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铿黄氏遗训对黄兴品格特质形成的影响

2016-03-16饶怀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黄氏黄兴家谱

饶怀民

经铿黄氏遗训对黄兴品格特质形成的影响

饶怀民

在辛亥革命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领袖,人称“孙黄”。但相对孙中山研究而言,黄兴研究却显得较为薄弱,特别是对于其品格特质的形成及其原因则研究更少。本文作者在精心研究《经铿黄氏家谱》的基础上,从经铿黄氏遗训对黄兴品格特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强调做人要首重道德、忠于家国、开拓进取、务实苦干、谦恭待人。这对于黄兴雄健豪迈、刚毅恢宏、笃实无我、忠诚担当、宽厚谦逊品格特质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黄兴;经铿黄氏遗训;品格特质形成

在辛亥革命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领袖,素有“开国二杰”之称。但长期以来,相对孙中山研究而言,黄兴研究却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其品格特质的形成及其原因研究更少。迄至目前为止,还未曾有学者就经铿黄氏遗训对黄兴品格特质形成的影响进行过研究。最近,我们有机会精心研读了《经铿黄氏家谱》全套(以下简称《家谱》),①受益良多。过去,关于《家谱》与黄兴家世已有专文论及,②此处不再赘述。本文仅就《家谱》中经铿黄氏遗训包括家训、家规、家范、教子经等方面对黄兴品格特质形成的影响进行一番探讨,以期找到黄兴品格特质形成的最初动因。

黄兴故居纪念馆珍藏的《家谱》凡30卷,将近100万字,由举人黄沄、黄锡焘主编,另有编校31人,其中黄兴之父黄炳崑亦为编校之一。《家谱》对黄姓的由来、黄氏先祖的搬迁轨迹以及黄兴世系进行了详细记述,其中特别是《家谱》卷一至卷五所列“世表”、卷六至卷二十二所列“世编”以及卷二十八所载“训典志”和卷三十所列“载籍志”等颇具史料价值。《家谱》“共锓160部”之多,作为编校之一的黄兴父亲黄炳崑收藏《家谱》则是确定无疑的。《家谱》修纂于1892年,黄兴已有18岁,而且黄兴当年还参加过善化县举行的县考,说明他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作为勤奋好学的青年黄兴对其父亲亲自参与编校的《家谱》先睹为快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该谱由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原湖南巡抚张煦作叙,他对《家谱》的编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经铿黄氏后裔给予了褒扬。其叙言开章明义指出:“善化经铿黄氏为文节公后裔,前明自江右迁湖南,分籍各邑,而居经铿者蔚为湘中望族。”“经铿一派自明迄今五百余年,以勋业文学显于世者,项背相望。”“黄氏之传于家者,以忠立朝,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植身,知必有杰出之才踵先贤之芳躅而奋然兴起者,善夫!”又云:“今观谱中所载家范、家训数十条,光明洞达,皆粹然儒者之言。诵清芬而怀旧德,知其家政之肃穆,胥由于是也。”③张煦的这段叙言概括了经铿黄氏一族的起源以及族谱的内容和特点,同时还预见将来“必有杰出之才踵先贤之芳躅而奋然兴起者”!我们在感叹100多年前一位封建官员有如此惊人的洞察力之余,不能不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浏览了黄氏先祖的搬迁轨迹和经铿遗训,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对黄兴一生的品格特质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经铿黄氏遗训强调一个“敢”字,黄氏先祖具有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家谱》“凡例”指出:“黄氏之先,盖出少昊,自伯赢赐姓,而后有江、黄诸国”。“江、黄国灭于楚,遂以国氏。”少昊相传为黄帝之子,名挚。由于修太昊伏羲氏之法,教民畜牧,故称少昊。最先居住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县北)。其后,随着氏族部落发展壮大,少昊当上了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便迁都曲阜,只因曲阜古地名称为穷桑,所以少昊亦被称为“穷桑氏”,崇拜凤鸟图腾,亦称为“凤鸟氏”。至虞舜时代,少昊后裔伯益辅佐舜帝“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④伯益的政绩受到舜帝的奖赏,舜封伯益于费,因此,伯益又名大费,亦名费侯。舜帝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伯益为妻,并“赐姓赢氏”。⑤这就是赢姓的起源,也就是《家谱》中所云“伯赢赐姓”。伯益生有两子:大廉、若木。大廉为伯益长子,伯益逝世后,大廉即以长子身份继任凤鸟氏族首领。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大廉“被夏禹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县),创建黄国。大廉的一部分后裔便以黄为氏,这便是黄氏开国受姓之始。因而许多族谱即以伯益之子大廉为黄氏肇姓始祖或称黄氏第一世始祖。”⑥潢川黄国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犹存,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黄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 400余年。至公元前648年楚成王以“黄人不归楚贡”为由,攻打黄国,由于未作防御准备,结果为楚国所灭。公元前623年,作为盟国的江国亦为楚国所灭,这就是《家谱》中所说的“江、黄国灭于楚,遂以国氏。”

