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人鱼》和《白鲸》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2016-03-16张楠
张楠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文学评论】
基于《美人鱼》和《白鲸》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张楠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与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虽然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但两者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故事情节设定上,都突显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笔者将从整体性认识与分离性认识、集体主义意识与个体主义意识、等级差异观念与人人平等观念、感性型思维与理性型思维等四个方面浅析两部电影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期能全面、客观地理解两种文化,有利于中西方更好地交流。
《美人鱼》;《白鲸》;中西方;感性;理性
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拥有不同国籍、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事物认识的角度、方式不尽相同,这便是所谓的“思维方式的不同”。2016年年初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一路飙红,这让笔者想到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两者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但前者以富豪刘轩与美人鱼姗姗的感情线为线索,而后者以亚哈船长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恩怨为线索,表现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物、情节设定的差异,突显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浅析《美人鱼》与《白鲸》中体现出的中西方思维差异。
一、整体性认识与分离性认识
在电影《美人鱼》中,美人鱼姗姗既有人鱼的体态,又有人类的思想。她可以在海底纵情遨游,以水草为生,也可以穿上人类的衣服,吃美味的烤鸡,甚至能与富豪刘轩产生爱情。可以说,在《美人鱼》中,人鱼是鱼也是人。但在小说《白鲸》中,白鲸就是白鲸,人就是人。捕杀白鲸的船队和海底生活的白鲸永远都是无法融合的两个群体,船长亚哈更是对白鲸恨之入骨,在他的认识里,他跟白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彼此水火不相容。两部电影的人物设定分别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以及西方的“人物分离”相对应。
中国自古就以农业经济为主,几千年的耕种历史更是让中国人认识到风调雨顺、自然恩赐的珍贵,因此“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认识。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先哲的这些传统思想的核心都体现的是“天命思想”,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人与自然主客体不分,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西方人更加喜欢冒险,在他们的观念里,自然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整体,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将个体的功能最大化发掘出来以服务于人类。所以他们认为,自然是被发掘的个体,而人是发掘自然的主体。一直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西方人更坚信:“世界是遵照一种可知的科学规律,以特定的方式运行的系统。”[1]正是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西方人在探索自然奥秘的道路上才永不停歇,意图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以期主宰自然,为我所用。
二、集体主义意识与个体主义意识
《美人鱼》中的人鱼姗姗来到人类的世界与刘轩接触并不是出于她个人的利益,而是因为人鱼族的群体安全和利益受到了威胁。她背负着家族的秘密,为拯救整个家族而孤身前往去刺杀刘轩,这样的集体意识是中国人显著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文化发展旅途中积淀了灿烂的文明成果,其中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最深。[2]在儒学的理论里,向来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特定的关系中,而是处在一个彼此联结、相互影响的整体里,每个人都是全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上,要以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再者,在儒家“泛爱众”思想的熏陶下,“关爱他人”已然成为中国人崇尚的高尚品格。再加之社会主流宣扬“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意识便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而西方人标榜的“个人主义”则在《白鲸》中亚哈船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发动对白鲸的疯狂捕杀不是因为其他,而仅仅是因为亚哈船长与白鲸的私人恩怨——多年前亚哈船长的一条腿被白鲸咬掉,他誓死要报仇雪恨。这样的“个人主义”意识在西方人的观念里也是根深蒂固。古希腊哲学是西方人追崇并引以为豪的真理。作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探索现存的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各种原理与原因。也就是说,只有认识了个体,才能去理解整体。[3]所以,在西方人的理念里更注重个体的发展,尤其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中世纪以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以浩然之势展开,追求人性的全面解放、人的才智全面发挥以及自我尊严和意识的培养,这一追求对之后西方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等级差异观念与人人平等观念
在《美人鱼》中,富豪刘轩是一个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就的人,但表面有钱,内心则空虚寂寞。生活在以若兰为代表的富豪群体中,他虽然家产万贯,但仍然因窘迫寒酸的身世而被生来就阔绰的若兰隐隐耻笑。在现今的社会中,即使主流倡导的“人人平等”思想日渐成熟,但少部分人因受上辈人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依然难以摒弃心中的等级纲常。
在《白鲸》中,很明显,我们能看到捕鲸船队上的各个成员虽有船长、船员等称号不同,但这仅仅是由于“能者居功”,称号只是个人能力和职位的代号,不存在等级差异。极为明显的是人物的命名,很多都来源于《圣经》中的人物,如白鲸莫比·迪克、船长亚哈等。这样的人物设定与西方世界大多信奉基督教义与西方人追求平等独立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基督教宣扬的就是“人人平等”的思想,认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尊卑贵贱,每个人在义务和权利上一律平等。[4]再者,西方人经历的封建社会时期较短,受封建等级思想的禁锢时间相对较短,欧洲人更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在不断追求“人人平等”“人权独立”。
四、感性型思维与理性型思维
季羡林曾说:“一言以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5]简而言之,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偏感性,注重直觉意识;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理性,注重逻辑分析。这样的思维方式差异在《美人鱼》和《白鲸》的结局设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具备感性型思维方式,所以中国人向来都追求大圆满的结局,《美人鱼》的结局设定也不例外,虽然前面困难重重,历经艰难,但最后的结局便是“坏人全部歼灭,好人成双结对,世界一片和平”:恶女代表若兰被警察逮捕,“善鱼”姗姗与刘轩跨越人、鱼界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金水湾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祥和。
然而,《白鲸》的结局却并不那么美好。故事情节理性发展,从集结船队寻找白鲸到最后发现白鲸,并与白鲸发生恶战,作者顺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描述,认为最理想的也最符合逻辑的结果便是:亚哈与白鲸同归于尽。虽然结局比读者想象得更为惨烈,但却因为惨烈而更加突显了西方理性型的思维方式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五、结语
中国和西方无论是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还是在社会制度、传统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无疑促使中西方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迥异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美人鱼》和《白鲸》在很多方面突显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但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异,都没有优劣之分,差异的存在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类的选择。在如今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交流互融的大背景下,客观、科学、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彼此更好地交流。
[1]张琳琳,丁萌.中西方思维差异与文化根源浅析[J].硅谷,2008,(7):189.
[2]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7.
[3]连淑能.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4]刘秉亚.多角度探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报,2013,(2):30-33.
[5]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53.
【责任编辑:周 丹】
B80
A
1673-7725(2016)07-0075-03
2016-05-05
张楠(1990-),女,河北保定人,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