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守贫与勇于贺贫——评《叔向贺贫》中的财富观
2016-03-16曾雪阳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00
曾雪阳(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00)
甘于守贫与勇于贺贫——评《叔向贺贫》中的财富观
曾雪阳
(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现代问题接踵而至,有的人习惯性地从西方世界寻找与借鉴走出困境的出路,却守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用或不会用,削足适履、缘木求鱼。有的人或到《易经》里探寻强大的秘诀,或到《庄子》里追溯绝对自由的路径,或到《尚书》里寻觅共和的纲领,或到《资治通鉴》里拼凑民主和人权的旗帜,或到《论语》里寻找宪政的痕迹。殊不知当中国人茫然地到处碰壁时,西方智者却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医治现代病的良方:以义代利、以和易暴、以情补性。早在2 500多年前,晋国的大夫叔向就为官场“公仆”斗富的病态现象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守贫修德”,在流俗中点亮道德明灯。
关键词:守贫;贺贫;修德
现代化为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类的欲望,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欲望的奴隶,在不断满足持续膨胀的欲望的同时将自己搁浅在精神的荒漠,并最终被欲望拽进罪恶的深渊。为什么现代人会在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中迷失人生的方向?我们的幸福人生到底应该追寻什么?怎样才能为自己的健康人生掌好舵?这些问题是21世纪留给全人类的人生考卷。曾几何时,中国人在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西方世界面前很自卑地想要甩脱自己几千年的传统文明的束缚,并且急切地到西方世界里寻找自由翱翔的秘笈。可在几度碰壁之后,他们当中部分人又转而在传统文化中套用西学理念:或到《易经》里探寻强大的秘诀,或到《庄子》里追溯绝对自由的路径,或到《尚书》里寻觅共和的纲领,或到《资治通鉴》里拼凑民主和人权的旗帜,或到《论语》里寻找宪政的痕迹。这样缘木求鱼、削足适履、数典忘祖的探寻只能是南辕北辙,并不能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魅力。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智慧,笔者认为这就是对它的最好传承与弘扬。最近笔者又重读《国语》,其中晋语《叔向贺贫》这篇短文总共181个字,以晋国国卿韩宣子与他的属下兼好友叔向之间的对话展开关于“德”与“财”的探讨,非常形象而又透彻地分析了官员对于“财”与“德”应该坚守的态度,可谓是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一、适度清贫可贺、为富不仁可忧
《叔向贺贫》一开篇就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按照常人的习惯性思维,富与贵是人人向往与致力追寻的人生目标,一旦实现当然可喜可贺;贫与穷是人人殚精竭虑想要突破的藩篱,是伴随着苦难、承载着辛酸与卑微的水深火热的处境。何贺之有呢?可既然叔向在听完韩宣子的“贫穷”倾诉后当着韩宣子的面表示祝贺,说明他并非胡言乱语,而是言出有因。那么叔向到底“为什么贺贫”呢?短文接着围绕这个颇具吸引力的问题层层展开,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贫可贺、富可忧”的结论。
作为人,从圣贤到普通人,都会有欲望。有节制的欲望,是积极进取的动力。如果没有了任何欲望,就会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没有了做事的热情,没有了精力投入,没有了追求方向,那么生活必将陷入停滞,变成一幅呆板的苍白的画卷。但是,欲望一旦失去道德的控制,就会泛滥成灾。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叔向认为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见利忘义,将导致人生价值取向的根本迷失,必将毁身灭族。所以,有德即使清贫也是可喜可贺的幸事,无德尽管又富且贵则危在旦夕。叔向劝诫韩宣子不应忧货之不足,而应忧德之不建。
从韩宣子忧贫的原因“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可以看出[1],韩宣子的贫并非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刚性的物资缺乏。他所忧的“贫”,是相对于他膨胀的欲望来说的。随着他官位的提升,受流俗的影响,他也习惯性地用物质来衡量他所处的地位与他为国家所付出的代价。看到其他同朝同级别的官员日子过得比他显贵、富足,觉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远远不相匹配。作为一国的国卿,却没有可以和豪门望族一起交往的财力与排场,所以心理失衡。看来,韩宣子是中了社会追慕财富的流风之毒,昏了头,辨不清是非,分不清正邪。他的“贫”是相对于贪官污吏不义之财的“贫”,他的“忧”是“斗富”斗出来的“忧”。
