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淳的蒙童教育思想
2016-03-16陈林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530003
陈林(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530003)
论陈淳的蒙童教育思想
陈林
(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530003)
摘要:陈淳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撰写了一系列蒙童教育著作。陈淳认为蒙童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从阐释了蒙童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儿童成圣成贤,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引导儿童在实践中践行儒家小学工夫。
关键词:陈淳;蒙童教育;思想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蒙童教育,把对蒙童德性和行为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周易·蒙卦·彖辞》言:“蒙以养正,圣功也。”所谓“蒙以养正”即强调蒙童教育在儿童成长成才中具有确保方向正确的重要作用。《大戴礼记·保傅》则言:“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这是强调从小要对儿童进行儒家礼仪教育。[1]104到了宋代,伴随着儒学的复兴与崛起,儒家的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师塾、会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2]卷1此正是对宋代教育盛况的一个形象描述。童蒙教育在宋代也可谓是发达昌盛,这从当时学者大量编订、撰写蒙童教材就可窥见一斑。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蒙童教育教材有朱熹的《童蒙须知》和《小学》、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袁禾《袁氏世范》、程端蒙和董铢的《程董二先生学则》、程端蒙的《性理字训》、真德秀的《家塾常仪》、陈淳的《启蒙初诵》、《训蒙雅言》等。本文即尝试对宋代著名思想家陈淳的蒙童教育思想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陈淳的蒙童教育著作
陈淳(1159年—1223年),字安卿,号北溪先生,福建漳州龙溪人,是宋代大儒朱熹重要弟子之一。陈淳笃信朱熹之学,一生以阐发朱熹思想为志,对弘扬朱熹之学贡献极大。陈淳主要著作有其门人王隽所录的《北溪字义》和其子陈榘所编的《北溪大全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溪大全集》言:“其生平不以文章名,故其诗、其文皆如语录。然淳于朱门弟子中最为笃实,故发为文章,亦多质朴真挚,无所修饰。”[3]卷161关于陈淳对朱熹之学的阐发和弘扬,人们多注重其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解释与传播,而事实上,陈淳也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蒙童教育思想,撰写了不少蒙童教育著作。
如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以科举求取功名一样,陈淳早年亦是以举子为业。22岁时陈淳读朱子和吕祖谦的《近思录》,而知有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先贤,故深慕圣贤之学,乃弃举子业,而专心致力于儒家之学。由于家境贫困,陈淳便以训童来维持生计。由是,陈淳撰写了不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三言、四言和五言韵语的蒙童著作,如《启蒙初诵》《训蒙雅言》《小学诗礼》《训儿童八首》《示儿定孙二绝》《暑示学子》《暑月喻斋生》等。这些著作今多收录在《北溪大全集》中。在这些蒙童教育著作中,《启蒙初诵》和《训蒙雅言》最具代表性,一般认为今天家喻户晓的王应麟编撰的《三字经》即是在《启蒙初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陈淳在《启蒙初诵》和《训蒙雅言》两书的序中言道:“予得子,今三岁,近略学语。将以教之,而无其书。因集《易》《书》《诗》《礼》《语》《孟》《孝经》中明白切要四字句,协之以韵,名曰《训蒙雅言》,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又以其初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启蒙初诵》,凡一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盖圣学始终,大略见于此矣。”[4]卷16可见,促使陈淳编写《训蒙雅言》的直接动力是自己三岁的小孩子即将接受启蒙教育,却发现无好的教材可用,于是陈淳选取《易》《书》《诗》《礼》《语》《孟》《孝经》等儒家典籍中通俗易懂的内容编辑成《训蒙雅言》。《训蒙雅言》四字一句,共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同时,陈淳恐小孩子读四字韵语有困难,故在《训蒙雅言》的基础上又编成三字一句的《启蒙初诵》,该书共一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小学诗礼》共收录四十三首五言诗,其中“事亲”十四首;“事长”十首;“男”十一首;“杂仪”八首。《训儿童八首》分别是《孔子》《弟子》《颜子》《曾子》《人子》《洒扫》《应对》《进退》八篇。《示儿定孙二绝》则是两首告诫儿孙的七言诗。《暑示学子》则是一首四句一章、一共三章四十八字的四言韵语。《暑月喻斋生》则是对《暑示学子》作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小文章。
二、陈淳的蒙童教育思想
(一)蒙童教育对儿童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陈淳继承了《周易》强调的“蒙以养正”思想。在《训蒙雅言》中,陈淳亦选取了“蒙以养正”一句。《示儿定孙二绝》开头即言:“童蒙发轫最初时,庸圣分歧谨所之。”[4]卷3可见,在陈淳看来蒙童教育好坏与否,直接关系一个人将来是成为圣人还是成为庸人。如果人在儿童阶段能以圣贤之学引导之,则其就有可能成为圣贤君子;反之,如果人在儿童阶段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则其极易沦为无所作为的平庸之人。由此,陈淳十分重视蒙童教育,强调蒙童教育的关键是要引导儿童在小时候就树立成为圣贤君子的志气,而切不可使小孩子沉溺于嬉戏玩乐之事。他在《示儿定孙二绝》中指出:“丈夫尚志志高明,勿效卑卑世俗情。从上一条平坦路,千贤万圣所通行。”[4]卷3
(二)蒙童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儿童成圣成贤
陈淳继承了儒家人性本善的思想,强调蒙童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扩充儿童本有的善性,以使他们都能成就圣贤君子人格。在《启蒙初诵》和《训蒙雅言》两书的序言中,陈淳即言:“人自婴孩,圣人之质己具,皆可以为尧舜。”[4]卷16《启蒙初诵》开篇则言:“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4]卷16《训蒙雅言》开篇亦言:“惟皇上帝,降衷于民。元亨利贞,道不远人。民之秉懿,有物有则。性无不善,好是懿德。仁义礼智,良能良知。非由外铄,我固有之。”[4]卷16陈淳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人先天具有善良的本性,故在本性上普通人同圣人是同质的,因此人人天生都具有成为圣贤的可能。陈淳这种对人性本善的肯定实质,是要为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奠定坚实的人性论基础。当然,陈淳也认识到,虽然人性本善,但由于先天气禀之遮蔽和后天私欲之影响,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自然会呈现出善性,人还需要通过接受后天的教育,以去除气禀和私欲对人之遮蔽。
