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016-03-17董坤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安徽淮南232001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等学校长效机制

董坤(安徽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董坤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造就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需要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角度,提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1]师德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是为人师者理当严格遵循和忠实践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涵养道德、增长才干的关键时期,老师们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和治学态度等都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2]。

1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状况良好,绝大多数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治学、教书育人、默默奉献,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国家建设、传承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有极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3],影响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各个高校结合实际制定举措加强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激励,引导教师端正品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师德建设理念上,“德育为先”理念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工作中抓得不细、不实、不长;在师德教育上,往往采取零敲碎打式的碎片化教育,系统性不强;在师德宣传上,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结合得不够好,宣传的效果不佳;在师德考核上,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健全,考核标准不够明晰,考核方式办法仍较单一;在师德监督上,对师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偏少,学生、家长和社会在师德监督中的作用有待挖潜;在师德奖惩上,奖励与教师需求不对路,惩罚的力度偏软,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2 高校师德问题的成因

师德滑坡和师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历史特质、社会现实和个人观念的综合病体”[4]。

2.1教师自律不严是师德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2]师者必先自育,而后方能育人。然而,少数教师不能从思想上根本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对教师职责缺少敬畏感,身在学校却心在名利场,没有做到从内心深处忠诚和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理想信念的“缺钙”往往导致行为选择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少数教师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不高;忽视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敷衍,忙于“走穴兼职捞金”;忽视学术精神培育,违反学术道德;缺少“仁而爱人”之心,重做经师,轻做人师,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者唯有通过严格自律将师德养成内化为理性的自觉与认同,崇高师德的传承与弘扬才能成为现实。

2.2高校他律不足是师德问题产生的外在诱因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5]良好师德的养成需要教师自律,更需要高校精心培育。现实中,师德常被看成是软的虚的东西,高校明显存在重教学科研实务轻师德师风培育的倾向,师德建设工作的地位被淡化、边缘化。在教师评价中,高校往往注重教师的学历、资历、教学科研业绩,尤其是教学科研业绩与教师职称评聘等切实利益直接挂钩,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养成、学术上急功近利的取向。高校对教师师德的规范往往从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两个方面入手,缺少切实可行的评判细则,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师德表现处在“无功也无过”的水平。由于师德建设的成效在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加上如何区分师德优劣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高校在师德建设上的投入受到影响,师德建设缺少充足的资源保障。

2.3不良风气的影响是滋长师德失范问题的外因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6]环境塑造人,风气引导人。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善恶不识、荣耻不认,少数高校教师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诱惑缺乏免疫力,不能困知勉行、厚植道德根基,一部分教师面对“义”“利”纠葛开始用世俗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得失,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和师德上的动摇、变质、走样。高校对待师德问题往往采取“压着捂着”的态度,导致少数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在教师群体中慢慢形成了“破窗效应”,强化了教师“法不责众”的心理,削弱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3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培养和造就“四有”好老师,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高等学校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3.1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

师德教育是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基本手段,高校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

3.1.1健全教师准入机制严把新教师入职思想政治关,在教师招聘中秉持“德为人先”理念,实行新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制度,对拟录用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全面考察,考察不合格者不予录用。实行师德承诺制度,与新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以契约形式强化约束的力量,引导新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

3.1.2强化教师岗前培训突出师德培育导向,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职业道德修养课程,举办师德教育专题讲座,把师德楷模、师德典型、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生动诠释师德内涵,进行示范引领。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精心编制特色誓词,传递作为高校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校史校情、校风校训和校园精神专题教育,增强新教师对学校优良传统的价值认同。

3.1.3融入青年教师成长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遴选德才兼备的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实行青年教师“三助一辅”制度,通过助课、助研、助实验和担任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促使青年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实行中青年教师“三种经历”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陶冶情怀、砥砺品质、锤炼作风。

3.1.4丰富教育形式和内涵定期开展讨论会、座谈会、主题征文、师德演讲比赛等师德教育活动,激发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创新教育方式,开发网络资源,大力推广在线学习,限定学时数,定期轮训。建立师德模范定期宣讲制度,通过设立名师讲坛、开展名人讲座,以身立教,以德化人。丰富教育内容,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组织教师深入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实践、道德实践和人文实践活动,促进教师实践养成、知行合一。

