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6-03-17王宽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丁苯酞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王宽红

【摘要】 目的 研究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 治疗组采用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 用药前后韦氏记忆量表(WM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丁苯酞 ;血栓通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086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是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病残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是该病的两大主要特点。因此, 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对该类患者实施治疗, 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实施治疗常用方式为药物治疗[1]。本次对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患者应用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2例。对照组病程1~12 d, 平均病程(5.4±2.2)d;男25例, 女17例;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56.4±6.9)岁;治疗组病程1~10 d, 平均病程(5.1±1.6)d;男24例, 女18例;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56.7±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保证卧床休息, 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抗感染、氧气吸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具体药物选择由医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而定。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 2粒/次, 4次/d, 计划治疗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血栓通, 400 mg/次, 1次/d, 计划治疗2周[2]。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前后WMS和MoCA评分的改善程度。

1. 4 疗效评价标准[3] 痊愈:在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病残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为0级, 且没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任何影响;显效:在药物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 病残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为1~3级, 患者脑卒中症状表现有显著改善, 且生活已经基本能够自理;有效:在药物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肢体肌力提高程度达到或超过2级, 或临床症状表现有明显的改善;无效:在药物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脑卒中临床症状表现没有任何改善, 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0%,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10.84±2.51)d, 共治疗(14.87±3.45)d;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8.11±1.32)d, 共治疗(11.80±2.43)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用药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患者有6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用药前后WMS和MoCA评分的改善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后WMS和MoCA评分均较用药前改善, 治疗组改善更明显,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认知功能出现障碍后进行治疗的相关药物种类相对较多, 神经营养因子、胆碱酯酶抑制剂、钙离子阻滞剂、脑细胞代谢营养剂、麦角生物碱制剂等属于其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类型, 但其产生的治疗效果通常情况下不是十分理想。丁苯酞是新型的通过多作用靶点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实施治疗的一类新药, dl-3-正丁基苯酞是该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4]。丁苯酞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内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过程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使兴奋性氨基酸对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同时丁苯酞可以使患者的缺血区微循环得到显著改善, 使脑细胞的能量代谢情况达到好转, 使认知功能区脑细胞的受损伤程度减轻, 对胆碱能神经系统的迅速修复和认知功能的恢复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血栓通主要具有活血化瘀效果, 可以使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纤维蛋白效应, 使血小板凝聚程度减轻[5]。

综上所述, 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天佳, 陈钊德, 尹敏.血栓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21):2323-2324.

[2] 端木寅, 王源, 梁爽, 等.丁苯酞脑缺血治疗作用的相关药理学研究进展.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 28(3):126-129.

[3] 王丽萍, 张元明, 张峥.疏血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24):59-60.

[4] 谢仁明, 陈红霞, 谢雁鸣,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结局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9):1175-1180.

[5] 张贺, 梁建芬, 梁新安, 等.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河南中医, 2014, 34(6):1069-1071.

[收稿日期:2015-11-24]

猜你喜欢

丁苯酞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丁苯酞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