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

2016-11-1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外贸江苏贸易

舒 兵

(南通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

舒兵

(南通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通226007)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了2006—2015年江苏外贸发展方式的变化情况,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影响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变化的因素。本文研究结论是:自2006年以来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制度变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等四方面因素对江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不均衡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进一步促进江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政策建议。

主成分分析法; 外贸发展方式; 转变

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江苏对外贸易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为导向,积极主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出口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呈现稳定、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与此同时,江苏外贸发展方式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依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比如国内体制与外贸发展方式的协调性问题;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定位与优化升级问题;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问题;人力资源对外贸发展水平的强化问题,等等[1]。2015年,国务院提出“十三五”规划外贸发展目标,提出一方面要“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份额”;另一方面要“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当前我们正处于“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面临着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外有效需求日趋萎缩等更加严峻复杂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坚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外贸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成为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 指标体系的设置与说明

1.1指标设置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等同于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前者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笔者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衡量外贸发展方式与转变情况的指标体系除了外贸经济效益的增长之外,通常还包括提高外贸的社会效益、外贸资源利用水平、外贸绿色发展水平以及外贸结构优化程度等四个指标。据此,笔者将以这五个方面作为Ⅰ级指标来评价江苏外贸发展方式与转变情况,在Ⅰ级指标下面分别设置Ⅱ级和Ⅲ级评价指标,具体设置情况如表1。

表1 外贸发展方式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2指标说明

(1) “外贸经济发展能力”Ⅰ级指标及其Ⅱ级、Ⅲ级指标。笔者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对“外贸经济发展能力”指标进行设置,江苏贸易方式主要包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种,故选择“加工贸易水平”和“一般贸易水平”作为评价该能力的两个Ⅱ级指标。由于加工贸易水平主要由“加工贸易增值率”体现,该指标可以反映加工贸易的层次深度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果[2];一般贸易经济效益主要由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决定,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带来出口附加值的提升,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能够提高我国整体技术水平[3]。据此,本文选择“加工贸易增值率”、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三个指标(均为正指标)作为评价外贸经济发展能力的Ⅲ级指标。

(2) “外贸社会发展能力”Ⅰ级指标及其Ⅱ级、Ⅲ级指标。外贸社会发展能力主要指的是外贸发展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也就是“外贸社会促进力”,本文将该指标作为衡量外贸社会发展能力的Ⅱ级指标。外贸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贸活动将产生区域经济的平衡性发展,即外贸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另一方面是外贸活动的开展将促进本地区就业水平的提高[4]。据此,本文选择“外贸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果”和“外贸对就业水平的促进能力”两个指标(均为正指标)作为评价外贸社会发展能力的Ⅲ级指标。

(3) “外贸资源利用效果”Ⅰ级指标及其Ⅱ级、Ⅲ级指标。外贸资源利用效果将从“出口贸易资源利用效果”和“进口贸易资源依赖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将这两个方面作为评价该效果的Ⅱ级指标。出口产品是以消耗一定量的资源为代价的,为了核算的方便性,本文以单位出口值的能耗来表示出口贸易资源利用效果;另外,对于进口贸易,如果资源类产品进口份额过大则显示进口贸易的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势必会对外贸资源利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5]。据此,本文选择“出口产品的能耗水平”(正指标)和“资源类产品进口比重”(逆指标)两个指标作为评价外贸资源利用效果的Ⅲ级指标。

(4) “外贸低碳发展效果”Ⅰ级指标及其Ⅱ级、Ⅲ级指标。外贸低碳发展效果主要由出口贸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决定,如果出口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则外贸低碳化发展效果较好,反之则较差。因此,本文将“出口贸易环境影响水平”作为评价该效果的Ⅱ级指标。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形成的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即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废弃物排放[6]。据此,本文选择“出口产品的工业废气排放水平”、“出口产品的工业废水排放水平”和“出口产品的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平”三个指标(均为逆指标)作为评价外贸低碳发展效果的Ⅲ级指标。

(5) “外贸结构优化效果”Ⅰ级指标及其Ⅱ级、Ⅲ级指标。外贸结构包括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结构、贸易市场结构等诸多方面,其中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是结构优化的重点,故选择“贸易方式优化效果”和“商品结构优化效果”这两个方面作为评价该效果的Ⅱ级指标[7]。由于目前江苏加工贸易附加值较低,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而一般贸易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效果都明显强于加工贸易[8];另外,随着开放型经济深化发展,服务贸易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和地位都将逐步提高,这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9]。据此,本文选择“一般贸易发展水平”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两个指标(均为正指标)作为衡量外贸结构优化效果的Ⅲ级指标。