公元前648年在黄姓历史上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年代,楚人灭黄成为黄姓历史演变的一个转折点。从此,黄姓由一个拥有千余年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王族国姓沦落为楚国统治下的普通姓氏。黄姓的子民们除一部分战死疆场、一部分留居原地之外,其余大部分黄国遗民则不甘忍受楚国的统治开始大迁徙,他们不甘沉沦,锐意进取,不惜浪迹天涯,也要在历史上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此后,黄氏肇姓始祖黄大廉的后裔经历了四次大规模跨省迁徙,不断开创了新的生活空间、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黄国遗民因不甘沉沦,于公元前648年楚人灭黄后,第一次由豫迁鄂,出现了以大孝子黄香为始祖的江夏黄氏。江夏黄氏后裔又因逃避战乱,于公元317年(东晋建武元年)由鄂徙浙之金华,出现了以兖州总管、金陵按察黄苾为始祖的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由于自身的发展壮大,逐渐演变成“金华黄氏五大族”,其中一支“因酷爱分宁山水之奇”,于公元907年唐天四年南下入赣之分宁双井,于是又形成了以文林郎、大中大夫黄玘为始祖的分宁双井黄氏,在分宁双井黄氏中又产生了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这样著名的显祖。分宁黄氏后裔又因逃避战乱,于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由赣迁湘之善化潆湾市,又出现了以文林郎、陕西道监察御史黄国璋为始祖的经铿黄氏。从黄氏肇姓始祖黄大廉首建黄国,上下四千余年,黄氏后裔几经迁徙,历经豫、鄂、浙、赣、湘等省,使黄氏后裔日益发展壮大。正是这种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使黄氏后裔走出中原,走向全国,将黄氏族姓的种子,撒播于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各地。

黄兴出身于耕读之家,其家境十分殷实。他22岁考中秀才,如果按照“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继续走下去,他考上举人、进士,当上朝廷命官都是极有可能的事。但他并没有走科举取仕之路,其原因何在呢?据黄兴说:“他的远祖在清初曾写过遗书,要黄氏子孙永不出仕清朝。”⑦大抵是由于这个缘故,经铿黄氏从十一代以后,其直系祖先竟无一人为清朝官吏,算是践履了祖宗的遗愿。黄兴之所以选择走武装反清的民主革命道路显然是受黄氏远祖遗言的影响。黄氏先辈那种敢为天下先、勇于进取的精神体现在黄兴身上就是他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按照时代的需求选择自己终生的职业。他一生领导了10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每次战役,他都表现出惊人的胆略和彻底的献身精神。在钦廉、上思之役中,黄兴率华侨青年200余人对抗了20 000多名清兵,但他以一当百,勇敢杀敌,“转战数月,所向无前,敌人闻而生畏,克强之威名因以大著。”⑧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公历4月27日黄花岗起义时,他抱着以身殉革命事业的决心,留下绝笔书,战斗打响后,他组织敢死队,始终站在最前线,一直战斗到只剩下他一个人,而且被打断两指,仅以身免。可以说,由黄兴参与指挥的战役“无役不似三月二十九日之奋勇。”⑨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虽然多次遭到失败,但他不屈不挠、屡败屡战。诚如章士钊所云:他一生“以死报国,义勇盖天下。”⑩

