——“I have long been pining”。从三者的译文可以看出,就忠实于原诗的语言形式而言,无疑唐译文做到的比较好。但是许译文和翁译文采用语法隐喻的手法,更加想要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能够更加传神的表达出原诗的意境,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所以,三者的译文可谓各有千秋。
(6)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唐译文:Spring wind, I don’t know you. What for, you enter my bed-curtain[9]11?
许译文:Vernal wind, intruder unseen, O how dare you part my bed screen[10]48!
翁译文:To the spring breeze fluttering my flimsy curtains I say: Kindly keep out, stranger[11]55!
通过对原诗句的分析,可以知道最后两个小句更多的体现了语法隐喻中的人际隐喻。原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疑问语气:春风,我与你并不相识,可你为什么要吹入我的罗帐里来?春风吹动了罗帐,思妇的思念之情也到达了高潮部分。唐译文中疑问句能够实现疑问的功能,清晰的直述了原诗中思妇的疑惑,使用了一致式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思妇内心的疑虑与苦楚。许和翁都采用了惊叹句,虽然表达相同的言语功能,但是许和翁的译文都采用了惊叹句,使用了语气隐喻的表达方式。由于思妇满腹心事,非常惆怅,无人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其内心是有点埋怨和责怪之意的。看似无理,其实是情至深处,所以,许译文中的“dare”和翁译文中的“keep out, stranger”都能很好的再现思妇当时的对春风的埋怨之情,因而笔者认为许译文和翁译文将原文语义的传递更加深刻。
3结语
在诗歌的翻译中,对于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表达该如何选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语境和诗歌形式下,两者各有千秋。语言形式的选择是为交流服务的,因而要根据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场合,交际双方的关系来确定。诗歌的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与Tompson的观点一致,即:从本质上讲,由于隐喻式和一致式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表达方式没有好或者不好之分[11]。
诗歌翻译中,采用以小句为单位,以过程为核心的研究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在语法隐喻理论的框架下研究探讨诗歌,可以更好地探究各小句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小句与小句的语义关系,从而译者可以选择最贴近于原诗的表达方式。传统的诗歌翻译研究仅限于语言形式和语义方面。而探究诗歌不同译文的语法隐喻现象,可以更好地传达出原诗歌中的隐喻意义,对诗歌翻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的诗歌文化。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3rd edition. London: Arnold, 2004:586-636.
[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4,115.
[3] 伍小君.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56-58.
[4] 王凤霞.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看文化转基因的再现——以许渊冲先生所译《游东田》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 2008(1): 101-103.
[5] 辜正坤.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J].中国翻译,2008(4): 34-39.
[6]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 ——以俄诗汉译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7] 金文宁.从《荒原》的几种译文谈诗歌翻译的特殊性[J].中国翻译, 2002(3):50-53.
[8] 方重.陶渊明诗文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9] 唐一鹤.唐诗三百首英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1.
[10] 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48.
[11] 唐正秋.中国爱情诗精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55.
[12]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2nd edition. London: Arnold, 2004:217-235.
(责任编辑:骆磊)
On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a Grammatically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ZHANG Mei, LIU You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Halliday’s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and applies this theory to analysis of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With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ree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Chun Si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t is a new way to study the poetry translation under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which makes the translator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poetry and choose a better way to translate the poetry.
Key words:Grammatical metaphor; Poetry translation; 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
收稿日期:2015-12-17;修回日期:2016-01-0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698)
作者简介:张梅(1989—),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562(2016)02-0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