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多维解读及当代意义新探

2016-03-17罗建华

武陵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恩格斯马克思

罗建华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4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多维解读及当代意义新探

罗建华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46)

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镶嵌在他们浩瀚的文本群中,其深刻内涵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人的解放与人性的复归、全方位的自主交往与自由发展、消灭一切现存状况的革命运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思想复杂的演变过程对当今中国的理论研究工作、意识形态的布展、社会问题的披露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启迪。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历史唯物主义;革命运动;社会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在对以往共产主义基本理念的继承与超越中逐渐生成并完善的。早年,马克思并不青睐共产主义,那时在马克思眼里共产主义是有着浓重空想色彩的闲谈形式,是需要加以批评的。而到了1843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前人的理论以及对经济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对私有财产进行研究后,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思想有其先进要素,它的出现是有社会土壤的。他们甚至认为,德国哲学的全部成果都与共产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后,共产主义便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与实践生涯的一生,并且,为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理论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马恩共产主义思想的多维解读

在1844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认真探讨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理念,为传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增添了崭新内容。以此为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当然,共产主义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并非孤立运行,而是与其他思想要素水乳交融、齐头并进的。

(一)人的解放与人性的复归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1]依恩格斯之见,共产主义就是一种解放运动,就是要将人类从狭小的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中解放出来,展现其征服自然能力的活动。与此相仿,马克思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研究发现了异化现象,并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多数人创造的劳动产品被少数人所占有,劳动产品成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奴役与否定的中介。于是,对工人而言,“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94。劳动对于工人,就是一种人人都想逃避却始终挥之不去的灾难,严重地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工人的劳动不是战胜、征服自然并利用自然的力量,反而成了奴役自己的力量,进而使自己成了自然的奴隶。由此,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本来应该具有的人的本质彻底被摧毁,人被物奴役成为一种制造产品的工具。人的能力单一地发展,一个人最终简化成了一只会生产的手。“总之,人类主体通过劳动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物质世界(‘是’),他也在这个世界中丧失了自己本来应该具有的一切。”[3]

当然,异化现象在马克思研究私有财产之前就已经存在,马克思的功劳就在于将这一现象详细加以阐明,并试图寻找破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难题的锁钥。马克思认为,异化是工业社会到来之后在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是亟需加以否定和连根拔除的。而要消除异化,就需要借助共产主义的力量对异化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消除异化的路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120马克思认为,通过共产主义人们能够对自己本来就应该具备却由于被物的奴役所夺去的人的本质进行重新占有,使工人的劳动变成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使工人的主体性重新获得确证,使人的解放成为可能。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向度,但理论的现实依据仍较为缺乏。

因为,此时的马克思还有着黑格尔的三段式思维,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论述思路是:完满的人经受异化变成了物的奴隶,又通过扬弃异化复归人的完满。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现实的考察还不充分,来源于现实考察的科学思维仍然是脆弱的。虽然,此时的马克思已不再是从纯粹的人本主义思想出发,而是具有了植根于经济现实的科学思维,但是,人本主义仍然在他的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经济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尚未凸显。显然,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尚未成熟,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此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由异化理论的推演所得出的必然结果,而消除异化、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与复归,是由当时的历史所赋予的重大使命。因此,此时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也绝非纯粹的空想。

(二)自主交往与自由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已不再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那样去强调异化,但其共产主义思想中仍然有消除异化的内容。“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但是对他们说来却一直是一种异己的、统治着他们的力量。”[4]42在这里,共产主义是要控制异己力量并自觉地驾驭异己力量,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交往关系。而且,这种交往关系的形成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自主交往活动完成的。换言之,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开始较为突出地强调人与人的交往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体,初步形成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运用到共产主义思想当中,明确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根基就在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了生活,人们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31可见,从经济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开始占据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重要位置。于是,马克思恩格斯不再使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那种返回到“本来就该有的状态”的思维,人本主义逻辑逐渐在他们的思想中退场了。人本主义式的冲动逐渐被经济理性所压倒,他们渐渐认识到了共产主义所具有的经济性质。