第二,经铿黄氏遗训强调一个“德”字,黄氏先祖将做人的道德放在首位,使后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情操。

经铿黄氏六世祖黄东冈告诫子孙要“须守祖宗之德,重先人之遗,相传不替可也。”⑪七世祖黄止斋曰:“吾不能积金帛以贻子孙,但使一片心田不致污莱足矣!”⑫十四世祖黄上珍在《渊亭日录》中有云:“意诚心正则德备”。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应“以德率才”。“才”有两种,“有为善之才,有为恶之才,为善之才喻于义,为恶之才喻于利,君子非不知利,利亦义也;小人未尝不假义,义亦利也。”⑬十四世祖黄南亭(黄上珍与黄南亭均系经铿黄氏不同支系的兄弟——引者)的《家训四则》中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亲”。“一事不谨,终身大德之玷也。”⑭极力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黄兴一生牢记经铿黄氏遗训,十分注重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革命家不可无道德”,一个革命军人要讲求军人的道德,一个政党不可无党德。1912年2月2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为完成最终推翻清王朝的历史任务,黄兴等发起成立“陆军将校联合会”,提出“肩兹巨任,非有高尚之学术、卓绝之精神、优美之道德,不足竟全功而巩新国。”⑮这是讲军人要有“优美之道德”;同样,黄兴亦十分注重党德。同年6月,他针对民初政党林立,互相攻讦的现状,呼吁同盟会必须“含养大度,培植党德,”要“以一特别党风造成一种党德。”同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黄兴于9月15日在北京国民党欢迎大会上演讲时特别强调要“重道德心”和“责任心”。他说:“一党有一党之道德,道德不完,则希望即不能达。”“党德既高,则希望可达。”黄兴将“责任心”作为党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责任心”就是要“按照党纲所定次序办法”行事,“人人均以此责任为天职,而又保守道德,则破坏与大建设之目的以达,能享真正共和之幸福。”⑯他针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部分国民党员投机钻营的行径告诫国人说:“自袁贼乱国以来,一般士大夫以权利相尚,即民党之铮铮者亦侈言之,恶德相沿,成为习气。若不改革,国必大乱,不可底止。兴屡与国人相勖,见义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计功。”⑰黄兴不仅有其言,而且有其行,自辛亥武昌首义成功,他迭辞大元帅、南京留守等职务,至于不受袁世凯颁赠之上将、勋位以及辞谢黎元洪总统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等等,更是不胜枚举。诚如他自己所云:兴自“束发读书以来,即知立志自爱,凡一切谋利禄、争权势,与夫寡廉鲜耻、卑鄙阴贼之念,不待禁革,早能自绝于心。奔驰内外,固非一日,生平似已略有公论。”⑱黄兴在党德方面事事率先垂范,在当时的革命党人中确曾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第三,经铿黄氏遗训强调一个“实”字,黄氏先祖具有朴实勤勉、刻苦耐劳、苦干实干的精神。

