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衡哲的礼教微观及其启示

2016-03-16王聪利陈克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009湖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石43500

关键词:礼教民国启示

王聪利,陈克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 009;.湖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



陈衡哲的礼教微观及其启示

王聪利1,陈克娥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北京100191;2.湖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民国时期知识女性陈衡哲礼教思想做全新的阐释,她在中国历史上创造诸多第一,其 “造命”思想贯穿一生,并成为成功“造命”的女性典范。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为女性解放提出了很多有建树的意见,本文试图窥探其巾帼未敢忘忧国的国家观,新时代的女子发展观,人文与职业并重的职业观,展示民国新时代女性的婚恋观,由此来揭示陈衡哲思想对于当代女性价值观构建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民国;陈衡哲;礼教;启示

一、陈衡哲——民国知识女性的典范

从1912年共和制度的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8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时期,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国人经历了艰难探索,才到了光明的新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短暂绽放、新文化运动对旧的封建礼教的冲击、五四爱国运动新阶级的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黑暗政治、为打倒军阀进行的两次国共合作,大规模的抗日战争,光荣的解放战争,既有政治上的变革,又有新思想文化的洗礼,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的女性也经历了这一过程,成为历史舞台上活跃者,并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勇往直前。”[1]“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女性重要的变化。”[2]在广大妇女群中,知识女性的作用尤为突出,她们的思想、行为都走在时代前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典范。

民国知识女性有冰心、林徽因、丁玲、萧红、秋瑾、向警予、陈衡哲等等,她们有的是知名作家,有的是革命党人,有的是大学教授。本文就其中一位知识女性——陈衡哲,通过其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自传、家书、散文等一手资料来探寻民国知识女性礼教的状况。

陈衡哲(1890-1976),生于江苏武进,祖籍湖南衡山。她出身耕读世家,书香门第。她拥有诸多第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第一个女教授,第一个白话文女作家,第一个留美女硕士,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洗礼,让她在文学,史学和教育方面颇有成就。1911年冬入上海爱国女校学习,1914年被清华学堂录取为留美女学生,1915年进美国瓦莎大学专修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学士学位毕业后,又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20年,学成回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担任教授。[3]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陈衡哲的研究却非常少,仅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研究陈衡哲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方面。学术界有专门文章总结了陈衡哲文学创作研究综述,胡芳的《陈衡哲文学创作研究综述》从关于陈衡哲小说《一日》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对陈衡哲作品风格和文学史价值的梳理与研究,就文学创作研究其社会观点,关于陈衡哲的纪念性文章,研究陈衡哲与胡适的关系问题五个方面对研究陈衡哲的文章进行了梳理。[4]抛开对陈衡哲文学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梳理,有盛英在《略论陈衡哲的妇女观》(妇女研究论丛,2000.1)一文中着重阐述陈衡哲的女性意识。金慧在《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的高度融合——陈衡哲女性观散论》(枣庄师专学报,2001.6)一文中,着重分析陈衡哲女性观的积极现代意义,认为其女性话语是真正解放了的女性话语。文斌在《论陈衡哲的女性观及拓荒价值》(福建论坛,2005.10)一文中深刻剖析了陈衡哲女性观的价值与局限。陆衡也在《试论陈衡哲散文中的造命思想》(阅读与写作,2001.10)一文中,分析了陈衡哲文本本身所反映的造命思想的由来及意义。

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陈衡哲礼教思想有待挖掘的地方仍有很多,本文通过搜集陈衡哲的散文、家书、传记等资料,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窥探其巾帼未敢忘忧国的国家观,新时代的女子发展观,人文与职业并重的职业观,展示民国新时代女性的婚恋观,由此来揭示陈衡哲礼教思想对于当代女性价值观构建的现代意义。

二、陈衡哲礼教微观

近代社会是中国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时期。[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下,陈衡哲的礼教思想具有一个明显的时代特色:即充满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和西方女性主义学说的色彩。[5]

(一)巾帼未敢忘忧国的国家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陈衡哲完成学业之后,她并没有选择在国外发展,而是毅然回国任教。她不仅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取得了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也是照顾家庭和抚恤子女的楷模。 “她亲自过问家族后代的学习,并且给予长期资助,使其均接受高等教育,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杰出贡献。”[5]根据陈衡哲任鸿隽夫妇的侄孙任尔宁回忆,“每次接到长辈的接济,艰难的生活又见好转,自己在心中许诺长大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5]这展现出她作为民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不忘对民族血脉传承的使命,教育好下一代,其实也是为战胜国难发展后备力量,可见其长远的眼光和崇高的家国情怀。

