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洙与《唐诗三百首》

2016-03-16刘丹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唐诗

刘丹丹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孙洙与《唐诗三百首》

刘丹丹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00)

经朱自清及后人的多方考证,确认《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是孙洙无疑。对于孙洙其人,从现有资料中可以得出其是一个治政有方、爱民如子的地方官员;在学识上博学能文;在选拔人才方面独具慧眼;在育人上诲人不倦。他所编纂的《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外,至今不废,宗其原因,和孙洙编选时的目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题辞》和其生平可知,其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不满《千家诗》,编选出一本以唐调诗为宗的唐诗选本;其二,编选出一本合理的家塾课本,老少皆宜,使人受益终生;其三,让学子从小就打下正确的诗歌观念,宗唐调,重规矩,并验证谚语真伪。

孙洙; 《唐诗三百首》; 编选目的

1 孙洙生平

经朱自清及后人的多方考证,确认《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是孙洙无疑。关于孙洙的记载主要见于《梁溪诗钞》《名儒言行录》《新安孙氏家乘》(含迁无锡一支)和其所做知县的地方县志。

1.1治政有方,爱民如子

现对《梁溪诗钞》《名儒言行录》中对孙洙的简介摘录如下:

孙郡博洙,字苓西,号蘅堂,辛未进士。历官大城、卢龙、邹平县令,改江宁教授。著有《蘅堂漫稿》。蘅堂为吴容斋工部高足弟子,少工制义,为人恬退。初宰近畿,上官犹雅重文学之士,而蘅堂自如也。归老时蔬水常不给。

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无锡人。性颖敏,家贫,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御寒。清乾隆九年以庠生中顺天举人,考授景山官学教习,除上元县教谕。十六年,成进士,历知直隶卢龙、大城县事。所至必谘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谆讲叙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须笞责者,辄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过。宰大城时,捐廉浚河道,民食其利。公余之暇,诵读不辍,询询如书生。后罣误,起复知山东邹平县事。庚辰壬午,两校省闱,所得皆知名士,改江宁府教授。三握邑篆,囊橐萧然,淡若寒素。每去任,民皆攀辕泣送。归举乡大宾,至老不废。学诗宗少陵,列入《梁溪诗抄》。著有《蘅塘漫稿》,辑《唐诗三百首》,通行海内。康熙辛卯年,乾隆戊戌卒[1]373。

从这两则记载中可见,孙洙,字临西,一字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家境贫困,聪敏好学。中过举人和进士,当过知县、官学教习、一县教谕、府学教授。是吴容斋的弟子,刚开始在邻近国都之地为官,长官也看重他。为人谦和,恪尽职守,治政有方,关心民间疾苦,待民如家人,能教化百姓,受民拥戴。“每去任,民皆攀辕泣送。”在大城为官时,捐出廉俸,兴修水利,惠利于民。闲暇之时,勤于读书。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三握邑篆,囊橐萧然,淡若寒素。”[1]373孙洙为官勤于政事,惠利于民,清廉如水,是一个治政有方、爱民如子的地方官员。

1.2选拔人才,独具慧眼

孙洙,康熙十五年(1711)出生。幼年师从当地的先生吴鼐学习《易经》。十五岁(1726)入为金匮县学庠生,即秀才。后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三十三岁(1744年)中举,考授景山官学教习。三十五岁(1746年)任职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四十岁(1751年)进士及第,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后调卢龙县。《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十六年辛未闰五月丙寅朔。壬申,内阁、翰林院带领新进士引荐。得旨:新科进士王应元。孙洙……成文,俱著以知县即用。”《新安孙氏家乘》(含迁无锡一支)中载“洙,字临西,一字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金匮县庠生,例入国学。中乾隆甲子科顺天举人,考授景山教习。乙丑会试,明通榜,除江苏上元县教谕。辛未会试成进士,任直隶大城县知县,调卢龙县。挂误起复,补山东邹平县,敕授文林郎。庚辰、壬午,山东乡试同考官,改江宁府教授。”从这些记载可以得知孙洙先后相继担任过顺天府大成、直隶卢龙、山东邹平等县的知县、山东乡试考官、江宁府学教授。在他担任山东乡试考官时,“所得皆知名士”[1]373。可见,孙洙在选拔人才上也是独具慧眼。

1.3博学能文、诲人不倦

孙洙为官时仍好学不倦。大城县官舍潮湿窄小,没有地方放书,也不利于存书,于是他就将县署旁边一向用作厨房的老屋改造成了书斋,给它取名为“补庄”。“公余之暇,诵读不辍,询询如书生”[1]373,一有空暇他就在这“补庄”里浏览、诵读,比起官员,他更像一名书生。在这里他曾留有“自悔不作田舍翁,薄田一顷勤春农,误戴儒冠学干禄,廿年狂走迷西东”的诗句。可见,他对官宦生活的厌倦和回乡归隐的心情。道光十六年《邹平县志·宦绩考》载:“孙洙,江南进士,性慈惠,博学能文,尤工书法。廿八年因公左迁调补江宁府教授。尝曰:‘读书最乐,此获我素心矣!’欢然而去。”他好诗善文,诗宗杜甫,擅长八股时文,著有《蘅塘漫稿》,辑《唐诗三百首》。比起为知县,孙洙更喜欢教授指导学生学习,且他博学能文,也是有这个能力知道学生学习诗歌时文。

