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特质和构成要素

2016-03-16杨荣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信力农村基层信任

杨荣华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特质和构成要素

杨荣华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信任是公信力的核心,公共性是公信力对象和领域的特征,力度体现公信力的向度和度量特征。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体系,外部环境,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表达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四个构成要素。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特质;构成要素

党的公信力是党树立政治权威、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同时强调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指出,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真正落实党中央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战略精神、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前提。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

1.执政党公信力研究的三种视角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执政党公信力的内涵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对执政党公信力的界定不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了信用、信任和合法性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①从信用视角研究执政党的公信力问题的学者倾向于把政党的信用或诚信作为执政党公信力的基础概念,认为执政党的信用问题在政治领域就是公信力问题。执政党的公信力就是其在执政实践中体现出的作出恰当承诺并兑现承诺的能力。因此秉承这一理论的学者往往把政党信用作为研究执政党公信力的主要内容。从执政党合法性的视角研究执政党公信力的学者则倾向于把执政党公信力等同于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认为“执政党的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其因信任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拥护和支持”,②是公众对政党因信任而产生的认可程度、满意程度、信赖程度和期望值。③虽然这一视角的观点认为执政党公信力与信任有关,但其仅把执政党公信力的本质内涵理解为民众的认可、支持和拥护等行为或事实。从信任的视角研究执政党公信力的学者更倾向于把政治信任作为执政党公信力的内核,认为党的公信力是执政党享有的公众信任度,是党获得人民群众自觉认同、自愿服从、衷心拥护的能力,是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行为为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及其信任度和满意度的反映。④

2.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

综观以上学者们采用的三种视角的执政党公信力内涵分析,信用视角强调了执政党的信用或能力,是执政党公信力形成的前提。合法性视角强调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执政党公信力产生的结果。而信任视角则强调公众对执政党的信任,信任是一个互动关系,因此可以视为执政党公信力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要深刻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就需要全面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形成的前提、过程和结果。也即是说既要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用状况,也要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公众的信任关系的互动过程,同时也要考察公众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程度的结果。祖克尔认为,从发生学的角度信任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基于交往经验的信任。这种信任来自于交往、交换和交易经验的积累。二是基于行动者具有社会、文化特性的信任,它根源于遵从社会、文化规范的义务和合作规则。三是基于制度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非个人的规则、社会规范和制度基础上。⑤参照祖克尔的观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一般也产生于已往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接触经验,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信用和能力的信心,以及法规制度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行为表现的规范等三个方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可以界定为公众基于经验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信用的判断并产生期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互动,形成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态度、评价、信念等政治心理表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首先体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用或诚信的程度,以及公众基于以往的经验而对其产生的期待或预期;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体现为一种互动过程,公众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其中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互动双方相互作用和影响;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体现为公众基于互动产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信任的程度。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特质

