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从实践理解“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2016-03-16彭冰冰倪志安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

彭冰冰,倪志安

(1. 嘉兴学院 思政部,浙江 嘉兴 314001;2.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论从实践理解“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彭冰冰1,倪志安2

(1. 嘉兴学院思政部,浙江嘉兴314001;2.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依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看,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功能以及理论成果的检验都要受到实践的规定和制约,科学精神即是按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来进行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人的存在、本质和价值都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发展和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对自由自觉的实践理性的反映。“科学与人文”的本质是实践的,它们在人的实践中是内在统一的,是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一种表现和结果,这是由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决定的。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从实践理解;科学;人文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以往哲学的超越,在于其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全部的哲学问题,把全部哲学问题看作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问题——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把握属人存在(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存在),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它是“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来理解相关哲学问题。”[1]19科学与人文的本质及其辩证关系,也只有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才能获得合理的理解、诠释和评价。

一、科学与科学精神的实践本质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英文“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 、“学问”。在中国古代,并无“科学”一词。16世纪,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曾根据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将“science” 翻译成“格物致知”。日本明治时代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首次将“science”译为“科学”。直至1893年,康有为才把“科学”一词引入中国。一般而言,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所说:“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2]9而广义的科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指以范畴、定律、定理等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各种现象的本质联系、规律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

依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看,现实的世界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在的自然世界,而是与人有关的、属人的。在人的实践双重对象化活动中,经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社会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交互作用而生成发展的属人的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76人的社会也不是抽象的人的集合体,而是现实的人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生活的生成、存在和发展都是实践的,它是社会化的人在其自身世代相继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人的思维也不是抽象的、与实践无关的意识,而是面向现实的感性世界和感性实践的思维或意识。马克思说:“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4]319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构成了思维的基础,只有在感性生活和感性交往即感性实践中,人才能获得意识。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5]329由是观之,科学研究的对象——现实世界(即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社会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存在的内化和思维的外化关系中的客观事物,它们的生成、发展都要受到实践的规定和制约的。只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3]78才是现实的,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科学研究的主体也是现实的、具体的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的人。科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说,是人们在科学知识、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科学的任务是探究现实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揭示客观的真理。既然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那么科学成果的检验也只能由人的实践来检验。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真理的“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即便是逻辑证明,它的前提应该是受实践检验的具有真理性的知识,它的结论仍是须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也是受实践规定和制约的。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的指导下,对所改造事物的发展作出正确的预见,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实践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著名科学史家萨顿指出:“无论科学活动的成果会是多么抽象,它本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满怀激情的活动。”[6]38

科学精神是“近代以来科学发展所积淀形成的独特的意识、理念、气质、品格、规范和传统”。[7]733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规定,如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等等。从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维度来看,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在人类世界中,所谓事物的本来面貌,就是要看到客观事物的实践生成性。只有从人的实践出发,把感性实践理解为整个世界的最深刻基础,才能真正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3]76这是因为,在由人的实践的双重对象化活动所构建和改造的人类世界中,那种与人的活动无关的、未经实践中介的所谓客观事物(抽象的客体)实际上人们是无法感知的。只有被实践中介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它才对人来说具有可感知的现实性。所以,我们应避免“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8]410所谓合乎逻辑,就是应该合乎人类世界客观事物存在的那样逻辑(即实践逻辑),而不是像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那样,仅是用抽象的或思辨的概念去限制或规定存在。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属人存在,由于它在“本然”意义已经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即实践的逻各斯或实践规律)。因而,我们在“应然”意义上所谓合乎逻辑,就应是合乎于“以实践为基点,以实践为视角、切入点、立足点(包括出发点和归宿点),按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进行思维”那种的实践逻辑[9]。总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点,就是把我们人生活于其间的“现实的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或结果,因此,有关对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本性、本质和规律的——无论是哲学的、还是科学的——理论把握,都不应是以自在的自然世界为对象和根据,而是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对象和根据。[10]

二、人文与人文精神的实践本质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英文“Humanities”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思是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即教化的意思)。“人文”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人”,即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在希腊人看来,理想的人性、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把理想的人性规定为“仁”。二是“文”,即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等。[11]无论我们对人文作何理解,但其中的“人”的理念,向来是其重要的、最基本的方面。如此,作为“对象和知识”的统一,“人文”之学便可以称作是“人学”,是关于人本身的学说或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信念、理想等问题进行探究的学问,是对人的多重属性(如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实践性)及多重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分别性的或综合性的研究。[12]17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看,实践是主体的自我存在方式、自我创造方式、自我发展方式和自我确认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不能从抽象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研究关于人的学问。在他们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73,亦即是从实践理解的“现实的人”。因为,只有从实践理解,才能合理地理解、把握和揭示人的特性、本质、价值和发展规律。[13]

