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侬智高戏剧”版本研究及比较

2016-03-16向正华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富宁县广南狄青

向正华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125)

“侬智高戏剧”版本研究及比较

向正华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125)

“狄青平南”事件发生于宋代,经文人改编成了《五虎平南演义》小说,后由小说演绎成戏剧,现仅存壮剧剧本《征伐平南侬志高》和清代宫廷大戏《平南传》,两剧有着不同的民族表达,表达中又存在着自我矛盾,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融合,展现了壮族从“小民族主义”向“大民族主义”转变的过程。

侬智高戏剧;平南传;征伐平南侬志高

一、 版本源流

(一)清代宫廷大戏《平南传》

“狄青平南”一事发生于宋代,经文人改编成了《五虎平南演义》小说,后又被改编成戏剧,源流纷杂,以下略作梳理。

最早演出记载为《水浒传》“搬演的是玄宗梦游广寒宫,狄青夜夺昆仑关”[1],陈汝衡认为“关于历史剧狄青和侬智高①的作战,至少在明代是经常表演的……唐明皇和狄青的戏至少在明代是家喻户晓的戏,这是可以确定的。”[2]

清后期有了宫廷大戏《平南传》,此后相关剧本很多,据《京剧剧目辞典》记载:1923年11月10日上海《新闻报》刊载《五虎平南》(一本)剧情,1924年1月8日上海《新闻报》 刊载《五虎平南》(二本)剧情,1929年9月16日《新闻报》刊载《五虎平蛮》剧情,另还有中国戏曲研究院藏本《昆仑关》。除此之外,《风雪夺昆仑》载于《京剧汇编》第八集。

上述剧本现仅能找到《风雪夺昆仑》和《平南传》,《风雪夺昆仑》将平西事件的“夺征衣”和平南事件的“夺昆仑”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南戏”。《平南传》流传至今实属不易,朱希祖于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十日,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汇记书局购得昇平署档案和曲本,共一千多册,后转让给了北平图书馆,今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平南传》就是其中之一。今天仍可以查到国家图书馆藏有善本,但并不能借阅,也无微缩文件,幸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昇平署档案集成》影印收录。

现存《平南传》并不全,有第四段平南传(总本)、第六段平南传(八出 总本)、第七段平南传和第十二段平南传,每段首页标“外头学记”,都是固定的八出格式。其中第四段、第七段、第十二段后面附有演出提纲,提纲中主要是人物角色和扮演者。第四段和第十二段还附有演出时间安排,第七段的演出时间放在提纲中。另外剧本中也还附有两个“夹条”,第四段后附夹条题为“四段平南传把账”,第七段后附夹条题为“七段平南传”,两个上面标有部分曲牌和人物上下场。该曲本是手抄本,《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将之称为精抄本。按笔迹来看至少是两人合写的,其中有多处涂改。从上述特点来看,该本可能是某一次演出的曲本。

该戏是昆腔剧本,但是并未标明时间,从每段前标注“外头学记”可知是外学演出剧本,当在道光七年裁撤南府以前。再从剧目提纲中可知当时的演出情况,根据王芷章《清代伶官传》中演员的活动时间来看,可将这次《平南传》演出时间范围缩小到道光三年至道光七年之间。

(二)壮剧《侬智高》和《征伐平南侬志高》

《云南壮剧史》将《弄侬》《弄三色》《弄侬智高》定为壮剧形成时期的“说唱阶段”,这些剧目现在都没法看到了,只能看到民间传说资料对此的记载,“清初勃兴,者宁、索乌两村首立土戏班,成为后来全县八十多个土戏班的始祖。因者宁一带的群众喜聊娅王、娅拜和侬智高的反宋故事,者宁太平班第一代班主黄裕坤和索乌同乐班第一代班主黄如相就用壮族布土语编成《弄娅王》《弄侬智高》《弄隆峒》三个剧目,到处公演。至道光年间,索乌同乐班第六代班主黄朝兴根据上述故事编了《侬智高》剧本,由于有传奇特点,曾被邀到百色、广南公演。后因土司藉故阻拦,又改为《平南正本》剧目。剧中都用土语土歌赞颂侬智高反宋的英雄事迹,尤以娅拜率众抗击宋军打进剥隘的故事,更为盛传。”[3]《弄侬智高》和《侬智高》的剧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中国戏曲志·广西卷》记载黄永贵于光绪二十年编演了大戏《侬智高》,打下了北路壮剧的基础。光绪十一年,靖西韦公理、李瓜迭以人带木偶上台表演,后与德保县马隘调土戏相结合,形成了南路壮剧。