1.信任是公信力的核心

公信力总是由特定主体的诚信表现和有关对象对特定主体的信任回报两方构成。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特定主体对其责任承诺的履行程度,以及有关对象对特定主体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之上。信用是信任的基础。经济学家注重信用的资本效应和财产属性,认为信用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凭证和根本。吴敬琏认为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受信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偿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它是使后者无须付现就可以获得商品、服务或资金的能力。⑥而在法律意义上信用则一般指债务人对承诺的义务予以全面适当履行的行为。王利明认为:“信用是在社会上对与其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⑦张俊浩认为:“信用是指一般人对于当事人自我经济评价的信赖性,亦称信誉。”⑧江平也认为:“信用是指对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履行义务的能力,尤其是偿债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它和风险成反比。”⑨而政治家们则强调信用与道德、品质等的关联,将信用与修身密切结合。卢曼基于社会学视角把信用分为人际信用和制度信用,其中人际信用以人与人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为基础,而制度信用则是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管束制约为基础。塞科则把信用分为契约型信用、能力型信用和善意型信用。其中契约型信用是一种依赖于契约的信用,能力型信用指一方具有按照对方要求和预期完成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信用,善意型信用指交易一方出于善意而对他人授予的信用。麦卡利斯特(McAllister)把信用分为两类:认知型信用和情感型信用,其中认知型信用依赖于对他人的充分了解和证据的掌握。情感型信用则建立在人们之间的感情纽带之中。但是,不管哪一种类型的信用,信用的核心都是信任,反映的是交往双方的信任关系,与判断评价的主体有关,更强调相对性。信用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的内容是一种社会评价。⑩因此,一般来讲,信用是赢得信任的一个必要条件,有公信力的组织必须具备较高的信用水平,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按照戴维·J.弗里切的解释,信任是由可预见性、可依靠性和信赖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可预见性指人们可以预料到将来发生的各种情况,避免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可依靠性是提供保证,确定可以相信一个人,他(她)将按所期望的去做;信赖是相信一个人会一直是可预见和可依靠的。⑪信任包括主动信任和赢得信任。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一直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在中国也早就有“信”是五伦之一的说法,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是心理学界,通常将信任看作个人心理特质,认为“所谓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预期这件事会发生,并且根据这一预期做出相应行动”⑫。社会学则认为信任是一种以对他能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期待或期望为取向的社会行为,⑬强调信任的社会性、可理解性、合规范性、简化性、风险性等,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风险性的关系之中。经济学中则倾向于认为信任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信任可以降低交易中的成本。可以看出,心理学只关注信任的认知内容或行为表现而不考虑社会环境因素,而社会学更加强调信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经济学则注重强调信任的理性基础与制度基础。⑭

2.公共性是公信力对象和领域的特征

公信力是针对某些特定对象的信任问题,而这里所说的某些特定对象通常称为公众。通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公众与“群众”、“人民”、“人民大众”、“人民群众”等相互代替或混用。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指与特定的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并对其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它是公共关系的客体。⑮在社会生活中,公众在处理其普遍利益问题时是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的,这种行动可以自由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保障群体自身的社会权益。同时公信力所涉及的领域也具有公共性。哈贝马斯认为这种公共领域所确立的公共性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发挥着一种批判建设功能,他还从“市民”型公共性中抽象出“一般公开”的原理。他认为真正的公共性只有在依据批判理性进行“对话”过程中形成的“生活世界”里才能实现不排除任何成员的社会整合机制,原因是“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而是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opinion publique)时,公共性才能实现”。⑯

罗尔斯认为秩序良好的社会应当符合公共性,他把公共性分为三个层次,即:首先,公民对正义原则互相承认,并且通过一定结构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这些正义原则;其次,公民对与制度有关的一般事实相互承认,也就是彼此通常拥有的常识性知识和信仰的普遍性;最后,公民对作为公平的正义基于自身而得到完全的证明的相互承认,也就是公民通过自己的社会生活确立起政治观念之间再次达成“重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⑰公共性首先是用于描述社会公共行为者或部门社会活动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一种重要分析工具。社会公共行为者或部门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众的意志,从保证公众的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来开展活动。在道德层面上,公共性应是公共行为主体的职业态度、观念和信仰,要求以此信念竭诚为公众服务,防止部门和个人偏私的利益驱动。在行为过程层面,要求公共行为主体要使公众能够通过民主程序充分表达与整合其利益,依靠一定的规则序列决策和执行其公共行为。其二,公共性是一种现代公共精神。这种现代公共精神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公共行为主体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即公共行为主体的活动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的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公共行为主体的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行为过程应平等、公正、透明。其三,公共性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基础。公共性强调公共行为主体活动的公益性和为公众服务的出发点。明确了公共权力是公民所授予的,公共行为主体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也不是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的代表,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其行使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并承担违背公众意志的责任。其四,公共性是一种公平与正义。公共性强调所有公民都具有平等的政治和社会机会,主张响应公众的需求,鼓励公众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强调公共行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代表公众利益为公众提供有效率和公平的服务。⑱

