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改革与开放关系的再认识
2016-03-17张琦,沈毅
新时期改革与开放关系的再认识
张琦沈毅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宝。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全面改革和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必须科学把握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精准发力,把改革开放任务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回顾30多年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改革和开放并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改革和开放,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本经验。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全面改革和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必须科学把握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精准发力,把改革开放任务落到实处。
一、对内是改革,对外是开放,开放也是改革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87年,邓小平在发表《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讲话时指出,中国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这篇重要的讲话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运行方式逐步从计划调控封闭运行向市场经济开放体制转变,适应经济中心工作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迫切需要实施全面的开放政策。一方面需要实行对外开放,打开国门向外学习,把世界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方法等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和优势资源引进国内,抓住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实行对内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准则建立现代制度体系,以适应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放是改革的前提和牵引,对内的开放就是改革。从本质来看,开放代表公平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要求破除封闭思维和贸易保护主义,树立包容增长意识,按照国际化通行标准和一般规律,建立互联互通的体制机制,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去除一切不适应开放条件的藩篱和束缚。因此,推进开放必然伴生改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开放也是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工作要求,这为各地落实中央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其抓手还是在改革上面,各地区应该围绕开放的条件需求,结合本地实际,推出管用的改革举措,真正实现以改革促开放,而不是盲目争取、被动等待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二、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新时期,中央实施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原有对外开放格局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开发战略和“自贸区”逐步扩容对外开放战略。从空间上看,我国进一步强化了“向西开放”的力度,同时在战略上更加注重东部先行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互联互通及整合带动作用。其中,“一带一路”战略将沿海开发开放与内陆延边开放相互贯通,将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区相互衔接,形成了完整的循环开发开放系统。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大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长江经济带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将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发展,带动长江中上游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这些跨区域开发开放政策的实施,目的在于打破内陆地区“自我封闭”的传统发展思路,加快对内开放步伐,生成“内生改革”动力。一方面,内陆区域联动开放会加强区域往来联系,推动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内陆地区通行通用标准化模式;另一方面,促使地区放弃同质竞争,寻求差异化互补共赢合作发展模式,推动内陆地区从GDP竞争转向改革效率和比较优势竞争。从“自贸区”战略来看,通过逐步扩容试点地区,将国际化、标准化管理模式引入国内,目的是以国际化接轨标准来倒逼国内各领域改革。为了适应国际自由贸易实践,自贸区试点地区会自发启动问题导向机制,在贸易、服务、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突破。随着自贸区逐步扩容,标准化改革经验会迅速复制更多区域,最终加速形成国内市场统一自贸区化,推动国家治理全域范围现代化国际化。在实施对内区域开发开放和对外自贸区扩容开放实践中,不能光靠开放倒逼发展,还必须适时启动主动改革举措,把改革与开放捆绑在一起,将改革顶层设计与地方开放实践相结合,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
三、改革与开放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就是目标导向突出,改革开放的任务、步骤和路径都要围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展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反映出我国治国理政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从过去注重经济[基金项目:文为2015年度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校级课题市情研究一般项目:大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思路、方向及路径研究(编号:2015sqyb03)阶段性成果。]
建设和实力强盛基础上,逐步转向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追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告诉我们,物产的丰富和单纯经济上的强大,并不是民族长兴的保障。根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GDP尚占世界30%多,为各国之首,这个地位比今天的美国还要高,现在世界第一的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22%。但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了,并且开启了丧权辱国的历史。54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超日本,日本当时的经济总量大约只有中国的1/8,但是,甲午战争仍以中国战败告终。两次战败均与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存在较大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北欧国家和阿尔卑斯山下的欧洲小国(如瑞士、比利时、卢森堡等),虽然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增速不算高,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极高,人民生活质量很高,社会创新能力突出,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强盛并不意味着国家强大,国家治理应该朝着人类文明方向发展,追求并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我们今天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应对外部考验,永葆先进,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从治国理政思路上来理解改革开放的关系,比较容易把握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实质。全方位开放战略是通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手棋,开放与改革是统一、共生与互相促进的关系。对外开放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把世界实践证明了的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创新制度体系和方式方法,将对外开放形成的“倒逼改革动力”与自觉形成的“内生改革动力”相结合,促进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