依马克思恩格斯之见,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对共产主义是重要的,共产主义之所以具有经济性质,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演进,为人们的交往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为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普遍自由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普遍的、自由自主的交往中,人们才能够超越狭隘的地域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狭隘关系,才能够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且,只有在集体中进行自主交往,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才有个人自由可言。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4]84因此,自主交往与自由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必须在自主交往中获得发展空间,使自身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三)消灭现存状况的革命运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2]131在此时的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过渡阶段,是一种摆脱异化现象的特殊手段,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过的革命运动路径。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也是一种运动,是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我们所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40共产主义,不是要固定下来的社会形态,而是消灭一切不合理状态的革命运动,是有着解放维度的革命运动形式。对共产主义者来说,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改变现存事物的状态。而在铲除现存不合理状况的运动中,最重要的则是打破现存的生产和交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清晰地指出:“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4]7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既是一种改变现状的意愿和强烈的主观意识,又是为形成这种意识所作的革命行动。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种革命行动为形成变革现实的意识提供了实践基础,而这种变革现存状态的意识又为这种革命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但是,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不是简单地改变外在世界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改造自身,在革命中去除自身的缺陷,不断完善自身。共产主义要反对的是一切旧有的状态,最终也要反对革命发起者——无产阶级本身。因为,一方面,无产阶级仍然是一种需要改变和提升的阶级;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最终要消解一切阶级,自然包括无产阶级在内。

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主义同样也是一种革新现存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5]498共产主义既要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又必须铲除过去的所有制关系,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旧有观念的打破有助于打破所有制关系,是打破所有制关系的隐性力量,而打破所有制关系又为打破旧有的观念提供了社会和制度条件。此时,马克思恩格斯突出地强调了所有制问题,这既是因为所有制是一切社会现存状况的根基所在,也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所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也是为了激发工人阶级的革命热情而有意强调的。因为只有解决所有制问题,方能使工人阶级获得切身利益,方能调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使他们成为革命的真正主体。

(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自《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至《资本论》的完成,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们从对资本主义的初步批判与否定中生发的共产主义理念,到后来经过对现实深入批判与分析以及进行理论升华之后所产生的共产主义思想,两者存在着异质性。在此过程中,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从后资本主义形态到后社会主义形态的发展过程。

1.后资本主义形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它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资产阶级在人类发展史上,尤其在物质财富积累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资产阶级并没有由此获得在人类历史上永久存在的合法性。它显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但也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必定要为更高级的阶段和形态所取代。因为,“从灭亡了的封建社会里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并没有消灭阶级矛盾。它不过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旧的罢了”[5]466。于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他们自己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他们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的劳动只不过是扩大、丰富和促进工人的生活过程的一种手段。”[5]481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活动是为了财富的积累,人成了积累财富的工具,成了物的奴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为人获得丰富性和自我完善的手段与方式,成了真正的自由自主的活动,劳动成了对劳动者主体的一种确证。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所谈论的共产主义已不再是一种预设,更不是一种自然而然就会到来的状态,而是必须满足诸多条件才可能实现的高级社会形态,尤其强调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否定之后进入的社会形态。

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方法论已经成熟,理论深度已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说:“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6]方法论的进步使得他对问题的观察更为深刻和全面。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作了充分考察和论证,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详细考察和研究之后,他对未来社会做出了科学预测和展望。作为人类社会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作为人类社会真正起点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私有制消灭之后,在资本主义消亡之后,在人的全面交往状态出现之后,作为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闪亮登场的。

2.后社会主义形态。当人类历史走到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作了更为明确的论述。而且与之前的较为笼统的阐述不同,在此处所展现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更为清晰和明确的。他将资本主义否定之否定之后所产生的共产主义分为了两个阶段:一个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一个高级阶段,即作为远景目标的共产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的胎胞里成熟后得以降生的共产主义,还带有资本主义的残留和弊病,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进行清除。因此,在进入高级阶段之前经过一个长期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在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即超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后进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论述:“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7]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现存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状及以此为基础所产生的社会形态是持否定态度的。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终将被否定,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过渡阶段,仍然属于必然王国,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而共产主义,恰恰是以对现存状况否定之否定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社会为过渡阶段的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

二、马恩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

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变化的共产主义思想,零散地镶嵌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文本中。一个文本可能涉及共产主义思想的多个维度,共产主义思想的某个维度也可能在马恩的多个文本中都有体现,这就使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立体的思想,这既使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变得异常饱满,也使我们梳理和把握马恩共产主义思想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它却能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我们重大的启迪。