3.力度体现公信力的向度和度量特征

公信力存在于公共行为主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当中,公众的意见和行动对公共行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反过来,公共行为主体所制定的政策和所采取的行动,对公众也具有影响和制约力。也即是说,公众与公共行为主体的关系是双向的,公共行为主体通过互动在公众获得认同与信任,公众也从公共行为主体那里获益,公共行为主体与公众的需求得到相互满足,正是以此为基础才形成了公共行为主体与公众的公共关系活动。⑲如此社会公共关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社会公共生活得以延续发展。有学者指出,公信力中的“力”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作用力,即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信赖、信服的力度;二是公共机构对公众表现出来的反作用力,即公共机构对公众表现出来的履行社会契约信用、信守能力。⑳江作苏等基于此分析曾将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众和公共机构面对时空不确定、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开、公平、客观、正义、效率、人道、责任的相互作用力——信任力和责任力。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信力存在于互动关系当中,互动双方的作用力是双向的,但是公信力却是单向的,指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力度。

公信力的测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公信力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学术界对于其内涵与外延难以形成统一的界定,同时测度的技术指标难以确定。尽管有许多人认为信任是不可测量的,但还是一些学者仍然对测量信任充满信心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测量的方法。他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信任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度量。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信任测度方法主要有:以莱克和基弗为代表的统计计量方法、罗伯特·帕特兰姆的比较研究、信任测量的数学方程、百分比差别指数、卡明斯和布罗米雷的信任量表等。㉒莱克和基弗等采用了“世界价值调查”㉓中的信任与市民规范指数,以检验信任资本对经济增长两种不同的效应假设,即“奥尔森效应”和“帕特兰姆效应”。㉔帕特兰姆利用群体成员资料,通过考察参与投票人数、报纸的读者人数以及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度等对意大利南北方进行比较研究。㉕国内学者徐忠爱在分析流动性与信任的相关性时提出了对公共信任的决定方程,他用家庭对县和乡政府、司法立法机构和教育机构3种社会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信任度来度量家庭的公共信任,度量值1至3分别为完全不信任、有所信任、完全信任。美国学者沃伦·米勒等设计了5个问题并分别计算其“百分比差别指数”(PDI)来测量信任度,具体来说PDI是不大信任政府的人数减去很信任政府的人数之差。卡明斯和布罗米雷在情感、认知和意图行为三个影响信任的因素基础上设计了信任量表。㉖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界定内含了其构成要素应包括谁信任、信任什么、处于什么环境、什么样信任状况,也即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对象、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外部环境、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表达。

1.主体是公众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信任的程度,是一种体现为政治信念、态度、情感和期待的心理现象,其主体应能够进行心理活动,具有思维和反思现实政治关系的能力。就此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中施信者应该就是公众。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即社会组织是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是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主体问题。有学者在研究政府信任中指出,政治信任关系是指公众包括社会机构对政府及其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各构成因素、环节及界限的合理预期。其中把社会机构等社会组织也作为政治信任的主体。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无认知的意义上,组织不是具有心理或思维的品格,没有能力反思现实政治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社会组织不具有施信者的品质而不能认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主体。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也与一般社会组织一样,不具有政治信任主体的普遍特质,无法对公众形成心理取向并作出信任与否的判断。玛格丽特·莱维清楚地指出,“只有人才能信任或者去信任,但值得信任可以归属为个体,或者制度”。㉘在现代政治关系中政治行动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是公共权力的掌控和运行者,是公众政治信任的指向之一。然而在政治互动当中,他们又具有政治思维和认知能力,能够形成对公众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与信念。因此政治信任关系被认为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可以被认为是政治信任中的主体。然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是公众在这种特殊的政治信任关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体系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或期待,其指向不再是双向而是单向的信任关系。基于此,我们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主体是公众。