陈衡哲并没有把着眼点只放在家庭内部,她还关注社会现实与国家苦难。在国难之时,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从民族利益与大局出发,呼吁知识界的妇女该做什么,怎样做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她认为,知识界的妇女们在国难当头之际能做的就是“为中华民族保留一点元气”。[6]她指出:“所以我希望,在国难中,我们最爱国的行为,便是去做我们最能做的事,把它们做得好,把它们的效率提高,如此而已。”[6]另外,她强调“一个在平时能尽其责的妇女,到了战争之时,只要能照样的尽责,至多再把他职事的范围扩大一点,工作的效率提高一点,便是一位不但爱国,并且爱的最聪明的人。”[6]由此看出,陈衡哲不仅主张妇女们要有民族气节,而且对妇女如何应对国难问题阐发了积极的思考,为知识女性的爱国行为指明了道路,即做自己最该做的事。

她不仅以笔作为武器,并且还身体力行。在“买债救国”运动兴起时,她借钱购买国债,她凭着年轻人的爱国热情,甚至抱有一些幻想,坚决购买,最后收效甚微。[6]虽然这种爱国行为带有盲目色彩,但这是知识女性从封建、落后腐朽的社会与文化中解放出来的标志。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长,陈衡哲的爱国思想渐渐地由盲目转变为理智、冷静,并将这种冷静和理智见于日常生活中,同伴邀请陈衡哲参加“女子敢死队”或“女子北伐军”时, 陈衡哲对此举的明智性和成功把握持怀疑态度,虽被同伴指称“冷血动物”、“不爱国”,她仍然坚持自己的见解。事实证明,同伴的爱国行为与预期相差甚远,大都沦为女护士。[3]由此可见,她这种理智冷静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思想的进步,是陈衡哲礼教思想的典范,对于现代女子爱国情感的培育有积极意义。

(二)“为人”和“为女”双重女子人格发展观

一方面,陈衡哲基于男女在生理上的不平等,承认个性人格在女子生命上的影响比它在男子生命力上的影响更大更深刻。“我们除开女性人格之外,都还有一个个性,有时不行还有一点天才。在女子兼具有个性与女性的立场上,我们要求的是一个发展这两重人格的充分机会。”[6]她认为“一个真正解放女子的标准,必是受过相当教育,明了世界大势,有充分的常识,独立的能力,与自尊的人格的。”[6]由此,陈衡哲呼吁新时代的女子对于真正的平等和解放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并不是和男子达到数学式的平等,而是锤炼“为人”和“为女”双重人格,陈衡哲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中西教育的文化背景使她的女子发展观呈现了新时代的特点,她并没有摒弃传统的中国女性角色,主张在发展这些女性人格的同时,也要关照女性个性成长,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解放。另一方面,陈衡哲强调女子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格的教育,并将此视作比技艺训练和知识增加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教育问题,它关涉到如何铲除几千年来奴性的根本问题。陈衡哲认为,女子教育的根本首先是正确人生观的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比知识、人才、自立能力更重要。对于新时代女性来说女子教育还要铲除奴性,这个最不可忽视,几千年来,女子的自己摧残,自己压迫,以及种种嫉妒的行为和心理,养成了满足不平等地位的奴性。在陈衡哲看来,这是女子解放最大的障碍,必须铲除干净,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是民国女性走向现代化必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由此看来,陈衡哲认为实现妇女解放的关键还是自己解放自己,她注重的是一种内省,女性自主打破禁锢在自身的枷锁,既不复古,也不走向完全西化的新人类,而是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实现这种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三)人文先于职业教育的职业观

女子从事职业,是女子解放的重要标志。女子经济独立,拥有合适的职业是追求自身解放的重要条件。陈衡哲认识到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定义职业:“凡是靠了体力及智力所做的有目的和有成绩的工作,都可成为职业。”[6]大学教授,拾马粪,国务总理,给孩子喂奶都是职业,陈衡哲的职业教育观念新颖独到,从社会文明进步角度,她阐发了关于让女子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摆脱对男性的依赖问题的思考,女性担负职业责任,使女性地位和思想发生根本变化,这样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对于女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陈衡哲认为女子的职业训练要接受两种教育,即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文教育即是所谓才识学的训练,靠了它,我们的才能方会扩大,识见方会增高,学问方会加深。它是人生的基础,所以也是人人必不可少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偏重谋生能力的训练的,它虽也是人人所不能少的训练,但它与人文教育却又有些不同。我以为女子的人文教育,是应该先于她们的职业教育的。”[6]陈衡哲强调人文教育应该在职业教育之前,人文礼教的熏陶是做人的基础,“即使没有受过职业教育,虽然谋生的能力差些,但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同样可以驾驭外物。”[6]