经铿黄氏十一世祖黄尔介在《家训八则》中第一则就是专讲朴实勤勉的:“一曰勤。治身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世俗之人,以逸居为至快,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士,岂能立身而行道?以之为农,岂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岂能奉度而尽职?以之为商,岂能规时而趋事?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则是一蠹虫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损,而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是故劳则思,逸则忘,凡物之大情也。自古圣人且惜寸阴,士行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⑲九世祖黄可斋曰:“学者当以行谊为先”;又曰:“孝、悌、忠、信非实加践履不能有诸己。”⑳十三世祖黄元吉告诫其子曰:“汝辈务须砥砺实行,求为有体用之学。”㉑在《训典志》中,所谓“行谊为先”、“实加践履”、“砥砺实行”之类的家训随处可见,这对黄兴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兴一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同仁有口皆碑。而且,黄兴还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女,要朴素勤勉,踏实做人。1912年秋,黄兴长子黄一欧由湖南都督府资送赴美留学,出国前夕,黄兴特意为其书赠“笃实”两字横披一块,㉒以示勉励!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笃实书斋”,自刻“笃实书斋”方印一枚,用以自勉。至今方印犹存。㉓睹物思人,令人遐想联翩!尔后,又分别书写“遁世只为避俗,良知要在能行”的联语㉔以及“无我”㉕的横披书赠长女黄振华。据我们理解,所谓“笃实”就是要有实干精神,待人接物要诚实;所谓“无我”就是黄兴借助佛教教义来阐释做人的道理,要踏实做事,不要追名逐利。

黄兴英年早逝,但他一生戎马倥偬,始终奋战在反清武装斗争最前线,稍有间隙,仍笔耕不辍。据不完全统计,他成年后所撰写的论文、序跋、书信、电稿、咨札、批札、告示、命令、法规、章程、条例、合同、诗词、联语、题词、翻译的译文、发表的演讲、谈话等等留存下来的多达70余万字。他在征战不息的同时,席不暇暖,到处发表演说,发展、完善和宣传三民主义思想,从而使他倡导的“笃实”、“无我”精神发挥到极至,得到了充分展现。

第四,经铿黄氏遗训强调一个“孝”字,黄氏先祖以忠、孝传家,世代相守,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移孝作忠,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百事孝为先”,历史上的黄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之一,在所谓“二十四孝”中,黄氏先祖就占有两位著名人物,那就是黄香与黄庭坚。江夏始祖、尚书令黄香九岁丧母,他对父亲极尽孝心。在炎炎夏日夜晚,他用草扇扇凉父亲的蚊帐和枕席,使其父亲安寝;在严寒的冬日之夜,他竟用自身体温去温暖父亲的床被,使其父亲温暖入睡。后来,他长大成人,又发愤攻读,为父母争光。在中国人启蒙读本《三字经》中就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类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给我们美好的童年留下了甜美的记忆!北宋大才子、大学问家、书法家、分宁黄氏显祖黄庭坚也是一位大孝子。其母病重卧床逾年,他昼夜守护,虽官至太史,“黄庭坚却坚持每日亲手为患病的母亲洗涤便溺器物,从无间断。其母亲过世后,他又结庐墓下,为母亲守孝,因哀伤过度,以至大病了一场。”㉖大孝子黄香、黄庭坚对父母尽孝道的史迹对黄氏后裔影响深远。经铿黄氏十世祖黄天盖《家范十四条》中,特别强调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平时丝毫不能对父母有怨言。“虽终身尽孝犹恐不能酬父母于万一,况敢有怨咨也。”㉗十一世祖黄至元(黄尔介与黄至元均系经铿黄氏不同支系的兄弟——引者)训诫其子曰:“吾望于汝辈者非他,但以孝、悌、忠、信自勉,则吾志慰矣!”㉘十四世祖黄南亭在《家训四则》中告诫子孙后代要“不失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风,以相维不替,是则余之厚望也夫。”㉙

