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论资本逻辑及启示

2016-03-16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现实启示共产党宣言

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 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共产党宣言》论资本逻辑及启示

张峰

(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系统论述了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趋势。资本的逻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全球化发展。资本的逻辑还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收入差距的拉大,经济危机的爆发,最后导致“两个必然”。资本逻辑的思想,对于中国利用资本的积极作用,规避其缺陷,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本逻辑;现实启示

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的新书《21世纪资本论》出版之后,立刻风靡全球,该书的核心思想在于劳资关系是导致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不平等并没有像“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先增长后下降;收入不平等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一些报刊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纽约时报》认为该书可以和“斯密和马克思一比高下”,《经济学人》甚至称其“胜过马克思”。[1]然而,其实早在16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了比托马斯·皮凯蒂透彻得多的理论分析,开出了比托马斯·皮凯蒂深刻的多的解决问题的药方。《共产党宣言》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论述了由于资本逻辑而导致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灭亡的历史趋势。资本逻辑是增殖或者说赚更多的钱的逻辑,资本逻辑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关系的基础上的,资本的所得即是劳动的所失,资本逻辑会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导致社会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生产的相对过剩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一、《共产党宣言》论资本逻辑的内涵

所谓资本的逻辑,即资本无止境地增殖的逻辑。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资本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2]269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形成雇佣劳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了资本逻辑的内涵:“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3]43

一是资本逻辑是资本不断增殖的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劳动生产出来商品,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销售出去,换回货币,才能实现利润。资本家进一步把利润转化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如果换不回货币,则无法换回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无法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生产过程就终止了。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靠市场机制运转。市场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的机制,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赚取利润,才有更多的资本采用先进的技术,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只有不断地赚取利润,才有更多的资本以扩大再生产,生产出来更多的产品,赚取更多的利润。否则资本家就有可能会被淘汰,变成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它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资本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3]39

二是资本增殖的秘密在于雇佣劳动。资本之所以能够增殖,并不是因为资本能够创造价值、资本有自我增殖的能力,而是因为资本可以雇佣到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劳动力有自身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决定的。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把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时,就弥补了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劳动力就开始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财产。”[3]46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增殖越多。

二、资本逻辑与空间扩张

资本生产出来产品后,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必须不断扩大销售市场的范围。因为,如果市场范围小,则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快就会过剩。能够销售出去的商品少,则获得利润的空间小。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无法利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技术。“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4]8因此,只有不断扩大市场的范围,把当地、全国乃至全球都纳入市场范围,资本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资本具有空间扩张,把越大越大、越来越纵深的市场纳入自己的销售范围的趋势。“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消灭空间。”[5]169从国内来看,资本逻辑促进了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从国外来看,资本逻辑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是国内:资本逻辑与城市化。从国内来看,由于资本的逻辑,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这样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由于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先是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封建的或行动的工业经营方式;随着市场的扩张,工场手工业又被大工业所代替。“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3]32。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聚集,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工业化越发展,分工越发展,则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城市愈大,搬到里面的就愈有利,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6]406资本逻辑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又带动了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促进了城市化迅速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它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3]36

二是国外:资本逻辑与世界市场。从国外来看,新航线的开辟发现了美洲和通往东方的新航线,但这只是形成了潜在的世界市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为了把生产的越来越多的产品销售出去,以换回更多的利润,资本具有不断扩展生存空间的趋势,潜在世界市场才真正变成了真正的世界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资产阶级奔波于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满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3]35甚至用武力强迫其它国家打开国内,任其倾销市场。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强迫中国融入世界体系。“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任务是建成世界市场和确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化,随着中国和日本的门户开放,这个过程看来已经完成了。”[7]166

工业革命是分工发展的过程,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市场化扩展的过程。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市场,市场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证了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这种辩证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品、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3]32