3.2建立健全师德宣传机制

师德宣传是培育重$养德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把师德宣传纳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体系之中,推动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1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渗透式教育凝炼校园精神,阐释校风校训,讲好校史故事,传递好育人理念,让家国情怀的种子深深植入老师们的血脉。编印宣传画册,制作宣传片,加强校史馆、校园雕塑、文化景观、宣传展牌建设,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教师的文明素养。精心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文件中的师德要求,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学风建设实施细则等师德建设校本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3.2.2融入先进典型宣传,促进榜样式教育深入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的德育思想,制作师德标语进教室、进实验室、进办公室、进网络,促进教师时时自警自律、自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集中宣传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促进教师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开辟道德讲堂,定期举办道德模范、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报告会,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激发共鸣、增强师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引导教师做高尚师德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积极践行者。

3.2.3融入网络思想宣传,促进全方位教育高校在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应着力打造集校园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SNS社区、博客、播客以及即时通讯工具于一体的新媒体矩阵,构建开放多元的宣传引领方式,让师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加强师德观念的“微传播”,推广“互联网+师德教育”模式,积极推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上线,推出类似新华社“四个全面”神曲的师德网络宣传精品,从大众视角以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师德阐释,扩大师德宣传教育的影响。高校还应时时关注网上舆情,有效引导微信、贴吧和QQ空间等网上舆论,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3.3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

师德考核是保证师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高校要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深入推进师德建设。

3.3.1优化考核评价指标师德是教师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综合体。师德评价指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高校教师职业特性和高校办学特色,同时要遵循教学科研工作的规律,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和育人实践有机衔接,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态度、学术精神、尊重学生和家长、遵章守纪、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精神、诚信友善意识、公益服务等视角进行多维度、立体化评价。评价指标力求精而不泛、细而不紊、实而不华,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流程化、行为化,以便于评估检查。

3.3.2明确考核评价标准师德评价应坚持综合标准,准确界定评价标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评价的操作性。在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要树立“德育为先”导向,严格师德要求,提高师德表现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端正学术风气,引导教师回归师道本原,扭转重才轻德、重术轻智的倾向。要加强对国家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要求的提炼凝练,融合学校具体实际,形成有特色可操作的师德评价细则,评价标准既要有倡导性要求和禁止性规定,还要有发展性导向,使广大教师心有敬畏、行有依归、干有方向。

3.3.3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师德评价应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相关人的监督、参与作用,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督导评价、所在部门考评等方式,适当引入社会评价、家长评价、第三方评价、延期影响评价,最大限度地保证师德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应充分考虑学科差异、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因素,根据实际优化调整评价要素的比重分配;应合理确定评价周期,将短期评价与中长期评价相结合,防止短期行为的“近因效应”,引导教师着眼长远、持续发力;应将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增强师德评价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群体效应;应将师德独立评价与“德能勤绩廉”一体评价相结合,避免考核评价工作碎片化,减少重复考核。

3.3.4强化考核结果使用师德考核优秀的应予以表彰奖励,并在进修深造、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给予政策倾斜;师德表现略有瑕疵的应及时说服教育,纠偏扶正,矫正不良行为,使其见贤思齐、积极进取;师德考核认定为不合格的要从严惩处,以儆效尤。同时,建立师德考核档案,记录师德考核结果,促使广大教师静心为学、潜心研究、真心育人。

3.3.5健全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反馈包括对评价制度的反馈和实施过程的反馈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三个方面。考核结束后,基层部门要及时回顾考核工作,对考核制度不完善之处应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要及时总结,以便改进师德考核工作;另一方面,基层组织要认真分析考核结果,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让教师清楚知晓自身现实表现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差距,找准优势与不足,同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或进行正面指导,帮助教师提升师德水平。

3.4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

师德监督是防止师德失范行为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质量督导评估体系,通过有效监督抓早、抓小师德失范问题,防患于未然。

