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中“义”型文化探析
2016-03-17黄正娇
黄正娇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搜神记》中“义”型文化探析
黄正娇*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搜神记》作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明珠,蕴含了丰富的“义”型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忠义、信义、孝义、仁义等方面。
搜神记;忠义;信义;孝义;仁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倡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1]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盛行。而干宝的《搜神记》作为其中的代表作,集中展现了对“义”的思想的倡导。
“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汉语大字典》中“义”词条解释道:“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礼记·祭统》:‘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淮南子·齐俗》:‘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2]《搜神记》中宣扬忠义、信义、孝义、仁义的故事众多,对其“义”文化的集中解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忠公无私,义薄云天
关于“忠”,东汉马融的《忠经·天地神明章》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3]153忠义,顾名思义,即忠贞义烈之意。中国历史上有着众多的忠义故事,如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等。在干宝的《搜神记》中,亦不乏其例。
关于统治者的忠义。马融《忠经·圣君章》言:“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名,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万民咸怀。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盖圣君之忠也。”[3]156《搜神记》卷八《汤祈雨》:
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爪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①110
汤,灭夏建商的帝王。面对七年大旱致使洛水干涸、民不聊生的境况,商汤宁愿牺牲自己,他剪掉了指甲和头发,并把自己当作祭祀用的牲畜,诚恳地向上天祈求降下甘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商汤的义行感动了上天,最终下起了大雨,天下万物喜获滋润。这是作为帝王的商汤,对濒临绝境的百姓表现出的忠义。同卷《舜耕于历山》:
舜耕于历山,得玉历于河际之岩。舜知天命在己,体道不倦。舜龙颜大口,手握褒。①110
舜,是我国远古时期的继尧以后的帝王。这个故事讲的是舜在历山耕种之时,偶然在黄河边的岩石上得到了相传由玉帝制定的记载着改朝换代日期的图谶,明了上天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他之意,从此不辞辛苦、日以继夜地行道,最终受到褒扬和诫勉,获得帝位。此乃舜帝对上天的忠义。
关于良吏的忠义。《忠经·冢臣》言:“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后化成。”[3]159《守宰》作了进一步阐释:“宣君德,以弘其大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3]163以《搜神记》卷十一《谅辅以身祈雨》的故事为例:东汉广汉郡新都县人谅辅,担任佐吏一职时就十分清廉,后担任从事史,大大小小的事情均处置得当,郡县的百姓都很敬重他。一年夏天大旱,太守在院中曝晒自己来求雨未见成效,谅辅便以五官掾的身份出去向山川祈祷,并发誓说:“我乃广汉郡守的辅佐,不能规劝太守改正错误、进纳忠言、协调百姓间的关系,以致天降大旱,百姓仰头望雨却无处申诉,这罪过全在我谅辅身上。如今我恳切向天帝请罪,如果到中午还不下雨,就请用我的身体来补救那些不可言状的弥天大罪。”说完他堆起了柴草,准备自焚。临近中午时分,只见山间云气转黑,顿时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浸透了整个广汉郡。虽为小官吏,谅辅却以清廉高洁、以身祈雨的行动显示了其对远在天边的圣上以及本郡百姓的忠义。同卷的《湘江白虎墓》也是极好的一例:
王业字子香,汉和帝时,为荆州刺史。每出行部,沐浴斋素,以祈于天地:“当启佐愚心,无使有枉百姓。”在州七年,惠风大行,苛慝不作,山无豺狼。卒于湘江,有二白虎,低头曳尾,宿卫其侧。及丧去,虎逾州境,忽然不见。民共为立碑,号曰“湘江白虎墓”。①133
