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公民新闻到众筹新闻:新闻生产“专业化”和“参与式”两个维度的博弈

2016-03-16吴果中谢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参与式专业化

吴果中,谢婷婷



从公民新闻到众筹新闻:新闻生产“专业化”和“参与式”两个维度的博弈

吴果中,谢婷婷

摘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助推,公众参与新闻生产成为可能并出现参与方式的多样化。从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到众筹新闻的悄然兴起,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专业化和参与式两个维度中交织博弈:一方面,以粗浅化和碎片化为内容特质的公民新闻与凸显专业化特质的众筹新闻之间的较量。首先,新闻主体由业余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新闻内容由快餐式、粗浅化向套餐式、精深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出现了由公民新闻置换式参与到众筹新闻互动式参与的演变。这些博弈是新闻专业主义被消解后再次建构的具体表征,也是新闻生产对受众信息消费需求的积极回应。

关键词:众筹新闻;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专业化;参与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公共领域中的信息分享与传播的自由态势日益明显,促进了公民的个人表达及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打破了以“传者”为主体的、线性的、封闭式的新闻生产流程,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消费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新闻业再也不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网播’过程。”①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便为一例。它以开放源代码、blog和wiki等形式,以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晴雨表和放大器②等表达手段实施信息的生产实践。其中,公民新闻和众筹新闻是参与式新闻的典型代表。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是一种公民共享新闻(Citizen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指的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③。如2000年创建的旨在倡导“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记者”的韩国网站Ohmynews,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公民新闻网站;2005年8月因“卡特里亚”飓风袭击,CNN增设的“公民记者”栏目,面向网民征集相关照片和文字,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和时效性。公民新闻以“人人都是记者”为口号,将传统意义上的广泛受众纳入传播者范畴,将公共参与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媒体转移到公民手中,颠覆了媒介组织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公众的媒介接近权。

众筹新闻却是一种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变革信息传播内在结构和信息消费方式的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据相关学者Miguel Carv统计,自2010年来不到一年时间全球大约创建了77个与之相关的网络平台。世界上第一个众筹网是Spot.us,国外以Kickstarter影响最大,中国的领军者是“众筹网”。

从理论上说,众筹新闻是一种吸引更多受众参与信息生产与制作的参与式新闻,也是记者、网络社区及其受众聚合的交互式新闻(Reciprocal Journalism)④。它指的是媒体记者或自媒体人以众筹网站和社交媒体为平台,发起新闻报道计划,面向公众筹集报道所需资金,资金筹集成功后,便开展调查和报道,作为回报,受助人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需及时向集资者呈现报道内容⑤。集资者也可以为新闻计划的实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筹集到预定的资金,那么网站将会把已经筹集到的资金退回给出资者。简单地说,众筹新闻就是利用集体智慧来搜集与核实信息、报道故事、推动报道进程的一种新形式。

通过从公民新闻到众筹新闻的操作流程梳理,发现专业性和参与式是影响这两种新闻形态的关键要素。它们在信息生产流程中的内在博弈,决定了这两种参与式新闻的独特内涵、发展走势和颠覆性变革。

一、公民新闻的业余化与众筹新闻的专业化

一种职业总会有专业化与业余化的多元色彩。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所谓专业,是指职业社区的成员自身以及社会公众都达成一种共识,认为这个职业的人群被独一无二地赋予资格,来填充某个拥有声望的职业空间。”职业成为专业必须按照专业的认知、规范和评价等三个维度加以衡量。具体来说,一个职业必须拥有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的技能支撑;拥有职业的相关伦理与文化约束,成为职业人员的精神规范、内在规约甚至制度规范,促使专业内部人员形成自制;提倡服务公共利益,保证自身的自主性与自治权,进而形成职业的整体社会评价⑥。相较于医疗和律师来说,尽管拥有行业规范,提倡社会担当与客观公正的双重精神规约,但由于从业者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衡量标准模糊,新闻业的专门化程度低,专业化色彩淡,具有“半专业”⑦的职业属性。

新闻业的“半专业”属性和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公民新闻的实施操作提供了方便之门,大量非专业公民记者加入新闻生产领域,在信息生产“去中心化”和“话语平权”等新闻愿景下,滋生了新闻生产的业余化倾向,严重削弱了新闻生产的专业化属性,新闻质量整体下降。

应该说,众筹新闻则是对这种情景的积极回应。它融合了公民新闻的参与性特质与传统新闻的专业性要求,按照新闻专业的标准,为愿意替信息买单的受众量身定做新闻产品,满足特定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特定需求。

