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析

2016-03-16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绘画心理健康心理

杨 芳

(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艺术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析

杨 芳

(安徽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以艺术(绘画)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大学生介入绘画鉴赏和创作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改善其心理机制(如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从新的视角提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艺术体验;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审美

大学生要成才首先应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影响其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加强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十分重要。

1 问题的提出:艺术体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早在1989年,原国家教委就对当时全国范围内的12.6万大学生进行过心理问题调查,其中大学生心理疾病率达20.23%[1]。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扭曲而导致的恶性案件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的发生,不断触动着社会的神经,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确实任重道远。随着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和辅导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陆续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途径来解决。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专业心理学人士执教,教学中大多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较少注重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现阶段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效果,进而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方面,艺术体验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

艺术体验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提炼,是一种活跃、丰富、深刻的内心积淀,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可分为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两种形式,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门类。其中绘画体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或创作经历,是对形象和美的直观体验过程,更是参与者本人的情感、情绪体现和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呈现。

绘画体验主要分为绘画欣赏和绘画创作两个阶段。绘画欣赏直观表现为对美的视觉感受,大学生参与绘画体验能获得审美愉悦,开阔视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进而受到教益和启迪;绘画创作是一种心境的表达,一种情绪的自然流动,更是创造者精神自我追问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参与绘画创作活动能够以情冶情,促进情绪的释放、调节、转移和升华,并消解精神障碍、改善心理图式,使他们保持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传统文化工具中,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戏剧等均可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统称为艺术心理治疗或称艺术康复治疗。”[2]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艺术体验本身既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经历,也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抚慰过程。在实践中,可以结合绘画艺术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分别设计成绘画欣赏和绘画创作两种教育模式。

2 艺术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以绘画欣赏为例

人们对艺术品本身产生的感官和视觉体验过程就是绘画欣赏,这是一种审美享受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过程。绘画作品特别是名作本身就是高雅的艺术盛宴,能通过其极强的艺术审美感和震撼力,教化人们的心灵,进而发挥影响心理健康和教育作用。大学生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色彩、节奏、气氛进行自由丰富的感知、对美的本质进行全面的体验和领会,自身的情感、审美、感知体验得到释放和满足,会产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潜在影响,促使他们生理心理共同健康发展,学会怎样正确处事、做人。

2.1 绘画欣赏能提供情感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优秀的绘画作品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能产生健康持久的影响,能直接或间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放松心灵,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帮助。

对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精神的描绘和赞美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旋律之一。如欣赏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让大学生对生命之美的神圣感油然而生;农民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风淳朴浑厚,蕴含着朴素充实却震撼人心的力量;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让大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激烈,领略自由女神催人奋进的激昂斗志,在接受英雄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些作品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笔触、色彩、氛围刺激着人们的感觉器官,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乃至生理上的快感,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使身心处在高涨的审美愉悦之中,对大学生的心灵抚慰和精神保健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高雅、励志、美好的绘画作品展示了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光明与力量、崇高与伟大,引导大学生从阴暗、抑郁、自闭的心灵空间走向对阳光、乐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绘画欣赏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对画面的味道和内涵的理解不同,这样的经历更能从不同角度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品位,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2.2 绘画欣赏能完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古今中外的绘画名作中,包含很多励志性的作品和故事,能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养成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大学生在对这些作品欣赏过程中会深受感染,认识到个人困难的暂时性和相对性、努力学习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自我心理健康成长。

明亮与灰暗、欢乐与悲伤,爱与哀愁,各种风格的古今中外绘画名作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化功能。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让大学生善于用慧眼发现身边的美景、对生活更加热爱;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作品《泉》则使他们领略到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行为的准确刻画,惊慌、邪恶、叛变的犹大对比耶稣平淡从容的表情,昭示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真理。

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条件,绘画欣赏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大学生的感知器官和心理体验产生共鸣,对美的感悟不断加深,情感世界日益丰富,遮蔽心理健康的阴霾逐渐散去,从而能宽容、理解的看到周围的人和事,对生命的本质和内涵探索也会不断深入,并按照美的构成和规律去创造和生活,弃恶扬善、追求美好,最终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

2.3 绘画欣赏能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于拥有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是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基础。艺术鉴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进而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情操。

对中华文化的赞美和传播的正能量,同样存在于各种绘画作品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优秀的作品,会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心理,陶冶情操,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开设绘画欣赏课程所适用的素材,很多都是中国历代先贤的经典作品,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对这些杰作的欣赏学习,可以帮助很多大学生克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调整妄自菲薄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大学生感受曾经中国遥遥领先世界各国的辉煌历史;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使大学生领略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而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半壁山水则表达作者对山河破碎的悲怆思绪,使大学生明白国家民族兴亡和自身命运的不可分割。总之,加深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中获得认真学习、乐观生活的动力,对他们的性格、处世原则和方式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3 艺术体验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绘画创作的个案分析

因为艺术体验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本质内在联系,优秀的绘画作品本身蕴含的高尚艺术品质可以为大学生树立人生的标杆;而绘画创作活动,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比较绘画欣赏,绘画创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更加直观明显,而对于大学生绘画创作水平的要求较低,主要目的是治疗他们的心理问题。

