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感知的独立学院评教有效性调查分析
2016-09-08胡双丹蒋贤品
胡双丹 蒋贤品
基于学生感知的独立学院评教有效性调查分析
胡双丹 蒋贤品
本文以Z学院为例,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生主体感知角度分析了独立学院现有评教机制的有效性,并基于协同视角,从学生、教师、管理者维度提出了相关对策。
学评教;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评教问题的提出
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手段之一的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简称学评教)已广泛被国内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所采用,其目的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及质量的描述、反馈,探寻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因素,并进行有效改善,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在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学评教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评教制度功能多元化及管理者对这一制度依赖性的加剧,评教制度局限性被不断暴露。国内外学者围绕有效性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基于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研究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侧重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目前高校学评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郑东辉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47.5%的学生在实施学评教中存在程序化例行公事的态度与行为,使评教结果有失客观性;[1]第二类研究则基于统计学理论,从学生、教师、课程等视角剖析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美国学者多肯研究认为,班级规模与学生评教打分存在U型关系。[2]国内学者许珊丹等人根据评教原始数据分析得出,教师职称、年龄、学科性质影响学生评教结果。[3]
学术界的研究表明,第一,学生评教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可靠,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有必要对有效性进行探讨;第二,针对独立学院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然而处在转型与发展阶段的独立学院,教学是其办学根本,探讨评教有效性亟需把脉问诊。
二、评教效力:有效性的内涵界定
有效性,即评教效力,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属性,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考察现实中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评教结果客观性和利用反馈,而这两者的体现又与评教目的、评教态度、评教指标、评教组织、评教结果统计与利用、反馈与改进等环节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认为有效的学评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衡量:第一,评教双主体有效,即学生评教目的明确、态度认真;教师重视评教结果并做出改进;第二,管理保障有效,即制定的评教指标科学、评教组织合理;统计利用科学,能尽量控制对个体偏好因素的干扰。
三、研究设计:方法与数据
1.研究方法
第一,根据对有效性内涵的理解,本文自编问卷,题项涵盖学生评教目的、态度、指标、组织、个人偏好等维度,要求作答者选出与自己相符的观点。为保证问卷的科学合理,本文先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测试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最终问卷。
2.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Z学院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三个学科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回收率84%。样本具体分布:男生89人,占35.3%,女生163人,占64.7%;经管类92人,占36.5%,人文类70人,占27.8%,理工类90人,占35.7%;一年级93人,占36.9%,二年级91人,占36.1%,三年级68人,占27%。
为确保学生问卷的真实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利用EXCEL和SPSS20.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做信度分析,Alpha系数为0.776,表明问卷数据信度尚可,可做进一步分析。
四、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结论与分析
1.学生:目的与态度
表1 关于学生评教态度调查
表2 关于教师评教态度与改进的调查
(1)评教目的。人的动机与目的必然引导人的行为,对评教目的的熟悉与了解可以提高师生对评教的支持度和认可度。学生层面调查结果显示,有47.6%的学生认为对学校组织的评教目的和意义是了解的,34.9%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了解,另有17.5%的学生明确不了解评教目的。对于评教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认为配合学校完成评教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正常参加选课,12.3%的学生选择不确定,只有14.7%的学生选择不是因为选课而去评教。统计结果说明,不少学生将评教理解为参加选课设置的一道门槛。独立学院学生对评教目的缺乏正确认识,必然会导致学生评教责任意识和热情的降低,进而影响评教的有效性。
(2)评教态度。对学生而言,有效的评教态度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教、认真仔细地完成打分,这是促成评教结果正确的条件之一。因此,关于这一维度,问卷设置了2个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评教工作,但更多是抱着“一分钟游戏”的态度快速完成。如此态度,其结果的有效性就不难理解了。
2.教师:态度与改进
评教的有效性除了评教结果的客观、真实之外,最大的特性就是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这也是评教的最终目的。如果反馈环节流于形式,即使评教结果客观也无济于事。因此,教师的态度与行为也是决定评教有效与否的关键因子。问卷在本维度中设置了2个题项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数据表明,学生感知,教师重视评教结果的占30.2%,不重视评教结果的占33.3%,教师对结果做出改进比例的为25.8%;教师不作出改进的比例为34.1%,两题项在同意与不同意比例上相当。说明现实中有部分教师重视学生评教结果并积极改进,也确有部分教师存在消极懈怠的问题。
3.保障机制:工具与组织