1.公民新闻生产主体的大众化与众筹新闻的小众化

《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提到,“社会性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旧的障碍,从而消除了大众传媒的特征性瓶颈。结果,以前专属媒体从业人员的种种工作被广泛地业余化。”⑧这里的“旧的障碍”指的就是传统新闻生产中被大众传媒组织和专业人员垄断的传播渠道与资源,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它们垄断设置起来的专业壁垒被打开了缺口,曾经被阻挡在专业领域围墙之外的大量业余人员低门槛地进入新闻生产领域。公民新闻的业余化或非专业化特质便与生俱来。

(1)公民新闻生产的“非专业化”大众群体

公民新闻的最大变化是公民成为信息生产的主体,传播主体业余化,并因自媒体的便利和快捷,在新闻时效性和报道先机上略胜一筹,以公民记者的广泛存在和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经历确保信息内容的原生态色彩和细节化呈现,使新闻传播具有更大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弥补了专业记者不在现场的缺陷,从而动摇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的固有地位和权威性影响。

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在国家制度、社会文化、媒介立场与方针、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多环节要素的规约下实施严格把关,这些规约会型塑新闻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实践。随着长久的新闻实践和经验的累积,新闻职业的操作模式会内化为记者的行为规范与职业认可,成为一种惯习,为以后的新闻实践提供经验借鉴。惯习让记者更快地投入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但也可能导致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审查⑨。公民新闻生产主体的非专业、非职业身份使他们处于传统媒体体系和职业圈之外,摆脱了传统媒体人自我审查意识的束缚,也较少受到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过多干扰,因此在报道新闻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公民记者的广泛性与分散性存在,凸显了其身份的两个明显特性:非职业性和随机性。专业记者以媒介组织为依托,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并以此作为谋生的职业,公民记者则不一定从事与新闻相关的行业,他们的新闻专业素养完全取决于个人对新闻规律的认识⑩。由于不具有固有的职业记者身份,他们的新闻生产活动因个人兴趣、利益甚至是巧合等而呈现偶然性、随机性或短暂性。

正是以上两个特征导致了公民记者对自我身份认知是模糊的。公民新闻报道的随机性、偶然性,公民新闻载体平台的社会化和公民网络身份的匿名性使公民的身份转换充满了不确定性。公民记者在传播新闻信息时不能清晰地将自己定位为记者,他们的报道行为多是以个人身份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分享到网络上的自发性行为。公民记者发布的信息内容也缺乏专业性的要求,且由于缺乏相关媒介组织和部门的严格把关,难以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以致公民新闻出现谣言不断、真假难辨等众多问题。

公民新闻挑战了传统记者的权威地位,摆脱了政治和经济等外部结构因素以及媒介内部因素对新闻生产的社会控制,它一度被认为将取代传统记者的地位并颠覆传统的封闭式新闻生产模式。但回顾公民新闻十数年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公民新闻生产主体的业余化消解了新闻的专业性,这一点让它饱受质疑。

(2)众筹新闻专业化主体的回归

与公民新闻不同,众筹新闻通过资金筹集方式影响了生产主体的结构与分布,无论是专业素质、传播实力甚至志趣都倾向于“专业人士”“知识分子”“自媒体”范畴。据统计,无论是国外spot.us和台湾weReport网站,还是大陆的众筹网,专业机构(新闻媒体机构、环保机构等)和专业人士(媒体人、环保志愿者、学者、新闻专业学生等)占了众筹新闻发起人的大多数⑪。以专业人士为主体的众筹新闻发起者对记者的身份认同有着更清晰的认识,由此能更好地配合完成新闻众筹。

众筹新闻的报道计划提出和资金筹集主要依靠专门的众筹网站平台,例如美国的Kickstater和Sopt. us网站,大陆的众筹网、台湾的weReport网站。新闻生产者发起众筹项目需要通过注册,填写资料,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等,进而接受平台的门槛管理,对众筹新闻生产主体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与公民新闻生产主体的匿名身份相比,众筹新闻生产主体的实名身份便于构建生产者与出资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提高新闻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内容制作水平。

众筹新闻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它是否能在规定期限内筹集到设定的资金额度,因此,出资者的意向选择和是否愿意买单又是影响众筹新闻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选题的设置、项目策划及发布、报道计划的执行等都对发起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提出有创意、有深度、有意义的报道项目吸引足够公众出资。

经过平台门槛的过滤和出资人的筛选,新闻报道项目众筹成功者大多具备较高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新闻素养。如在中国大陆“众筹网”上已筹款成功的新闻众筹项目《成都创业者生存环境调查》是《21世纪经济报》记者侯继勇发起的,《动漫之都的升级与转型调查》是《21世纪商业评论》记者罗东发起的,《揭密金钱左右下的时尚圈》是《新京报》资深记者巫倩姿发起的,《中国比特币市场调查》是资深自媒体人赵楠发起的。这些报道选题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众筹目标。又如台湾weReport是专门的、非营利的新闻众筹网站,因而在新闻众筹时对新闻的选题、操作过程等方面有更专业的要求,以“推广优质的深度与调查报道”为目标。由此可见,众筹新闻的生产主体是专业的小众化群体,从公民新闻的业余化逐渐回归到专业化追求,试图实现专业新闻人的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