《壮族文学史》采用了“动乐班钞于雍正四年丙午岁孟秋”[4]版本《侬智高》这种说法。《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采用了“嘉庆伍年庚申岁仲春贰月改编”[5]版本《侬智高》说法。《壮族简史》[6]采用了“云南省富宁县在光绪三年(1877)就有了较完整的《侬智高》手抄本》”的说法。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

据黎方和何朴清调查,“雍正四年”和“嘉庆伍年”应是来自侬怀伦的《云南壮剧源流初探》,“者宁大队部文件柜里有一本《五虎平南》注着‘动乐班钞于雍正四年丙午岁孟秋’(即公元1726年),据说是解放初从索乌等寨没收好多手抄的剧本,都失毁完了。木都村有个道公叫兰永祥,他珍藏着许多书,其中有12个剧本,有一本《侬智高》注着‘嘉庆伍年庚申岁仲春贰月改编’(即公元1800年)”。何朴清对此进行了跟踪调查,但也没有发现雍正本和嘉庆本。[7]114他也没有找到光绪本的,认为是将《壮戏概况》中“光绪卅七年七月”漏抄了“卅”字,才导致差了三十年。

富宁壮剧《侬智高》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种版本,北路壮剧有光绪一种版本,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呢?有材料记载“富宁土戏源于广西北路壮剧的剧目,只有《乾隆马再兴》等少量的广西北路壮剧所特有的剧目。至于《五虎平西》《五虎平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剧目,早在1916年广西北路壮剧〔正调〕(即〔乖嗨咧〕)传入富宁前,富宁土戏就有了。”[7]234那么由此则可以看到富宁这个剧本当是早于北路壮剧的,两者是否有借鉴则不得而知。

以上所说剧本均已亡佚,但该剧本有一个改编本,《中国戏曲志·云南卷》记载“云南壮剧(富宁土戏)传统剧目。富宁县文化馆据本县皈朝农业社业余土戏班整理演出本整理……此剧曾于1958年12月,参加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受到观众好评……剧本现存富宁县文化馆和文山州艺术研究室。”[8]

刘诗仁则找到了更详细的材料,“《侬智高》,富宁土戏〔哎依呀〕、〔哎的呶〕腔系传统剧目。富宁县皈朝镇孟村三合班班儒康曾藏有此剧剧本,后被广西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收去,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富宁县皈朝镇那旦永乐班黄炳魁、黄明奎老艺人也藏有此剧本。但这个剧本后来也找不到了,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后来富宁县皈朝农业生产合作社业余土戏班根据这个传统剧本整理演出,后又由富宁县文化馆整理加工的剧本,有1960年富宁县壮剧团油印本,现存富宁县文化馆和文山州艺术研究所。”[9]笔者顺着这两条线索走访了云南和广西,并没有找到《侬智高》这个剧本,据说广西田林还保留着这个剧本,不知确否。

《征伐平南侬志高》有两个版本,据《中国戏曲志·云南卷》记载,早期有一个油印本,后来侬有先和梁天禄对富宁县上冶村和义班号剧本进行了翻译,何朴清对之做了校订,收录于《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3)》中。该剧是富宁土戏“哎咿呀”声腔演唱的传统剧目,标有富宁县上冶村和义班号剧本,注明“民国己卯二十八年五月下浣黄珍手抄本”。许六军老师有一些剧本的照片,当是残存手抄本《征伐平南侬志高》。

