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术视野
2016-03-16刘建军
刘建军
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术视野
刘建军
文化软实力研究在我国兴起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了更有效、更可持续地开展文化软实力研究,有必要对这种研究的社会性质、学术类型、研究规范、学术纵深、学科依托等方面进行反思。大体上说,文化软实力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现况研究和对策研究三个基本方面,特别是后两个方面构成智库型研究,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点所在。这种智库型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积累和学科建构,而在于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应用对策研究,是围绕现实课题而开展的多学科的协同攻关。文化软实力研究在我国主要归属于四个基本学科领域,即国际关系学视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视阈、文化学视阈、思想政治教育学视阈,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依托学科。而随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着眼于这种研究的未来,那么就可以考虑谋划和构建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独立学科。
文化软实力研究 研究类型 学术纵深 学科依托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以来,文化软实力研究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显学。它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也有了一批专兼职的研究队伍。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智库研究和智库建设,文化软实力研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和发展空间。可以预料,文化软实力研究将伴随中国的崛起而成为中国学界长期的研究热点。为了使这种研究走上更加自觉的学术道路,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果,也为了使社会公众和学界对这种研究更加了解,我们需要通过反思来明确和确认这种研究的学术视野。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和解答的主要问题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究竟是怎样一种研究呢?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类型、学科领域、研究目标、学术纵深等等是什么呢?本文拟就此做初步考察和探讨。
一、“文化软实力”语义解读
任何一种研究总是从遇到或确立研究对象开始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当然也是如此。那么,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很显然,就是“文化软实力”。学者们正是面对和围绕着“文化软实力”而开展自己的研究的。“文化软实力”在这里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它反映了研究的对象并规定着研究的性质。那么,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它的来源和内容是什么?
众所周知,“文化软实力”一词起源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1990年,他分别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论文中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并认为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更加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软实力”中包含了文化,但这里并没有形成“文化软实力”一词。显然,将“文化”与“软实力”整合在一起形成“文化软实力”一词是一个新概念,而且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式的新概念。“软实力”概念及其相关思想传入中国后引起巨大反响,并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和使用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完成了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转变,并开启了中国学者成规模的“文化软实力”研究。
那么“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和内容是指什么呢?特别是“软实力”的主体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情况有点复杂,因为这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主体。一方面,“软实力”的主体是“文化”,正是文化本身及其力量构成了“软实力”的内容;另一方面,“软实力”的主体又是“国家”,因为这里所说的“软实力”不是别的什么软实力,而是一定国家的软实力。“国家”是实力、硬实力、软实力这些概念的主体和承载者。在公认的语境中,人们所谈的“实力”问题,不是指某个人的“实力”,或某社会群体的“实力”,而是“国家”的实力。“软实力”也是指国家的软实力。可见,“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字面上,但它确是最无争议的主体。而且,事实上,在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正式的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而通行的“文化软实力”一词不过是一个简称罢了。
这样,就存在着两个主体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作为主体,应该从属于国家主体。因为这里所讲的文化,指的是某个国家的文化,或某个国家内的文化,而不是在人类意义上讲的大文化。正因为这种文化是作为一国范围内的文化,因而它的力量才成为国家力量的一部分,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特定国家已定的情况下,在这个国家的范围之内,对国家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文化主体在这里成为核心。将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大体可以说:以“文化软实力”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去研究文化。
二、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基本类型
“文化软实力”研究究竟是怎样一种研究呢?大家很容易看到,它是一种智库型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应用对策的研究,特别是为国家提供对策建议的研究。这样一种观察和判断大致上是正确的。但是,“文化软实力”研究是否仅仅是一种智库型的研究呢?作为智库研究,它又是否仅仅是一种应用对策研究呢?为此,我们需要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范围加以分析和确定。
大体来说,“文化软实力”研究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的领域或类型:
一是理论研究。它回答的是“文化何以和怎样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问题,以及解答这种研究的性质和可能性问题。它研究的是文化与国家的关系,研究文化在国家实力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文化究竟是什么?它是超国界的还是不超国界的?它在什么条件下是超国界的,什么条件下又是不超国界的呢?当文化处于一国之内时,它能够成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吗?它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渠道而成为这种软实力的呢?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转化过程?当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时,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人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和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些问题是以往我们注意不够也缺少研究的。以往人们对文化功能和作用的研究,主要限于一定社会之内,体现于对社会成员的教化作用即“以文化人”的作用,而对于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构成成分注意不多。而文化软实力研究则突出强调了文化在这方面的特有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并使文化成为研究的中心对象。
