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2016-03-16周颖颖薛兴利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综述

□文/周颖颖 薛兴利(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泰安)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文/周颖颖薛兴利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

[提要]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对于具有养老和医疗双重需要的老年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虽然这种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试点运行阶段,但是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此做了一些研究。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方面的问题,比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必要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优化措施等进行梳理,希望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全国范围的展开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然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并未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养老与医疗相互分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是建立医疗和养老两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学界也一直认为,推广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制度的服务方式,学界如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昉(2014)等比较认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陈芍、朱珂函(2014)等认为服务方式的选择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刘清发、孙瑞玲(2014)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嵌入,把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归纳为医养结合科层组织模式、医养结合契约模式和医养结合网络模式。王素英、张作森等(2015)认为要采用“整合照料”、“联合运行”和“支撑辐射”三种模式,最终实现老龄化社会的“三位一体”。

关于“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于卫华、林丹等(2013)认为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主要机构有护理院、护理型医院、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具有双向转诊功能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服务的付费方式有论量计酬法、整体费用组合法、整体费用组合加论量计酬法。肖建伶、杨艳旭等(2014)在对北京市50家养老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指出利用中西医结合在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有利优势,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医养结合,完善养老院的护理模式,促进中医药护理,使老年人在养老院中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愉快地安享晚年。

对于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黄佳豪、孟昉(2014)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医疗护理服务。丁露露、吴美珍(2015)认为还要强调实施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考虑入住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基本资料的差异以及入住老人自身的要求来安排入住的房间和环境布置。按照入住老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等级的护理内容,再按照身体健康状况和病种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流程。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对于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为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打下了基础。

(一)宏观因素。学者们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宏观环境出发,指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源于人口老龄化,源于新时期养老需求发生了变化,源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昉(2014),张旭(2014)等提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和失独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新形势需要强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度削弱,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大型医院难以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二是现代养老、养生的基本特点使得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养老概念和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养老的需要。

张立平(2013)指出现代养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养老的健康、文化精神需求更为凸显出来,养老的需求从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向满足心身健康需求方向发展;二是养老的原则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老年人更渴望享有公平、可及和高水平的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老目标从追求生活质量转向追求生命质量、从追求长寿转向追求健康;四是养老的意义由从被动向主动养生转变。

(二)微观因素。学者们从现有的养老模式和长期住院现象出发分析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紧迫性,这主要包含长期住院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传统的养老院不能同时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需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长期住院角度来讲,符美玲、陈登菊等(2013),李杰(2014),冯丹、冯泽永等(2015)指出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长期住院降低了病床的周转率、使用率,不利于医院服务的优化管理。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费用。对老人而言,要获得由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服务,只有选择住院治疗。病人虽然难以负担住院费用,但是出院可能会导致潜在再住院的风险,缺乏专业护理或医疗照顾而导致更大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医疗风险,患者因其出院面临家庭专业照护缺失与存在健康需求的矛盾,不得不选择滞留医院,同时也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支付压力;另一方面从现行的养老机构不足来讲,刘清发、孙瑞玲(2014)指出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造成机构养老市场涵盖人群出现结构性失衡,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被排斥在市场之外。纪娇、王高玲(2014)指出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倾向于选择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而排斥年龄较高、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导致最需要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反而被排除在外。严妮(2015)指出,城镇化背景下,由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原因带来了空巢老人经济、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这就要求探索出更加适合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孙雯芊、丁先存(2013)从公立医院角度论证了医养结合的可行性。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适应当前新型养老的需要,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

一是多头管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黄佳豪、孟昉(2014)指出目前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

二是费用较大,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沈婉婉、鲍勇(2015)指出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率低,导致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养老成本。

三是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待完善。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在对黄石市进行研究时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在于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赵晓芳(2014)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制约主要集中在理念、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

四是“医养结合”养老发展的外部条件尚待改善。黄佳豪、孟昉(2014)指出政府对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冯丹、冯泽永(2015)等认为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合理选择转型对象是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机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是制约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服务项目的界定是转型的关键;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指出现有的国家财政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医养结合缺乏配套的财政、土地规划等政策情况;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统筹,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加入。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完善措施,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李杰(2014)指出应该尽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法,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提供制度依据。纪娇、王高玲(2014)也指出我国要加快公布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正式准入标准,规范机构的运转。王贇等(2015)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长期护理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制定老人享受服务的时间、频率、内容等标准,定期对老人进行访谈,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价,保证老人能够享受到满意的医护照料。政府政策支持包括养老机构用地保障、政府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相关税费减免、人员培训和用工支持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可使用医保报销等。张立平(2013)提出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使他们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邵德兴(2014)认为要解决行政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医养护社区服务业发展,构建医养护一体化行政协调机制。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周国明(2014)指出,要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资源多元投入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社会资本依法举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提高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改革,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大力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执业环境。张立平(2013)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做好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工作,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做出贡献。沈婉婉、鲍勇(2015)认为要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作,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支持医护专技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自身的保健意识。耿爱生(2015)认为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社会基础,它意欲解决两个问题,即获得社会充分认知和广泛社会支持,两者缺一不可。邓诺、卢建华等(2015)认为作为老人自身也应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及健康知识展览等,为日后“医”、“养”需求做好准备。子女应当对入住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老人给予情感上的关心,以降低老人的孤独感。为了节约更多的医疗资源,具有科研实力的医学院校及医院应积极组建老年共病研究团队,探索老年共病的综合预防措施,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推广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从根源上做到健康老龄化。

第四,鼓励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其中。李杰(2014)认为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扶持,一方面体现在对非营利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补助养老机构的运营。

五、评述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然会成为居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其发展中循序渐进,不是要求其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发展同步,而是要求其结合各地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发展模式、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在发展模式方面,我国理论工作者分别从公立医院、民营机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分别就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通过研究,提出了必须从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护理人才;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营模式、筹资补偿、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研究较少,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医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 3.

[2]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与分级护理、护理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 3.

[3]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3.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 6.

[5]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 11.

[6]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 6.

[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 9.

[8]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 18.

[9]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 6.

[10]郭斌.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 1.

[11]童立纺,赵庆华,丁福,肖明朝.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5. 4.

[12]夏家红.武汉市“医养结合”模式评析[J].长江论坛,2014. 6.

[13]王贇,曹勇,唐立岷,潘聪聪.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 2.

[14]於军兰,周文萍,张杰,林传俊,徐凌,李京鹤,涂香林,王艳,周琴.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5. 9.

[15]钱红祥,陈荆立.“四大路径”推进医养结合[J].社会福利,2015. 1.

[16]陈庆华,侯建媛.“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民康医学,2015. 9.

[17]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 6.

[18]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

[19]林丽芬.深化“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J].社会福利,2015. 3.

[20]冯丹,冯泽永,王霞,李秀明.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5. 4.

[21]刘清发,孙瑞玲.远程医疗在医养结合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 5.

[22]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 8.

[23]鲍捷,毛宗福.社会医疗保险助推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 8.

[24]邹纯青.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5. 21.

[25]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 S1.

[26]符美玲,陈登菊,张伟,杨巧.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 11.

[27]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 12.

[28]张立平.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21.

[29]于卫华,林丹,陈雪羚.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 4.

[30]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

[31]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 9.

[32]陈芍,朱珂函,李航.“医养结合”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以成都市慢性病医院为例[J].四川劳动保障,2015. 9. 34.

[33]邓诺,蒋亮,卢建华.老年照护医养结合实证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