此乃一良吏为官一生忠于百姓、恩惠百姓的故事。
此外,在干宝笔下,亦不乏动物的忠义故事。日本有忠犬八公,殊不知中国早就有了义犬黑龙。《搜神记卷二十·义犬报恩》讲的就是黑龙的故事:
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忽一日,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爇之。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俄而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①240
干宝在故事最后借太守之口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他对忠义思想的倡导:“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
以上几则故事均印证了“惟天监人,善恶必应。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3]189之道理,集中体现了干宝的忠义观。
2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为政》篇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4]14《学而》篇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4均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人无信,则不立。在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讲究信义、注重然诺。信义,为既已应允、义无反悔之意,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在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渗透了其信义思想。
最有代表性的则是第十一卷《三王墓》中的侠客形象。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楚王命令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其锻造宝剑,历时三年。宝剑分雌雄两把,举世无双。干将知道楚王定会将其杀害,便留下雄剑,在进献宝剑之时他嘱咐怀有身孕的妻子,如果生下男孩,就告知儿子出门望南山,雄剑藏在南山石头上的松树背后。果然,楚王以少了一把剑的名义杀了干将。莫邪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赤,并在儿子长大之后告诉了他真相。赤得到宝剑后,日日夜夜想报仇。说来也怪,楚王居然梦到赤要杀他,就用千金重赏缉拿赤。赤逃进了山里,一面走一面悲情地唱着自己的身世。此时,一位侠客出现了,问明缘由,被赤的悲惨遭遇所感动,便承诺拿着赤的人头去皇宫替他报仇。赤当即自刎,侠客拿着他的头去见楚王,楚王大喜。侠客提议将人头放在汤锅里煮,楚王应允。这头煮了三天三夜都没有煮烂,还瞪着眼睛从沸水中跳出, 侠客便骗楚王说:“这人头一直煮不烂,想必是因为大王您没有亲自到锅边看着他。”于是楚王走到锅边看人头,侠客见势,立即挥剑向楚王砍去,楚王的头随即落入沸水中。侠客大笑三声,也砍下了自己的头,头也落进沸水中。后来三个头都煮烂了,无法辨认。
关于此则故事中侠客姓甚名谁、长相穿着,干宝都未曾着墨,但他的义行却震撼了读者的心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高大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他对于信义的坚守,为了实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誓言,他不惜牺牲生命。此侠客形象的成功塑造,亦展露了干宝对于信义精神的尊重与肯定。
3 孝感动天,义无反顾
魏晋时期,统治者继承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孝经》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推崇。关于“孝”,《孝经·开宗明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5]孝义,即行孝重义之意,亦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纵观《搜神记》全书,关于孝义的作品十余则,足见干宝对此思想的推崇。
首先,《搜神记》中记载了一系列感天动地的孝义故事。以《王祥剖冰求鲤》、《郭巨埋儿》和《东海孝妇》为例。此三则故事同收录在《搜神记》卷十一。《王祥剖冰求鲤》讲的是琅琊郡人王祥早年丧母,继母对他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诋毁他、让他做苦力,然而王祥并不以为意,在天寒地冻之时,为了能让继母吃上鲜鱼,竟脱掉衣服、破冰下水抓鱼。上天被他的孝行感动,于是“冰忽自解,双鲤跃出”,王祥便持之而归的故事。《郭巨埋儿》讲的是庶人郭巨早年丧父,被两个弟弟抢占了家产,他和妻子只好靠给人做雇佣工来养活年迈的母亲。后来他有了儿子,考虑到抚养儿子会影响侍奉母亲,郭巨毅然决然地到野外挖坑,准备埋掉儿子。上天被他感动,便赐予他一罐黄金的故事。《东海孝妇》中的主人公是东海郡的一位下层妇女,此妇赡养婆婆十分恭敬谨慎。婆婆看妇人整日辛苦,怕拖累她,便自缢而死。妇人的小姑污蔑她杀了婆婆,官府便不分青红皂白将其推到了断头台。妇人被杀后,上天怜悯她,为了警示世人,让她的血沿着旗杆倒流至顶端,又顺着旗帜流下来。以上几则故事均是“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孝行要求的生动诠释。