二是现状研究,致力于回答世界各国的文化软实力状况是怎样的等问题。这种现状研究,既包括国别研究,也包括比较研究;既包括当前现况的研究,也包括对历史上某个时期一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状况的研究。在国别研究中,需要对某一个特定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状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衡量。为此,就要开展多方面的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用实际数据来说话。摸清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底,是客观研究的基础。而这种研究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研究,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强弱,是从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强弱。而强弱恰恰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最直接明确的评价和判断。因此,必须把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状况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确定某个国家在世界各国的软实力格局中的地位。作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者,当然应首先和主要研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状况,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状况进行调研并归总,以客观地研究和估量我国文化软实力所达到的水平和程度,并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
三是对策研究,致力于解决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国家关系中运用和发挥好自己的软实力问题。这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因为这种研究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积累和学科构建,而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于向国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不论研究者属于国家设立的研究机构从而直接为国家服务,还是属于民间性质的研究机构从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其研究的指向都在于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如何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如何在国际上运用和发挥好自己的文化软实力问题。
在这三种研究领域或类型中,第一个方面是不可少的基础,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但相对来说,它并不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主打内容和重点所在。相比之下,后两个方面,特别是二者的结合,才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主流类型。显然,这种现况研究和对策研究的结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库型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服务国家为目的,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原则,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基本要求。其中,战略性研究主要指向顶层设计,前瞻性研究指面向未来的规划,而对策性研究则指向当下的举措。越是高级的智库,其研究的层级越高,就越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这种智库型研究并不是一种学科化的研究,目的不是学科建构和建设,而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现实课题为中心和纽带的跨学科联合攻关,是一种多学科协同研究。
顾沛从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程开设实践中,总结出大学数学文化课程开设的目标:从内容上应以数学思想、精神为中心,从宗旨上应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为中心[3]。蔡文俊提出地方大学应以讲座形式开设数学文化课程。周明儒等认为高校应当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分层次开设数学文化类课程,适宜采用专题系列讲座,通过必修课、必选课、公共选修课或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开设[4]。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库研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方面,即面向公众的宣传性研究。它不是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对策建议,而是向民众提供看待问题的建议,帮助政府向民众做一些宣传工作。当然,它不是用抽象的理论说理去说服民众,而是用智库的思路和成果去向社会做宣传工作。这种的智库成果一般不是内部研究报告,而是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在普通民众中影响很大的报纸,比如《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经常发表一些智库性文章,它对当前发生的国际或国内事件作出解释和说明。其中许多就涉及文化软实力问题。可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类智库研究成果。可以说这种服务于社会宣传和社会解释的智库研究,也是中国智库研究的一个特点。
总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主要是一种智库型研究,主要研究我国以及其他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并提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智库型研究,因为它还包括理论研究这个领域和类型,尽管它并不是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但毕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也是不能完全加以忽略的。
三、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科依托
文化软实力研究虽然主要是一种现实性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但它正像其他的智库型研究一样,需要相应的知识支撑和学科依托。正是这种支撑和依托,为智库性研究提供了学理基础和学术纵深。如果没有学理基础,任何问题的研究都会流于肤浅;如果没有学术纵深,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有持续的后劲和深远的学术空间。文化软实力研究无疑也需要一定的学术纵深,只有这样它的研究才有回旋余地和发展的前景,才可能有高学术含量的研究成果,也才能孕育出和支撑起高端的学术期刊。