2.对象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体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作为一种政治信任是公众的心理活动,它有着具体的指向也即对象。有学者指出政治信任的对象就是政治体系。㉙但从本质看,政治信任对象应确定为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这是因为,政治的核心就是公共权力,政治体系在本质上是以公共权力为轴心而建构起来的包括组织、价值、制度和过程的互动结构。㉚卢曼指出,政治和行政组织倾向于使简化过程集中化,这相当于一种作出有约束力决定的能力,国家政治官面对不同政见和利益表达形成决策,这些决策不是自在地被理解的,而是其合法性甚至借助暴力,因此其中权力是交往的媒介。㉛可以看出卢曼认为政治生活中信任的对象就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在组织结构、制度形式、公共政策、价值理念等不同层面展开,并运行于现实政治生活中构成了完整的政治体系。公共权力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实现预期目标、创造公共秩序、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它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性,服从和受制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表现为阶级统治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㉜这也是指出了公共权力的阶级性和公共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人民主权成为政治生活的价值准则,政治权力的公共性以全新的价值、制度和组织形式展现出来,成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让渡与集约,得到了普遍性认可。在个体层面,公共权力不仅可以分配社会个体以利益,规定社会个体以权利,而且当个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还可得到公权力的保护;在社会层面,公共权力不仅可以创造社会财富、供给公共物品,为个体欲求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可以管理公共事务、建构公共秩序、协调公共利益,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要。㉝公共权力的工具性决定了公共权力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维护公共利益,也可能阻挠公共利益危害公众。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公共权力被异化,公众的权利就难以保障,公众对基层党组织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对象应是包括价值理念、公共政策、组织结构、组织绩效等在内的基层党组织执政体系。

3.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人们心理活动进而推动人们行动的重要力量。组织行为学将个人所处环境归结为个体行为发生的重要因子,认为政治心理发生的一般程式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一定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政治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成为“理想的意图”,并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可以说,外在环境是政治心理生成的一个关键性结构。同理,作为政治心理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政治信任发生与发展遵循着政治心理的普遍性规律,制约于环境因素。如前所论,政治信任的基础是民众与政治体系直接或间接互动中指向政治体系的需求和预期,这些需求和预期通常都根源于现实环境中,是主体之外其他环境的产物。换言之,政治信任同样具有发生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即环境场。㉞这种环境场,可以界说为使人们形成自己态度和判断的时空环境,是一个由多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系,包括人的全方位的社会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政治生活,如前所述人所处的政治制度场,所属的国家、民族、团体、党派以及宗教派别等,当然也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因素。㉟

外部环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形成的条件、空间和理由,也是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发生、发展与消解、修复的基础。公众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公共权力的重要指向就是满足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保障人们的现实需求。人们把现实利益的满足寄托于党的执政行动,从而把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经济环境成为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重要环境变量。公众具有物质利益需求,同时也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氛围当中,具有精神价值需求。心理活动无法摆脱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会受到文化场的左右。公众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它由前人的理性思维成果如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科学思想和经济思想等精神产品交织而成,并以历史传统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自觉不自觉地支配公众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力量。㊱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和信任,会与思想文化场中的影响要素关联起来,或把文化环境中的一些认知移植至政治生活。如此,文化环境就成为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重要因素。社会体系的运行与政治体系密切相关,一个不良运行的社会体系也不可能支撑一个运转协调的政治体系。公众更多地生活在社会领域,对社会运行状况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公众对政治体系的相信和支持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领域相关联,往往通过推论把对政治体系的评价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基于以上分析,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外部环境归纳为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其中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财富分配和经济生活的变迁,具体可分为个体收入水平,财政收入支持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二次分配,贫富差距体现的公平分配,不同群体的社会距离感,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模式变迁等方面。文化环境表现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堕距”(culture lag)、文化流动与变迁等方面。社会环境具体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整合、社会资本等要素。

4.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表达

在政治体系当中,公众总是要通过一定政治信任的表达结构来对政治体系表达其信任或不满,从而体现出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程度。政治信任作为一种政治心理,通常体现为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念、态度、情感或期待。㊲信任心理本身并不等同于行动,它是一种隐性表达,是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一种内心期待。公众的政治信任以心理表达为基础,还会以显性的话语与行动两种方式表达出来。话语是心理的一种外显形式,以语言或文字形式表露出来。从话语的载体来分,政治话语可以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种形式。其中无机形式指民众随机向政治体系表达支持和不满的话语形式,是一种即生即灭,传播时间通常不会太长的表达方式;而有机形式常常传播时间长,并大多以文字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㊳当今社会,公众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它代表着民心与民意,是社会成员政治信任或不信任的表达通道。应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报纸、电视、期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是信息加工和传输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和广大民众参与能力的提高,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民众表达自己要求和呼声,对政治决策、政府及其成员形象等进行评价的重要平台。政治行动是政治心理显性化的另一种形式。政治行动从规范性角度看,既有制度框架内的参与会议等活动、投票形式,也有非制度化的冲突等形式;既有上访、请愿、静坐、示威、自残进行要挟等温和方式,也有打砸等暴力形式。从组织化水平看,既有个体行动方式,也有群体行动方式甚至专业化、集团化形式。

