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阈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2016-03-1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洪  锋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000)



协同创新视阈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洪锋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000)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四个方面的局限性: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模糊、培养过程单一、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因此,应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创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协同创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高职院校办学新理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更新管理体制,优化评价方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在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协同创新的含义

协同创新是指对各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行充分的释放,突破创新主体间的隔阂与阻断,有效协同各主体中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融合与汇聚,从而实现创新层次上的深度合作[1]。我国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机构的协同创新,并大力引导和鼓励教育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不断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具有优秀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协同创新的大环境和要求下,职业教育机构要与时俱进,以“协同创新”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为社会各界培养出来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随着国家对协同创新要求的提出,职业教育机构要抓住机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达到协同育人的高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缺乏突出的办学特色

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缺乏完备的教育体系,尤其体现在高职院校,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注重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实训、实践课程较少,缺乏人才培养的带头兵[2]。同时,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训实践教学偏向于技工学校的教学方法,没有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使得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同小异,普遍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对招生和办学造成了很多困难。

2.培养过程单一、培养方式呆板

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乏丰富多样的培养方式,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划、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大同小异,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呆板。在学科设置方面,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传统的专业建设,在会计、服装设计、计算机等专业上的投入较大,不能与时俱进及时地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3.教育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高等教育的一般性质外,其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一直是对普通高校教育理念的沿袭,缺乏突出自身具有的教育优势,逐渐成为普通高校的分支。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落后直接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较高的职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4.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的是技能型人才,国家现代性、工业化、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高职院校培养出的生产、建设、创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做到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培养模式,需要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大量可靠的实训基地。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社会企业的合作,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依靠陈旧的实训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5.管理体制及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化管理,工作程序繁琐、形式多,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办事效率,校内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在层级管理中,各级管理松散,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同时没有营造一个严谨的教学科研氛围,教师只从事日常的教学工作,不能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此外,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也有待改进。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丰富,如“工学结合”“校企产学合作”“订单式”等,它们都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评价环节,基本上都是由高职院校自身来完成对毕业生的整体评价的,缺乏其他合作方的参与,这种缺失了协同合作的评价方式造成了对毕业生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

三、协同创新视阈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

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达到协同育人的高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在协同创新的大环境和要求下,国家和职业教育机构要与时俱进,以协同创新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树立协同育人的新理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工学结合”“校企产学合作”“订单式”等,协同育人是对这些模式的继承与创新。高职院校要重视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建立一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方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同类院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在协同创新背景下进行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上,高职院校重点要做到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求为导向,构建协同创新中心。

2.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教学的规范性文档,它能够全面规划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能科学合理地设置各专业课的课程安排、学时和实习,它指导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大创新与改革,抓准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特色,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3]。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创新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的制定,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此外,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做好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完善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认证制等制度,实现学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

3.课程体系建设的协同创新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协同创新的视阈下,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同类院校、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同完成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一个协同育人的核心课程群,要求该课程体系要具备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达到“产学研用”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本地市场,根据地方特色、产业需求与合作单位协同创新校本课程,实现课程体系内容的丰富与共享。

4.专业设置的协同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中刚性分块严重,并且条条框框的限制较多,协同创新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有效整合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的软硬件资源,通过对各方专家的咨询,实现专业设置的优化。当前专业设置的协同创新主流做法是学校、政府、企业按照职业集群的特点共同对专业进行设置,构建一套“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5.实验、实践、实习、实训方面的协同创新

实训基地对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社会企业的合作,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依靠陈旧的实训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4]。高职院校要主动引进企业资源,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协同创新,在与同类院校、政府、企业的合作下共同构建校外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此外,学校内部要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生自觉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6.更新管理体制,优化评价方式

在“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要实现与企业、政府的深度融合,建立一个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管理体制,坚决打破高职院校与其他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对于背离了协同创新理念的管理体制,高职院校要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协同创新的全新的管理体制。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着力解决与协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协调、不适应的管理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与制度建设。此外,在协同创新背景下,还要优化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考核与评价,引导其他主体的参与,实现企业单位、行业导师、授课教师三方联合评价的机制,确保对人才评价的公平、公正。

总之,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融合,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7,(6).

[2]蒋维佳.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陈沛富,闫智勇,纪颖.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4]乔西铭,谢臣英,卢智勇,邓少海,杨定明.试论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朱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016-02

作者简介:洪锋(1962—),男,福建仙游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