陈衡哲的职业观强调,女子选择职业应以职业价值和个人兴趣为主要依据。新时代,女性的职业选择丰富多样,诸如教书、著作、办医院、开银行。她主张首先考虑的是职业价值,而并不在乎职业本身,这是一种从事职业的正确态度。她说“我们从事职业的态度是诚恳并且享受它,选择的职业是根据自己的天性和兴趣做出的决定,那么在这个职业领域做出来的成绩肯定会优美。”[6]她强调:“我们便将以内心的命令,来代替社会的批评,作为选择职业的唯一指南了。”[6]

对于女子来说,除了社会职业,还有家庭服务。陈衡哲将家庭服务算作已婚女子的基本职业,“一个女子不可能避免家庭世界,总是把家庭作为终身努力的基础。”[6]她认为家庭事业是一种可敬的事业。做贤妻良母的人,都是一种无名英雄。她们的努力常在暗中,而她们的成绩却又是许多男子努力的一个大凭借。由此可见,陈衡哲认为婚姻是女人的归宿,家庭是女人努力的根本。女子虽以结婚达到了目的,但是同样可以以家庭服务作为基本职业与男子靠职业发展达到的目的一样,因此女子在社会地位方面并不卑微。对于如何做贤妻良母,陈衡哲认为女性应该接受训练,作为一个贤母,必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照顾好家庭。“易子而教,是可以的,请一位家庭教师或保姆来分工也是可以的;但精微的母职,却是无人能代替的。儿童的知识,你尽可以请人来代授,而儿童的人格,却是必须有你做模范的。”[6]陈衡哲重新解读了贤妻良母,并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将传统思想与时俱进,将家庭服务也定义在女子职业的范畴。

(四)主张自由、自主、纯洁的爱情和婚姻观

封建礼教观念提倡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少之又少,可是到了新时代,这种不健康的两性观念给男女社交带来了阻碍,陈衡哲认为这样的两性观念不合理、不健全、不清洁。在她看来,“一个民族的兴衰,表面上或许是系在经济和政治的各方面;但在实际上,则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来源,却是它的康健-康健的体格,康健的知识,和康健的情感,而尤以最后一项为诸种康健的总渊源。一个合理化的优美的社交生活,乃是一切心理康健的基础。”[6]陈衡哲对旧的封建礼教男女授受不亲的两性观念做出了彻底的批判,试图砸碎封建礼教的枷锁,希望社会营造一个合理洁净的社交环境,让青年男女明白,除了自己个人人格的存在,还有一个异性人格,或是同伴,或是同学,或是同事,所有的社会交往都要摒除旧礼教中不健康的两性观念,正常大方的交往。

另外,陈衡哲认为男女交往的最深区域是两性恋爱,她提倡自由、自主、纯洁的爱情,爱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爱情的纯洁。然而当时战乱纷飞,时局混乱,陈衡哲认为所有的情感都应该升华成更高层次的爱,“这一类爱的表现,而在那个对于人类的大爱。这一类爱的表现,方面虽然很多,但在目下的中国,却莫过于挽救国家与民族危亡的一件大事了。”[6]

陈衡哲一直关注妇女婚姻问题,她觉得女性想成就一点什么的话,必须先从包办婚姻的牢笼里挣脱出来。“对于婚姻,我们愿意承受贤明家长或领袖的领导,但选择配偶的最后权,仍应该在妇女自身。”[6]陈衡哲提倡自由婚姻,结婚要结合本人的情感和意愿为基础,不提倡纯粹肉体的结合,也许达不到灵与肉的完美统一,但是不能不顾及灵魂层面的共鸣。同时,她意识到虽然自由结婚不一定就有完美的婚姻生活,自由结婚如果产生了错误结果,她认为可以离婚,离婚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总比在失败的婚姻里挣扎幸福,而且比旧式婚姻制度更合理。她鼓励女子敢于向旧式婚姻反抗,敢于向不幸的婚姻挣脱,真正实现身体和心理的解放。