值得重视的是,经铿黄氏先祖对孝道内容的阐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所谓“孝”,就是为人子者不仅要尽自己所能供养父母、祖父母;还要为父母、祖父母争光;更重要的是,要“为民族尽大孝,不做误国害民的事。”广而言之,就是立身行道,要忠于自己的民族、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尽孝道和对祖国示忠诚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忠、孝两全”是最理想的孝道;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就应义无反顾地舍小家为大家,直至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牺牲一己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使“孝道”的内涵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人生的意义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黄兴一生真正实践了黄氏先祖所提倡的“孝”道,黄兴从小对父母、继母、祖父母非常孝顺;1885年秋,其母罗太夫人病重,黄兴当时年仅11岁,侍奉左右,“朝夕不离”。翌年2月10日,其母病逝,黄兴“哀毁异常,奉葬以后,先生(指黄兴—引者)每虑上学,必绕道赴墓礼拜。”㉚嗣后,黄兴对继母易自易亦敬重“如良师”。㉛青年时代的他,本不想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母命不可违”,为不辜负其继母的期望,继18岁科举受挫之后,在22岁那年还是听众继母易太夫人安排,去参加科考,并考中秀才。黄兴自投身民主革命伊始,便移孝作忠,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据张知本回忆:黄兴“广交游,与清军中人亦多相识,既矢志革命,仍交往无所顾忌。清军中之交厚者,或劝曰:‘革命造反事也,君独不为父母想乎’?先生(黄兴—引者)慨然应曰:‘君等知有父母矣,独不知父母之有父母,父母之父母亦有父母乎?’其孝于民族之大义,闻者辄为懔然,遂颇有望风来归者。”㉜黄兴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于作战,敢于献身;而且,还鼓励自己的亲属和战友同仇敌忾,为国捐躯。1911年11月21日,正值江浙联军成立准备进攻南京之时,黄兴当时在汉阳前线督战,曾有八字家书寄赠长子黄一欧,书云:“努力杀贼,一欧爱儿。”㉝黄兴还曾为战友吴池题词:“大丈夫当不为情死,不为病死,当手杀国仇以死。”㉞黄兴时时牢记先祖遗训,为祖国尽大忠,为民族尽大孝,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作了最完整的近代意义的诠释。

第五,经铿黄氏遗训强调一个“恭”字,黄氏先祖倡导“恭恕之道”,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讲求“与人为善”的美德。

经铿黄氏十一世祖黄尔介制定《家训八则》谈及“恭恕”时指出:“恭恕之道,孔子尝以之教其门人,今颇推而演之,使有志者得有所持循也。”“人之所以招尤而取侮者,患在于不恭。夫骄、衰气也;傲、凶德也。且天下之事,亦何可恃哉!”有的人盲目自骄,“稍有禄位,则凌轹闾里;稍有才名,则倨侮侪辈;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彼犹自以为得意,不亦可哀之甚乎?然则持身接物之道,固莫有外于恭者矣!”㉟只有做到恭敬、恭恕、恭和,才能处理好家人、家族、友朋、邻里、社会上各类人群之间的关系。在所有各类关系中当然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要做到“家和”,就要正确处理好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关系。

那么,怎样处理好父子关系呢?十世祖黄天盖《家范十四条》说得很明确:“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父子而互相责备者,不和之渐也。”“子怨而父多暴,是家庭为乱首也,可不戒诸?”㊱这就是说,父母对子女要有爱心,不要搞打骂教育,更不要动辄施暴,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利于成长;而子女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要自立自强,不要依赖父母、埋怨父母,甚至责难父母,只有“父慈子孝”,才能处理好父子关系。怎样处理好兄弟关系呢?“人之兄弟,一体而生,名为骨肉,骨肉之失欢,多起于至微,而终至忿盭不可解者,始由争财,继则争气,互执不平,莫肯相下。兄负其气曰:此弟不才,犯我多矣!弟气未复,则曰:彼以长故凌我,我何以堪之,甚至簿讼公庭,尺帛升产,互为讦发。彼主文卖律之辈,视贿轻重以为曲直,则骨肉相残,适以厌猾壬之谿,而贻之戚耳。令兄弟之间,有一人肯先下气,安于各得,无相猜尤,则友爱复如初矣,何有阋墙之怨哉!”㊲这就是说,兄弟之间情同骨肉,要互相爱护,不要因小事而伤和气,甚至对簿公堂。兄弟切忌“争财”、“赌气”,彼此姿态都要高,遇事多为对方考虑,只有“兄贤弟恭”,才能处理好兄弟关系。怎样处理好夫妻关系呢?“夫不得始宠终异,以绝受制之端;妇亦无至怙宠横恣,以长内陵之渐。夫妇静好,此唱彼和,相与黾勉治生,亦兴家之一助也。”㊳这就是说,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始终如一,不论贫穷、疾病,都要相互扶持,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家庭稳定。只有“相敬如宾”才能处理好夫妻关系。怎样处理好宗族内部的关系和邻里关系呢?作为族人之长者,处事要公道,“至于理之曲直,事之是非,须从公剖析,决不可分别房户,曲庇庶隐,因而党众抑弱,以妨和气。”㊴至于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和睦相处,不要拨弄是非,听信传言。“凡人之言,不能无过;况背后之言,尤易失实。”“惟高明之士,勿听传言。”㊵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邻里关系。

