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黑娃与白孝文人生经历引发的思考

2016-03-16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黑娃白嘉轩浪子

于 兵

(邯郸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综合计划科,河北 邯郸 056002)

由黑娃与白孝文人生经历引发的思考

于 兵

(邯郸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综合计划科,河北 邯郸 056002)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不朽的民族史诗,他用朴实的笔法与冷静的思考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白家与鹿家的三代恩怨,气势恢宏地刻画了白鹿原近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让读者读罢叹为观止。黑娃与白孝文是陈先生书中重笔描绘的典型人物,两人的人生经历都跌宕起伏,两人的宗宗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烙印。通过探析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思考影响人成长的因素。

陈忠实;白鹿原;黑娃;白孝文;性格;叛逆;蜕变;升华

黑娃(鹿兆谦)与白孝文是《白鹿原》中个性鲜明的两个重要人物,其丰富、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令人咂舌。黑娃的人生轨迹可以总结为卑微的长工儿子——叛逆的倔强青年——新潮的革命卫士——痛苦的土匪首领——迷茫的炮兵营长——皈依的儒家子弟;白孝文的人生轨迹似乎比黑娃简单一点,单纯的童年——尊贵的族长继承人——蜕变的纨绔子弟——狠毒的杀人机器。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人生轨迹如此变幻莫测呢?

一、黑娃与白孝文的性格分析

1.自卑的黑娃

黑娃是自卑的,叛逆的,渴望独立的,他的这个性格决定了他的最终命运。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卑微的身世,贫瘠的成长环境,加之敏感的个性,铸就了他自卑的童年。小说中当白嘉轩家里因喜事张灯结彩忙着庆贺,鹿三也高兴地为之跑上跑下,黑娃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独自落眼泪;当鹿兆鹏出于好意送他冰糖和水晶饼时,黑娃先是被冰糖甜蜜的滋味触动得流泪,继而将水晶饼抛到草丛,他担心一旦尝了这个诱惑人的“奢侈物”后会带来难以忘却的痛苦,自卑在他心里作祟;当鹿三要求他留在白家做长工时黑娃却不从,他说看不惯白嘉轩那张挺得太直的腰,与其说黑娃叛逆不如说他自卑。在他看来那张挺得太直的腰是高高在上的象征,他却忘记了白嘉轩并没有把他们父子当作长工,而是将他的父亲当成自己兄弟,将他看成自己的孩子,并出资让他去学堂上学,黑娃看淡了恩情,看重了主仆之间的差距,自卑像是一剂毒药麻痹了他的神经。黑娃的叛逆体现在娶田小娥上,黑娃心里明白娶这个令人不齿的女人会有什么后果,但他还是娶了,强烈的叛逆意识支配了他的心,他就是过自己的日子,走自己的路,至于能否进祠堂,不是他关心的事;后来的闹农协、干革命反映了黑娃强烈的自立意识,这个年轻人心里有强烈的成为人上人的愿望,这种愿望与他的身份与所处的环境是不相匹配的,他革地主、财东命的直接结果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被迫做了土匪。后来在白孝文的“帮助”下成了炮兵营营长的黑娃,是困惑的,他又回到了自卑的起点,他不敢面对他再娶的贤惠妻子,他意识到当年他与田小娥的苟且是令人不齿的,他做土匪的生涯的是见不得人的,是黑娃否定了他之前叛逆时期的经历吗?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他处于困顿时期。黑娃拜师朱先生,想从学问中学会做人,找回迷失的自己,然而连这位关中大儒都觉得在那个乌烟瘴气的时代里,读书是无用的,就这么个土匪头子能通过学道理拯救自身?后来在朱先生的指引下,黑娃返原祭祖。这一行为是对自己罪过的忏悔吗?是对之前所为的否定吗?学者王君梅在《从黑娃和白孝文看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1]一文中认为黑娃的这种做法是向封建礼教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妥协和屈服。笔者认为对待黑娃这种行为不能一概而论,黑娃这么做与年龄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关系,年轻气盛,中年反思是很正常的,再者说传统文化里面也有很多让人传承的东西,笔者认为黑娃对祖先的祭奠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升华。黑娃的结局是悲惨的,在那个动荡变幻,人心叵测的年代里,他的死是命中注定的,他在原上生,让他眠于生他养他的土地是他的归宿。

