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文学:审视当代文学的独特视角
——读龙长吟《治守之道:湖南当代政坛文学典论》
2016-03-17刘思含岳凯华
刘思含,岳凯华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政坛文学:审视当代文学的独特视角
——读龙长吟《治守之道:湖南当代政坛文学典论》
刘思含,岳凯华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近年来,中国官场小说层出不穷,因其通俗易读深受读者喜爱,王跃文、阎连科、周梅森等优秀的官场小说作家也为人熟知。然而,官场小说似乎有市场却没有地位。有的文化人鄙视它,认为“官场小说是庸俗政治与商业利益合谋的产物,十分无聊”。很多读者认为其仅停留在“对现实黑暗官场腐败的揭露痛斥或是对旧官僚的讽刺挖苦”的层面。纵观历史,中国官场小说由来已久。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之下,传统文学中对“官场”的描画和批判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晚清时期甚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场小说——“谴责小说”这一特殊形式的盛行,到20世纪30年代末,政治讽刺小说和讽刺喜剧又是层出不穷,这时期的官场小说汇集了一幅幅“官场丑恶图”。但是,把视线移至当代,聚焦官场的小说已经有别与以往,阅读效果和审美感受已不再是简单的骂得痛快、骂得解气,用当代著名批评家龙长吟的话来说,就是“优秀的当代官场小说多数借仕途之荣辱,察世道之冷暖,考政权之得失,品人生之况味,取是舍非,立意在于治道,早已超越近现代官场小说对旧官僚的讽刺挖苦,进入到发掘人生智慧、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文资政、文政协和的新阶段”①。正是缘于这样的认知,龙长吟将自己公开发表的十几篇系列文章,加以整理和深化,扩充成一部力求为当代官场小说正名的理论力作《治守之道:湖南当代政坛文学典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治守之道》)。
翻开《治守之道》,扑面而来的是对当代湖南知名作家乃至湖南官员创作的一部部经典官场小说的解读。作者具有浓厚的湖湘乡土情怀,立足于湖南文坛的官场文学创作,引导世人公正、客观和科学地看待官场小说,继而探索当代政坛文学的价值诉求和意义所在,集中彰显和展示当代湖南政坛文学的创作影响和力量。
一、文学读本的定位
官场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命运起伏大、现场感强,很多读者因为它强烈的故事性而把官场小说归为通俗小说一类,不承认其文学价值。但它实则并非是按照定式批量生产的简单故事,优秀官场小说拥有纪实的品格、“审丑”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的原创性,将它与通俗小说混同是一种误读。
在《曾国藩》中,作者唐浩明在构筑身居高位、一直在晚清官场拼搏的湖湘名人曾国藩时,无论在立场的选择、视角的确立还是切入的方式上都显示出一个艺术家的睿智。作者用最深思熟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各类矛盾进行塑造和铺陈,让简单的史实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这是龙长吟从文学性来解读《曾国藩》时的独特感受。同时,在讨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章节开篇时,龙长吟特别点明作者王跃文的艺术手法,是超越了“典型环境”描写与“典型性格”塑造的现实主义,注重细节,能从某个写作点上同时见出政治、文化、人性的多重视角,艺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而肖仁福的机关小说,采取了“人物行为适当与失当”的写作新模式,避免了“好与坏”“贪与廉”“忠与奸”等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冷静客观地表达官员的常态人生,这是对官场小说创作而言重大的艺术创新。此外,余艳与现实官场的同步报告《人民,只有人民》,则实现了与现实同步的书写速度,图文互现的泛文学表达方式,以及网络直击的原生态与直观性,凸显了作者多方面的艺术创新。龙长吟还将黄晓阳的《二号首长》定位为“大气的形而上的官场小说”,黄晓阳把官场放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来书写,这种官场小说并不多见,其内容很有文学韵味和思想内涵……
总而言之,《治守之道》用一个个生动、典范的创作实例告诉我们,社会需要看到当代官场文学的变化与进步,其文化品位需要读者和学界予以正确的定位。
二、政治智慧的发掘
作为一本想要“弘道明德”的政坛文学论著,《治守之道》一书以唐浩明、王跃文、肖仁福等湖南作家的官场代表小说作为典范,透过小说塑造的一个个故事和人物,极力洞悉作品中所蕴含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内涵,抛开单纯的“揭露”“讽刺”,将治守之策、为官之道展现在社会面前,提取作家的政治理想和历史思考,使其促进政治体制改革,让优秀的官场小说真正成为反腐的利剑。
龙长吟将唐浩明对曾国藩这个复杂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归纳为人生选择、自我修为、政治追求、审时度势以及驭人之术五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曾国藩做人和为官的大智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在每一关键时刻,曾国藩都看准了,抓住了,选对了。当然,这不是靠运气,这和其它各个方面互为因果。他一生注重砥砺品格,修炼人格,无论是做人、做官还是做事,曾国藩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同时,他还追求建功立业,一生最大的功名就是打败太平天国。唐浩明在小说中,也着重写了曾国藩的决胜太平天国之道。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审时度势,没有拥兵自重,而是裁剪湘军。他也胸有大局,目光长远,没有沉醉于清廷貌似的强大之中,向日本派出留学生,向西方学习工业革命经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政治家风范。深处官场的曾国藩领悟到,决策者的重大政治诀窍无非就是要明情况,出主意,用人才。他一生广纳贤才,尊重知识分子;对不同出身、经历、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和驾驭策略;善于识别,能把下属准确地放在合适的位子上。龙长吟认为,这是唐浩明小说的书写重点,更是被当代官员最为看重的为官技巧和策略。