一般来说,众筹新闻生产者的身份认同往往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与公民新闻生产者相比,众筹新闻生产者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记者或报道者,扮演着“调查员”与“评论员”的角色,无论他们是否真正拥有记者这一职业身份。这种身份认同决定了他们将自己的行为纳入新闻职业的具体要求和规范之中,并自觉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规范作为实践中的最高标准。其次,新闻报道众筹成功意味着发起者与出资人的契约关系或者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关系由此建立,发起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按计划完成报道和实施对出资者的回报,发起者的专业、敬业意识被进一步强化。

2.公民新闻内容的粗浅化与众筹新闻的精深化

新闻生产主体内在结构的差异,势必影响信息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公民新闻的大众化趋势和公民记者的业余化及随机性原理,导致新闻事实的选择、主题的构建和叙事话语的运用,都出现了快餐式和粗浅化的情形;而众筹新闻的职业情怀和专业水准,却在新闻选择上表现出精深化的追求态势。

(1)公民新闻内容的快餐式与粗浅化

公民新闻主体的业余化使普通民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大部分公民记者未受过新闻专业培训,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还是新闻伦理道德都无法与专业记者相比,而且由于缺乏编辑和媒介组织的把关,公民新闻报道或流于浅层信息(事实表象),或缺乏客观性和中立性,在打破传统新闻封闭式、规范化生产模式的同时,公民新闻的信息内容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快餐式与粗浅化情形。

新闻事实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正如学者吴飞所说,新闻事实分为三个层级:动态实践的新闻事实的表象(Event);对事件的内在因素与整体模本(Patterns)的挖掘;聚焦于事件背后的社会发展体系(Structures),即构成这种事件模本的深层原因⑫。公民新闻往往因为业余主体的专业水平缺乏、记者身份的不确定性、新闻报道的随机性与偶然性,往往停留于第一层级的事实(事实往往还不完备),缺乏深度挖掘和专题系列报道,难免沦为快餐式的一次性消费,新闻的肤浅化和碎片化进一步加强。

专业知识和报道技能的缺乏也常常让公民新闻偏离客观性标准。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是公民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私人化和个性化特色的社交网络平台塑造了主观化、个人化的语言修辞特色,个人化报道框架容易产生与事实的偏差,与新闻的客观、中立、平衡的原则相背离。

从根本上说,公民新闻“不是一个自觉的参与新闻的过程,而是带有一种以技术为先导的尝试性的原始自发行为”⑬。公民自发的新闻报道活动缺乏长久的可持续的动力,缺少经济基础的支持,仅靠公民的个人兴趣和新闻热情难以进行更深入的新闻调查活动,更难以形成规模化报道。同时,这种自发参与行为也意味着公民不受媒介组织的管理和新闻行业的自律,再加上公民记者对自我认知的模糊,公民新闻最终呈现出纷繁杂乱的局面,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喧哗背后,由新闻主体业余化导致的信息内容的肤浅化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本文选取青海湖北部刚察、西北部天峻、西南部茶卡、南部共和1961~2010年和东部海晏1976~2010年逐月降水量和≥0.1、1.0、5.0、10.0mm的降日数资料(图1)。按12~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生成逐季序列和年序列。

(2)众筹新闻内容的套餐式与精深化

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由大众媒介组织和专业记者掌控的新闻生产是专业化集体式生产,走的是精英化路线,而人人参与的公民新闻则是业余化分散式生产,走的是平民化路线。前者有规范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把关,但受众的需求与参与无法全面实现;后者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但新闻产品的质量堪忧。而众筹新闻则结合了两者之长,在新闻内容的精确性、深度挖掘和呈现方式上弥补了公民新闻的诸多不足。

在信息内容生产方面,公民新闻往往呈现“短、平、快”的特征,内容简短、呈现方式碎片化扁平化、出台迅捷。众筹新闻的项目则以深度和精确性见长,众筹新闻的选题必须是有意义、有深度、有趣味才能吸引出资人;项目的计划性决定了它不可能第一时间报道突发性事件,所以项目主要倾向于调查性报道、专题报道等题材比较大、时效性较低、报道成本较高的选题。这也决定了众筹新闻的实践过程和文本呈现更要符合新闻专业性的标准。从公民新闻和众筹新闻最终呈现的新闻文本来看,公民新闻提供了新闻事件的第一手信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现新闻的“who”“when”“where”“what”这四个基本要素,文本内容往往简单、粗浅。而众筹新闻更倾向于对新闻深层次的“how”“why”因素的调查,最后的新闻文本常以系列报道、调查报告、深度报道的文字形式或者纪录片、专题片等视频形式呈现。