韩宣子所忧之“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手上没名表,肩上无名包,腰上缺名皮带,脚上少名皮鞋,出门没豪车,安家无豪宅,宴请少豪饮。这样的“贫”是属于正常状况的“贫”,是干干净净中规中矩的“清”。如果韩宣子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牟取私利,他的为“贫”而忧可能会转为沾沾自喜,他会满足于眼前的滚滚而来的财富,但不义之财背后的罪恶深渊也同时向他张开了吞噬的巨口。在污浊风气的熏染下,韩宣子动摇了,被名利的浮云遮住了双眼,对自己的处境牢骚满腹、怨恨交加。他只看到自己“货之不足”而想不到自己“德之不建”。他位列六卿,首先感悟到的不是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而是与众卿相形之下不够豪奢的经济状况,一种从众与入俗的心理使韩宣子的忧虑正“病入膏肓”。他徘徊在罪恶的门外,正跃跃欲试踏入罪恶的门内。可这一步之间却有可能是生死两重天,毁誉两人生。
可幸的是韩宣子有叔向这样的同事、下属兼诤友。叔向是坚定地站在韩宣子的角度冷静地思考问题,并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叔向出人意料地“贺贫”体现了他正直、善良、大度与远见卓识。他不迷财,所以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韩宣子不该为“财货不足而忧”;他不迷权,能坚持正义,敢于直谏,劝韩宣子修德;他心怀天下,力挽狂澜,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他还独具慧眼,知道韩宣子能独当重任、复兴晋国。叔向在利欲面前能够始终头脑清醒,明白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以德领才,泽被后世。叔向借给了韩宣子一双纯洁的慧眼,透过流俗的政治雾霾,看到了物欲膨胀的可悲下场,也看到了修身建德的光明前景。叔向为韩宣子也为后世提出了“清贫可守亦可贺”的观点,在今天仍显得尤为重要。
二、守护精神家园、理性对待财货
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感悟生活,认为人应该“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2]。意即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温暖舒适而安宁的精神家园,守护她并被其守护,抵御世俗的侵袭与裹挟,补充活力并被赋予灵感,从而义无反顾地维护正义、坚定不移地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梭罗的瓦尔登湖映照了他高洁的灵魂,而早在2 500多年前的中国,叔向也向后世展现了他心中的“瓦尔登湖”。从个人角度讲,叔向讲的修德,也就是守心。守住欲望,不要膨胀;守住正义,不要偏移;守住责任,不要懈怠。要能守住自己的心,就要有信念的支撑,要有值得专心致志的事,才能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地投身于正义的事业,而避开流俗的影响。对财富的追求,对金钱的青睐,是人之常情,关键是要把好其中的尺度。“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3],在财富面前,保持头脑清醒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叔向贺贫》中叔向推崇的晋国卿栾武子就是这样一位专注于自己事业,一生忠心耿耿,不计较个人私利的智者。他虽然位至正卿,可待遇却不足正卿待遇的五分之一,家里连一套完整的祭器都没有,可是这些都不是栾武子所关注的。在别人眼里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并没有阻碍栾武子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栾武子毕生以德治国、以德服人、秉公执法,不但成为晋国的中流砥柱,还赢得诸侯国以及戎狄的敬仰,他的才德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了一个时代的标杆。栾武子自己修德,流芳百世,即使死后仍用自己的德行保住了儿子的性命。而同样位高权重的郤昭子却是利用手中权柄不断扩充郤家的财势,以至于“富半公室”、“家半三军”,恃其富宠、骄奢淫逸。因为失德,使他们郤家祖祖辈辈积下的辉煌家业毁于一旦,死后仍被天下人耻笑。可见,立德,不仅成就自己还可以泽被后人;失德,则自毁而殃及旁人及后世。
这样简单的道理却被笼上层层迷雾而让人迷失其中。尽管痴迷于财货难免失足,但是自古以来重蹈覆辙者屡见不鲜。现代社会人们对金钱的膜拜热度仍不见减。中国人一直喜欢把“恭喜发财”四个字当成金石珠玉到处送。“恭喜”之客套似乎天经地义,尤其是当今时代,一个财富源泉喷涌的“创富时代”,对财物的顶礼膜拜之风肆虐,“发财”似乎成了人人应有之梦想。近些年网络上频频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所谓作家财富排行榜,让笔者困惑不已。在一个精神贫瘠时代,让文学界也贴上财富的标签,用市场标准来取代文学标准,俗不堪言。怎么能用财富多少来衡量作家的价值和地位呢?都说好的作家就是社会的良心,也是精神的希望灯塔。作家是神圣的,不应该简单地等同于一种谋生的职业;作家应该是虔诚的,他们蓄积的力量通过笔端的文字来打动众人,在时间的隧道壁上留下深深的划痕,给几近绝望的人们以温暖以延续其生命和梦想。这岂是看得见的物质财富所能比拟?同样,医生、教师、警察、法官、领导干部,都不仅仅是赚钱的职业,更应是社会的道德标杆。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警察要以保一方平安为己任,法官要以肩扛正义公平为己任,政府官员要以为百姓服务为己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自己出发时的目的,如果只是千方百计谋取私利致力于“发财”,人生价值全面物化,灵魂彻底被不断膨胀的欲望所控制,人没有了羞耻之心,那么我们将从何处寻找社会良知?