三、资本逻辑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增强的现象。近年来,全球化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其实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述了由于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全球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代替了。”[3]35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由于资本逻辑:一方面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各民族之间又各方面相互依赖。《共产党宣言》不仅论述了全球化,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全球化不仅包括经济全球化,还包括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一是经济全球化。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由于资本逻辑导致的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现象,“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35一方面是生产的全球化。由于资本赚钱的逻辑,它会不断开辟市场,当市场超出国界后,就会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分工的国际分工。最初的国际分工是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工业化开始的早的国家从事工业生产,而殖民地国家从事农业生产。“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便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地区。”[2]519由于赚钱的逻辑,资本总是寻找价格最低的生产要素和最高的销售价格。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工业化水平低,剩余劳动多,劳动力价格低;原料的使用范围窄,价格低。因此工业化国家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3]35;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全球化。对于落后的农业国来说,由于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生产效率低,商品价格高。因此,工业化国家与落后国家进行交换,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工业化国家把它们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3]35随着消费的全球化,“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3]35

二是政治全球化。由于资本不断地扩张生存的空间的逻辑,它向殖民地倾销产品,促进了殖民地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3]35而所谓的文明即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之所以能够促进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发展是因为:一方面是出于贸易的需要。只有其它国家也采取自由贸易的市场体系,那么资本家才能够顺利的销售它的商品。否则,如果其它国家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或者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则不利于商品的销售,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资本有在全球推行它的自由贸易体系的逻辑。“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3]47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价格优势,打败了落后农业国的手工业,促进了落后国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3]35-36即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不是某个工厂的资本家剥削本本厂的工厂,也不是某国的资本家剥削本国的工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3]50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工人没有祖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是文化全球化。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述了文化的全球化。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密切,这样也促使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往来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35

四、资本逻辑与劳动的依赖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论述了劳动力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即包括传统上我们认识的对机器(物)的依赖性,也包括劳动力对资本这种对人(生产关系)的依赖性。

一是劳动对资本的依赖性。通过原始积累的过程,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而劳动力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产品,才能获得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为了生存,劳动者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否则,劳动者就会被饿死。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劳动对资本的依赖。“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时候才能找到工作。”[3]38这样,劳动力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一种商品。商品的交换遵循市场机制,这样劳动者的命运就不能完全由自己把握。“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3]38

二是劳动对机器的依赖性。资本逻辑还造成了劳动对机器的依赖性。资本的逻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时候,人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机器的运用,使生产过程操作越来越简单,对人的体力和脑力、智力的要求越来越低。甚至妇女、儿童都可以参与到劳动生产过程之中,这样就产生了对机器的依赖性,即对物的依赖性,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3]38

五、资本逻辑与收入差距

资本之所以能够增殖是因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在创造出来的总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之间进行收入的分配,资本得到的越多,劳动得到的越少。简言之,资本所得到的,正是劳动所失去的。

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关系是由于资本的逻辑造成的。资本由于具有扩张的趋势,它千方百计尽可能地减少分给工人的部分。只有这样,它才能有更多的资本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分工的发展又使这种关系成为可能。由于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对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3]38

从表明上看,劳动和资本是平等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双方之间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的关系。“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2]204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并不真正是平等的,资本是稀缺的或者说相对垄断地位,而劳动力是丰富的。“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3]43当资本和劳动之间进行工资谈判时,谈判的结果可想而知。“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6]115

因此,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要两极分化。“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3]36

由于资本逻辑的作用,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没有得到解决的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奴隶社会,奴隶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小资产者也曾经通过努力成为资产者,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地位没有随着工业的进步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反而越来越大了,背后的根源就在于劳资之间的财富对立,以及资本扩张的趋势。“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3]43

六、资本逻辑与道德堕落

由于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的一切都围绕着扩大生产、赚钱,这样它使人都成了“经济人”、利已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金钱关系,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堕落,家庭关系金钱化、社会关系金钱化。

一是价值观念的堕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交易过程的法则是价值规律,即交换的双方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值交换。市场交易的范围覆盖了越来越多的范围。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成为了市场交易的对象,这样它破坏了传统的道德理念。“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3]34由于资本的逻辑,市场交易中存在着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要么在竞争中取胜,要么被淘汰。这样人与人之间成了一种丛林法则的竞争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34