而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也着力通过陈敬庭的存在向人们展示他一生成功为官的经验:清正廉洁,宅心仁厚,以德服人,不乏铁腕;先学会服从,再学会统治;君子自处,不党不私,不投门庭;清官不酷、能官不专、好官不庸、德官不懦……龙长吟认为,这些品性和做派对今日共产党员的处世行事也将是一种重要参考,能够引导人们去探索人民所要求的共产党执政官员的理想模式。
除了力图从官场小说中呈现治学、治身、治世之真经外,龙长吟的《治守之道》还聚焦各作家作品中描写的权力体制,还原诸多作家对社会关系、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思考。
王跃文在《苍黄》中讲述乌柚县因差额选举引发的不正常的人事异动的故事,无论是内定候选人和差额配角、公报私仇,还是权力斗争下其它种种丑恶的行为,都是在控诉个人专制,批判假民主,这是小说简单明了的思想。龙长吟指出,王跃文之所以是王跃文,就在于他不会仅仅停留在能叫人一眼洞穿的思维层面。这是王跃文关注的重点,也是龙长吟想探讨的重点。乌柚县问题的根源,不在某一个领导人身上,因为换了新的县委书记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龙长吟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尤其是情节场面之中加以分析,将作者潜藏的意念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要寻找多方意志在正确方向上的契合点;要严格规范权力运作,适当重视官员的掌控力;要革除残余的专制政治的积弊,实行民主政治。龙长吟多次由小说的现象描写归结到权力体制问题,由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吴茂盛的小说评述里,龙长吟点击了当今时代的思想要害:是权力体制的局部问题还是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吴茂盛的《驻京办》写了在政治环境清明,政治氛围和谐的香州市和香州驻京办,出现了领导班子大换血,这样的局面应该引人深思,人事关系越是比较单纯的地方出了问题,越应该从体制上找原因。但他承认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科学的,中国政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在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党、政、立法、司法相对独立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加快立法的步伐,健全、细化国家和各战线、各部门的法制法规建设,用法律制约权力,用权力制衡掌权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权力绝度化,一切以法律、法规、法制为依归,增强司法独立性,用法律的形式赋予纪检、监察部门独立侦破、处置贪腐案件的实际权力……”
官场小说描写现象,昭示问题,潜藏主张,但小说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而《治守之道》一书就是在当代湖南官场小说作家的创作基础上,把他们没有用文字明确写出的具体途径和办法,用精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以期能为高层领导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参考,也希望高层领导能从中察知世道人心和治国理政得失之端倪。
三、政文互补的呼吁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绝大多数工农干部缺少文化没法写,共产党内文化素养深厚的其他高级官员,因政治管控特别严密,很少写作。邓拓和吴晗、廖沫沙写了一些杂文,‘文革’时首当其冲,或遭灭顶之灾,或罹灭门之祸,文坛只有毛泽东和少数几位无产阶级老革命家撰写的少量诗词。当年的文学创作,凡涉及领袖人物的,需经中央批准,主人公的最高身份只能在地师(司、厅)一级。”龙长吟认为,这样的现实环境导致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之内官员业余创作的萧条,但官员业余创作并不是“不务正业”,它“既是官员政治理念和情志的抒发,也是中国国家文化水准、民族文化素质高低的计量器。它能积极带动官员的读书、学习,有效地提高官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于是,龙长吟还在这本著作中特立三章专门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官员创作,意在恢复和弘扬自古以来中国官员优良的文学创作传统。
无论是市长作家谭仲池、先为官后为文的行政官员刘克邦、管群华,还是企事业单位管理型官员任国瑞、段华等,龙长吟认为他们的业余创作都是文政互补、文政和谐的典范。为官的经历,让他们的写作题材和体裁有着很大的变换空间。所以,很多官员作家涉猎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小说、诗歌、散文都有所长。因是官员,他们的创作往往有着自己的亲历经验,更能体察民情民意,深入民心。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有感而发,用笔记录着从政的点滴,抒发着自己的思考、寄托和关怀,龙长吟认为官员创作应该是中国文坛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如此看来,龙长吟眼中的政坛也是文学的一片园地,它孕育着越来越多的醒世之作,人间正气潜藏其中。这一股静默的力量,等着大家用心去发掘。
注释:
①本文中的所有引文均来自于龙长吟《治守之道:湖南当代政坛文学典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责任编辑:刘英玲)
2016-06-27
湖南省教育厅教育改革项目“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产学研用平台的搭建——以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例”(JG2015B035);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改革项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湘教通[2015]291号)。
刘思含,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岳凯华,男,湖南新邵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