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况研究
——基于界首市某初级中学教学模式改革

2016-03-16张珍珍高文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导学案学案因素

张珍珍 高文丰

(1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2界首市陶庙中心学校,安徽 界首 236510)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况研究
——基于界首市某初级中学教学模式改革

张珍珍1高文丰2

(1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2界首市陶庙中心学校,安徽 界首 236510)

从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促使因素和阻碍因素三个维度对安徽省界首市某初级中学所有数学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补充完善数据。数据结果分析“导学案”在该校数学教学的成效明显,影响“导学案”使用及其成效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国家政策和学校作为、教师因素、模式自身等等方面。为了使“导学案”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应在完善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促成U-S、S-S合作及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导学案”;运用情况;促使因素;阻碍因素

“导学案即以预习稿、导学稿、导学卡片、讲学稿、前置性学习、学习单、任务单、自主学习文本、小组讨论材料、例题案等多种理论称谓为主要特点的课程资源或文本材料。”[1]导学案对逐渐改变师生授受的传统教学,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转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有着重要意义。导学案也成为中学各个学科热衷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以安徽省界首市某初级中学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使用情况、促使因素和阻碍因素三个维度来调查导学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况,并且结合访谈法补充完善数据,了解导学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安徽省界首市某一初级中学数学运用导学案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效果以及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安徽省界首市某初级中学数学任课教师。该校是界首市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为深化新课程改革,倡导高效课堂,从2009年开始探索使用导学案,迄今6年多时间。因此,选取该校所有数学教师共计11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使用《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调查问卷》对界首市某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师进行调研。问卷中含有调查对象的基础信息,设计了使用情况、促使因素以及阻碍因素三个维度。访谈法则采取结构式访谈,主要是对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促使因素和阻碍因素。

(三)数据整理

论文中的所有数据都是采用Excel2007软件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

1.使用人数情况

该学校有数学教师共计11人,其中7人坚持使用导学案,占总人数的63.63%,有4人并没有长期坚持使用导学案,占总人数的36.36%。

2.使用时间情况

11名教师中使用导学案的时间少于1年的有4人,这4位教师只在2009年学校全面推广导学案时曾经使用。其余7名教师坚持长期使用,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见表1)。

3.使用频率情况

通过问卷设计调查11位数学教师在一周总课时为12~14节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频率情况。7位教师使用频率平均为8节/周,另外4位教师则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使用导学案。结合访谈数据,使用导学案的7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斟酌实际的教学情况,会结合传递—接受模式交替使用,尤其是复习课(见表2)。

4.教学效果情况

为了了解运用效果,问卷设计了“非常显著、显著、一般、不显著、非常不显著”五个层面的问题,对长期使用导学案的7位数学教师(其余4位没有长期坚持使用导学案的教师跳过该问题,不做选择)进行了调查,其中有2教师选择了“非常显著”,占28.57%,1位教师选择了一般占14.29%,,其余4位教师选择了“显著”,占57.14%。

综合问卷调查与访谈数据,这7位教师认为,从总体来看,“先学后教”模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还是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其一,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升,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后,更适应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同时,数学成绩提升较快。其二,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作用加强。

(三)促使教师使用导学案的主要因素分析

问卷设计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学校支持、专家指导、同行合作、模式自身优势、教师自身、其他学校的经验借鉴以及其他”等几个方面问题,要求使用导学案的被试教师从中选择三个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了解促使教师使用导学案的主要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模式自身优势”以及“教师自身”是最多被选择的,其次是“学校支持”、“其他学校的经验借鉴”等,如表3所示。结合对 7位教师的访谈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导学案研发时期,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是:学校大力支持,一方面联合专家进校理论指导和把脉诊断,同时选派教师走出去到其他学校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借鉴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本教研形成教师合作互助团体集体研发,这些是最显著的因素。而在导学案推广时期,教师信念和同伴合作以及导学案的适应性则是推动导学案持久使用的主要助力。由此看来,这个学校课程改革于教师而言,最初是由于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与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外部压力则逐渐转化成个人内部发展动机,教师本身则成为课程改革深化的动力。

不难看出,上述因素都是促使教师长期采用导学案的主要因素,每个因素在每个时期所起到的影响不同而已。教育政策鼓励、学校支持是该校选择采用导学案的适宜环境和有机土壤,而采取校本教研的团体合作的形式进行开发,集全体数学教师的力量进行研发是其导学案研发的主要途径,而导学案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发展则是导学案持续性发展的内部动机。

(1)模式优势和教师发展

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将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转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师是教学模式改革主体”的理念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以改革主体的姿态投入到了这场教学模式改革的大潮当中来。尤其教师信念则是“教师改变的重要内在动力”[2],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已经普遍接受教师信念是决定所教、怎样教以及课堂所学的重要因素。”[3]