绘画是情绪的一种体现,绘画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因素,对身心教育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通过绘画创作释放情感,心理和情绪能较完整的体现出来,有助于大学生情绪的调节和情感的完善,有利于意志、人格、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联系来稳定和调节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愈精神疾病。”[3]绘画干预精神疾病在西方国家已经逐渐科学化、系统化、成熟化,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西方国家的相关定义:艺术手法干预精神疾病能提供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主要包括:1、艺术创作即是干预治疗过程。(Art is therapy),创作过程可以缓和情感上的冲突,净化当事人的情绪。2、把欣赏艺术作品行为应用于心理状态影响中(Art as therapy),欣赏作品者通过对作品产生联想,有助于维持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和谐,使人格获得重生[4](P29)。因为在绘画欣赏和创造过程中,艺术活动和个人的融合支持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艺术表达是人本身的“完形”,帮助自己去变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人。并且通过绘画主观体验,能表达思想、身体和精神,找回自我觉察的能力、自由和责任等,并进一步接纳自我、认识自我、整合自我,形成独特的绘画介入干预手段,有助于体验者自身情绪的平复和心理的和谐。

个案呈现:晓丽(化名),女,20岁,某高校艺术专业大二学生,独生子女,无精神病家族史,家境一般,自幼学习努力,成绩较好,好胜心特别强,大一时跟本班男生有过一段恋爱已经分手。最近出现轻度抑郁情绪,对个人发展及未来前途充满担忧。

症状表现:近一个月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对社交有恐惧感,回避同学和朋友,每天觉得很累,内心其实非常希望自己能摆脱这种现状,多次自我调整却无效。

针对晓丽的情况,在获得她的同意和配合下,制定了符合她的绘画疗法,时间为2015年9月10日到11月10日。

第一次:绘画2张:第一幅是“理想中的自我”,是父母期待中的自我;第二幅:“心中的自我”是表达自由,放松状态的我;绘画结束后,语言表达出“真正的我”。

第二次:绘画2张:“过去的我”,“我的同学”,结束时语言描述自己现在的情绪。

第三次:绘画2张:题目为“用树木表达我的家庭”——“单调乏味的家”和“我希望的家”。结果发现,晓丽的黑白树木单调枯瘦,用来表达“单调乏味的家”,而彩色树木则枝繁叶茂、富有立体感,表达“我希望的家”。从中可以看出,女孩有较强的观察力和体验力,对生活很敏感,潜意识里特别期待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绘画结束后,鼓励晓丽述说自己对家庭的困惑和情绪。

第四次:绘画2张,“最近的生活”和“最近经常做的梦”。在“最近经常做的梦”中,晓丽将男性和女性以很自然的亲密状态表达出来,潜意识里是对情感的渴望。

第五次:绘画2张,“一个有活力的人”和“阳光、鲜花、草地”。在“阳光、鲜花、草地”中,晓丽以非常狂放的色彩和笔触恣意的描绘出大写意的花朵和草地,画面充满着动感和力量。

第六次:绘画2张,“最舒服的状态”“将来的我”。绘画结束后,晓丽滔滔不绝地表达了她最向往的状态,脸上充满笑容。

个案结论:

从咨询开始看,晓丽人格中的本我受到压抑,自我不和谐感很强,情绪低落无法控制,对未来消极焦虑。通过多次绘画体验及心理学老师的语言引导,晓丽能在绘画过程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经历过程,并逐步将影响自己的情绪识别出来,增加了自己掌控情绪的能力。绘画体验让晓丽在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上统一协调,同时以语言引导辅助其身心平衡。由此个案我们可以看出:绘画的视觉化过程中隐含着干预精神状态的关系,大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甚至可以自己主动澄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心理自我修复。在为期两个月的艺术体验过程中,晓丽同时又选修了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综合分析、体验、释放,晓丽的情绪基本恢复正常。

4 结语

在绘画体验对个体心理健康干预比较成功的实践基础上,对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也可以相应制订出来。团体艺术创作(体验)是在集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扩充了个体艺术体验的范畴,通过集体艺术创作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并努力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团体艺术体验实施方案中,可以运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跟踪实践效果。基于个体艺术体验的初步见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团体的艺术心理辅导作用会有一个乐观的前景(笔者将单独撰文论述团体艺术体验)。

“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自愿和引导,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的接受教育。所以,通过艺术活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5]。艺术体验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实施,前提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对艺术欣赏或者艺术创作本身有一定的兴趣,并能持之以恒地把体验活动坚持下去等等。只有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实践的最佳效果。

总之,“美术教育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是一种内在的文明教育,它从审美因素方面完善、丰富着我们人类的身心结构。”[6]高校在积极开展专业心理辅导教育等措施的同时,可以通过普及艺术教育、开设艺术类课程、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不健康的心理习惯,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李维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青年研究,1995(2):18-19.

[2]费明.传统文化工具与艺术心理治疗[J].现代康复,2001(21):24-25.

[3]魏源.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J].医学与哲学,2005,26(3):59-60.

[4]苏珊·布查尔特.艺术治疗实践方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5]沈宝莲.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5,17(6):34-35.

[6]吴淑年.论美术教育的健康教育因素[J].西北美术,1996(4):23-24.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Artistic Experience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YANG Fang

(Schoolofart,Anhuijianzhuuniversity,Hefei230022,China)

Taking the experience of Art (painting)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rough colleg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hen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self consciousness, emotional managemen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tc.).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rtistic experience;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esthetic

2016-05-06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6JD09)。 作者简介:杨芳(1975-),女,安徽舒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G444

A

1009-9735(2016)05-0111-04

猜你喜欢

绘画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