其次,《搜神记》中也记载了动物的孝义之行。卷二十《邛都陷湖》叙述,邛都县内有一位老婆婆,孤苦无依,每到吃饭时候总有一条头上长着角的小蛇出现在床边。老婆婆怜悯它,便给它饭吃。后来小蛇长到一丈余,有一天把县令的骏马给吞了,县令责令婆婆交出大蛇,未遂,便杀掉了她。“蛇乃感人以灵,言嗔令:‘何杀我母?当为母报仇!’”就在当天夜里,方圆四十里的土地以及县城同时陷落成了湖泊,唯有老婆婆的住宅平安无事。
在干宝笔下,动物都懂得何为孝义,《搜神记》中的孝义思想可见一斑。
4 仁爱惠施,义不容辞
我国自古以来对“仁义”很是注重。《论语·八佾》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16强调了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云:“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6]更强调了仁义对于国君的重要性。仁义,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互助、同情之意。《搜神记》中也体现了对于仁义思想的宣扬。
首先,《搜神记》以记载不仁不义的国君自食恶果的事例来宣扬仁义之重要。以第七卷中《淳于伯冤死》为例:晋元帝建武元年六月,扬州遭遇旱灾,十二月,河东郡又发生特大地震。之所以天灾频发,乃“去年十二月,斩都运令史淳于伯,血逆深上柱二丈三尺,旋复下流四尺五寸,是时,淳于伯冤死”之缘故。滥用刑罚,致使良臣含冤而死,便是国君的不仁义。另以第十卷中《汉灵帝梦见桓帝》为例:
汉灵帝梦见桓帝,怒曰:“宋皇后有何罪过?而听用邪孽,使绝其命!渤海王悝,既已自贬,又受诛毙。今宋氏及悝,自诉于天,上帝震怒,罪在难救。”梦殊明察。帝既觉而恐,寻亦崩。①124
此乃干宝借汉桓帝之口,对灵帝残暴杀害宋皇后及渤海王刘悝的不仁义罪行的揭露与批判,灵帝最终因恐惧而死。
其次,相对于帝王的不仁义,《搜神记》中塑造了一系列闪耀着仁义光环的庶人形象。卷二十《黄雀报恩》中的杨宝是汉朝弘农郡人,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边偶然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鸮击伤后掉到树下,遭到了一群蝼蛄蚂蚁的围困。杨宝见黄雀可怜,便救它回家,拿菊花饲养它。一百天后,黄雀的羽毛长好了,一天夜里幻化成一位童子,向杨宝拜了两次说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随后又拿出四只白色的玉环送给杨宝,此后杨宝的子孙品德高洁,个个官升三公。同卷《蚁王报董昭之》中的主人公董昭之也是一位仁义者。他乃吴郡富阳县人,有次搭船到钱塘江,在江中发现一根短芦苇上附着一只慌乱来回跑动的蚂蚁。船中的人都骂它是会咬人的毒虫,说要踩死它。只有董昭之对蚂蚁心生怜悯,知道蚂蚁怕死,便用绳子把那根芦苇系在船上,船靠岸后,蚂蚁存活了下来。十年之后董昭之被官府横加指控为抢劫案首犯,被关进大牢。那只蚂蚁知道后,带领着它的蚁族连夜咬断了他的枷锁,并告知它是蚁王,指引董昭之逃到余杭山去了,而不久之后,碰上大赦,董便被赦免了。
以上几则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施行仁义的益处,所谓“苟志于仁矣,无恶矣”[4]24,说的就是此道理。
5 结束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到如今仍然受到很大的推崇,被现代人奉为道德之根本。本文仅从忠义、信义、孝义、仁义四个角度对《搜神记》中义的思想作出阐释,肯定是不全面的,期待更为细致、深入的探索。
注释
①本文中所引《搜神记》文字,均出自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搜神记》。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39.
[2]汉语大字典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3133.
[3]马融著,郑玄注.忠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曾参.孝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17.
[6]孟轲.孟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9.
(责任编辑叶桂郴)
黄正娇,女,重庆梁平人。硕士。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地方文献研究。
I207.41
A
2095-4859(2016)02-02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