在当前农村社会中,公众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背景,通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互动,会形成相应的政治信任心理,并可能进一步以话语和行动的形式表达。公众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互动关系得到顺利维持和发展,就会形成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情感、信任态度或好的评价;相反,公众的预期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受到质疑,公众就会产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不信任态度或不好的评价。在公众基于一定的政治心理,进一步会以如政治谣言、政治牢骚、政治口号、政治笑话、顺口溜、小道消息等无机形式话语,或者如政治博客、政治日记、政治歌谣、政治学术、政治舆论等有机形式话语,形成政治信任表达的话语表达。抑或通过一定的行动表达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程度,如参与会议、投票等政治活动的配合程度、反对或赞同等,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或工作人员直接冲突、上访、请愿、打砸等。基于以上分析,将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表达归纳为心理表达、话语表达和行动表达,信任表达反映了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程度。

注释:

①④吴家庆:《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页,第3页。

②曹向阳:《公信力——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基础体现》,《南方论刊》2006年第1期。

③仇文利、吴志娟、王宏:《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公信力的提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⑤⑩⑭雷跃捷、刘学义、段鹏等:《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2页,第6页,第11页。

⑥马清锐、杜治洲:《发挥信用对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⑦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9页。

⑧张俊浩:《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

⑨江平、程合红:《论信用——从罗马法到现代社会》,《东吴法学》2000年第11期。

⑪范南:《信用理论、制度与实践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7页。

⑫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⑬董才生:《信任本质与类型的社会学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⑮⑲蔡炜、姚小远:《公共关系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7页,第79页。

⑯(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52页。

⑰⑱尹晓敏:《走向开放的象牙塔:“公共性”视野下高等学校信息公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页,第6-8页。

⑳㉑江作苏、梁锋、王雪莲等:《媒介公信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3页,第16页。

㉒㉖牟永福:《基层政府信任的逻辑与建构:基于华北地区于镇的个案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第137页,第137-140页。

㉓“世界价值调查”从1981年开始编纂,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cl Inglehart)提供指导,目前已连续收集了27年、来自97个国家的350 000名被调查对象的数据。它通过定性衡量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旨在从另一个方面衡量“主观的幸福或富裕状态”(subjective well-being),它仅采用两个从不改变的基本问题:“您如何评估您的幸福状况?”和“您对目前的生活满意程度如何?”

㉔Knack,Stcphcn,and Philip Kccfcr:“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Across Country Investigation”,QuarLerly Journal o,Economics.Vol.112,1997,pp.1251-1288.

㉕Putnam,R.:“Making Democracy Work:Ci7;ic Tradilion.v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㉗白春阳:《社会信任的基本形式解析》,《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㉘Margaret Levi:“A State of Trust”,in Trust and Governance,edited by Valerie Braithwaite and Margaret Levi,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8,pp.80.

㉙(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3页。

㉚㉝㉟㊱㊲㊳上官酒瑞:《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页,第45页,第92页,第95页,第50页,第51页。

㉛(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㉜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3页。

㉞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44页。

(责任编校:文一)

Traits and Component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YANG Ronghu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areasin the new era.The credibility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Trust is the core feature of credibility;Publicit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redibility target and the areas;The intensity reflect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dimension and measure characteristics.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credibility consists of four elements:The main body is the public;The target is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the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trust expression of the public.
Key words: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credibility;trait;components

杨荣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民政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81)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层政府公信力与实现百姓梦研究”(13YBB008)

猜你喜欢

公信力农村基层信任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信任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