2 模型构建

2.1构建评价外贸发展方式水平的模型

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评价模型。为了最大限度地剔除信息的重叠性和变量间的相关性,笔者将对多维变量系统进行降维处理,将以上设置的12个基础指标包含的信息合成一个反映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综合指数进行解释和评价,评价步骤是:首先,利用该分析方法,得出影响子方差较大的几个主成分得分函数Zj(j= 1,2,…,k) ; 然后,以旋转( 正交变换) 后的各因子方差贡献率(Wj) 为权重,得到第i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公式(1)],最后,利用该公式来计算不同年份的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

(1)

2.2构建分析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变化影响因素的模型

一般认为,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对外贸发展方式水平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等方面[10],笔者将以这四个因素作为影响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变化的自变量,并建立多元回归函数[公式(2)]:

(2)

在公式(2) 中,F为外贸发展方式水平指数,Y1、Y2、Y3和Y4分别代表制度变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经济结构变量,α0是截距参数,α1、α2、α3和α4是估计参数,εi为误差项。

2.3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分析的时间节点为2006—2015年,涉及的12个Ⅲ级指标及用于实证分析的4个自变量指标其基础数据来源情况及有关说明如下:

(1) 12个Ⅲ级指标基础数据。指标基础数据直接来源于2006-2015年《江苏统计年鉴》,包括:“加工贸易增值率”[指标值=(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指标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出口贸易总额)的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高新技术产品额;“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指标值=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进口贸易总额)的进口贸易总额、进口高新技术产品额;“一般贸易发展水平”(指标值=一般贸易额÷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一般贸易额、进出口贸易总额。

指标基础数据直接来源于江苏省商务厅网站,包括:“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以服务贸易总额除以进出口贸易总额表示)的服务贸易总额。

指标基础数据不能直接获得,而是根据其他相关数据进行的近似分析,这些相关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包括:“外贸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果”(以苏中、苏北8市占全省外贸的比重表示)的苏中、苏北8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外贸对就业水平的促进能力”[以出口行业就业人数进行替代,出口行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出口贸易额÷GDP)]的就业人数、出口贸易额及GDP;“出口产品的能耗水平”(以全省单位GDP能耗表示)的单位GDP能耗值;“资源类产品进口比重”(以进口的初级产品总额去掉“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与“饮料及烟类”两类剩下部分表示进口资源性产品)的初级产品进口额、进口贸易额;“出口产品的工业废气排放水平”“出口产品的工业废水排放水平”以及“出口产品的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平”(以工业“三废”排放量除以工业增加值表示)的“三废”排放量、工业增加值。

(2) 4个自变量指标基础数据。“技术进步”变量用时间序列表示;“制度变革”(用非国有经济占GDP比重表示)的非国有经济总量及GDP和“人力资源”变量(用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表示)的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均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产业结构”变量(以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表示)的服务业增加值来源于江苏省商务厅网站。

3 实证分析

3.1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变化的评价

(1) 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本文通过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标准差标准化”将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处理后的样本数据进行KMO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检验结论为各指标样本数据的KMO检验系数为0.768,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2 101.189,显著性水平(p值)是0.000。这表明,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相关性和显著性差异,故能够进行主成分分析。

(2) 特征根及其贡献率。通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经过3 次旋转后进行迭代收敛,结论表明:在对样本数据解释的总方差中,其最大2个变量矩阵特征根分别为7.671 和2.386,它们的值都大于1,而且它们的综合信息贡献率达到85.175% (见表2) 。这表明,前2 个主成分能够包含原变量中的绝大部分信息,为简化数据分析,故选取前2 个主成分来进行进一步评估。

表2 主成分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3) 计算主成分得分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前2个主成分得分系数(见表3),据此得出这两个主成分函数:

Z1=0.876X1+0.967X2+0.485X3-0.743X4+0.864X5+0.858X6+0.934X7+0.919X8+0.548X9+0.881X10+0.009X11-0.068X12

(3)

Z2=0.019X1+0.223X2+0.532X3-0.624X4-0.068X5+0.387X6-0.126X7+0.342X8+0.654X9+0.478X10=0.904X11+0.913X12

(4)

4) 各年度外贸发展方式水平的得分

将表2中特征值的贡献率(方差的%)代入公式(1),得出各年度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的综合得分(即外贸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

F= 0.562 94Z1+ 0.288 81Z2

(5)

