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发展与群众性体育需求关系研究

2016-03-16沈浩杰方新普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人口消费

沈浩杰,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城镇化发展与群众性体育需求关系研究

沈浩杰,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为了探寻城镇化进程中群众体育人数的增加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案。采用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城镇化进程中群众体育需求的关系进行了疏理。结果表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体育消费阶层分化明显,体育意识不足是主要问题所在;建议:加强群众体育产品投入、发展经济、提高体育意识、兴办体育产业是协调群众体育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城市人口;城镇化进程;群众体育

人口结构是指由城市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构成的人口参照标准。而城市人口主要有职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性质、职能等社会经济特征。现阶段中国城市一般以18~55岁(女)和18~60岁(男)为劳动年龄人口,其中包括从业人口和待业人口,还有少许的被抚养人口。城市从业人口和非从业人口的比率是表明一座城市的就业能力、劳动水平和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指标,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52.57%;农村人口为64,222万人,占47.42%[1],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了城市群众体育问题。

1 人口体育参与体育消费存在阶层分化的现象,加强群众公共体育产品的投入是缓解问题的有力措施

目前城市体育参与人群,或体育消费人群存在着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在高档宾馆、场地、会所的高消费的体育活动项目参与选择上,社会中间阶层较多,而弱势群体相对偏少,甚至没有体育消费,后者多出现在休闲广场、公园、路边等免费场所。

2000年的城市人口比重为36.22%,2010年的中国人口中,城市人口占了49.68%,与农村人口基本各占一半,到了2012年末,中国城市人口达到了52.57%,12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了16.35个百分点。说明了在过去的12年中,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提升的速度快。城市人口比重高,必然加大城市购买力,促进物品消费,其中包括体育消费。按照2002年公布的体育人口为33.9%[2]的结果来看,与国外体育人口相比,我们显得还较落后,如果城市体育人口增加、体育场地增加将更有益于促进体育消费。

由于改革开放前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较低,体育呈现很强的封闭性和刚性的特征,从千篇一律的职工广播体操、学校体育的跑、跳、掷等运动项目,到农村的篮球、部队游泳等体育活动,在体育竞赛上也是由体育行政部门计划组织,刚性体育违背了体育文化多元化的理念,对发展不利。

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到多元化体育参与,社会结构从以前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三元结构,发展为现在的“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等五种社会等级结构组成的十大社会阶层分层结构。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体育资源大多集中用于“竞技体育服务”,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体育供给与需求上。我国长达几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张网球俱乐部会员卡和一张羽毛球会员卡,不仅在体育消费上存在区别,而且在身份上产生不同的消费档次,出现了高级场所和公园、马路、广场等两种体育活动地点的差距。而在对安徽芜湖、江西南昌、贵州贵阳、云南昆明、内蒙古锡林格勒等城市访问后得知,原来在校的大学生多喜欢在本校参加体育活动,原因是学校具有良好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如羽毛球馆,游泳池等场馆吸引着广大学生,工作后虽然有意愿参加体育活动,而限于场地缺乏都放弃了。因此,有关报道称除了学校、部队以外,社会体育人口仅占10%。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体育公共产品的投入。

现代社会的体育参与或体育消费存在严重的阶层分化的现象,体育观赏消费支出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趋势。农村人口进城,城市是否接纳他们参与体育,很大程度上需要组织、策划、扶持,以及尽量缩小农村进城人口和城市人口在体育消费上的差距,从政策上需要支持、在组织上需要引导,对于公共体育产业的投入、体育公共产品的服务要适当向刚进城的农村人口倾斜。

从芜湖市来看,芜湖市城市居民2013年人均消费17 580元,2014年芜湖市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7 384元。体育消费支出费用在500元以下的芜湖居民占51%, 500至2 000元的占11%,2 000~3 000元的占1%,其中36%没有体育消费[3],调查表明芜湖市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通常而言,较高的社会职业经济收入较高者体育消费较高,参与高档体育消费者一般均为社会分层位次较高者,反之较低。

社会职业声望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社会上层阶层,在体育消费活动中存在着以高档体育设施的体育消费和奢侈消费,与以不花钱,花小钱或投资不大,对体育设施要求不高的低阶层人员的消费存在着严重的区别,背后隐藏着经济实力、社会资源等社会阶层差异问题。因此,城市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社区体育,包括农村进城人口的体育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特别是要关注社会中下层、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不断提高各社会阶层的体育人口比例。组织倡导新型城镇化居民参与群众体育,这对促进城市文明、增强城市公民体质、协调社会体育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2 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契机,城市经济是促进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动力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将原先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从较为分散的农村向城市聚集,以加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变过程。或者说对失地农民转移到城市向非农人口的拓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相对增加,使原先投入的城市公共产品服务,反应在体育需求、供给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城镇化发展能否接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体育消费人群,一方面是体育活动、体育娱乐、体育休闲场所从拥挤的城市空间拓展,或投入向外延伸转移到郊区,满足进城的农村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和生产要素向生产线或集群产业的大规模的城镇转移,主要是中等规模城镇和大城市的郊区方向转移,诸如长江经济区、珠江经济区、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带、皖江城市带等。

