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庆有“鱼”

2016-03-16马起来

收藏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背鳍鱼形尾鳍

马起来

鱼,除了为人们的美膳之食,又因鱼谐音同“余”,故古人喜用鱼表示美好的愿望,用玉鱼做佩饰,以示富贵有余、前途美好、吉庆有余、夫妻恩爱等,这也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习惯。其造型、纹饰等在我国传统佩饰中应用得很多,不仅生动有趣,更洋溢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鱼又和“玉”同音,含有浓郁的吉祥寓意和情趣,所谓“金玉满堂”,即寄寓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和意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鱼形玉器出现,但大量出现还是在商、西周、春秋、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时期,尤以宋之后为盛。凡此种种,鱼这个熟悉的传统吉祥寓意图案,直到今日仍然讨人欢喜,佩戴、赠送两相宜。2016年春节之前,安徽省文物商店在合肥举办了一场古字画、古玉器展销会。经过认真挑选,精心准备,将店内多年珍藏之200多件各个时代的玉器精品,推向市场。在这举家欢庆、阖家团圆、“无鱼不成席”的春节里,笔者选拍了一些玉雕鱼形佩饰,与读者共庆佳节,品赏美玉。

元·白玉鱼

长8.1厘米 宽3.9厘米 厚1厘米

白玉鱼,双面雕琢,头较大,嘴上翘,口微张,月形眼眶,鳃为双勾弧形阴线,腹下三鳍,尾鳍展开,体态肥厚,有松香沁和水银沁,浑厚古朴。背鳍琢有一穿孔,以便佩戴。元代玉器虽然吸收了宋、金时期的高超雕琢技艺,但有些玉器作品尚有不甚求精,如这件白玉鱼,其抛光之粗,玉之精美明显欠佳。

明·青玉鱼 长6.2厘米 宽1.8厘米 厚0.4厘米

明代,是中国琢玉史上相当繁荣的发展时期。明代玉器多采用新疆和田玉料制造,其中以青玉居多,白玉次之。此件青玉鱼为长条形,扁平体,正背图案一致,细密光亮,有松香沁,是为明代早期作品。嘴上翘,背鳍展开,腹鳍有残,尾鳍分叉,身饰“米”字纹,嘴部对穿一孔,线条流畅简练,整体造型呈流动状,样子像条鲤鱼。汉代以来风俗相传,说在黄河中部有个大瀑布,叫做“龙门”,鱼类如能跳上去便可变龙,俗称“鲤鱼跳龙门”。后来将跳龙门比喻科举及第者,成为幸运者的象征。

明·青白玉鱼

长4.8厘米 宽1.9厘米 厚0.8厘米

青白玉鱼,体形较小,也是双面雕琢。嘴前伸微张,尾鳍展开,腹两侧分别浮雕双鳍,呈游水状。背鳍琢一穿孔,鱼身饰有“米”字形花纹,样子像是鳜鱼。鳜鱼,也称“桂鱼”,寓意“富贵有余”。鳜鱼,肉质肥美鲜嫩,为名贵的食用鱼之一。更有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描绘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脍炙人口的诗句。

明·白玉双鱼

长4.6厘米 宽2.6厘米 厚0.8厘米

白玉双鱼,一大一小合雕而成。洁白纯净,温润细腻。大鱼翘嘴抿口,鳃饰花点,尾鳍上翘,背鳍琢有穿孔。小鱼紧贴大鱼后腹部,跟随游动,姿态可爱动人。中国传统风俗中,认为鱼的繁殖能力强,而迎合了中国传统多子多福、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期盼。

明·荷叶白玉双鱼

长7厘米 宽4.2厘米 厚1.4厘米

这也是一大一小合雕而成的玉双鱼。大鱼嘴上翘,胸鳍、尾鳍呈摆动状,体阴刻盛开荷叶,背鳍琢一小穿孔。小鱼紧随大鱼(背面),吻部与大鱼平齐,尾巴翘起,似在摆动甩起一片水花,欢快地游弋在水中。

明·白玉“米”字纹鱼

长7.2厘米 宽3厘米 厚1厘米

此玉鱼体长颈健,嘴尖向下,口紧抿。鳃琢削二道凹线,尾鳍上翘,一条阴刻流畅线条从鳃直达尾部,鱼身阴刻作“米”字纹,腹部衬托一朵怒放的莲花,“鱼儿离不开水”,富有含蓄的艺术魅力。

这件玉鱼很像鲤鱼。我国人民历来把鲤鱼和飞雁作为传递信息的标志。“鱼雁传书”想象丰富,流传极广,如“双鲤尺素”之说。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所以,书信古时也称“鱼书”。

明·白玉鱼

长7.4厘米 宽4.6厘米 厚1.2厘米

白玉鱼纯洁温润,浮雕鱼嘴上翘、微张,对穿孔。双圈眼,腹部肥满,背饰“米”字纹。尾弯曲,腹底衬托荷花,背面浮雕荷叶,荷茎缠绕顶部。构思巧妙,抛光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明·白玉鱼

长7厘米 宽3.8厘米 厚1.2厘米

这件白玉鱼,构思巧妙,正面浮雕弓鱼身,嘴上翘,背鳍为波浪形,尾鳍呈锯齿状,腹鳍为三朵花叶形。背面饰连体叶形反卷。此鱼与众不同,似正在水塘里活蹦乱跳嬉戏之鱼。

明·水草纹白玉鱼

长5.1厘米 宽1.8厘米 厚1.2厘米

白玉温润柔和,有松香沁。嘴微翘,重圈眼,背鳍矮,呈流线状。腹下各有两只鳍,尾鳍上翘展开,形体饱满。腹部浅浮雕水草纹,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据文物商店工作人员介绍,这件有松香沁的白玉雕水草纹鱼佩饰,是出土的传世文物,距今约600年的历史。

清·玉双鱼磬

长12.9厘米 宽3.3厘米 厚0.7厘米

清代玉器在明代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玉器作坊星罗棋布,名匠层出不穷,其玉器作品之精,为清一代主要标志,由玉双鱼磬可见一斑。

玉双鱼磬,白洁纯净,扁平体,双面镂雕,两鱼对吻,鱼与花纹左右对称。顶部中间饰卷草纹,两边饰荷纹。下部中间饰荷花纹,两边为荷枝、莲蓬、灵芝。两面图案一致,镂雕精致,抛光细腻,端庄素雅,装饰味浓,寓意为“吉祥如意”。

我国传统玉雕鱼形佩饰,遗存内容丰富,来源于生活。人类开始使用火以后,鱼类就成为原始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国目前发现人类最早利用鱼类的遗物,是在距今18000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鱼骨。远古时期,人们是在自然淡水河塘用手捉或石块、木棒击鱼。据研究,我国人工养鱼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了,秦汉发展到大规模饲养,唐宋时期池塘养鱼更普遍,养鱼、食鱼、赏鱼、画鱼、佩饰鱼等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古玩之玉雕鱼形佩饰,也正是来自于生活创作之源泉。(责编:禹默)

猜你喜欢

背鳍鱼形尾鳍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仿真的新月形尾鳍水动力学特性研究
尾鳍驱动型水下机器人发展综述
鱼形符号在唐代器物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塘养建鲤背鳍、尾鳍和腹鳍指数的线性体重表征
当绘本邂逅美术美美交融
背鳍缺失对胭脂鱼幼鱼游泳能力与反捕食能力的影响
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的仿生双尾鳍推进器的仿真和实验研究
红山文化萤石质鱼形饰的鉴别和探讨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鱼形玉器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