三、点亮并守护道德灯塔、修炼为官之德
欲望是一种极其可怕的能量,一旦被其支配,前景只有万丈深渊。放纵欲望的流俗更如洪水猛兽,泥沙俱下。从古至今,能够屹立于流俗中自立标杆而不被裹挟者又能有几人呢?在《叔向贺贫》中叔向一再地强调韩宣子之“贫”可喜可贺,因为韩宣子还没有被流俗卷入,还没有将以权谋私付诸行动,还没有为满足私欲而摒弃为官之清德。叔向的贺贫,是为韩宣子的不被污染的品德庆幸。可见,在当时的官场,有“财货”的官员众多,而有“德行”的官员太少。“众人皆醉”他独醒,注定是孤独的。能守住孤独、传递正义、在恶俗中点亮并守护道德灯塔的人就是时代的智者。叔向能够不被流俗所腐蚀,能够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从韩宣子的政治前途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货之不足”不可忧、“德之不建”才可忧。叔向为官的良心、为官的品质、为官的境界在敞敞亮亮、直言不讳地“贺贫”中尽显。
当然叔向能够坦言自己的观点,并挽救一代良相,韩宣子的气量不可小觑。韩宣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诚恳,在下属面前能够推心置腹、有啥说啥。叔向敢于讽谏韩宣子,也说明韩宣子是有雅量、听得进意见的好官。叔向的一番点拨,能够让韩宣子幡然醒悟,也实属难得。事实上,韩宣子也是知错就改、一点就通,而且还很谦逊。当叔向一番道理讲完,韩宣子马上意识到自己内心潜藏的巨大危险,从而对叔向的恩德感激不已。控制住了自己私欲的韩宣子一生将德与才应用于国政,创下了执政晋国27年的辉煌,应该说叔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一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叔向没有显贵的地位,但是他有为国家长远谋划的主人翁意识,他既能够在流俗中保全自己的清正,还能帮助国家重臣拨开流俗的迷雾,从迷途中走出。这种高瞻远瞩的智慧,这种襟怀坦荡的境界不能不让人叹服。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最闪耀的光辉就是对“德”的推崇。从《叔向贺贫》中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官员的“德”就已经被推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几千年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是官员任命的原则。
学做人,就是修炼品德。修德,可以超凡脱俗,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官员学做好官,首先是学做好人。人品决定官品,官品取决于人品。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一定要是好人。道德修养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官之为官的重要尺度。官员修德,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官员要有公仆意识。为官不是为了发财,官位不能等换为物质待遇。官员不但不能陷入流俗,还要通过修炼高尚的品德引领社会风尚,做到诚信、正直、宽厚。只有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为国家和百姓掌好权、执好政、办好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德”既是为人的根本,更是为官的根本。衡量或评价人的价值的前提应该是“德”,委任和提拔一个官员的依据也应该有“德”。
官员修德,可以成就个人魅力、人格魅力,魅力型领导可以不令而行,可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所以说官员既要有才干,又要有人格魅力,人格高尚的领导不严而自威。德高则望重,德高以率众,因为德而赢得百姓的心服,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官一方,不是靠位高权重来压服百姓,官员应常思己之德、思民之“贫”。有德之官,应具有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他人至上的人生境界、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公正至上的内心境界[4]。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只有在德行的护卫下才不会偏离正义的轨道,心态方正、心思纯粹,一生干干净净、堂堂正正。只“忧德”不“忧贫”,只“建功”不“建名”,这样的官员是国之栋梁、百姓的福音。
因“清正”而“贫”是德,当然可喜可贺;因“贪浊”而“富”是祸,喜从何来?所以“固贫”之德小,“贺贫”之德大。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时人不仅应该淡然“守贫”,还更应该勇于“贺贫”。
[参考文献]
[1]罗玉峰,卢学英,黎爱斌.大学语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
[2][美]梭罗.瓦尔登湖[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5.
[3]汤友明.劝人容易劝己难[J].思维与智慧,2012(11).
[4]胡振荣.决策者要有大境界[J].决策与信息,1998(4).
责任编辑:郑好
作者简介:曾雪阳,女,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文化学。
收稿日期:2015-11-1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1-0088-04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