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是现代人追求一种能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同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享受和发展一种新的、更合理的特殊生活方式。2012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城市人口增加,体育人群增多,从理论上讲将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也会增加城市的活力。但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出现了体育公益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将会制约进入城镇新人口的体育参与。

我国体育公共产品建设主要集中在广场、学校、部队。经营性体育产品主要为健身会所、新业态商业场所、星级宾馆酒店等。体育设施、场馆建设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或省会城市,然而,城市区域与体育群体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报道我国西部体育人口在占8.2%,而南部的广州则为42.49%。体育人口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在西部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4座,人口还不到2 000万,只占西部人口5.6%[4]。按照2014年公布的中国339个城市人口结构,中国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39个城市平均城市人口为390万,城市GDP平均为1 302.95亿,城市人均GDP为30 846.49万。这339个城市中有些城市居民除了人的基本生活能满足以外,具有了精神文化层面的经济支出能力,而有些城市人口较少,城市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还没有达到平均水平(30 846万)。在几个大城市中重庆人口为2 884.62万,GDP为7 894.24亿,人均27 367元;上海人口2 301.91万,GDP为16 872.42亿,人均73 297元;北京人口1 961.24万,GDP为9 108.83亿,人均70 402元;成都人口1 404.76万,GDP为5 551.30亿,人均39 518元;天津人口为1 293.82万,GDP为13 777.90亿,人均70 251元,而西部城市中西藏的山南地区人口32.90,GDP 54.03亿,人均16 423元;青海的玉树人口37.84万,GDP 31.86亿,人均8 418元;甘肃甘南人口68.91万,GDP 67.84亿,人均9 844元;云南的丽江市人口124.50万,GDP 143.59亿,人均11 533元;宁夏固原市人口 122.82万,GDP 104.03亿,人均8 470元。综上前5个城市与后5个城市存在着显著差异。从理论上讲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高,具有一定的经济自由支出能力,其花钱投入体育健身、体育审美欣赏、体育装备购置等方面的支出相对就有一定的比率。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体育参与是随着经济收入差距不同出现了阶层消费特征。诸如,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6 280元,我国城市居民年体育消费支出在300元左右,占可支配收入的5%左右;从消费结构来看,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左右,体育书刊磁带占7.1%;其他消费品占2.4%。体育消费总体水平的偏低和体育消费结构的相对不合理,是当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特征。从表面上看,这也许是与个人的兴趣、偏好、便利心理有关,但背后却隐藏着决定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差异[5]。

我们知道城市的社会生态环境、经济水平受到了地理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这些城市的居民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也相应缺乏选择的空间,而城市经济水平高、人均收入高的居民选择空间就大。对此,对欠发达城市国家要从宏观上合理匹配调控公共体育产品的投入,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和谐发展经济和改善人口质量,加大人才横向流动;在城市规划发展问题上国家应有一定的标准或统筹规划,特别是在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能考虑到不同城市群体包括农村群体能享受到体育公共产品的服务,因为体育不仅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是积极提高生产力的有力措施,凝聚人心、团结向上的基础工程。基于城镇化进程的契机,促进城市体育的发展。

3 实现群众体育的发展还需要倡导社会组织宣传提高体育文化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成为世界第一集团军,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第一,我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竞技体育大国。同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促进了群众对体育的认识,也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竞技体育是精英体育,是少数人的体育,只有普及了群众体育才有体育市场,有了体育市场才能成为扩大体育内需的条件,有了内需也有可能推进体育产业,有了体育产业就能促进体育消费,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群众体育落后于竞技体育,如果城镇化进程中缺乏考虑进城人口的体育参与,缺少体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就会更加影响群众体育的发展。鉴于此,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促进群众体育发展,要立足于体育参与权益,使体育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均衡发展。