至于交友,十世祖黄天盖制定的《家范十四条》也多所言及,“夫内而居家,外而居官,不可一日无友。友非群聚嬉荡之谓也。闻见博洽,可以扩吾之聪明;正直箴规,可以镜吾之得失;道义孚契,可以济我之缓急。反是者,宁无交焉。其下者,阴险之士,以功名而妒忌;骄傲之士,以礼貌而喜怒;势利之士,以盛衰而冷暖,始以为友而终以为仇者有之。又其盛者,淫纵之徒,以邪僻而诱我;凶恶之辈,以罪逆而染我;至于灭身破产,乡里其姗,而交非之,其流祸不可言矣。故不可无交,不可妄交也。惟量己度人得之。”㊶这就是说,每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不可避免地需要交友,如果交上好朋友可以催人奋进,有利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如果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往往容易使人误入歧途,乃至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因此,交友不可不交,也不可妄交,但要慎交。

黄氏先祖在遗训中谆谆告诫子孙要诚实劳动、耕读传家、勤俭治家、与人为善。十四世祖黄南亭所订《家训四则》告诫子孙:“凡人当有余之日,常存不足之心;及不足之时,又能留有余之地,方是丈夫。吾子若孙,此等境界,务必常存胸臆,冠婚丧祭,宁俭毋奢,事事预为之备,庶饥荒不能杀,而礼仪可常守矣!”“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信然欤!”“凡人立身行己及读书为文,俱不可无名师益友。今余僻处东皋,四顾皆耕氓野臾,鲜有学士大夫,正人儒士,往来讲贯,其何所裨益,计唯有读古人书,善则法之;恶则惩之。一事之得,如己善焉,从之唯恐或后;一事之失,如己恶焉,去之唯恐不逮,其用意用笔,以及字句之间,尤当细绎其旨,能如是识见自是超迈,与名师益友,互相琢磨者何异?若不亲正人,又远书史,终日群居,言不及义,不至流为下愚,为祖父玷者几希矣!”㊷十四世祖黄上珍著《渊亭日录》告诫子孙要诚实劳动,将智慧和才能用在正道上,不要搞歪门邪道。“用其才于学问道义则为己顺而祥,为人爱而公,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用其才于权谋术数,则失其心,丧其身,害于国,凶于家,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做人要有正义感,不要随波逐流,要容得下人,“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士君子,当变俗,勿为俗所变。”不要追求一夜成名,也不要追求一夜暴富,“暴富者多奇穷,不知生理之难也;功高者多奇祸,不知盛衰之危也。故易曰:节以制度,劳谦君子有终吉。”㊸十三世祖黄元吉告诫子孙不仅个人要与人为善,而且作为整个家庭也要为善、向善、积善。他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㊹上述几则遗训就是勉励黄氏子孙要诚实劳动,依靠勤劳致富;要居安思危,勤俭治家,要开源节流,不要奢侈浪费,要与人为善,择善而从,从善如流。