从实践理解“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通过人的自然化获得的一种属性。首先,现实的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如果我们不承认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命体,没有看到人在实践活动中仍然是一种受动的、受制约的自然存在物,那就会和宗教神学一样,把我们的肉体和欲望“看作某种与我们相异的东西”。[14]285既然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那么人的欲望、激情、本能、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应该看成是一种属于人的自然性的东西。但是,马克思对“人的自然性”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此,他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4]326人是按照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自身客体的,正是这样的实践活动,才使得人与动物在根本上区别开来。

从实践理解“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在改造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通过人的社会化获得的一种属性。恩格斯说:“要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5]241也就是要把人当作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历史性实践活动的人去考察。人要从事改造自然客体的实践活动,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以一定社会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才具有他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进行生产实践。所以,马克思认为,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如何,这取决于他们从事这种改造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即生产关系)。在人类改造社会的维度中,一方面,它把人的实践本质和力量对象化到社会,使社会人化,即使社会的存在发展日益满足人自身存在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把社会的实践本质和力量对象化到人,使人社会化,使人的存在发展日益满足社会的存在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使人获得社会性。人类在完善自己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中,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社会性的现存状态而追求它理想性的存在,即追求理想社会中的人的社会性完美(即从社会性说的完美人性或理想人格),这也即是人自由自觉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实践理解“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包括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在“人的自然性”中已论及,这里主要讨论理性),人的理性主要从事的是“理论的观念活动”和“实践的观念活动”。“理论的观念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求“真”(事物的本然),其活动的成果是理论观念(即理论理性)——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观念和作为智慧的哲学观念,它表征和体现着人的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的观念活动”是主体依据“理论的观念活动”提供的真(事物的本然)和改造客体的目的(新客体的实然),进而对主体在改造客体的活动中应“怎么做”的——求“应然”的一种观念活动。“实践的观念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求“真善美”的统一,它表征和体现着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实质上是主体对未来改造客体实践活动的一种观念性的超前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实践的观念活动”的成果——即实践观念(或实践理性),作为以规定人的未来实践活动的蓝图、模式、活动方式、程序、步骤等的一种观念形态,它标志着主观与客观、本然与应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以及真善美的统一。[15]人是依凭自己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能动地认识、改造和再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社会和作为被改造客体的人自身;人也是按照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来改造和发展人的精神性(包括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

综上观之,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等属性,其实都是人的实践本质所表现出来的属性。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实践又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所以,离开人的改造客体活动去谈论(理解)实践,就会把“实践”问题神秘化,引向神秘主义(如黑格尔);而离开实践去谈论人,即不从实践去理解人,则会使人抽象化,使人成为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人(如费尔巴哈)。因此,作为关于人本身的学说或理论体系的人文之学,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要求,当然也要从实践去理解。从实践理解“人文”,即是说它不是“天文”,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而是与人本身的实践活动有关的、受实践规定的、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属人事物和属人现象。所以,可以说人文的本质是实践的,我们应从实践去理解人文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人文精神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对人所创造的文明及其遗产的尊重,它是人们基于对人的本质、价值、尊严、命运等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所倡导的一种崇人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人们往往依据不同的哲学观念,对人文精神进行着不同的规定和言说,如人本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博爱精神、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精神等等。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看,既然实践是人的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人类世界(包括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社会化的人类和人类的思维)及其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实践创造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等,那么,人就是人——它自己的上帝。人的实践本质,人的价值(包括人的实践的那种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主体地位或以人为本,人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平等、互爱、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及其遗产等,当然值得人自己去高度尊重和珍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文问题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由于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占有和发挥自己的本质,从而在改造自然、社会、人自身和客观世界中,才会获得、发展自己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因而,人就是“做人”。人只有在“做人”中,才能实现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确认、肯定和实现,在为他人、集体、社会创造价值中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人之为人的高尚地位和尊严。从人的实践本质的内在否定性看,人是有意识的、有理性的、能思维的实践存在物,这决定了人始终是一种追求理想、追求自由、追求完善的存在物,而实践中占有和发挥自己的实践本质,是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的实践本质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人类历史性实践的发展必将走向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它所实现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正是人自己的实践本质矛盾本性的展开和必然结果。