(2)校本教研和同伴支持

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师合作学习是促使教师愿意做出改变采取导学案的因素。教师寻求同事间的合作与帮扶,并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支持与帮助来提升自己。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师合作学习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变现为校本教研和同伴支持两种形式。

学校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以数学教师群体为合作单元,组织了数学学科的教研室,开展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教学研究,将教师个体劳动与集体合作结合起来,不定时开展合作式备课,沙龙式研讨等方式研发和推广导学案 。

(3)专家指导和经验借鉴

在导学案研发和运用过程中,该校采取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策略,即邀请了安徽省内一些专家进行把脉诊断,也创造机会让一部分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经验。

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策略下,该校教师曾到山东杜郎口中学以及江苏洋思中学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寻求有效经验和帮助。

(4)教育政策鼓励和学校支持

国家教育政策的鼓励与学校支持为导学案在该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进使用提供了适宜温度和有机土壤。

在2001年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正因有这样的教育政策支持和环境,吹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促成学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是该校导学案实施的大环境和背景,那么学校的支持则是导学案推进的小“东风”。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机会和渠道,为推进导学案提供必需的支持和坚强的后盾。学校为教师提供必需的硬件设施,如为教师订阅学习刊物、增加电子教学设备等,同时让教师参与各种培训,并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

(四)阻碍教师运用导学案影响因素分析(阻碍因素分析)

阻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使用导学案的因素有很多。

1.11位教师的信息分析(见表4、表5)

备注:该校数学教师最小年龄为36岁

对表4、表5中的数据经卡方检验,分别为X2=0.001, P>0.05;X2=2.354,P>0.05,差异均不显著。因此,该校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否采取导学案,与教师性别、年龄等因素并无显著相关。

2.阻碍因素分析

对阻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导学案的主要因素,设计了“跟风效应、学校保障不到位、教师自身、模式局限性、学生的差异性、专家指导不到位、导学案不符校情以及其他” 等几个问题,要求未采用导学案的被试教师从中选择三个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调查阻碍教师运用导学案的主要因素。

问卷调查数据表6显示,其中“模式局限性”是最多被选择的,而“其他”“专家指导不到位”没有人选择,其他选项则差不多。通过深度访谈,则发现教师自身因素也是主要的阻碍因素。

综合数据表示,教师因素、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应当是内部因素,跟风效应,学校保障不到位等这些是阻碍导学案使用的外部因素。

(1)来自教师自身的阻碍

教师既会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力军,当然也会是一股阻碍力量。教师信念、惯于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时间和精力等等都会成为教师不愿使用导学案的阻碍因素。

教师信念是阻碍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去选择新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信念因其内隐性和由此长期沉淀形成的思想行为定势而难以得到改变……教师信奉的深层次教学信念仍然难以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关的培训支持。”[4]

同时,教师形成的固定教学程序会影响他们去选择新的教学模式。在职教师经历了教师生存阶段发展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固定了教学程序,不愿再尝试新的改革。

教师忙碌亦是另一个阻碍因素。在职教师在平日忙碌的教学工作中鲜有时间和机会反省自己的教学信念和实践。并且,家庭上的事务也占据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导学案花费教师的时间更久,对学生学习水平以及方式的差异性关注更多。而教师不愿做出更多的变动,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时间放到导学案中来,这也使一部分教师更倾向于传递—接受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

(2)来自模式局限性的阻碍

目前,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操控’,并未体现真正的自主课堂,三是导学案本身的研制以及呈现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5]。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导学案”实践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一导学案实践中的同质化削弱教师独特的课程理解,第二导学案实践中的机械性拉大学生间的差距,第三导学案实践中的封闭性使其异化为背诵案、操练案或应试案”等。[1]

(3)来自学生学习差异的阻碍

初中数学教师往往一课多带,各个年级和班级学生群体之间的发展情况以及班级中每个学生学习水平都不尽相同,差异很大。教师认为学生之间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很大,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师就会被动的疲于应对,反而不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好。

(4)来自学校保障制度不完善的阻碍

宽松的学校环境是教师选择固定的教学程序而非做出改变的一个环境因素。学校对教师是否愿意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是采取自愿的宽松原则,并且没有形成一定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些教师就会固步自封。

(5)其他

学校课程改革出于跟风效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后,一些基础教育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他的基础教育学校纷纷学习与效仿,出现了跟风效应。这些效仿中有的不完全符合学校的校情,粗制滥造,可能出现“千校一面”,有的效仿可能和学校的发展基础与特点融合很好,形成了“一校一特”,开创了新模式和新改革。

(五)结论

通过对界首市某初级中学数学教师运用导学案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影响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因素既有促进因素也存在阻碍因素。

第一,模式本身是把双刃剑。相较于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导学案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夸大导学案的作用。