考察一下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现状,就可以看到它的学术纵深是不明显的,也不够集中。我们不容易指出它的学术纵深究竟在什么地方。而这正是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的期刊在学术化追求中所遇到的真正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现今的文化软实力方面杂志上的文章类别很不一致,像是多种来源和风格的杂多汇集,而不像是从一个深厚的根基和渊源上生发来的东西。因此,笔者一方面为学界新创刊《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研究》等杂志而高兴,同时也对于这些杂志如何才能保持自身风格的一致并坚持自身学术追求有点隐隐的担心。当然,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研究并不是没有学术纵深,只是它的学术纵深是分散的,是分散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之中的。作为智库研究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它是围绕现实问题而开展的多学科学者的协同研究,它不是只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与多个学科有关,并从多学科那里得到学术支撑和依托。
大体来说,文化软实力研究所依托的学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国际关系学视域。当“软实力”概念首次出现开始流行的时候起,就已显示出这种学科上的特征。很明显,“软实力”是一个国际关系学方面的概念,它是在国际关系学领域中出现和流行的,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也大多是这个领域中的学者。这里所说的“实力”和“软实力”的主体不是指个人或团体,而是指国家。正是在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比较上,才会出现“实力”大小的问题。因此,不论是对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在国际关系基础上进行的全球性问题的研究,都属于这个范围。当然,国际关系也有多个方面,比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以前人们关注的是国际政治,即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后来人们进而注意到国家间的或世界性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国际经济学,而现在特别是通过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以及中国学者普遍使用的“文化软实力”概念,使学者们关注到国家间的文化关系。这将有助于形成国际文化学这样的具体学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视域。“软实力”概念进入中国,引起了研究的热潮。这其中有一个对这个概念和话题进行定位的探索过程。许多学者仍然只将其定位于国际关系学领域中,但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这种研究在中国已经发现迁移,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中来了。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研究已经不再主要依附于国际关系学,而是进入中国主流政治文化领域,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之所以出现这种迁移,是由于这个概念从外国学者的学术术语进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话语中,并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阐述而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话语,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创新亮点,从党的十七大把“文化软实力”写入党的报告,到后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集中阐述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而完成了这种转变。
再次,文化学视域。“软实力”本来是一个功能化概念,指的是国家的某些实体因素所具有的功能。至于究竟是什么实体因素发挥了这种作用,并没有唯一固定的说法。事实上,许多因素,都可以发挥此种功能,比如文化、国家制度、国家形象等。而且,某些硬实力因素如强大的经济、军事与科技,也都不仅能发挥“硬实力”的作用,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软实力”的作用。但是,“文化软实力”一词则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一种空泛的功能,而是实体化了,明确地把实体因素固定在“文化”上。因此,中国的“软实力”研究并不是一种空泛的研究,而是一种具体落实在文化上的研究,因而是一种文化学研究。在这里,“文化”不再是诸多软实力因素之一,而是最根本的软实力。当然,对文化的研究,或文化学研究也是非常广泛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学研究都属于“文化软实力”研究。后者只是文化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或部分,即只有那些从国家实力或综合国力角度对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文化在一国综合国力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才属于“文化软实力”研究。但不论怎样,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等,都是当代中国文化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一部分。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文化软实力”研究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关,至少目前有部分的文化软实力研究者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这种关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是理想信念和意识形态,正是这些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并构成了文化的核心力量。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就是该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对文化的研究很关键是对文化的价值核心的研究,是对文化中所包括的价值观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建设的,特别是研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学者也必然会关心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并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四、文化软实力研究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上这些学科都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科依托,也是这种研究的学术纵深的几个方向。那么,文化软实力研究除了必须依托别的学科之外,它自身能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现实性的课题研究与学科化的学院研究并不完全对立,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当一个现实性课题的研究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当其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足够多时,尤其当其研究需要形成自己的学科平台以此作为研究之助的时候,以现实课题为中心的智库研究就可能会向学科化方向拓展,从而形成某种学科。学科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它把一定的科学领域相对确定下来,把已经形成的知识积累起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系统,同时开展专一性和专业化的研究,并培养本领域研究的未来人才。这将为文化软实力研究提供强大的研究助力。如果我们着眼于长远,特别是着眼于文化软实力研究未来的知识积累和人才培养,就需要考虑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科化问题,考虑把这一研究变成一门独立学科的问题。