三、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依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看,“科学与人文”在人的实践中是内在统一的,这是由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决定的。

首先,人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了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成功的实践活动必然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一,也即科学(精神)与人文(人文精神)的统一。从人的实践活动来看,“科学与人文”两种尺度的统一不是两者的外在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统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是属人的世界,探讨的是关于人的活动的实践的规律,而不是外在于人及其活动的自在的规律。从实践理解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摆脱了它的自在形式,在人们设定的条件下为特定的人的目的服务,成了人实现自己的实践目的的条件,内化为人的实践力量。当然,我们这里不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就像不否定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一样,而只是说客观规律采取了与人及其活动交融一体的自为形式。因为单独对客体本身而言无所谓尺度,客体对象及其固有的本质规律本身并不能自在地成为“外在尺度”。只有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中,或者说只有当人以自己的尺度去把握客体的本质、规律时,外在尺度才能成为现实的尺度。如果我们把规律看作是单纯的外在的必然性,看作是人的主观与客观简单的符合式反映,然后使我们的活动服从这些必然性、规定性,那么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区别在哪里?何谈两种尺度的统一?所以说,追求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科学与人文)两种尺度的统一是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成功的实践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必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其次,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人文)的统一也应从实践去理解。马克思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4]308一方面,自然科学研究是以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为旨归的,自然科学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因为人自身也是一种自然物,具有自然性,所以,自然科学理应包括人的科学,将人的自然存在纳入自己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人的科学不仅要关注人的存在、发展、价值、自由、公平、正义等,也应包含自然科学。这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统一,就是马克思构想的“人的自然科学”,也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3]66可见,马克思对历史的理解、把握与人类自身的实践方式内在地统一起来,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与空间上的拓展,实践创造历史。由此,历史科学就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正因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关注的是属人的世界,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或实践的人为核心的总体性哲学学说,所以它既具科学真理性,又具人文价值性,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16]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所以各执一端,就在于他们不了解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通过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相互创生的。

最后,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关系,人类从自然界和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人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过程。从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维度来看,所谓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冲突,无非是人的实践的异化造成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的运用仅仅是为了追逐交换价值,“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17]570而不是内化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这也正是近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对立的主要原因。如果实践创造的客体不能合理地归实践者自身所有,那么这种活动只能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而不是自由自觉的真正的人的活动。既然是人自身实践的异化造成了人的片面与畸形的发展,既然实践是造成客观与主观、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矛盾的总根源,那么也只有通过人的实践的不断完善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只有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双重对象化活动中才能完善人自身。在马克思看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管理技术能够大大缩短人的劳动时间,从而为劳动者腾出大量的自由时间来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使劳动者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那时,劳动就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即自由的活动。

总之,从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看,“科学与人文”在实践中是内在统一的,是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一种表现和结果,在实践的关系中相互扶持共生,这是由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决定的。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要抹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区别,而是说,从实践的维度看,“科学与人文”从未分开也无法分开。

参考文献:

[1]倪志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金炳华.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倪志安.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逻辑[J].哲学研究,2009,(12).

[10]阎孟伟.“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及哲学范式的变革[J],哲学研究,2004,(3).

[1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12]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倪志安.论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5]倪志安.论实践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超越[J].探索,2008,(3).

[16]张曙光.以科学和人文的整合实现对马克思哲学的现代诠释[J].学术月刊,1998,(4).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张林祥]

On the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PENG Bing-bing1, NI Zhian2

(1.DepartmentofPoliticalTheoryTeachingandResearch,JiaxingUniversity,Jiaxing,Zhejiang314001;

2.NIZhian;InstituteofMarxistPhilosophyandResearchCenterofMarxismof

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Marx's practical thinking mode, the object, task and fun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test of theoretical results should be subject to practice. Scientific spirit is the inherent nature and law of practice. The existence, the esse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human being are continually created,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in the practice of human be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practical reason of the free and conscious.The essence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is the practice. They are the internal and unified in the practice. It is a kind of performance and result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s practice. This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and law of practice.

Keywords:Practical materialism; from a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Sciences; Humanities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1-0070-05

[作者简介]彭冰冰(1979—),江西遂川人,哲学博士,嘉兴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倪志安(1954—),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2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