1.4两校省闱,一府教授

乾隆二十八年春,五十二岁的孙洙到山东邹平上任为知县。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两次山东乡试的人才选拔,且“所得皆知名士”[1]373。作为考官,他有着丰富的阅卷经验,知晓熟悉阅卷的标准,了解阅卷人的心理。孙洙感到当时通行的蒙学读物《千家诗》编选不善,且宋调色彩极其浓厚,于是着手编纂新的诗歌启蒙选本。同年孙洙左迁江宁府教授。虽是左迁,但他却“欢然而去”,认为读书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他以王士祯的《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和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为主,以《诗经》的篇数为本,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完成了《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署名“蘅塘退士”。该书选入77位诗人、310首诗。也就是说这本书编纂时,孙洙应该是在邹平做官到在江宁府教授期间。这时期的孙洙既有着丰富的阅卷经验,也正处于作为一府的教育局长的位置,指导学生参加科举学习的时期。因此这些都影响了《唐诗三百首》的编纂。乾隆四十三年(1778)孙洙卒于无锡,享年67岁,葬于城南陈湾里。

虽《唐诗三百首》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纂完成,但一直没有面世。直到清咸丰二年(1852)小石山房刻本的出现才使《唐诗三百首》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2 《唐诗三百首》编选目的

在《唐诗三百首》中蘅塘退士序中,孙洙将自己之所以编纂这一选本的原因说得非常清楚。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2]3。

2.1不满千家,诗宗唐调

蘅塘退士因当时通行的蒙学读物《千家诗》编选不善,《千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此蘅塘退士“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才编入《唐诗三百首》中,所选诗歌皆为脍炙人口之作。《千家诗》“止五、七律、绝二体”,不选编古体诗。古体诗具有言志抒情的作用,重风骨,而《千家诗》不选古体诗,只选近体诗,蘅塘退士认为这样就是本末倒置,会使人“堕入轻言志而逐声对的恶道”[3]4。《千家诗》中“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宋调色彩极其浓厚。如《千家诗》所选的杜甫七律,“多为宋调法门的疏宕一路的作品”[3]5。唐宋之争开始于宋朝,到明清已是越演越烈,相互排斥。“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4]蘅塘退士的时代正是唐诗调的王士祯和沈德潜先后主占诗坛的时期,因此此时唐调诗才是正统,孙洙作为学官,责无旁贷要指导学生写正统的诗,以期其能在科举选拔中一举夺第。

2.2家塾课本,受益终生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是“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显然,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初衷是成为家塾课本。如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四句下山)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过斛斯山人)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宿置酒)[2]3

蘅塘退士为这首五言古诗作了注解,首次联“起”,写“下终南山”。暮日从青山上徐徐落下,晚间的月亮随着“我”的脚步走着,回头看看走过之处,一带翠微之色横于月光山影之间,缥缈如画也。三四联“承”,写“过斛斯山人”。走在路上正巧遇见斛斯山人,与其携手同归。最后三联写“宿置酒”。五联“转”,写与斛斯山人把酒言欢。六七联“合”,写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悠然恣意之情。全诗都是在阐发题意,层次清晰。这样简单地注解,却是一本远胜《千家诗》的家塾课本。

除了出于代替《千家诗》作为俾童的家塾课本之外,还有能使成年人也能从此书中有所收获的初衷。从而使《唐诗三百首》能够成为让他人受益终生的唐诗选本。

2.3验证谚语,教人学诗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之前,就有谚语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因此蘅塘退士想尝试编选一本经典的唐诗选本,指导学生学诗和写诗。蘅塘退士在编选这个选本时,正是他左迁江宁府教授之时。作为一府教授,站在上位者的角度指导学子学诗是很正常的。清代科举考试,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从二十四年(1759)巳卯科乡试开始,于第二场加试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蘅塘退士是1760年担任山东乡试的考官,也就是说,蘅塘退士担任考官的时候已经在科举考试的第二场开始实施加试五言八韵试帖诗的举措了。道光甲午年季秋月钱塘孙葆纯拜序云:“唐以诗取士、我朝诗学昌明、乡会试亦尚八韵、朝考非工此不与馆选、而翰林大考且重在诗、是以教子弟者、未可以为词章末事也。”[5]显然,至此之后,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考试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题辞》可以看出,在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之前就有“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谚语,蘅塘退士编选唐诗选本的规模除了像朱自清先生所说仿“诗三百”,真的只是单纯地想要验证一下谚语的真伪而已。

[1]金性尧.金性尧全集:7卷[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373.

[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陈婉俊,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3.

[3]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5.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

[5]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注疏[M].章燮,注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4.

责任编辑王红岩

Sun Zhu and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LIU Dandan

(CollegeofLiberalArts,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00,China)

After the research of the editor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people confirmed that the editor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is undoubtedly Sun Zhu. From the existing data, we know that Sunzhu is a good official who cares a lot about his citizens.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Thousands Poems which impelled him to edit the poetry in the Tang poetry anthology; Secondly, compiling a reasonable textbook loved by old and young; Thirdly, let the students form a correct concept of poems since they are young and follow the Tang Melody and Yules, and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proverbs.

Sun Zhu;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compiling purpose

2016-05-26

刘丹丹(1991—),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5.019

I 207.22

A

1671-7880(2016)05-0070-03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唐诗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该怎样向《唐诗三百首》致敬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品读唐诗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