黄氏先祖奉行的恭恕之道、与人为善的美德对黄兴影响甚深。黄兴一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仅将家庭关系处理得和和美美;而且同革命党人相处十分融洽,好评如潮。孙中山认为,黄兴“禀赋素厚”。㊺胡汉民特别赞赏黄兴待人、处世和接物的态度,他说:黄兴“雄健不可一世,而处世接物,则虚衷缜密,转为流辈所弗逮。先生使人,事无大小,辄曰‘慢慢细细’,余耳熟是语,以为即先生生平治己之格言。”㊻明德中学校长胡元倓盛赞黄兴“宽厚有大度”。4⑦章士钊认为,黄兴最突出的品格特征是“无争”二字,只要不是大是大非问题,他一般不与人争论。他说:“吾恃以论交之唯一武器,在‘无争’二字,然持此以御克强,则顿生凭依,”因为“彼之无争,尤先于我,大于我,且彼无争之外,尤一切任劳任怨而不辞,而我无有也。”“我敢论定,天下最易交之友,莫如黄克强。”㊽谭人凤曾谈及他之所以加入同盟会是受到黄兴人格魅力的影响,他在自撰《石叟牌词》中说:“克强于交际间,有一种休休之容、蔼蔼之色,能令人一见倾心,余之加入同盟会亦缘此点,是其平生最长之处也。”㊾谭人凤的评价颇具代表性。

毋庸讳言,黄兴一生虽然打过胜仗,但由于受主客观种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在战役上也难免有失误之处,自然也打过败仗。“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黄兴从不忌讳自己打过败仗,他承认:“兴虽着奔走微劳,而战事实多败北。”㊿黄花岗起义失败,他引咎自责,在致冯自由信中说:“弟实才德薄弱”,“负国负友,虽万死无以蔽其辜。”每当他回首往事,总觉得自己“实无功可纪”,想起那些在历次战役中牺牲的患难战友,他常常彻夜难眠,总觉得这是他“平生至痛之事”。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许多革命党人一致推举他组阁;但他仍等待孙中山回国,荐孙中山自代。众推举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和大本营总监。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待人、处世、行事仍十分低调。1912年10月31日,黄兴返回故里省亲,抵长沙后受到湖南各界群众数万人欢迎,为纪念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建树和功勋,拟改德润门(或称小西门)为黄兴门、坡子街为黄兴街;黄兴切切以为不可,且曰:“吾奔走革命系为万民谋幸福,非为个人名誉计;今若此转授外人以口实矣!且此次革命告成,乃黄陂(指黎元洪—引者)首发其难,论功当以黎公为最,何鄂省公民不闻有易汉阳门而为元洪门乎?此举吾不敢赞成也。”临别时,黄兴再三向有关方面声明,力请取消此举,可见其谦恭之诚。

经铿黄氏遗训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强调做人要首重道德、忠于家国、开拓进取、务实苦干、谦虚待人。这对于黄兴雄健豪迈、刚毅恢宏、笃实无我、忠诚担当、宽厚谦逊的品格特质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应当承认,黄兴品格特质的形成原因固然与深刻的民族危机刺激、湖湘文化的薰陶以及他本人参加革命斗争实践有关;但与经铿黄氏遗训包括家训、家规、家范、教子经等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经铿黄氏各代良好的家风使黄兴及其后裔受益无穷。明乎此,这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体国民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素质、建设和谐社会不无教益。

注释:

①黄氏后裔黄其盛原藏有一部《家谱》,已于1988年4月捐赠给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收藏,我们阅读的《家谱》系由经铿黄氏家族第二十代裔孙黄厚德保存并捐赠给黄兴故居纪念馆。此两部《家谱》为同一谱谍。承蒙黄兴纪念馆胡群义馆长借给作者阅读,谨志谢忱。

