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探析
——以河北省为例
2016-03-16刘桂娥李贵田刘善华张红顺
刘桂娥,李贵田,刘善华,张红顺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3.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27)
高师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探析
——以河北省为例
刘桂娥1,李贵田2,刘善华3,张红顺1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3.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27)
通过对河北省高师院校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状况的调查,对高师院校语文教学类课程设置、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合理的语文教学类课程结构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重视教育见习,加强实习管理等建议。
河北省高师院校;语文教学技能;课程结构体系
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专门机构,高师院校(含普通高校师范方向,以下同)应通过专门的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指导,致力于培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同时掌握基本教学技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最好能达到首岗胜任的未来教师。因此,应将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放在重要位置。但多年来高师院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足,毕业生要走上教学岗位,还需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的要求。本研究立足河北省,着眼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类课程设置、教育实践的安排等,对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现状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河北省高师院校语文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河北省11所含有师范教育的高等院校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现状的相关调查(主要包括语文教学类课程设置、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四个方面)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了河北省高师院校在语文教学技能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必修课设置比较随意。除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论”是所有师范院校必须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外,其他语文教学类必修课的设置呈现出随意混乱的特点。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4所学校只有一门《语文教学论》是必修课,6所学校有两门必修课,1所学校有三门必修课,而除《语文教学论》之外的必修课共涉及7门,没有规律可言。整体来看语文教学类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占比较低,各校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差异。到底哪些语文教学类课程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各校自行其是,没有形成良好的互通互学机制。
2.选修课设置比较实用,但选修情况不容乐观。1/3的学校没有开设语文教学类选修课。其他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虽不尽相同,但都经过精心设计、实用性很强,如《阅读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文言文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研究》《名师案例研磨》等,开课时间也重视与必修课的前后关系,与理论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论》课程配合,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调查显示,学生选修此类课程的人数较少,甚至有些学校的选修课形同虚设。
3.开课时间较晚且过于集中。必修课大多集中在第五、六学期,只有2所学校在第四学期开设《语文教学论》课程。选修课基本在第五至第七学期上课。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大多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同类课程密集开设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也造成心理的抵触情绪。况且此类课程趣味性较差,这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语文教学理论课、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和教师基本素质课比如教师口语、书法等都集中在五、六学期,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量少质不佳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或短时集中训练,或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每周固定时间进行训练,或在“语文教学论”课上进行少量训练。不管把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设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时间大多在32—36学时,但从学生数量来说,平均到每个人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有少数学校只在《语文教学论》课堂上进行少量训练,学生的实践机会少得可怜,甚至有的学生在实习之前从未上过讲台。只有两所学校从第二学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日常的训练,也注重短期集中强化训练,将教学技能训练系统化、常态化。但就总体而言,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足。
(三)教育见习被人为忽视
理论思考—观摩研讨—模仿实践—反思改进,这个程序应该是教学技能培养的常规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现实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课的学习,但空洞的讲授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教学体验,而使用教学录像进行观摩,又缺乏现场感,况且多数录像都是比赛或公开课的视频,表演性较强,与真实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育见习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整体来说教育见习的时间比较短,四年时间一般只有一周见习,按每天2节语文课计算,也就10个课时。还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安排规范的教育见习。学生没有现场观摩,无法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去体会实际的教学过程,无法观察课堂上学生的情况,无法体会教师的教学机智,所以不能很好地获得间接的教学经验。
(四)教育实习方式多样,但指导不足
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六至第八学期,实习的时长大约是一个学期,最少的有6周。从第六至第八学期实习来看,每个学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实习方式上,55%的学校是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45%的学校采取集中(顶岗)实习的方式。老师们一致认为,集中实习方式较好,学生能获得真正的锻炼,为入职做好准备。分散实习的效果较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参加实习,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无论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实习过程中,大学指导老师的实习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的实习指导采取定期巡视的方式,学生们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很难与自己的大学指导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老师对学生实习的检查也是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的轻视
语文教学类课程在师范教育中应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却总是被边缘化。在人们的意识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语言和文学类,把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同于普通高校的同类专业,而忽视了“师范”这个核心,从而忽视语文教学类课程这个重要的方向。这种意识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语文教学类课程量过轻;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对教学技能训练的忽视与漠视;体现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就是走过场,严重影响了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二)课程本身的特点
语文教学类课程与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相比,缺乏一点趣味性,也缺少一些活泼的色彩。尤其在《语文教学论》系统的理论讲授中,没有引人入胜的名人趣事,没有诗词歌赋的情感吸引,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能感受到的是他们没有实践过的教学理论,以及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的教学理念。学生没有真切地感受和深刻地思考,自然不能正确认识教学规律。一些选修课是《语文教学论》某一章节的扩展和延伸,课程内容缺乏新意,自然也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授课方式比较单一
语文教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法,大多数教师是按照教学内容,一章一章讲下去,间或进行案例分析。讲授、分析都是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了被动接收的容器。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过程,缺少亲身实践活动,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课程枯燥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直接造成了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兴趣不足和选修课落空的后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语文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1.精选课程,增加必修课比例。《语文教学论》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课时数量有限,教师只能选择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讲授,学生也只能从中了解最基本的教学理论,而语文教师基本素质、语文教学能力等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所以应该增加必修课的比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必修课程课时数量。增加课时数量,教师就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对重点内容深入研读,适度增加学生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学习有重点,学生活动有依据。学生活动增加,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二是增加必修课程门类。精选一些对培养学生语文教学技能非常有必要,但在“语文教学论”课上又不能充分展开的课程设为必修课,比如《书法》《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