二、《平南传》和《征伐平南侬志高》的比较

(一)地域的想象

《平南传》“今者有广源州蛮侬智高称兵扰乱,入寇岭南”[10]46215-46216,将侬智高当成广源州人,“入寇”表明了广源州和宋朝的关系。侬智高的母亲也说“俺阿侬是也,自接智高孩儿手书,随即征聘段、黄二位豪杰率领所部蛮兵弃了广源州,渡过郁江到邕州为孩儿应援”[10]46309,可见侬智高的大本营原本是在广源州的,段洪和黄凡可能也都是广源州人,但之前并未加入侬军。

段、黄二人本应属于交趾国,这点在段龙、段虎寻找段红玉的时候就有所说明,“(山神唱)蛮甲蛮盔蛮战袍,(土地唱)蛮冠蛮带蛮靴皂,(判官小鬼唱)蛮判狰狞蛮鬼乔。(山神唱)蛮斧开蛮山,(土地唱)蛮杖拄蛮腰……我说的是你我自从到这交趾国做了山神土地,打脑袋上起直到脚底下都弄蛮了,蛮头蛮脑蛮音蛮语蛮手蛮脚,拉个架子也是蛮的,摆个势子也是蛮的,要唱起弋腔来不必说更蛮了。”[10]46224-46225段洪过六十诞辰的时候段红玉失踪,失踪一年了,段家还在荒山野岭到处找她,找的范围自然是不会离段家太远,剧本似乎就是认为广源州属于交趾,侬智高、段洪和黄凡应是交趾人,而且是交趾广源州人。这种看法带有戏剧夸张对比的色彩,也有着时代的局限,在广源州被划入交趾的几百年后,所谓中原人又有多少还会记得那里曾是我们的土地呢?

剧中人物设置和小说基本一致,书中“南蛮王侬智高做叛。初起于广源州,后兴兵攻夺交趾,僭称南天王。发兵大寇邕州,兵势甚锐,百姓惊怵。”[11]就连宋仁宗见到侬智高的使臣时也说“外国使臣见朕,有何本章奏?”[11]但是剧中也有模糊的地方,譬如“做叛”一说,侬智高原来是否属于宋朝呢?

壮剧中并无具体国名出现,只是以广南为名,“本卿朝南不朝北,本在广南地一国。”②4广南自成一国,独立于宋朝之外,这个朝南当是指面朝南称王,与交趾没关系。“本卿侬志高,镇守广南地界。可恨宋邦为上,我邦为下。叫我年年进贡,岁岁去朝。”②4下邦朝贡是中国古代经常出现的情形。“仁宗皇下小邦三载有数,但不知何日里才得平服”②25,宋仁宗对这个国家也是默认的。但剧本中出现了矛盾,“本卿侬志高,正在云南一省,广南一府。可恨宋朝为上,我邦为下”,②74广南既是府,又何谈国家呢?

战场也随着国界的概念而变化,《平南传》中侬智高的大概路线是交趾(广源州)-广州-清远-连州-白田-贺州-邕州,狄青的路线是宾州-蒙云关(昆仑关、芦台关),阿侬、段洪和黄凡的路线是广源州-郁江-邕州。《征伐平南侬志高》狄青的进军大概路线是剥隘-西洋江-六郎城-三关-广南府,剧本内容提要载“剧中的六郎城、西洋江、三关、剥隘、广南等地,都是广南一带的真实地名。”②2前者中地点除了广源州都在今两广境内,后者中的地点在今云南省富宁县和广南县。据黄现璠《侬智高》和白耀天《侬智高:历史的幸运儿和弃儿》考证,历史上侬智高的行军路线在两广区域,狄青的路线是从宾州-昆仑关,《平南传》与此基本是一致的。