三、陈衡哲礼教对现代女性礼教观的启示

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正处于迈大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党中央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国时代相比,现代的中国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陈衡哲作为五四时期的先进女性,在一百年前就走在时代前列,结合自身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婚姻、事业、爱情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她提倡将青年所有情感的回归点都归结到民族大爱,为中华民族继续保持生命活力贡献力量。即使当时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她思想的闪光点对当今中国女性价值观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一)锤炼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合发展。经济发展产生的产业和工作岗位,为女性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要求女性走出家门,谋求职业,参与社会竞争。客观经济条件的发展推动着女性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要求打破界限与封锁以形成广阔的市场,使得经济生活全方位、立体化。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参与成为现有社会条件下女性的生存方式。”[7]并且,女性的社会交往随着市场经济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立体性等特点,她们不仅仅把自己局限在家庭内部,而是扮演社会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追求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女子的价值诉求和主题,因而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精神发展、社会发展成为女子发展的重要内容。”[7]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促使现代女子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根据历史考察,陈衡哲礼教思想对于女子适应社会方面有积极启示。

1.女性教育的目标应与时俱进地调适

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女性以“妻以夫贵”、“嫁入豪门”、“求包养”为自豪,变相买卖婚姻断送独立人格,女性或退缩或堕落或重新回到男人的羽翼,这些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8]反观现代女子的教育现状,一些人主张知识教育重于素质教育,事实上,我们应该从陈衡哲礼教思想中,深刻反思当前女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将知识的训练和人格的锤炼融为一体。

陈衡哲主张锤炼女性“为人”和“为女”的强大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做人的基础。现代女性应该培养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追求真善美。女子只有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其指导下产生正确的行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进而促进文明的进步。我们呼吁教育要以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人格修养彻底摆脱人身依附,启发女性自觉,以完整的身心和健全的心理,立身于世。此外,现代女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应该结合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女子的个性人格,从而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现代女子也要履行女性性别责任,扮演好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家庭服务中发光发热。这样的女性,才能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才能完成培养中华民族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2.女性教育应重视教育原则的整合

现代女子教育要坚持因势利导原则。不同女性的特点和爱好不同,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激发女性潜在的生命活力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量,展现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不同地区的女性的价值观状况也不同,根据观察,中国偏远地区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很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比如以生儿子为荣,或是只管生,不管养,或是女孩本来可以不接受或少接受教育等等。这些社会现象要求教育者必须因势利导,对落后地区的女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驱除其愚昧落后的思想。

同时,女子教育必须兼顾自由发展原则。从陈衡哲礼教思想中解读,女性的真正解放是以能够依据自己的才智,去尽力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由于女性解放进程的促进,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女性的价值诉求,女性要求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我们呼吁社会发展为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

3. 女性教育应增强内容的丰富性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女性需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女性还要接受人文教育为经营家庭和培育后代做充实准备。一方面,职业教育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女子个性特点展开。教育者要结合各界职业发展要求开展女子教育,根据女性的个性特点、情感认知、天赋兴趣探索适合女性发展的模式,不仅提高女性的知识技能,而且给予女性以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应该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神舟儿女的文化基因,女性也是文化瑰宝的传承人。现代女子应该遵从仁义礼智信的光荣传统,继承重家重孝的优良观念,以此达到修身齐家之目的。另外,女性从原始家庭步入婚后家庭之前,“应该接受家庭常识教育、处理邻里关系教育、家庭理财和消费指导教育,为确保优生优育,还应该接受胎教、养育、健康饮食教育等,做好管理家庭的准备工作,以此来促进家庭幸福和谐。”[9]然而,不容忽视者也应该包括道德教育,除了培育健全人格,我们还要针对社会上性泛滥、性开放、不良男女关系等现象对女子开展性道德教育,引导女性自尊自重,遵从社会伦理规范,增强性道德的社会责任感。

(二)理智表达爱国观念,做好该做的事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沉淀的民族情感,是一种民族认同,一种民族心理,一种国家归属感。陈衡哲提倡理智,冷静的表达爱国情感,这对于现代女子爱国情感的培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女性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属于女性伦理学的范畴,爱国行为最终要通过女性主体来实现。“女性的感情倾向容易在情感上加强符合自身意义的价值加以认同,继而在意志上强化。”[10]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女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女性对这种价值认同相对于男性投入更多的感情,诸如同情心、羞耻心,女性可以透过切身体验明白经营一个家庭的艰辛,进而由此及彼,由小及大洞察国家运转的不易,从而产生爱家庭一样的爱国情感。