2.重视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需要而定,课不在多而在于有用。有些课程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不能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虽然其中有些内容应该了解,但并不需要单独设课,只需在其他课程中加以点拨或介绍即可。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即是否能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某一方面的教学技能得以形成或得到提高。比如《阅读教学研究》,在《语文教学论》课程中阅读教学只是一个章节,教材中的论述是非常理论化的,学生从中只能学到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而对于不同文本怎么教,每个环节怎么安排还是模糊不清的。但在《阅读教学研究》课程中,教师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用大量的例证来做示范分析,让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展示,这对于形成学生的教学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充分肯定语文教学理论对学生认识语文教学规律,形成语文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必须进行理论教学。但理论的作用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只讲空头理论,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互相配合,理论指导与实践行为有机结合。例如“语文教学论”课程可以和“教学案例欣赏与评析”配合开设,在理论教学中配合教学视频的欣赏和分析,再加上学生的一些教育见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起到更好的作用。
4.重视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先后顺序。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此类课程学习应有持续整个学段的自觉练习。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考虑课程的内在关联性,要按照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训练与局部训练相结合、观摩讨论与亲自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所以,应该改变语文教学类课程开设过晚的现实,从入学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此类课程。从教师基本素质入手,逐步进入语文教学理论学习、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综合各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反馈,梳理出比较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如下:
第一学年:教师基本素质培养。可以开设“书法”(必修)、“教师口语”(选修)课,以练习为主,培养学生的书写和口语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第二学年: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案例观摩。开设“语文教学论”(必修)“教学案例欣赏与评析”(选修),两门课程互相印证,增强说服力。同时,便于学生三年级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三学年:教学技能初步养成。开设《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必修)《多媒体课件制作》(选修)《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选修)等课程。将备课与教材研究、课件制作与微格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教学能力。
第四学年:深入研讨与能力提升。开设《阅读教学研究》《作文教学研究》等选修课程,进一步探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规律,进行更完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形成比较熟练的教学技能。
在第二至第四学年,每学期安排一周教育见习,根据学校情况安排具体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
(二)进行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1.时间安排的连续性。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练习过程。在培养方案制定时,要考虑这些能力培养的特点,确定合理有效的训练序列。比如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应该尽早接触,长期坚持,培养良好的教师基本素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进行教学观摩,不管是录像观摩还是现场观摩,都可以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印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观摩后进行教学实践操作,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到运用教学设计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和说课训练,再到完整的课堂教学,反复多次的实践,使学生的教学能力逐步形成并螺旋式上升,为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教学技能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育实习,这是对学生教学技能水平的真正检验,也是教学能力走向成熟的关键。因此,教学能力的训练应该是贯穿整个学段,而不是集中在一两个学期完成的。
2.训练内容的针对性。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在高师语文教师培养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见习、实习兼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和教学评价等。因此,不同课程、不同阶段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有所侧重。例如《语文教学论》侧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基本知识教学,而《教学技能训练与教学设计》则侧重操作层面的训练,将各个教学环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同时配合教育见习的间接经验,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逐步提升语文教学技能水平,达到培养合格语文教师的目标。
3.训练方式的多样性。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方式有很多种,有教师指导下的专门训练,时间上分散或集中,训练内容由教师确定;有学生自己练习的方式,时间上自由安排,训练内容也由学生自己决定。哪种方式更受老师们青睐呢?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校认为每周一次专门训练是很好的训练方式;20%的学校认为不用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最好在“语文教学论”课上进行训练;10%的学校认为应该把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和短期集中训练相结合;10%的学校认为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训练最好。以上种种都是在教师地带领下进行的教学技能训练。还有10%的认为不用教师专门训练学生,而应该学生自主练习最好。每种方式各有利弊,结合运用效果更佳。即设置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教师确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教学;学生除课上的训练外,还要利用课外时间自主练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要重视教育见习的作用
1.增加见习时间。多数学校把教育见习作为教育实习的前奏,所以大多安排在实习前一个学期见习一周。但是,教育见习并不是仅仅为了实习做准备,而是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对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语文教育的现状,思考语文教学的问题,把学过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获得间接经验。要达到这些目的,整个师范教育学段只有一周的教育见习,似乎太少了。教育见习应该和语文教学类课程相伴而行,至少应该从第三到第五学期,每学期都有一周的见习时间,每次见习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2.加强见习指导与总结。教育见习中教师是不能缺席的。学生见习什么,怎样见习,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指导,提出要求和建议。见习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讨论总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反思、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心得与收获,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加强实习环节管理
1.实习方式应以集中实习为主。集中实习比分散实习有更多的优势:一是集中实习有利于管理。实习生是否按时到校实习、实习进度如何、实习中遇到哪些问题等,带队教师都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二是集中实习能保证实习时间的有效性。集中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有指定的校内外指导老师,能保证实习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地点完成实习任务,不会发生像分散实习那样的不实习只盖章的情况。三是集中实习有利于教师指导。集中实习一般会有校内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双方指导老师各有所长,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互相促进。四是实习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学。集中实习一般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在一个学校实习,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2.加强校内外老师的指导。实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有人引导,而师范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就是领路人,但实际情况却存在着指导不足的问题。首先应该派专业的教师带队实习,且全程跟踪指导。其次,与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多沟通交流,共同指导学生。对学生的实习鉴定与评价也应是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3.及时进行实习总结与交流。实习后的总结是对实习过程的反思,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步骤。实习总结不是学生写一个书面总结那么简单,而是学生们集中起来,把自己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经验与教训、失败与成功等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起思考讨论,互相启发促进,达到质的飞跃。
[1] 叶忠.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研究—以四川三所高师院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 刘蒙蒙.高师本科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邹绍清.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式创新研究—基于师范生教学技能要素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016-09-15
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GH141085)的研究成果
刘桂娥(1965-),女,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