2.心硬的白孝文

白孝文是白家族长的继承人,白嘉轩为培养他付诸了很大心血。童年时期乃至婚前的白孝文是单纯的,看了驴交配后他头脑充血,浑身燥热,这种愚昧的单纯当然与白家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学者胡永吉在《黑娃与白孝文的文化认同析异》[2]一文中将白孝文的这种单纯归结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上,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失偏颇,毕竟文化影响是外在的因素,人的性格起决定作用。白孝文除了性格单纯外还有一点是坚硬的心气,具体表现在他和黑娃、鹿兆鹏因偷看驴交配挨徐先生鞭打时一声不吭,连黑娃都觉得他是个“硬货”;新婚后的第三天尝到了男女欢愉的白孝文便对男女之事变得贪得无厌,他听不进奶奶的规劝,然而他是惧怕父亲的,自从听了父亲的规劝后他便乖乖地钻到了自己的被筒里了,这一点说明白孝文是具备一定意志力的。白孝文和田小娥偷情被白嘉轩在祠堂里当着众人惩罚,撕破脸面后,他的劣性变得一览无余:卖房踢地、饿死发妻、吸毒鬼混、沿街乞讨、跟狗抢食等等,极限的经历是对他意志的严酷考验,他宁可饿死不接受鹿三的说教和二弟的规劝,他宁愿硬到底,烂到底。白嘉轩承认白家族人里下流痞子吃喝嫖赌家破人亡的祖先也不乏其人,白孝文就是其中一个。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似乎白孝文应了先哲的预言,他的人生跌至谷底,幸运的是他没有被击垮。“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先是被鹿子麟推荐到保安所任保安队员,后因“工作成绩卓越”被擢升,直至营长及后来的县长。他的成长之路风光无限,“功成名就”后回原祭祖,并取得了父亲的谅解。他的成就足以掩盖他在烂窑里和田小娥不光彩的经历以及像死狗一样被人唾弃的霉运。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脱离白鹿原的经历对白孝文来说是一次由“好人”到坏人的蜕变,他光鲜的外表掩盖不了内心的阴毒,他像杀人机器一样捕杀共产党员,为了荣华前程他不惜枪杀和他并肩作战的张团长,枪毙他视为后患的黑娃以及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田福贤和岳维山。为了前程他不惜泯灭人性,毁掉良知。导致他蜕变的不仅仅有血雨腥风的环境,主要归结于他的“过硬”性格和狠毒的心肠。白孝文继承了白嘉轩的心硬,然而两人心硬的不同:白嘉轩为了不娇惯孩子可以心硬,硬得让人敬佩;白孝文为了一己之利的心硬,硬得令人害怕。

二、黑娃与白孝文人生经历引发的思考

1.谁是真正的浪子

每次读罢《白鹿原》都会对黑娃和白孝文人生经历有不同的认知与体会。初读《白鹿原》笔者认为白孝文是浪子,他的经历印证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再读《白鹿原》笔者认为黑娃是浪子,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浪子生涯的真实写照。后来读《白鹿原》笔者认为真正的浪子其实是白孝文,他的浪子生涯是没有终止的,为一己之利他阴险狡诈,泯灭了人性,他踏上了一条永不回头的浪子之路。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他的人生轨迹是不会变的,他是不可救药的浪子。黑娃是迷途知返的浪子,他的命运是悲惨的,如果他还像年轻时那么叛逆,也许他不至于这么悲惨,黑娃浪子回头付出的代价是沉痛的。

2.叛逆对两人而言是有区别的

从黑娃和白孝文的成长经历来看,叛逆是两人共有的性格。黑娃的叛逆是具有辩证性的[3],叛逆里面既有良性的一面也有劣性的一面,无论他不肯居于人下外出打工,还是娶了田小娥,这种叛逆的里面存在黑娃想成为独立的人以及他内心善良的一面;当了土匪以后,他亲自策划了洗劫白鹿村的方案,并且还派人打断了白嘉轩的腰,则体现了他叛逆的劣性,前面分析过了这是他的自卑心理发挥到了极致的缘故。白孝文的叛逆却具有纯粹性,即叛逆的劣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报复。他被父亲无情的处罚以后便开始了报复的叛逆之路,与田小娥厮混、卖房踢地、饿死结发妻子、背叛战友张团长、对田福贤恩将仇报,都是他的叛逆心硬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

3.“性本善”与“性本恶”的深思

关于人生成长,有“性本善”与“性本恶”两种不同的观点。究竟是哪种观点更合理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笔者认为,人的成长经历因人而异,并且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变数,这是不能预料的。白嘉轩为白孝文规划好了人生轨道,做一个正直的家族继承人,然而突发的变数使得这个“性本善”的人变成了“性本恶”的人,经历的变数激发了他骨子里“性本恶”的因素;没有人规划黑娃的人生轨道[4],只有他自己争取,残酷的现实让他感到无可奈何,他原本想和田小娥本本分分地过一辈子,就这点愿望也实现不了,无奈当了土匪,逐渐向善的变数使得他“性本恶”的因素逐渐摒弃,成了“性本善”的人。人生漫长,变幻莫测,外在环境不可控,内在修为可控,善与恶在心而已。

[1] 王君梅.从黑娃和白孝文看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J].名作欣赏,2009,(9):128~130

[2] 胡永吉.黑娃与白孝文的文化认同析异[J].船山学刊,2005,(4):164~166

[3] 孟改正.黑娃:传统文化下失败的突围个体[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4):129~131

[4] 朱晶.叛逆与回归——黑娃形象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1):43~45

[责任编校:孙爱民]

2016-10-16

于兵,男,山东高青人,邯郸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综合计划科科员。

I207.425

A

1009-5462(2016)04-0053-03

猜你喜欢

黑娃白嘉轩浪子
孔雀真丑
铁匠黑娃
铁匠黑娃
人和狗
黑娃盖房——脱贫攻坚乡村行走7
浪子心声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浅析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的彰显
从主题学角度比较人物性格命运
浴火重生的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