⑴评教工具有效性。工具即评教指标体系。在评教过程中,评教指标担任了评价尺度的角色,评教指标科学与否,势必会影响评教结果的正确与决策的科学。问卷设置了3个题项进行调研,结果显示,61.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评教指标在指标数量设置与权重比例设置上有待改善;有42.8%的学生认为评教指标无法清晰表达具体含义;63.9%的学生认为指标在内容设计上应增加反映师生配合程度的指标,这些说明,目前的评教指标在内容反映的全面性、权重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有待改善,具体如表3所示。
⑵评教组织的有效性。若想确保评教结果客观真实,评教组织环节诸如评教过程中的学校宣传,评教方法、评教时间、评教环境、结果统计利用等各环节都应得到合理的安排。在考察评教组织有效性中,问卷中设置了5个题项进行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关于评教指标的调查
表4 关于评教组织的调查
上述结果表明,约2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够重视评教前的宣传;约40%,的学生认为网络评教时间不合理;约70%的学生对评教环境持不满意态度;约50%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期中教学座谈会存在流于形式的嫌疑;46.4%的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统计与反馈不及时。事实上,调研结果也印证了日常工作中学生关于评教的吐糟和质疑,“评教前,学校似乎没有对评教目的和过程做过宣传和说明,最多也是一纸通告评教开始与截止时间”;“学校统一为大一学生安排评教时间,其往往安排在中午时间段,影响学生用餐和休息,这肯定会影响学生的评教情绪”;“我在座谈会上提的意见,并未感到后续有改进”。
4.个体偏好
根据前人研究可知,学生在评分时由于喜好厌恶的不同、课程本身难易、重要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干扰学生评分的客观与公正。问卷中也设置了相应题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认为课题难易程度会影响打分;36.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严格与否影响打分;超过50%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打分;近2/3的学生认为自身兴趣程度影响打分。
调查结果显示,评教过程中潜在个体偏好因素确实干扰评教结果。管理者在统计、利用、反馈结果时应考虑到上述因素,以便理性对待评教结果。
五、多主体协同提升评教有效性对策
评教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任何个一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评教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建议,评教工作须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多主体协同完善,共同促使有效运行。
1.学生:维护评教权利
教学本身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师课堂的持续“跟踪者”,是最有权利发表对课堂优劣看法的群体。鉴于独立学院学生权利与责任意识较差的特征,学校应该在学生进校之后,开设讲座或者课程模块,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首先,评教是自身的一项权利和责任,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对老师负责,更是对自身负责。任何“应付和无所谓”都是亵渎自身评教权利的一种表现;其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指标的含义及标准,客观地对课堂教学质量给出合理的评价,避免盲目崇拜某位教师,也不能因自身兴趣、教师某方面的突出优点而掩盖了其教学上的不足,更不能因某位教师的严格要求而打击报复。只有让学生的权利责任意识从内心发芽,从根本上扭转评教动机,才能改善学生的评教目的与态度。
2.教师:重识评教本质
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教师能正确对待评教结果,充分认识评教的发展性功
能,但也确有部分教师存有“科研胜过一切,教学过得去就行的”观念,进而对教学、对评教缺乏理性认识。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通过组织重视课堂教学为主题的相关活动,让教师树立教学质量观,重识评教本质与功能,并充分认识到学生评教不是为了报复教师、扼杀教师权威,而是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需求,教师可以据此作为诊断、反思自身教学问题的方式和手段,通过改进与反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一项对师生双向利好及个体与集体利益共同促进的机制,教师理应支持和认可。
3.管理者:优化评教机制
从调查可知,现阶段,学生对评教的工具和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的质疑,事实上教师对目前Z学院的评教过程也或多或少地存有看法和意见。因此,作为整个评教机制主导者的管理者应秉承科学理念,通过系列优化措施,完善评教机制:一是完善现有评教指标体系。首先,在分类上尝试不同性质课程应设置不同评价体系,例如课堂教学与场外教学在评教指标上应有所区别;其次,内容上重点突出独立学院教学特色的评教指标;第三,指标权重设置上应基于师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而非主观断定。二是重视中期评价。目前管理者为追求数据可比性,往往只重视期末定量评教分数,忽视了学生中期的定性评价。事实上,一则中期评价最能体现评教发展性的功能,可以让存在的问题在后续得到改进,二则评价本身就是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理应共同重视。三是优化组织过程。由于Z学院目前评教均需学生通过网络完成,然而在网络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在设置评教时间,安排网络教室时,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为评教创设相对宽松的环境;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管理者应考虑开发评教软件,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实现评教。四是评教结果的应用。首先,应对评价结果进行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可进行简单的类比,应按学科进行横向排名或与以往学期进行纵向比较;其次,基于评教结果的敏感性,管理者可以将评教结果排名靠前的课程向师生公布,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对评教结果不是很理想的教师通过系(部门)将结果反馈于老师,并通过系列培训和指导措施,提升其教学水平。如此做法,一方面能使教师欣然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认为评教并没有流于形式。
[1]郑东辉.发展教师评价素养:学业评价政策的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3(2):67-70.
[2]Dunkin,M.Students’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J]. 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7(21):241-260.
[3]许珊丹,朱俊荣,程光文.医学院本科生评教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5 (1):33-34.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2
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及优化策略研究”阶段成果(编号:JG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