第二,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既是主力也是阻力。这与教师信念、情感和自我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与教师的教龄、性别等因素相关不大。

第三,U-S、S-S合作机制,促成专家与学校合作和校校合作。导学案的研究开发以及在该校数学教学中的推广使用,得益于U-S合作机制,即专家走进来和教师走出去结合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帮助。

第四,学校支持与政策鼓励是该校推进导学案的外部因素和适宜环境。只有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及软硬件的支持下,导学案才能顺利进入课堂教学。

三、建议

(一)改变跟风效应,发挥导学案真正作用

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观摩其他学校的经验和法宝也是一种路径,但是却不能枉顾自家基础和特色、力量和发展,要走出“一校一特”的风格。近些年来,山东杜郎口学校的“杜郎口模式”、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等崛起,类似课堂教学模式渐渐被模仿,出现了跟风效应。这样的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模式,发挥导学案的真正作用。从导学案设计、实施与评价三方面正确考虑,做到“导学案设计要注重课程要素间的关系性;导学案的实施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导学案的评价要注重课程评价的发展性”[1]。

(二)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定制度,完善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学校不仅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建立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一个由校领导负责、教导主任带头、学科教研室开展以及教师推进的组织机构,并明确每层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分工,这样确保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有组织保障。

其次,制度的保驾护航。第一,学校可以出台一些奖励性或者保护性的文件措施,如对积极进行导学案改革的教师给予荣誉,也可以在教师考核时予以一定倾斜,或者提供一些经费支持。第二,学校也要出台一些规范性的文件,如对导学案研发开展的定期性、主题性、特色性以及学习性的规定,或者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研活动的规范性、多样性、合作性等方面的规定等等。这些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 导学案研发和使用的教师持久发展的保障。

最后,充分发挥保障机制的作用,莫让组织机构成空壳,也不要让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切实的落实才是真正的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也才真正能够促进其持续发展。

(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U-S、S-S合作机制的作用

加强U-S合作机制,大学院和中小学学校寻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一校或者一院与一所中小学校建立双向交流合作关系。

大学的专家教授等可以通过挂职等形式到中小学校,实现深度合作。这样大学院的领导、专家会更加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也会了解到某一所学校的发展状况,并参与其中改革,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导学案更具有学校特色,更适合学校教学。许多U-S合作发挥大学院专家领导教授的指导作用大多停留在专题讲座的形式,深入到基础学校教学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以及与中小学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少之又少,这样对学校的把脉诊断就缺少了针对性。

另外,大学也要让中小学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交流合作的通道更加畅通。中小学教师可到大学中参加一些有关导学案的主题培训、沙龙活动、专家讲座等时间短、学术性强活动。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开放图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建设电子合作平台,加强合作伙伴之间互动和合作的关系。

强化基础学校之间的帮扶合作也很重要。学校之间的考察交流以及经验借鉴都可以为兄弟院校的导学案的改革提供最直观借鉴。

(四)促进教师发展,提供导学案持久发展的动力

导学案开发使用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教师,学校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激励教师。

学校对教师要赋权增能。“增强教师决策权力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兴趣;增强教师决策权力能够减少教师孤独感;增强教师决策权力能够提升教师工作和个人生活的自尊心”[6]学校领导者要更多满足教师赋权增能的心理需要,加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更有利于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激发教师信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从对教育的信念、教师关于教育政策和问责制的信念、对学生发展的信念、教学效能感的信念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激励教师。如增加对教育政策学习的力度,建设良好的师生氛围,激发教师效能感和身份认同感等。

建设教师合作学习群体。学校可以建设职能不同,如指导型、研究型和表现型的教师合作群体,交叉开展专题研讨、专家对话、读书研讨等活动。也可以建设半径不一的互动环境,如小半径的校本教研或者大半径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甚至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学习型团队等。[7]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决定教学效果的永远是有能动作用的人。在教学上只有工具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工具。对安徽省界首市某一初级中学导学案运用情况进行个案调研,窥一斑而知全豹,教学改革要深入就要激励学校让每一位教师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让课堂回归学生。

[1] 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57~59

[2] 李家黎,刘义兵.教师信念的现实反思与建构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2010,(08):60~63

[3] Calderhead,J.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Reform.In Richardson.V(dir),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2001:777~802

[4]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

[5] 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6] White,P.A.Teacherempowerment under “ideal”school-site autonomy.Education E 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2,14,(1):81

[7] 连榕. 教师专业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14:58~60

[责任编校:张彩红]

2016-10-11

本文系合肥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级委托项目《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jcjywt04)阶段性成果。

张珍珍,女,河北定州人,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G634.6

A

1009-5462(2016)04-0084-07

猜你喜欢

导学案学案因素
乡愁导学案
解石三大因素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