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
2016-10-19刘菁
刘菁
涉外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初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
刘菁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外国语院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大学生的独特特点,在涉外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特征。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旨在探讨涉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途径。
涉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国内已经涉及其本质及内涵、致效因素及失效原因、实效性评价、增强实效性对策等各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大都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整体范围所进行的,以涉外人才或者外语院校的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效性研究较为欠缺。然而,外国语院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大学生的独特特点,在涉外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涉外人才培养中的迫切需要
1.外国语院校的教学资源及涉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涉外院校尤其是外国语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外国语院校的客观条件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所谓客观条件,是指外国语院校由于其本身的涉外性质,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对外交流,有更便利的条件与国际一流学校进行合作,并且拥有更多的海外人才和资源。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外国语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大环境下,更加注重人才的“走出去”。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求外国语院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责任和使命。“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的发展要求,“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的人才战略,为外语院校自身的定位和制定人才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①。这种人才发展战略也为外语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将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前提首先是让担任这项职责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外国语院校涉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特殊性和迫切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外国语院校培养的涉外人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是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重涉外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一个合格的涉外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保障就是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也是解决“为什么人服务”这一根本问题的途径,只有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肩负起党和国家委以的重任。
外国语院校涉外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涉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迫切需要。正因为是涉外人才,才更要在保证语言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大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力度。而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以语言特色为核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来调整相应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涉外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实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很多,除了最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外,还有学生的党建工作、专业课的德育渗透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对象。具体而言,本文是以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设计、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具体做法、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等内容,探讨和评价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通过具体实践来探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实效性的途径。
1.课堂设计上的实践
外国语院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课前新闻播报环节、课堂讨论、时事评论、辩论、游戏问答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丰富了教学形式的同时,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同时收到了良好的学生反馈。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课前新闻播报环节是“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实践,该环节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组并选派一名或若干名代表走上讲台给大家做最近一周新闻播报,新闻的内容由学生自己筛选,内容包括国际、国内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学校内部新闻事件,时间控制在十到十五分钟。通过该环节的实践,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意识,提高了搜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分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针对课前新闻播报环节,笔者对授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表示“新闻播报环节引起了我们对于时事新闻的关注,值得坚持!”“觉得新闻播报环节很有意义,在课堂上了解了很多大事。”还有同学表示“以前不知道政治和新闻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现在会在生活中处处留意相关的新闻,可以拿到课堂上跟大家分享。”约有87%的同学认为课前新闻播报环节是有意义的,53%的同学认为通过这个环节,确实使自己有了关心时事政治和身边新闻的意识,在遇到相关的新闻时,愿意搜集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进行分享,对于系列报道也可以持续进行关注。有23%的同学认为这个环节让自己体会到了上台讲课的不容易,能够一定程度上体会授课教师的感受,并且认为通过这个环节,开始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想象中那么刻板和无聊”,同时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执行力,培养自身的谈吐举止、团队合作精神。另外约有11%的同学认为这个环节可以作为课间到课堂的过渡,在随后的教师授课环节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当然,依然有7%的同学认为这个环节是没有意义的,另外6%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
二是课堂讨论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要求讨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甄别。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与社会现实、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选择讨论的问题时多是以大学生的案例为主。例如,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共同关注》节目中有一期是关于大学生宿舍的卫生是否能让学生自主进行的问题引起了强烈的讨论。该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双方或各方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之后,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有73%的同学表示,有些问题在讨论之前本身自己的想法很偏激,可是通过大家的讨论和辩论之后,反倒是可以做出相对客观公正的决定。约有17%的同学表示,自己更加看重讨论过后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评价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设置这个环节使自己能够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无论对与不对,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约有10%的同学表示不关心这些问题,无所谓、不愿意参与讨论。
三是课堂游戏环节。现代大学生多是90后,90后的年轻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获取途径非常多,信息的来源非常丰富,但与之相反的是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言论,尤其是在他们认为“政治气氛很浓”的课堂上,因此,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课堂游戏的环节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融入课堂讨论和教学。
2.问卷调查表现出来的相关问题
此调查问卷是通过学期开始、期中和期末三次进行的,旨在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动态把握,从而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掌握做出这些调整之后学生的反应从而来评判特定行为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此次调查问卷所针对的均是大一新生,涉及的专业包括英语、俄语、德语、中文等语言类专业还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第一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86份,回收383份,其中有效问卷382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79份,回收372份,其中有效问卷369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三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86份,回收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是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上课之前的感受说明任课教师还有一定的空间和机会争取到学生的认可。与我们之前认识不同的是,约有91%的同学在选择上这门课程的心情这一问题时,选择的是“看看再说”,而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反感”。有1%的同学选择了“兴奋”,当然有可能是因为刚刚进入大学的兴奋而不是对这门课程感到兴奋;约有7%的同学选择了“反感”,另外还有1%的同学选择了心情复杂。如下图显示:
图1 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上这门课的?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对待政治类课程虽然耐心不足,会有抱怨和反感,但大多数的大学生不会轻易进行评判,而是在不了解某件事情之前保持着试试看或者看看再说的心态。这也就给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教师留有一定的空间,从另一个侧面来看,第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日常关心的新闻包括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外交方面的,约有23%的学生选择了与中外关系或外交方面的新闻,约有31%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有14%的学生选择了社会问题,约有11%的学生选择了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相关的新闻,另外21%的学生选择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新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外国语院校的学生对于外交相关的新闻较为关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理论或事件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图2 你日常较为关心的新闻是哪些方面的?