以安徽芜湖为例,芜湖市依然有12%的社会上层体育消费为0元。这表明,在社会上层中体育消费的意识与消费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的社会下层居民的体育消费为0元的居民占54%,500元以下的体育消费占43%。说明体育消费与体育锻炼意识有相关,更与收入相关。然而在时间问题上,选择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阶层按上中下三层递增,分别是21%,38%和41%,这一现象论证了时间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困扰体育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完全是生态地理环境等情况,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与公共体育资源需求存在差异或矛盾,以及社会倡导组织等问题,更为影响群众体育的是自身的体育态度意识问题。很多中国人等身体出了问题才注重锻炼,所以第一次国民体质健康普查时,出现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体质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差的情况。由于工业化、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们现在逐渐由体力劳动运动状态向相对静态的脑力劳动,生产流水线的方式转化,人的躯干逐渐萎缩,硕大的头脑越来越发达,使人的身体不成协调,这个体质弱点在人类进步的现代文明社会之后表现更明显。文明的进步,体质的弱化使我们强烈意识到将体育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性,而这就需要加强组织、宣传群众体育。据吴娟娟报道,芜湖市2014年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博览会期间,芜湖市有关非政府组织开展了39场、5 490人次参与了健身操(舞)、太极拳、空竹、体育舞蹈、轮滑、攀岩、五禽戏等运动项目的全民健身展示和文体表演。在”两博会”的实际展览内容中,体育文化占20%,体育旅游占43.6%,特色体育项目及体育旅游装备占17.6%,户外用品、旅游服务占8.3%,有利促进了市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旅游的热情。在芜湖“两博会”期间,通过调查,参加全民健身展示和文体表演者大多数是来自城镇社区的群众,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或赛事是有效促进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之一。

4 兴办体育产业是实现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途径

以前国民没想到跑步、打球还能与GDP有关,在了解到国外的体育产业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甚至是2%时,大家意识到体育消费可以对国家经济战略带来一定的支持。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对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中国的体育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到今天以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为主要方向,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行业制度。

据分析,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成正比,从理论上讲,人口多的城市比人口少的城市体育消费高。经济发达或需要具有生产劳动力的城市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将推动体育产业优先发展。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北京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城市转移,这些城市流入的人口一般超过800万人以上,能够拉动促进能源、住宿、交通、餐饮、休闲体育等产业发展,而如何在这些地区发展体育产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战略问题。以浙江省为例,截止2014年,浙江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了789.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71%[6],居全国前列。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群众体育发展,浙江近年来组织了众多趣味的群众体育项目,如有些城市逢单月举行健步走、排舞、广播操、棋类、自行车、登山六大草根热门运动;逢双月,90个县市区结合各自体育特色,开展体育盛会,用运动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又如安徽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器材、服装等体育产业,有力促进了体育经济和群众体育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培育已初见成效,因此,群众体育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宏观调整,资源整合,而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开发是一项有利措施,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等待国家的投入,而要积极兴办体育产业,形成产业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5 结语

5.1 现代社会的体育参与或体育消费存在严重的阶层分化现象,体育消费支出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趋势。农村人口进城,城市是否接纳他们参与体育,很大程度需要组织、策划、扶持,尽量降低农村进城人口的体育消费,在体育公共产品的服务上要适当倾斜刚进城的农村人口。此外,政府要根据社会阶层不同的需求,适当加大体育供给力度,提高社会体育服务水平,在按市场经济提供有偿服务的同时,兼顾非盈利性的体育运作方式。从利益视角看,体育利益的协调与均衡是关乎体育事业的大事,即使是提高健康水平的活动也出现了体育消费、体育参与的等级分化现象。要使体育利益能得到相应协调的发展,在坚持“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兴办体育产业,统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全面发展,政府在投入公共体育产品时要考虑大众体育需求,维护群众体育利益。

5.2 要意识到群众体育事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发展经济,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优化群众体育,又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

5.3 城市人口变化推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发展也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带动了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文化的发展。但群众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制约,还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与个人观念上的东西。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思想,是提高群众体育积极性的有力措施。

5.4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一个增长点,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开发体育产业,欠发达地区可以在国家投入下,寻找自身特点与优势,努力挖掘体育产业,我们也要意识到在现代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城市人口发生了变化,还涉及新型城镇人口的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就业等国家宏观上的资源和人力资本统筹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调整投资建设与地方资源配置的关系,合理充分地开发体育产业,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1]国家统计局.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2.57%[EB/OL].http://www.china.com.cn,2013-01-18.

[2]张洪潭.中国体育人口不到10%[EB/OL].http://www.sina.com.cn,2008-08-27.

[3]李丽.社会分层视角下的芜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周进国,黄彦军.社会结构分化下构建我国社会体育整合机制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1):6-9.

[5]方新普.社会阶层分化与体育利益群体倾向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21-24.

[6]浙江体育局.体育产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新引擎[N].中国体育报,2015-11-2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Mass Sports Demand

SHEN Haojie, FANG Xinpu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AnhuiEngineering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crease of people who demand sports in urbanization leads to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sports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demand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orts public products supply and inadequate public services, sports consumer class divide, lack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is a major problem. The paper presents th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mass sports products investment, to develop economics, to improve the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 the sports industry is main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urbanization.

urba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process; mass sports

2016-06-2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时期的体育利益格局分化重组与对策研究”(08BTY021)。

沈浩杰(1987-),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G812.4

A

1009-9735(2016)05-0143-04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人口消费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