运用公式(3)和公式(4),结合经过处理后的标准化数据,得到各年度的主成分得分系数(表4),然后将此系数代入公式(5),得到2006-2015年江苏各年度外贸发展方式水平指数(F值)。

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指数(F值)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2009年)趋势较为平稳,维持在0.6-0.7左右,从2010年开始,该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除外),2015年达到0.918,这说明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明显好转,外贸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

表4 各年度主成分得分系数与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指数

图1 2006—2015年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指数变化情况

3.2江苏外贸发展方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将采用最小二乘法来分析影响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变化的因素。通过2006-2015年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公式(2)进行估算,可以得出方程(6),如下:

F=4.534 + 0.228Y1+ 0.287Y2+ 0.147Y3+ 0.069Y4

(1.325)(1.958)(7.031)(5.679)(1.974)

(6)

R2=0.978,经调整后R2=0.969,F=12.678,DW=1.798

以上估计结论显示,模型拟合优度为97.8%,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F统计量也显著通过检验,DW值显示估计残差与拟合值不相关。分析表明,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与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以上这些因素对江苏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影响,但这种推动作用并不均衡,从公式(6)中可以看出,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制度变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为进一步弄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经进一步深入论证和调查(有关论证原始数据及论证过程略),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外贸主体地位正逐步上升,特别是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有力促进了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11];

(2) 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外贸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同时其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拉动力度尚有待提高;

(3) 外向型企业对专业人才(特别是对具有较高层次的研究性、技能性和操作性人才)的需求和引进力度加大;

(4) 服务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规模较小、发展层次较低导致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牵引力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1) 自2006年以来,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水平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走势,时间节点为2009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前外贸发展方式没有明显变化,危机之后出现了明显改善趋势(2012年除外),这表明在后危机时期由于江苏政府和企业日益重视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外贸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资源利用效果、低碳发展效果和外贸结构优化效果等Ⅰ级评价指标及其Ⅱ级、Ⅲ级子指标均显著提升,江苏外贸转型升级取得阶段阶段性成效;

(2) 制度变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对推动江苏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以民营经济主体地位逐步上升为标志的制度变革起到引领作用,说明江苏外贸发展方式正朝内生化方向转变;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提升了江苏外贸发展的集约化、多元化层次,但影响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技术发展缓慢,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代背景下,以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趋势为代表性特征的人力资源对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成为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增长点,但其层次和结构均还需大力优化[12]。

4.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促进江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外贸体制与制度创新,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统筹全省的新型外贸体制,配套制定科学合理、内涵丰富、灵活务实的外贸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外贸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体制与制度安排。为此,政府应从政策导向、评价体系、贸易促进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外贸政策促进体系,不断增强本省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第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现有产业资源优势,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内涵集聚化和产业驱动内生化发展;不断丰富服务业的发展形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切实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重点支持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创建,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使二者成为本省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双轮驱动器”; 大力推进民营经济主体建设,支持民营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与合作,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13]。

第三,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增强外贸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着眼于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机制,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继续加强创新载体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措施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第四,强化“人才兴贸”战略,大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和水平。建立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优化企业人才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本省外向型经济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制定和完善扶持企业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1]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经贸,2012(6): 27-35.

[2]于艳妮.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上海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韩有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4]言英杰.中国外贸增长质量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5]季开胜. 当前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促进对策[J].当代经济,2011(1):64-65.

[6]杨正山.江苏省出口贸易对环境质量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分析[D].镇江:江苏大学,2013.

[7]裴长洪,彭磊,郑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验与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1):77-87.

[8]王莹,刘传哲.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苏商论,2010(3):124-126

[9]桂萍萍.江苏省出口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10]万解秋,刘亮.后危机时期江苏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2(3):241-246.

[11]王彩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3.

[12]贾志娟.中国主要区域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研究:基于12省份的比较[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3.

[13]孙燕.江苏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责任编辑陈桂梅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n Jiangsu

SHU Bing

(SchoolofEconomyManagement,NantongVocationalUniversity,Nantong226007,China)

This paper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se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from 2006 to 2015. It also uses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to analys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change of Jiangsu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conclude that the pattern of Jiangsu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since 2006. The four aspects such as institutional chang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uman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duce unbalanced force on transformation of Jiangsu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further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of Jiangsu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atter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2016-05-26

舒兵(1978—),男,湖南华容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5.016

F 752.62

A

1671-7880(2016)05-0058-06

猜你喜欢

外贸江苏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数读江苏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江苏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