(一)对今天的理论工作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共产主义思想从批判与否定到认可、接受和发展,最终赋予共产主义思想以全新的内涵,这一变化历程深刻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造的与时俱进和形式的灵活多样,对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最重要启迪的是:认可或形成一个观点之后,就一直固守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思想家应该做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宣传者应该做的事情。一方面,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在事先设计好的框架上不断添加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变化和调整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本身的问题。而如果一旦有了解读的成果就固守这些成果而不创新,则很难推动理论解读工作向纵深挺进。另一方面,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批判与革命。批判,其对象不仅仅是别人的思想,也包括自己先前的错误思想。革命,则意味着变化与革新。换一种角度去解读,换一种解读的工具去尝试,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言,都是一种革命。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群中同一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含义,并把握它的变化轨迹,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拓展,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浩瀚的文本群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思想宝藏和学术资源,应当努力对其进行深度耕耘,揭示其思想理论的真面目。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在此之在的绽出的自由中,发生着对存在者整体的遮蔽,存在着遮蔽状态。”[8]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传统的解读成果遮蔽了我们的眼睛,阻碍我们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语境中。因为缺少了批判的意识,传统的解读成果就成了一种先在的预设,使之后的梳理与解读不自觉地陷入这种预设之中并为其辩护,久而久之,这种框架变得越来越牢固,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牢笼。如此一来,我们所能触碰到的永远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真实语境的一个侧面,而绝不可能把握真实、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质内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传统的解读与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并加以扬弃。

(二)对今天我们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布展方式的再度反思与深度追问有借鉴意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共识。但是,一旦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忽视这一基本规律。人们往往预先设定理论,然后找几个实践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理论,这就是马恩多次批评的以理论来裁剪现实。这样的理论和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以这样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来掌握群众,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适得其反,寸步难行。

因此,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释力和指导力量,其形成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布展,理应扎根于社会现实,而不是使现实去迎合和适应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应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世界潮流的涌动更换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我们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没有根据现实社会的变化而有效地更新其内容和形式,而是盲目固守原有的知识框架,并试图迫使现实围绕着它转动,试图以一种不变的思路和理念应对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毋庸置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重挑战:一方面来自西方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运用方式的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转变思维方式,及时更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和话语形式,恢复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解释力和引导力。

(三)对我们找准社会“病症”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8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为改变世界服务的,否则为解释世界所作的努力就成了一种“事后诸葛亮”和纯粹的理论沉思。要真正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与被扭曲的一面进行无情地揭露。也就是说,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解释世界。但是,这两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的改变现存状况的革命运动维度,正是以这样一种批判的维度为基础的。没有批判的冲动,改变世界的活动的后劲会不足。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在不断积累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对人类长期生存不利的因素。时至今日,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而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两极分化问题由于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而容易被忽视。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论证政策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解决之。邓小平说:“切不可过分夸张自己的成就,切不可把我们的事情说得太美满了。”[9]但是,批评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在谩骂中寻找快感,也不是为了出风头。批判社会现实,应当如医生给病人把脉一般,能够准确地判断病症,以便对症下药,最终药到病除,这是马恩共产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给我们又一重要启示。

(四)对当下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多重启迪

首先,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人的全面交往形式,作为人性的复归,还是作为一种人类终将要实现的社会形态,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终极价值目标。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追求,作为共产主义第一个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了方向和终极目标。因为共产主义理论本身是不能够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它必须依靠人们的认可、信仰和实践,以人类的革命运动为载体方能发挥出它的强大能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就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也着眼于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致力于人的自由充分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无论作一种运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基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第一步,是人类社会产生和继续存在的基石。没有这个坚固的基石,一切理论体系都空话,都将稍纵即逝。因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改革清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自始至终都强调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坚定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共产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是一种为实现这种社会形态所作的一切努力的过程。这就提示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积极主动地对现实中的一切不合理因素加以揭露和否定,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而不是无所作为地等待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是由纯客观的规律所规定的,而是要靠中华民族不断进取与超越,靠中华民族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共产主义既是一种革命运动,一种创造、变革历史的过程;又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还是一种批判形式,一种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露与反思。从不同阶段的文本入手进行解读,就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由一个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价值悬设,逐渐升华为一种改变现实状况的革命,最终趋向于人类的解放,一种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因此,它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所具有的启迪意义也绝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尤其是作为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它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正能量。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2.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责任编辑:张群喜)

A56.1

A

1674-9014(2016)05-0041-05

2016-06-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外毛泽东学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评析”(15JJD710004)。

罗建华,男,云南南华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恩格斯马克思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