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思潮下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培育
2016-03-16贾银兰孔存玉
贾银兰 孔存玉
功利主义思潮下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培育
贾银兰孔存玉
当代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政治选择、社会实践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环境影响、家庭熏陶、学校教育、自身价值取向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当通过密切的心理观察、德育教育、思想引导等方面防范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
功利主义;大学生;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也大为盛行,这些标榜为“西方的自由思想”的论调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功利化,使得大学生对时代逐渐冷漠疏离,对国家社会发展关心甚少。因为就业的现实和生存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与热情去关注时事,如何在大学有限的时间与机会里尽可能多地获得为将来创造安逸舒适有保障的生活的砝码才是大多数大学生的追求。功利主义的消极思想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发生改变,并呈现出不良的发展趋势,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高校学生功利思想的表现
1.学习目的的功利化
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主义倾向。就前者言,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就业成为了学习的主要目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接受调剂后入学的学生来说,本专业并不是自己热爱,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的行业,因此也就草草了事,只求顺利毕业,“60分万岁,多考浪费”的口号更体现出部分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功利思想。另外,多数学生更注重实用性的课程学习,轻视基础理论学习。在他们看来,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是在浪费时间,倒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多考一些用人单位要求的资格证书。就后者来说,部分学生不注重日常学习,平时上课不听讲、迟到、早退、旷课,临考试前把希望寄托于老师的重点、同学的笔记,通宵复习两三夜只为拿到不挂科的分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严重。片面追求高分数,而忽视知识的积累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政治选择上的功利化
高校学生在政治选择上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和政治信仰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社会民生的关注越来越少,更热衷于关注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等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信仰。根据一项对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拥有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6.49%,认为自己没有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8.57%,不清楚自己有无信仰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94%”。但当面对入党问题时,却出现了争先恐后的现象,入党动机也呈现出多元化。有利于就业、谋求仕途发展、随波逐流等入党动机逐渐成为大学生入党的首要原因。据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2/3以上认为,是否入党主要取决于对自己未来工作的规划,而不是出于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同。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在政治选择上缺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对马列主义理念的深入学习,打着思想先进的幌子追求个人利益。
3.参与实践活动的功利化
在选择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时,除了考虑兴趣爱好,评先奖优、评奖学金等方面加分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学校设置各类活动、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学生,奖项的设置也仅是一种奖励形式。然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下,参与活动成为学生获得额外加分的有利途径,他们更关心能否得到加分,并不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现实情况与活动设置的初衷完全本末倒置。
二、高校学生功利化的原因
1.自我价值观的盲目
作为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尽管在法律上已经年满18周岁,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但是刚脱离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真正的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初入这个“小社会”的他们,在听到各式各样的传闻抑或接触到一些“走捷径”的人或事,看到或多或少存在的“阴暗面”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和疏导,便在内心埋下功利主义倾向的种子,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另一方面,一些学长学姐的不良影响,以及缺乏榜样的正向引导,在未能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只看重眼前、自身利益,忽视自己要脚踏实地提高自身才是硬道理的客观事实,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对自身恰当的认识,使其不能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其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便随波逐流,进而会导致功利主义倾向的出现。
2.社会环境的驱使
一方面,自由主义浪潮的盛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让这些即将跨入社会大门、独自面对生存挑战的青涩学生倍感压力。在还未能来得及给他们一个缓冲、接受的时间就要被社会的残酷与现实推着往前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不断渗透,面对困难与诱惑,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萌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他们难以克服种种考验,疲于应对繁琐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积累更多的经验,他们逐渐意识到通过一些捷径能更轻松便捷地获得优质的生活,因而产生了“傍大款”“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现象。激烈的竞争和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加深了他们身上的功利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社会评价体系更是提出很多现实的标准和硬性条件,使得在校大学生不得不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到任何一个可为自己加分的机会。例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常将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党员、是否曾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获得过优秀学生等作为考量求职者能力的标准。并且在同等情况下,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优干与非优干、党员与非党员有着不同的境遇,被淘汰的往往是没有如此经历和荣誉称号的人。
3.家庭环境的熏陶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长年累月的熏陶与教诲。如今的家长,“爱子心切”,更关心孩子是否能够上一个好学校、是否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是否有更多的机会崭露头角。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甚至从小学开始,各种补习班源源不断,奥数、英语、才艺等等,甚至出现了上补习班“赶场”的现象,为了上一个优质的幼儿园而亮出各种奖状、证明。不可否认,这其中确实有一部分孩子自己有浓厚的兴趣,天资过人,但更多数家长最初的目标只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能进入所谓的“重点”学校而揠苗助长。功利化的家庭教育难免不会对树立孩子良好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4.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体质体魄等多方面潜能素质全面发展进行培养教育。可纵观如今学校的“素质教育”,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的“唯成绩论”“唯升学率论”的现象。学校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编入到不同的班级,重才轻人,重结果轻过程。一部分绩效与学生升学率挂钩的老师面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颜悦色,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嘲热讽。在这种指导思想“熏陶”下,同学们自会在心里有一杆秤——衡量一个学生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当然,造成这种功利性教育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归结到学校和教师身上,但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三、如何克服高校学生功利化思想
1.走进学生,及时把握学生心理
大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分化的时期,常常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与学生有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大学生的功利倾向时要做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思想教育,把日常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第一,定期开展小范围交流活动,了解学生个人的思想动态以及对周围同学的评价,对个别思想动荡、迷茫的学生予以心理疏导。第二,树立典型。榜样的作用是强大的,抓住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宣传其优良事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对学生们存有疑惑与关注的问题及时疏导或咨询。
2.与时俱进,改进“两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事实是,大学“两课”频繁在校园遭遇尴尬和困境。面对社会的开放和多元价值的冲击,我们的课本仍然变化不大,书本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难以回答大学生品德价值观的冲突问题。对于如何正确地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处理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社会交往等问题的实践作用也都是纸上谈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纯知识理论的灌输,这些都引起学生的厌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低下,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校园“职业代课族”悄然盛行。因此,高校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具体表现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形式上多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让大学生经受各种情形的考验,既强化了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们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及社会意识,提高自身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免疫力。
3.注重引导,倡导正确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切方法的根本。功利主义不同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能只看到其消极影响,而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抛开功利去谈个人追求、社会发展是不现实的,人们追求利益的同时也是自身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功利的思想,那么这个人也极有可能缺乏上进心。高校作为学生的引路者,不是将功利思想拉入黑名单,而是应充实功利观教育、构建价值引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功利意识。通过学术讲座、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形成大学生对利益与义务的认识,避免一味西化的思想观念,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功利化表现绝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初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价值冲击和种种诱惑,他们常常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自我失衡。因此,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应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人生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理解和价值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4.严于律己,提高道德标准
人除了物质追求,还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第一,学生应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诱惑时,用理智判断哪些是正确的价值观,并付诸实践。第二,要培养脚踏实地、艰苦朴素的精神品德,摒弃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思想。第三,发扬当代学生无畏无惧的拼搏精神,面对诱惑时,坚持原则;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始终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刘营军,贾水库.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81-85.
[2]易丽.当代大学生功利追求的教育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张清华,张希梅.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28-30.
[4]陈大勇.论高校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化价值观的引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3-45.
[5]肖建国,王立仁.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2):36-39.
[6]陆玲玲.西方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0(4):134-13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