由上述可见剧本在处理边界概念的时候是比较含混的,广南和宋朝的关系定位也是混乱的,这大概是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混在一起了。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侬智高在“正史”中是一个“反贼”,但在壮族历史中却是一个英雄,这种情况在戏剧中延续,但却因为复杂的历史因素而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侬智高起兵是否正义?因为《平南传》剧本的缺失,所以无法清楚得知侬智高起兵的原因,但残存的剧本中也模糊提到,第六段中侬智高招揽段洪和黄凡时讲“俺只要岭外为主,掌着那数十州”[12],这和壮剧中“我不想做王,只想争这个地方。”②47有些相似。壮剧中争抢地盘并不是主要原因,剧中多次强调了反抗压迫,“本卿侬志高,镇守广南地界。可恨宋邦为上,我邦为下。叫我年年进贡,岁岁去朝。想是吾国,山也未崩,海也未干,哪有几多珠宝进贡?就此心怀不忿,练就雄兵百万,要夺宋朝江山。”②4壮族地区受压迫而起义,这在历史上是有依据的。史书中侬智高依附宋朝失败才起兵,小说改成了侬智高主动向宋朝下战书,如果宋朝不进贡则会被攻打,可见在汉族和壮族各自的视域之中,侬智高起兵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侬智高在历史中不仅被塑造成了反贼,还被描述为残暴之徒,甚至有弑父之名,《平南传》遗承此脉,剧中第四段第四出《智高耽欢》写侬智高残暴好色,命令士兵沿途掳掠妇女以供他玩乐。《征伐平南侬志高》做出了明显改变:第一是地位的改变。《平南传》承历史和小说一脉,依旧是狄青平南,但在《征伐平南侬志高》中变成了宋仁宗御驾亲征。壮语和汉语的语序不一样,“因为壮语使用倒装句,征伐平南侬志高即侬志高征战讨伐平南宋军的意思。”[7]侬智高和宋仁宗处于了同等地位,而且还处于征战的主动方,这无疑和“狄青平南”有着天壤之别;第二是能力的差别。《平南传》中的侬智高是一个被张忠追到泥潭中差点死掉的人物,但是《征伐平南侬志高》中他却成了一个能征善战之人,他最后亲自出征,以一敌二而不惧,打败了狄龙、狄虎、刘正、石义等猛将,可见其武力之强。

侬智高的强也表现在时间安排上,历史上狄青夜度昆仑关,《平南传》糅合了历史与小说,为了凸显狄青的智勇,将历史中狄青智取昆仑关的故事时间搬到了戏剧中,“二位大人有所不知,我今大兵令集于此,贼必使觇者探我虚实并进兵日期,故传令休兵十日,使觇者回报,缓彼提防,我今卒整军骑骤然而至,必使他疾雷不及掩耳”[10]46334,但是在壮剧里面这一仗打了三年,《征伐平南侬志高》中仁宗皇帝自叹“仁宗皇下小邦三载有数,但不知何日里才得平服”②25戏才进行了一半不到就攻打了三年多。事实上,《平南传》的狄青形象刻画还是失败了,历史中只有昆仑关,戏剧中却加入了蒙云关和芦台关,使得进军难度更大,导致了时间的拉长。在蒙云关战斗时有明显记载狄青“他既高悬免战,且容他三日,观其行止便了”[10]46444,所以狄青的突然袭击其实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侬智高最终失败了,历史上侬智高的下落众说纷纭,小说中侬智高最后逃到大理被斩首,《平南传》中大概也不会超出这样的结局,但壮剧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侬智高失败投降,《云南壮剧史》认为这是“英雄不死”的理想。我拜访过云南的许六军先生,他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侬智高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既爱国又为民族利益奋斗的英雄而成为壮族人民的保护神。他成神以后,壮剧艺人们不希望自己的神死去,希望这个神永远活在我们心里面,假如跟皇帝继续打下去,打不过的话皇帝把他杀了,我们自己的神就被皇帝杀了。所以还是不要杀他,皇帝还是把他放了,最终还是活到现在,活在我们心里面。”③事实上,仁宗“看他二家小姐面目”将侬智高释放,“二家小姐”应是指段凤玉和王兰英,可是这二者根本没有为他求过情,这个“圆满”的结局是比较生硬的。