三是关于这门课程的意义的认识是随着课程的递进而递增的。关于这门课程的存在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在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的调查和期中及期末的调查就这一问题变化比较大。学期初的调查问卷显示,有约23%的学生选择了“想让我们有正确的三观”,有约37%的学生选择“因为是必修课”,有约27%的学生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而有13%的学生选择“好像有意义,但不知道意义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在学期中的调查问卷和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结果,
如下表所示:
表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存在意义
想让我们有正确的三观因为是必修课纯粹是浪费时间不知道意义是什么学期初23% 37% 27% 13%期中46% 28% 15% 11%期末69% 26% 4% 1%
四是关于对北外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问题认识不足。针对北外学生尤其是语言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问题,约有47%的学生选择了“没啥必要”,再问其原因回答大多是因为将来会出国留学,认为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国外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和必要。约有3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约有10%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另外约有12%的学生选择了要区分专业对待。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针对外国语院校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生中间的认识还不足,而认为有必要的学生也大多说不清楚为什么有必要。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前途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
五是关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问题任重而道远。鉴于外国语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语言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国外资源具有比其他院校学生的不具备的便利性,因此在接受外国文化方面要更加容易,所以就更加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在这个问题回答上显示出来的问题并不容乐观。约有23%的学生选择了“西方民主很好,如果我们也实行全面的民主是很好的事情”,约有30%的学生不知道有和平演变的事情,而那些选择抵制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学生约占25%,却不知道怎么抵制或抵制什么样的价值观,其余22%的学生认为和平演变是历史事件,并不是现在真实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调查,也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讲清楚对于是非对错问题的甄别,尤其是有些被国人普遍认可的西方价值观。
3.其他相关问题
以上两个问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比较重要的问题,其他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虽然不能成为一种理论,但在具体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实践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对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影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除此之外,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二是充分尊重是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有效结果。“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②这里的享受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人对于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也不例外,对于被尊重的感受更加强烈。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对一门课程的好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亲和力以及对个体的关心和尊重。有很多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从而认为这门课程不再那么生硬和刻板。有同学表示“看到这么认真的老师这么认真的准备这门课程,为了让这门无聊的课程上起来不那么枯燥而做出的努力,真的不忍心不听课。”“这门课的老师很努力的在了解学生的想法,也在很努力的用大家的思维方式来让大家喜欢这门课,让我也对这门课程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非常庆幸有这么认真和尊重我们的老师来教授这门课程,让我对思修这门课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老师居然记得我在课下的一个关于个人前途的小问题,还在几周之后拿到相关的材料来给我看,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学生,这门课的内容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人生和未来……”通过学期末的调查问卷显示,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好感是伴随着对该门课程教师的认可和尊重而增加的。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针对目前各高校面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补充。
1.在课程设计的形式上尽可能多样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与社会现实状况和热点问题都息息相关,在教授的过程当中尽量采用较新的案例,同时对时事政治要有及时点评,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这门课与现实不脱节,老师与社会不脱节。
2.在课程设计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但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参与
无论是进行新闻播报还是进行课堂讨论,单纯的参与并不足以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传递,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参与之后,教师就学生现场所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点评,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调查中也发现,北外的学生尤其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新闻播报和课堂讨论的内容并不是抱着纯粹娱乐的精神来进行的,他们希望通过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听到老师的点评,对他们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和知识结构,对新闻事件时时更新。
3.教师自身的经历对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尤其是自身的亲身经历往往对学生更加具有说服力。有学生表示,“跟励志书籍相比,还是真人的经历讲述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我觉得老师花了很多心思让我们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心情也是愉悦的,很喜欢听老师讲自己的一些经历,我觉得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也和我们拉近了距离,学生是被浸润出来的,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老师自己就散发着正能量。”教师自身的经历对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4.国际视野
在第一次的调查问卷中笔者就是否曾经出过国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去过别的国家,其中有87%的学生曾经去过的是欧美的发达国家。在大学毕业后的计划一题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出国。这也是外国语院校学生的独特性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具有国际视野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同样的事件多进行中外的比较往往更加具有说服力。
在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涉外人才的培养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艰巨。外国语院校作为涉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素质也是我国培养涉外人才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一些具体的做法,在结合外语院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一些参考。
引文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3.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48
此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院系自主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