女性如何将爱国情感落实到现实生活转化成爱国行为,陈衡哲的礼教思想及自身经历提供了一些范本,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丰富个人的阅历,以此来增强辨别能力和把握事物的预见能力,理智表达爱国行为,为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除此之外,陈衡哲提倡最理智的爱国就是做好最该做的事。由此,爱国行为可以定义为爱岗、爱家、爱社会。经营好家庭,履行好社会职责,积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女性只有做好最起码的工作,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做好自己最能做的事,尽心尽力,提高效率,平衡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唯此才能架起民族振兴的桥梁。

(三)女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履好母职

新时代的中国,逐步实现了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上升,各方面的权利都得到了保障。“随着时代进步和变迁,传统的性别模式从社会层面被突破,女性从家庭走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广泛参与者。由男女组成的两性家庭中,由于隐性性别制度仍然存在,传统家庭分工和传统生育模式的保留,女性仍为家庭事务的主要承担者。”[7]因此新时代的女性面临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双重压力,处理两种角色的冲突使女性陷入痛苦和两难的境地。

女性肩负两职,双重角色的冲突产生双重效应,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消极影响。“一方面,在女性双重角色的矛盾中,她们需要背负沉重的责任和巨大心理压力,一些以家庭角色为取向的女性则选择放弃社会角色的发展,这很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些以社会角色为取向的职业女性由于未操持家务和教育好子女而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家庭和工作岗位上疲于奔命,身心备受摧残。另一方面,尽管双重角色给女性带来了超负荷的人生负担,但相对于女性专门从事家务劳动没有冲突来说,这是一种历史进步,冲突的积极作用在于这是对女性人生价值的充实,挖掘女性自身潜能,这种文明进步呼吁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帮助女性走出困境,获得自身进一步发展。”[7]

经营好家庭和履行好社会职责需要当今时代女性拥有足够的智慧来处理这些冲突和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家庭中女性要为丈夫解除后顾之忧,教养子女长大成人,用自己的人格光辉影响后代,还要传承孝道,侍奉双亲。由此看来,女性任重而道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女性担负着人类繁衍和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家庭责任,只有首先负起家庭责任,履行好做母亲的责任才是王道。

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家庭服务社会化和家庭劳动智能化,女性的家庭劳动负担有所减轻,有更多的时间接受职业培训,更新知识体系;拓宽社会交往,广泛接触社会;发展兴趣爱好,提高生活质量。女性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实现自由发展,在整体价值定位保持双重性的前提下,时代女性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做事业和家庭兼顾得宜的新女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郑永福,吕美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2]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陈衡哲.陈衡哲早年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胡芳.陈衡哲文学创作研究综述[J]. 新世纪论丛,2006(1).

[5]睦浅予,罗宣.陈衡哲的母职观及其中西文化溯源[J].文史博览,2009(8).

[6]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任鸿隽陈衡哲家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97.

[7]陈衡哲.衡哲散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86.

[8]常晓茗.传统家庭分工与现代社会参与的对立:女性角色内冲突——基于南京城区个案访谈的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0-33.

[9]金慧.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的高度融合——陈衡哲女性观散论[J].枣庄师专学报,2001(3):37-38.

[10]张王豆.论陈衡哲的女性教育思想及对妇女教育的启示 [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35.

[11]颜永容,周攀.爱国主义认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S2):168.

(责任编辑:胡乔)

Chen Hengzhe ethics microscopic and its implications

WANG Cong-li1,CHEN Ke-e2

(1.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100191,China;2.College of Marxism,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tellectual women Chen Hengzhe thought do brand-new interpretation, she created many first in the history of of China, which "create life” thinking throughout her life, and become successful ”create life“ female model. With intense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intellectual life and social problems, she put forward a lot of for women's liber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pry into the women dare not forget the obsession with the concept of state, view of women'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oth vocational humanities and the occupational outlook, displa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of female marriage, thus to reveal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Chen Hengzhe thought for contemporary women's value view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republican;Chen Hengzhe;ethics;implications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1.032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1- 0137- 06

[作者简介]王聪利,女,河北保定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陈克娥,女,湖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9—23

猜你喜欢

礼教民国启示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