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己知彼才能“双一流”

2016-03-17张雷生

神州学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办学

张雷生

“双一流”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郑重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宏伟目标,详细划定了时间表和具体实施措施。“双一流”建设将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我相信通过“双一流”建设方案,将会有若干所发展基础良好、发展势头迅猛、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和学科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大幅度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今年初公布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终结果显示,高校以绝对优势继续稳居科研创新主力军地位。据统计,本年度三大奖项中,全国共有120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174项大奖,占通用项目总数233项的74.7%,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个含金量颇高的奖项,也被高校收入囊中。由此可见,高校的科研实力正在不断提升,其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高校有600余个学科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约50个学科进入前100。这也意味着我国基本具备了建设“双一流”的前期基础,时机日趋成熟。

今年是“十三五”和教育规划纲要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站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作为一名长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如今回到国内高校专门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我而言,当从多个维度为扎实推动“双一流”建设方案顺利实施做些工作。不仅要思考“双一流”建设应该从哪里破题,更应思考如何让“双一流”建设方案能够顺利落地生根,发现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一流”建设工作可能会存在的“短板”。

此时,自己在海外学习期间看到、学到和感悟到的一流大学管理和办学经验便有用武之地了,如能为改进和有效推动“双一流”建设工作提供理性的目光,从而实现留学人员“学有所长、学有所精、学有所用”的留学目标,则吾心之甚慰。

首先,我们是否深刻理解“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内涵及其外延。这不仅是大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政策选题。我们对“双一流”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和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双一流”经验和模式的同时,要着眼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生态环境实际,“批判性地学习借鉴”而非不考虑国情实际,照搬照抄国外经验。

美国、英国、德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大学建设和发展模式的确值得学习,而新兴的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后发超越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和我们处于相同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金砖国家”,在兴办高等教育尤其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的经验举措也极具借鉴意义。因此,做好“双一流”建设,需要做到“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并谙熟中国国情实际,将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发展理念有机地和国内高校的办学理念、宗旨,以及特色优势、发展远景等结合,避开不切实际、盲目引进的“移植嫁接”,而学校的管理者也应“为学校良性可持续发展负起责任”。使“双一流”建设坚持继承和发扬传统与制度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持续良性发展和改进实施方式相结合。摒弃一些不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决策和发展观。

其次,我们是否深入了解“双一流”建设的内部规律及发展与生长机理。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融合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创造与传承等诸多使命。在完成这些社会使命的过程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无论是学校发展的历史,还是其办学理念的传承,优秀人才的吸引、留住及使用、培养,抑或是校长的领导力类型、重大决策及内部治理和权力分配等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和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生长机理都在发挥作用。

我认为,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文化差异上。一流大学不是一流指标的简单堆砌,无论是建设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历史长短、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办学规模和所在区域,以及办学特色等因素,以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组织专业团队系统地、分门别类地研究当今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针对性地制定“双一流”建设的详细实施细则,从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内部规律角度出发,借助专项研究课题招标等实施形式,以尊重高校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经济、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评价等相关专业人员开放式、独立自主的研究为抓手,深入探究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与建设,建设高层次教育科研及管理人才队伍,改革教育课程设置等多个维度在内的内部发展规律和生长机理,准确、客观地解读,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借助管理层的民主决策和发展性的领导力,贯穿于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从制度研究层面推动“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

另外,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释放高校办学活力。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增强高校人力、智力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和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常态,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会有更加前瞻的思考、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明晰的路径,必然要直面并努力解决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

“双一流”的建设过程,需要校内外广大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广开言路、博采众长。通过深化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可让高校释放出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活力。例如,通过评聘结合即能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能够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学校“有章(大学章程)可依、有章必依、依章办学”,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目标还会远么?

最后,要深层次凝练办学特色,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我认为,国内高校在学校位置、办学历史长短、特色优势学科、办学经费来源及目前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要正视这些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定位学校和学科发展,凝练特色和整合办学资源,既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还应注意“以特色促发展,以优势学科反哺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和科学规划。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行列或前列。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双一流”建设工作在今后要进行“动作分解”,在盘点学校办学现状及发展增长点的基础上,认真谋划,科学管理,依照“选择和集中”的原则,优先支持那些发展潜力足,学科融合交叉创新性强,团队结构合理基础良好,能够较好回应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新常态”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的学科和学校。积极推动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进一步凝炼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那些一味地追求科学研究而忽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以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等不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应该避免。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办学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