它的独立性当然是相对的,这门学科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门交叉学科,因为它处在几门所依托学科的交叉点上,需要处理与其他几门相关学科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研究如果要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形成“文化软实力学”,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智库研究为先导。把智库研究的范式建立起来,真正按照智库研究的规范来从事文化软实力研究。虽然学以致用的原则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研究从来并不缺乏,但是现代的智库研究却主要是在西方国家发展成熟起来的。这种研究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官方或民间的智库研究机构,也形成了许多有世界性影响的成果。智库型研究对我们国内大多数学者来说,还是一种相对陌生的研究方式。它的研究的规范和基本要求是什么,还是需要我们去逐步摸索的。现在,我们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现代智库的重大价值,并对我国智库建设做了重大部署,可以说一种智库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这是一件好事。而文化软实力研究本身就是这一大潮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它也必然会像其他方面一样,寻找和遵循智库研究的一般规律。毋庸讳言,我们现在的一些智库成果还是有些不伦不类的,并不是真正的智库研究,这当然与人们对智库及其研究类型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当前最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开展智库研究,逐步提高研究的水平,力争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智库,并形成公认的科研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并不要急于发展自身的学科,但这并不是说着眼于未来的学科化努力是完全多余的。
二是形成长期的智库研究的丰富经验和可靠的规范,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提升。智库的研究成果虽然都是具体的现实性的研究,它的成果不表现为理论上的总结和原理上的提升,但是在每一种成功的智库研究中,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包含着相应的经验和原则。当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可以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特别是从以往的成功研究的案例中找出许多有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本学科中最宝贵的规律。
三是加强基本理论研究。这就是说,在智库研究之外,开辟出理论研究的一条战线和一个领域。仅仅有智库性研究,仅仅有这样的研究成果,是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因此,必须适当超出单纯智库研究的范围,从理论上对本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进行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对其研究对象进行重新申视,对其研究领域进行反思,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等。特别是对于其基本概念作出理论上的界定,并进行理论上的精纯化工作,使之经过锤炼而成为可靠的理论基石。
我国学术界有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这是一个好的传统,对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是有益处的,特别是对于将来形成文化软实力研究本身的学科码头是有帮助的。我相信必定会有一些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来到这个学科,从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但是也要注意,正是由于我们学界有的多是理论研究的传统,而智库型研究的新传统还没有形成或不够强大,因而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把智库研究人为地变成某种理论研究,而失掉了智库研究所特有的优势。如果智库成果都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论述,变成了空洞的抽象议论,那是失败的。
当然,为了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和形成文化软实力自身的学科,还必须形成比较稳定和固定的客观平台,包括一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形成相对固定而不断扩大的研究队伍,在这些学者之间逐渐形成学术共同体,形成该共同体的研究规则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者之间的交流能够顺畅地开展,促进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全面进步。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Cultural Soft Power
LiuJianjun
(School of Marxism,Remin University,Beijing,China)
The ris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nearly ten years,which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has broad prospects.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 more effectively and more sustainably,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its social nature,academic type,research norm,academic depth,subject dependence and other aspects.Generally speaking,the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 mainly includes three basic aspects:theoretical research,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especially the latter two constitute a think tank type research which is the focu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The purpose of this type of research is not to accumulate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but to take practical problems as the center of the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which is a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round the practical issues.The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mainly belongs to four basic subject areas: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ulturolog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are regarded as its own supported subjects.With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future of this research,we can consider designing and building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
Research on Cultural Soft Power;Research Type;Academic Depth;Subject Support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文献与基本问题研究”(10XNI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