(三)蒙童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
在陈淳看来,蒙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德性。如《启蒙初诵》言道:“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夫妇别,男女正。长幼序,朋友信。”[4]卷16《训蒙雅言》亦言道:“于帝其训,修道谓教。教以礼乐,教以诗书。教以人伦,皆复其初。”[4]卷16这里的“修道谓教”,即是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提炼而来。显然,对陈淳来说,教育就是涵养上天赋予人的善良本性。怎样涵养上天赋予人的善良本性呢?在陈淳看来,就是教育儿童学习诗书礼乐,学习人伦道理。陈淳进一步指出学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要以尧舜、孔孟等圣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言行。如《启蒙初诵》言:“祖尧舜,宪文武,如周公,学孔子。”[4]卷16《训儿童八首·孔子》言:“孔子生东鲁,斯文实在兹。六经垂训法,万世共宗师。”[4]卷3《训儿童八首·颜子》言:“贤哉颜氏子,陋巷独幽居。箪食与瓢饮,萧然乐有余。”[4]卷3《训儿童八首·曾子》言:“敬谨曾参氏,临深履薄如。平生传圣训,要具孝经书。”[4]卷3同时,陈淳认为学习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学习儒家孝悌之道。《论语·学而》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陈淳继承了儒家的孝悌思想,指出蒙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引导儿童孝敬父母。《小学诗礼》中有关于“事亲”的诗歌最多,有十四首之多。这些诗歌都是描写儿童孝敬父母时应具备的言行举止,如“凡子事父母,鸡鸣咸盥潄。栉总冠绅履,以适父母所”“及所声气怡,燠寒问其衣。疾痛敬仰搔,出入敬扶持”“问所欲而进,甘饴滑以瀡。柔色以温之,必尝而后退”“养则致其乐,居则致其敬。昏定而晨省。冬温而夏凊”等[5]卷上。
(四)蒙童教育的方法是引导儿童在实践中践行儒家小学工夫
所谓儒家小学工夫,就是洒扫、应对、进退等日常礼节。陈淳非常重视洒扫、应对、进退等小学工夫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认为这些工夫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启蒙初诵·序》言道:“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之仪,则又其中(圣学)始进之条也。固朝夕次第从事,而其端亦不外乎《初诵》矣。”[5]卷16那么,洒扫、应对、进退时儿童该如何做呢?陈淳在《训儿童八首》中对洒扫、应对、进退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所谓“洒扫”,就是“奉水微微洒,恭提帚与箕。室堂须净扫,几案亦轻麾”;所谓“应对”,就是“应对须恭谨,言言罔不祗。父呼唯无诺,长问逊为辞”;所谓“进退”,就是“进退须恭敬,时时勿敢轻。先生趋拱立,长者后徐行”。[5]卷3而在《小学诗礼》中,陈淳也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进退出入、语言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规范儿童言行举止具有重要意义。如“君子正衣冠,俨然尊瞻视。即之容也温,听之言也厉”“喜怒必中节,周旋必中礼。淫恶不接心,惰慢不设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使民如承祭,出门如见宾”“并坐不横肱,共饭不择手。揖人必违位,尊前不叱狗”“临丧则不笑,临祭则不惰。当食则不叹,让食则不唾”。[5]卷上值得注意的是,陈淳极其重视衣裳冠履之庄重严肃,认为人之所以必具衣裳冠履,乃天命之所然。《暑示学子》言道:“冠以庄首,衣以庇躬,裳为胫饰,屦为趾容。非人之制,乃天之常,君子奉之,寒暑一同。语必表绤,礼毋褰裳,先民有训,呜呼敬恭!”[4]卷16
三、结语
陈淳作为宋代大儒朱熹重要弟子之一,笃信朱熹之学。其虽然没有对朱熹理学思想进行直接阐释之作,但是对朱熹蒙童教育思想的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陈淳如同诸多寒门弟子一样,为通过科举而博取功名,以训童来维持生计,撰写了许多蒙童著作。其内容揭示了蒙童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成才重要意义,并具体阐释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儿童成圣成贤,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引导儿童在实践中践行儒家小学工夫。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4.
[2]耐德翁.都城纪胜[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 .
[4]陈淳.北溪大全集[M]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陈淳.小学诗礼[A]//陈宏谋.养正遗规.刻本. 1893(清光绪19年).
(编辑:徐永生)
On Chen Chun’s Thoughts on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CHENLin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3, China)
Abstract:Chen Chun composed a series of books and poems to express his thoughts on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To him,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children to grow up healthily and become useful talents. According to him, the aim of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 is to guide them on the way to men of virtues, the content is the learning of Confucian ethnics, and the method is to guide the children in the explorations into the traditional philology advocated by Confucian school.
Key words:Chen Chun;young children education;thoughts
作者简介:陈林(1982—),男,湖北黄冈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3MSZ018)
收稿日期:2015-10-10
中图分类号:K 8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16)01-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