3.4.1及时准确掌握师德动态高校应定期开展师德状况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学生、深入教师群体,通过召开讨论会、交流会、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满意度调查等形式,了解师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师德方面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意见建议,为制定师德建设政策、出台具体举措提供参考依据。高校要加强师德监督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师德信息定期报送、反馈、通报机制。

3.4.2完善师德监督相关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师德舆情应急反应制度、院系师德建设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师德问题处理结果通报制度等,推进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联动化,敦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弘扬优良师德师风。高校要定期公开发布师德建设年度报告、教学质量年度报告,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

3.4.3打造师德监督全息网络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和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以及党团组织在师德监督中的作用,做到监督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尽量减少或避免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3.4.4搭建师德监督专门平台高校应设立师德监督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创建师德建设专题网站或板块,充分利用校园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搭建专门的师德监督平台,畅通师德监督渠道,对师德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3.5建立健全师德奖惩机制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7]奖惩是高校师德建设持续深入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赏罚并举,对教师师德表现做到赏罚分明、从严从实,进一步发挥奖惩的激励约束作用。

3.5.1释放重德信号,加强正面引导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评优评先制度,定期开展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评选表彰和遴选推荐活动,要把群众公认作为评选的首要原则,树立师德标杆,以类相求,以气相引,促使师德养成在全校范围内蔚然成风。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要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重奖,并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的奖励政策落实到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选培、杰出人物评比等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同时,要充分兼顾奖励的普适性和针对性,契合教师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奖励,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3.5.2严惩失范行为,绝不养痈贻患高校应将师德奖惩纳入教师奖惩条例,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细化的、具体的惩处办法,清晰界定师德失范行为的情形(比如教育部“红七条”),细分师德失范行为的轻重程度,规范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程序、申诉程序,明确违反师德规范的处罚措施。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考核评价、项目申报、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时刻保持高压态势。高校应将师德问题查处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倒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去触碰法律红线,不去逾越道德底线。高校还应健全教师退出机制,将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及时驱逐出教师队伍,净化高校育人环境。

3.6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保障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提升高校师德建设水平离不开有力的组织领导、充足的经费保障、完善的责任体系和深入的研究交流。

3.6.1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应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牵头部门综合调度、基层单位具体落实、纪律部门监督检查、专门机构协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坚持统筹设计,从师生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制定师德建设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任务分解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保障措施,将师德建设任务落实到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具体任务之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

3.6.2完善保障措施高校应加大投入,设立师德建设专项经费,保障师德建设的良好开展。要落实教师主体地位,保障教师依法依规行使学术权力和学业评定权力,维护教师在师德考核中的申诉、申辩权利,保障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倡导学术争鸣,深入持久开展“四风”整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效能建设,为师德建设创设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管理氛围、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

3.6.3健全责任体系高校应本着“职责明确、权责一致、边界清晰、运行高效”的原则,列出师德建设责任清单,厘清部门和人员在师德建设工作中的职责边界,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实施,谁监控、谁处理”等责任主体,细化分解师德建设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对师德建设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定期考核,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工作不实、落实不力、执行不严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以及负责部门的责任。

3.6.4促进研究交流高校应整合人才优势、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科研立项,深入开展师德建设理论研究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师德建设新载体新路径,为师德建设提供学理支撑。要充分发挥德育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平台,设立师德建设研修基地,加强高校在师德建设经验上的交流互鉴,集他校之长,创本校之路,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圣.礼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35.

[2]习近平.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Http: /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2014-09-29/2015-04-01.

[4]何祥林,程功群,任友洲,等.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 : 53-59.

[5]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85.

[6]荀况.荀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7](唐)吴兢.贞观政要[M].(元)戈直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3.

(责任编辑:郭万红)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DONG Kun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soul of teacher’s quality,and creating high qua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ranks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with the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proble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long-term mechanism,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people’s satisfa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Key words: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 Long-term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772(2016) 02-0100-05

收稿日期:2015-09-01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xszh2015-2016-38)。

作者简介:董坤(1980-),女,安徽省界首市人,硕士,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高等学校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