二是家庭关系的金钱化。即使在家庭中,由于利已主义的作用,人变成了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家庭成员没有家庭的温情,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因为金钱而反目成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34

三是社会关系的金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资本主义建立了劳动力市场。资本家拥有能够赚钱的生产资料,无产者是被雇佣的对象。劳动者只有被资本家雇佣,才能获得生活资料,才能生存,这样资本家与其它职业之间就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许多职业完全以金钱为目的,而失去了神圣的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和神圣的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劳动者。”[3]34

七、资本逻辑与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资本逻辑背后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从生产角度来看,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由于资本的扩大生产的趋势,它像一个脚踏车一样不停地生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使其停止下来的内在机制,除非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资本可以赚得越来越多的钱,从而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而从消费角度看来,消费具有相对缩小的趋势。工人的消费来自于工人的收入。由于资本的逻辑,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会尽量减少工人的工资,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工人的相对消费能力越来越低。因此,当生产超出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就出现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危机就爆发了。“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8]548

资本逻辑导致了经济危机,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从此以后每隔一段时期就要周期性地爆发一次危机。“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3]37

目前,虽然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仍然是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所导致的实体经济危机。

八、资本逻辑与两个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论述了由于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一方面资本主义曾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关系又成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

一是资本的逻辑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逻辑具有两面性,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又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由于资本的逻辑是赚钱,为了赚钱,获得更多的利润,它必须不断地使用先进的技术,从而促进了发明创造,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3]34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36另一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超出了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它可以开始通过国内市场的扩张来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其后,又把美洲等殖民地纳入了市场的范围。最后,又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日本等国的大门,终于把世界全部市场都变成了它的销售市场。世界市场利用完之后,市场范围不可能再扩张了,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作用,它没有停止扩张生产能力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3]37这样,开始时,经济危机在国内范围爆发;最后,当形成世界市场时,经济危机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爆发了。“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3]37

总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资本主义曾经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力是不断进步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生产关系就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生产力已经强大一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3]37这样就需要推翻这种生产关系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了。

二是“两个不可避免”。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不是永恒的。“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3]45在危机爆发的初期,一方面通过缩减生产规模的方式减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占领新的市场,来缓解危机。但是,由于资本的逻辑,生产规模必然不断扩张,市场终归会有一天无法继续扩张。这样防止危机的办法越来越少。“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3]37

由于这种内在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两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3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避免资本逻辑所带来弊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45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的逻辑导致社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在公有制的社会里,积累的资本只是扩大了公有制的规模,通过扩大公有制规模,进行更好的分配,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可以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3]46

九、结论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逻辑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历史局限性。用简洁的语言论述了,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资本不断扩展市场范围形成全球化的过程;论述了资本的逻辑导致劳资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形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并最终导致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逻辑思想,对于中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是正确认识目前发展阶段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1956年经过一化三改造等经济、政治、文化的改变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中国落后的基础,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落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发挥资本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另一方面,由于其缺陷,又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加以适度的引导。

二是充分利用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融入全球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要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引入社会竞争机制,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三是妥善规避资本逻辑在拉大收入的消极作用。资本的目的是赚钱,资本逻辑会导致劳资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需求不足,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会导致劳资矛盾。近年来,随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提高,社会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基尼系数日益提高,由于劳资矛盾所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只有对资本加以规制,通过二次分配征收累进税等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规避资本逻辑在道德水平下降中的消极作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增殖。如果不对资本加以规制,导致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金钱化,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中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逻辑在道德水平下降中的作用开始显现,只有加强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规避资本逻辑的弊端,促进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万焕.《21世纪资本论》风靡西方的启示[J].红旗文稿,2014,(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康继尧]

[中图分类号]A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1-0107-06

[作者简介]张峰(1976—),山东泗水人,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理论与海洋强国建设研究”(14BKS006)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25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现实启示共产党宣言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论资本逻辑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