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述评
2016-03-16王婷,邓奇
王 婷,邓 奇
(1.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沈阳 110819;2.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二语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述评
王婷1,邓奇2
(1.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沈阳 110819;2.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阐述二语对母语影响研究的发展过程、总体评价以及整体趋势。该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确立和兴起以及深化拓展时期。现有研究多探讨中学生或成人的双语研究,针对儿童的研究非常薄弱,且仅有的儿童语言研究多关注母语的读写能力。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是加强儿童习得研究;研究对象扩展为母语整体语言体系及其使用认知。
关键词:二语;母语;语言迁移;双语研究
一、二语对母语影响研究的产生背景
早在二战后,Weinreich和Clyne等学者就在双语研究和翻译研究中发现了二语影响母语的现象,但他们并未进行深入探究。随后兴起的语言迁移研究将这种现象界定为“反向迁移”(reverse transfer),但反向迁移的研究亦未获得足够的重视。Odlin[1]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语言迁移:语言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中首次明确提出“二语对母语的影响”(L2 effect on L1)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二语词汇进入母语造成母语磨蚀的现象。二语对母语的影响研究是外语教学研究中一度被忽视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外语学习过程,揭示语言使用者语言体系中外语与母语的交互作用。
二、二语对母语影响研究的发展过程
总体来说,二语对母语的影响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至1988年)是二语对母语影响的发现阶段。早在1937年Mencken就曾在著作中详细探讨了二语习得对移民的母语习得造成的威胁。通过他的研究我们可以管窥到,当时学界已经关注到了二语对母语词汇和句法习得的影响。双语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学者,如Weinreich、Clyne、Appel以及Muysken也简略谈论了二语影响母语的现象。他们发现二语习得者与母语单语者在母语知识体系方面的差异,而二语对母语的影响是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但他们并未在语言层面上进行定量的验证考察。
第二阶段(1989年至2000年)是二语对母语影响研究的确立和兴起时期。1989年,Odlin[1]对语言迁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将语言迁移划分为基础迁移(substratum transfer)和借用迁移(borrowing transfer)。前者指母语对二语的影响,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所在;后者指二语对母语的影响,也叫反向迁移。它多体现在词汇层面,即二语的词语进入母语词汇体系,造成母语逐渐耗失的现象。自此,二语对母语的影响研究有了明确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从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验证、探究二语学习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理论贡献方面,比较突出的是Cook[2]的复合能力(multi-competence) 假说、Grosjean的语言模式(language mode) 假说以及Kecskes与Papp的共同概念基础(Common Underlying Conceptual Base)假说。实证研究方面,Major 和Latomaa等学者在语音层面验证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Satterfield、Jarvis以及Odlin等学者在词汇层面进行了定量研究,Altenberg、Zobl以及Liu等考察了二语学习对母语句法习得的影响,Pavlenko等学者则在语用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是二语对母语影响研究的深化拓展时期。2001年,首届二语对母语影响的研讨会召开,会议论文集结成首部探讨此类问题的专著《二语对母语的影响》[3],研究体系全面形成。这段时期的理论发展日趋成熟,尤其是Javis与Pavlenko提出的概念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假说[4]。概念迁移假说认为二语习得过程包括建立二语的形式表征、将二语的形式表征映射到母语的概念表征上、根据获得的二语经验重组母语的概念表征、最终建立起一个二语习得者特有的心理表征体系。在这一时期,实证研究的维度也不断扩大,新的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研究层面来说,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用层面的研究不断扩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Lord、Chang、Ulbrich和Ordin等学者关注二语学习对母语语音习得的影响,Laufer、Pavlenko和Driagina在词汇层面进行了定量分析,Su、Cook、Javis等学者在句法层面验证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Cenoz、Heinz以及Su等探究了二语学习对母语语用习得的影响。此外还涌现出很多新领域的研究,如语篇、语义、认知心理、元语言知识以及手势语。具体说来,Shi、Kecskes、Papp等学者在语篇层面考察了二语学习对母语的影响,Javis和Pavlenko等验证了二语学习对母语语义习得和认知心理方面的影响,Kesckes和Papp等学者在元语言知识层面探究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Stam等学者则考察了二语学习对母语手势语的影响。从研究视角来看,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大多是从语言学习或语言习得的视角出发,这个时期的研究视角则拓展到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神经语言学等,为二语对母语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框架。具体说来,比较突出的研究方向包括母语磨蚀、语言相对论以及双语加工。Seliger、Vago、de Bot以及Scherag等学者从母语磨蚀的视角考察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Javis和Pavlenko等从语言相对论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研究,Bijeljac-Babic、De Groot、Bylund以及Jarvis等从双语加工的视角进行了分量分析。此外,学者们在这个时期还探究了二语对母语影响的制约因素。Javis和Pavlenko等学者考察了二语水平这一变量对母语习得的影响,Cobo-Lewis和Housen等针对社会和文化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Crawford、López以及Tashakkori等探究了情境变量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日益蓬勃。王东志[5]、黄怀飞、徐庆利[6]等学者撰有理论介绍与综述类的文章,系统地引入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的概念与研究现状。实证研究也不断涌现,涵盖了语言的多个层面。李嵬、谢玉杰以及郭雅斌等在语音层面考察了英语学习对汉语习得的影响,周琴、罗明惠以及张辉等验证了英语学习对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曹敏、王菲以及叶晓等在句法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小剑、李柏令、吴慧君以及张爱萍等探究了英语学习对汉语语用习得的影响。此外,牛明典、孙冬慧等还从语言认知的视角考察了英语学习对汉语习得的影响,张京鱼和薛常明等从英汉翻译的视角探究了英语对汉语的影响,韩荔华等将二语对母语影响的研究与英汉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语言的多个层面验证考察了英语学习对汉语习得的影响,扩展了二语对母语影响的研究。但至今尚无专著问世,研究都是个案式的,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及研究趋势
二语对母语影响的研究从语言习得体系的视角探究语言迁移的另一个方面,引进借鉴了语言习得相关的宏观理论模型,丰富了双语加工的理论研究。总地来说,以往研究拓宽了传统的语言迁移研究,但存在以下局限。现有研究多探讨印欧语系各语言间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是考察印欧语系与其他语系语言之间的影响,如英语学习对汉语习得的影响。现有研究多关于中学生或成人的双语研究,针对儿童的研究非常薄弱,且仅有的儿童语言研究多关注母语的读写能力。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是加强儿童习得研究;研究对象扩展为母语整体语言体系及其使用认知。现有研究大多割裂式地探究语言体系某一层面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是增加句法-语义等界面的研究维度,挖掘影响的认知心理机制。现有研究在理论阐释上多依赖双语研究的理论模型,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是引进、借鉴社会文化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等语言习得宏观理论模型,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体系与过程。
参考文献:
[1]Odlin,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Cook, V.J.. 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1,7(2).
[3]Cook, V. J..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J].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3.
[4]Jarvis, S. & Pavlenko, A..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 Routledge,2008.
[5]王东志.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二语对母语的迁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
[6]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20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1).
(责任编辑:刘东旭)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1-0118-02
作者简介:王婷(1980—),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研究;邓奇(1981—),女,吉林辽源人,讲师,博士在读,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 青年项目(HB14YY002)和(HB14WX001)、教育部社科 青年项目(12YJC740012)及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14SKA00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17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