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对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6-03-18沈云彩
夷 臻 沈云彩
浅析新媒体对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夷臻沈云彩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给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及挑战。研究得出:新媒体增加了教育手段,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冲击了教育模式,给教育主客体带来了挑战等消极影响,希望提高对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融入了各行各业。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鲜资讯的年轻群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讲,其思维比较缜密,扩散思维比较发达,因此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给理工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增加了理工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新媒体技术以其具有的互动性强、开放、快捷等特点备受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逐渐转变了理工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理工院系的学生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虚拟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紧张气氛及单向接受,使其能与教师进行自由的互动和交谈,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这也给教师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提供了机会,进而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道德问题,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新媒体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在放松的心态下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中。
2.新媒体丰富了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比较快,信息量较大,其传播的范围也比较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者只要会玩微博、微信等,就能很快地得到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信息。同时,新媒体产生的信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更新中,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事情,可实现即时地跟踪报道。对于教师而言,新媒体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各种全文数据库,这就给教育者查阅资料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所有信息,对自己的备课及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生而言,新媒体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由于网络和手机是集多媒体的功能于一体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看到一些文字表述,而且还能看到一些传达出声的图像,这就给学生带来一种真实感的体验。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更多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使其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
3.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理工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是一种互动与平等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备受学生的喜欢,同时也能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问题。通过新媒体,学生大多都选择留言板、微信等交流平台。教育者可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与学生间的交流,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融入其中。二是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其传播的内容比较丰富、传播的速度也比较快,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者的备课效率。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理工科院系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工作都可以直接地通过网络来完成,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结合理工科院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育的备课更加具有针对性及高效性。此外,教育者还可通过新媒体这个渠道获得理工科院系最新的教育素材,从而使其备课的内容更加全面,增加其课程内容的价值。三是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新媒体出现创建了各种各样有价值的道德教育网页,这就为理工科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同时也为理工科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具有即时传输、复制性强及共享性强等特点,这些都为理工科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轻松和愉快的受教育环境,提高了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信息效率。四是新媒体将理工科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进行了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媒介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互补,进而帮助理工科院系的大学生提高了其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在另一种角度讲,这极大地增加了理工科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新媒体对理工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在无形中影响着理工科院系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行为和心理等方式,同时其也为理工科院系师生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媒体生存方式及生活。但新媒体的对象是全球的媒体系统,故其不可避免地对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1.新媒体冲击了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理工科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素质。其不仅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同时也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实现的重要因素。在理工科院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其针对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从而无法突出教育主体的特性,故传统理工科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收思想政治信息的途径比较广,其内容也具有多样性,其不仅可以听到国内外的声音,同时还了解到社会的主流及非主流的思想。但是这对学生选筛信息的能力及判断是非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新媒体的交流平台是网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交流者看不到对方的动作和表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科院系大学生可能出现失误的判断,从而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2.新媒体给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带来的挑战
对于理工科院系的师生来讲,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可能不会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而及时地转变,有的甚至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见,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新媒体。部分师生对新媒体存在偏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理工科院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其特殊性及复杂性,同时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也不清楚。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意味着传统教学工作方式的改变,部分教师不肯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是无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是在应对挑战中走过场。②“由于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包含着多元化的政治思想观念,使得一些人因为思想保守、缺乏实践,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怀疑和动摇,转而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津津乐道。”这两种情况交汇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的冲击。
3.新媒体增加了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新媒体信息量是巨大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新媒体不会像传统的教育一样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传播不同层次的信息,这容易造成信息的泛滥和不受控制。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是复杂而综合的,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因为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言论自由,所以一些反党反社会的言论层出不穷,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的信息复杂多样又无法控制,同时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差。因此,这些不良的信息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坏的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削弱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受众面的广泛性增加了网络管理的难度。由于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上网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上传到网上,所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手机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对手机的监督和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再加上手机和互联网的互动都是隐蔽甚至虚拟的,很难找到信息的最初发布者,这就增大了对真实信息的辨别难度,从而给高校的网络监管增加了难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其他时代相比都有所不同,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虚拟的,教育者不能观察到教育对象表情变化,很难正确地判断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因此就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这样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难度。
三、结论
新媒体对于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其不仅增加了教育手段,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效率,同时也冲击了教育模式,给教育主客体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理工科院系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地探索新媒体技术的优点及缺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理工科院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景元,张雅丽,张小妞,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2011(11):107-109.
[2]亚荃,李炜,李小丽,等.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56-58.
[3]刘加勤,李斗争,赵芳芳,等.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系研究[J].林区教学,2011(9):42-44.
[4]洪单,郦全民,郭莹莹,等.新媒介的基本特征和实质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3.
[5]张秀荣,韦磊,郭芳芳,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8.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57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