侬智高并非“罪”不可恕,《征伐平南侬志高》恶蟒驮麻窝对于起义是具有推波助澜作用的,“人人说你有天下,能夺九龙袭皇家。师父命我把山下,保定将军坐中华”②5,虽然此时侬智高早已说了要起兵,但驮麻窝无疑是助推剂。后面侬智高投降后说 “得仙人的教说,乱想离开皇帝”②89。其实并非只有壮剧对侬智高网开一面,小说载“原来,他本是大蟒蛇,神通广大,千年得道,修练功夫,变化无穷,冒了达摩的名字,前来哄动侬智高做叛。”[11]590后来威灵圣母又言“哄骗侬智高叛乱……但侬氏之罪,按亦与妖道不相等的。”[11]650也给侬智高留下了余地。

三、“华夷间隔”与融合

《平南传》中段红玉说“当日在万安山蒙万安老祖指示道孩儿与狄龙有夙世姻缘之分,只为华夷间隔,为此摄我上山,授我武艺,端为成就此段姻缘,并不为保关拒敌。”[10]46407“华夷间隔”成了整部戏的关键。

汉族一方面严守“华夷”之防,一方面又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政策,《平南传》承袭着这种历史矛盾。壮族则在离与和中不断挣扎,《征伐平南侬志高》一会儿自称一国,一会儿自称省或者府,这种矛盾与历史不同时期的区域划分有关,但可能与民族意识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壮族从孕育到形成花了千年左右的时间,“唐朝中叶黄乾曜、黄少卿、潘长安等领导西原僚人起义,是部落联盟为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而斗争的表现,可视为民族认同的孕育期。但“僮”的称谓出现于宋,北宋期间侬智高联合左、右江壮族各首领南抗交趾的吞并,北反宋廷压迫,企求建立地方民族统一政权,是为部落联盟、民族认同、壮族形成的标志。”[12]但并不是从宋朝开始就有了统一的壮族,壮族地区长期以土人、沙人、侬人做区分,直到1958年才统称为“僮族”,1965年才改为“壮族”。《征伐平南侬志高》中“我们壮族不死,我还要连续打”②24就是民族意识的标志,这个“壮族”应该不分支系,是以剧中云南地区甚至广南地区来划分的,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壮族有很大区别。

《征伐平南侬志高》剧本标为1939年,此时正处于全民族抗日时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借用梁启超民族主义观点“吾中国民族者,常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民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本部属之诸族对于国外之诸族也。[13]”壮族此时不再是各个支系,而是快速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此剧即是民族意识融合的代表作。

注释:

① 《征伐平南侬志高》中为“志”,《侬智高》和《平南传》中为“智”,文中除剧名外均统一为“智”。

② 参见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三),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内部资料,1987。

③ 2015年9月采访许六军老师。

[1]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622.

[2] 陈汝衡.试论有关狄青的小说和戏曲[J].戏剧艺术,1984(1):103-105.

[3] 范宏贵.侬智高资料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510.

[4] 欧阳修若,等.壮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929.

[5] 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4:288.

[6]《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126.

[7] 黎方,何朴清.云南壮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8] 《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137.

[9] 刘诗仁.云南壮剧在题材处理上的立异标新[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10.

[10]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昇平署档案集成[M].第八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清)佚名.狄青全传·狄青后传[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

[12]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181.

[13]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3:75-76.

(责任编辑 王光斌)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the Versions of Nong ZhiGao Drama

XIANG Zheng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125, China)

The event of “Di Qing Ping Nan” happened in the Song Dynasty, which was adapted as a novel of The Story of Wu Hu Ping Nan and then developed into drama. There exist Zhuang drama Conquer Ping Nan Nong zhigao and palace drana The Story of Ping Nan in the Qing Dynasty. Two dramas are different in nationality expressions which are self-confl ict, refl ect the waking and intergration of nationality awareness and display the shifting process from “narrow nationalism” to “wide nationalism”.

Nong zhigao drama; The Story of Ping Nan; Conquer Ping Nan Nong zhigao

J825

A

1674 - 9200(2016)05 - 0034 - 05

2016 - 07 - 20

向正华,男,湖北宜昌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戏曲研究。

猜你喜欢

富宁县广南狄青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狄青: 打个胜仗行不行
广南蒜头果发展现状与保护
狄青智取昆仑关
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及措施探讨
云南富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问题与建议
LED灯在湖北大广南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中的应用
关于建设富宁县睦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思考
狄青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