②关于黄兴世系研究的论文详见王兴科撰《经铿黄氏家谱与黄兴家世》《黄兴家世考略》,载王兴科著《走过红楼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4-124页。

③张煦:《叙》,《家谱》卷一叙,第3-7页。

④⑤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3页。

⑥刘佑平著:《中华姓氏通史·黄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⑦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81页。

⑧孙中山:《革命缘起》,《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页。

⑨王大任:《效法克强先生忠勇负责忘身忘家精神》,《黄兴传记资料》(六),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128页。

⑩章士钊:《论黄留守》,章含之等主编:《章士钊全集》(2),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第355页。

⑪⑫⑬⑭⑲⑳㉑㉗㉘㉙㉟㊱㊲㊳㊴㊵㊶㊷㊸㊹《家谱》,《训典志》,卷二十八,第1页,第1页,第16页,第19页,第6-7页,第1页,第14页,第2页,第14页,第19页,第6-8页,第2页,第2-3页,第3页,第4页,第3-4页,第3-4页,第17-18页,第17页,第14页。

⑮黄兴:《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插话》(1906年12月2日),刘泱泱编:《黄兴集》(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⑯黄兴:《在北京国民党本部欢迎大会上的演讲》(1912年9月15日),刘泱泱编:《黄兴集》(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3-494页。

⑰黄兴:《复彭丕昕书》(1916年1月4日),刘泱泱编:《黄兴集》(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91页。

⑱黄兴:《复袁祖成书》(1912年3月上旬),刘泱泱编:《黄兴集》(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㉒黄兴:《为黄一欧题字》(1912年秋),刘泱泱编:《黄兴集》(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40页。

㉓《笃实书斋》方印现存黄兴长孙黄伟民处。承蒙黄伟民厚爱,赠作者《黄兴墨迹诗文选集》一册,并加盖《笃实书斋》方印。

㉔黄兴《题字》,《刘泱泱编:《黄兴集》(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3页。

㉕黄兴《赠女儿联》,刘泱泱编:《黄兴集》(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8页。

㉖刘佑平:《中华姓氏通史·黄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11页。

㉚㉛陈维纶:《黄克强先生传记》,台北:台湾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3年,第19页。

㉜张知本:《黄克强先生二三事》,《黄兴传记资料》(二),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329页。

㉝黄兴:《示黄一欧书》,刘泱泱编:《黄兴集》(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㉞黄兴:《为吴池题词》,刘泱泱编:《黄兴集》(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3页。

㊺罗家伦主编:《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第395页。

㊻胡汉民:《跋克强先生辛亥前一年庚戌四月写给中山的一封信》,转引自左舜生著《黄兴评传》(一),《黄克强传记资料》(四),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6页。

4⑦黄少谷:《黄克强先生的风范》,《黄克强传记资料》(七),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5页。

㊽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章含之等主编:《章士钊全集》(8),北京:文汇出版社,2000年,第321页。

㊾谭人凤原撰、饶怀民笺注:《石叟牌词》,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㊿黄兴:《自述革命历史》,刘泱泱编:《黄兴集》(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6页。

(责任编校:文晶)

The Influence of Jingkeng Huang’s Teachings on Huang Xing Character Formation

RAO Huaimin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Huang Xing and Sun Zhongshan are famous lesders,known as“sun huang”.However,there are fewer researches on Huangxing,not to mention the formation of his character.This paper,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Jingke Huang’s family,analy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Huangxing’s character,and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moral,loyal to the country,enterprising,hardworking and humble,which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Huang’s character:vigorous,heroic,resolute,honest,selfishless,loyal,responsible,lenient,and modest.

Huang Xing;Jingkeng Huang’s teachings;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饶怀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

猜你喜欢

黄氏黄兴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游黄兴公园
黄兴:具有真知远识的政治家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黄兴:为“亲人”奔跑的“小幺妹”
狐生子
黄氏家风警世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