众筹新闻的平台要求也会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一些专门的新闻众筹网站会制订自己的特殊要求与建议,例如台湾的weReport网站(调查报道公众委制平台)在网站明确提出了自己“报导准则”,该网站认为“唯有好的报道才有助于公共生活与民主品质的提升”。weReport着力鼓励公民对公共事务和深度/调查报道活动的参与,强调新闻报道的准则,在深度/调查报道的内容上强调“事实性”、“公益性”和“平衡性”,强调报道者“独立性”、“监督性”及社会责任意识等。它也强调了“无论如何,本平台不打算为深度或调查报道的进行剔除具体、明确的规范,我们相信透过共同的实践及参与,我们将有机会为此一事业/志业打造崭新的道路。”⑭众筹新闻的信息内容朝着精准、深度方向发展。

从封闭式的传统新闻到人人参与的公民新闻再到依靠资金网络众筹的众筹新闻,新闻生产的模式体现了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业余化再到专业化的演变过程。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替代,而是专业化与业余化交织博弈的结果,正如克莱·舍基所说:“业余爱好和专业人士之间的界线不是一个裂缝,而只是坡度上的分别。”⑮在新闻这一领域,公民新闻的出现表明新闻生产可以被共享,但是专业性坡度上的差别影响了新闻的深度与高度;而众筹新闻的兴起是对公民记者专业主义精神的一次反拨,体现出对新闻深度性和专业性追求的再次回归。

二、公民新闻的置换式参与和众筹新闻的互动式参与

公民新闻和众筹新闻都是参与式新闻,他们共同打造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参与式文化,但两者的参与各具特色。公民新闻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普通民众成为新闻主体参与到被专业媒体和专业记者所垄断的新闻生产中,打破了封闭的媒介生态。但这种参与是一种偶发的、随机的、阶段性的行为,且没有门槛设置,公民新闻的参与性体现在对新闻主体的身份置换,受众成为传者。相较而言,众筹新闻中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参与更具渗透性,更强调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与协作,是一种传受互动式的参与。

众筹新闻的资金筹集、新闻生产、回报机制实质是一种“预购”与“打赏”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也就是众人集合起来花钱买未来的新闻产品⑯。“预购”的形式让受众有机会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与传者的实时交流沟通,以满足受众对特定内容的“定制”需求。因此,众筹新闻中受众的参与是主动的、全程的、持久的,受众既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生产的把关者。

1.选题的审视和资金赞助

众筹新闻项目的发布和选题的确立首先必须经过受众的审视,得到受众认可并筹集足够的资金赞助,才能获得通过并得以施行。发起者往往会制作详细的项目计划陈述新闻选题的价值和意义、项目实施的步骤以及对出资人的回报。在此,出资人是否愿意提供资金或者提供资金后通过众筹平台给予发起者建议,这些行为是自由自愿的,因此,越有报道价值和意义的选题、越是受众感兴趣的选题,往往越易得到更多受众的赞助。一旦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新闻项目就可能流产,由此看来,受众影响了新闻选题及报道的方案设计。

2.新闻实践的参与和监督

在众筹新闻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传播者需要按照规定将新闻项目实施的相应步骤和进行状况发布给受众,受众可以了解项目的实施进度,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的封闭性和相对独立性,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参与大多表现为对新闻内容的反馈,体现在新闻传播链条的最末端,信息流动呈单向性。在众筹新闻中,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反应者,而是间接参与新闻生产,真正形成了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受众同时成了新闻生产环节的把关者。

3.新闻成果的检查和验收

受众的反馈往往是在新闻报道完成、获得对新闻文本的阅读权限后才能实施的环节,对新闻作品提出意见,以便今后新闻传播活动的进一步提升。公民新闻中受众的反馈大概如此。而众筹新闻中受众不仅通过反馈对报道选题和报道方案加以检验,同时又通过反馈对方案实施进程、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新闻成品进行验收,也就是说,受众是全程参与,是一种与传者同步的检查。

公民新闻传受身份互换的参与式和众筹新闻全程互动的参与式代表了参与式新闻的两种情态。新闻生产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过程,公民新闻的生产充满随机性和业余性,依靠公民记者进行专业的新闻生产并取代专业记者的主导地位很难成为事实。而众筹新闻的受众不仅资金参与,而且全程关注新闻项目的设计、报道进程及最后结果,是一种与传者真正全方位的“对话”与互动。众筹新闻实现了特定受众特定需求的满足,也为有想法、有志趣的专业传媒人提供了资金筹集和智力支持,保障了受众参与式与传者新闻专业化的有效结合。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建构

从公民新闻到众筹新闻,新闻生产在专业化和参与式两个维度形成博弈,表征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介语境下消解及重新被建构的过程。

首先,新闻主体身份被重新建构。多元化的公民新闻主体动摇了传统新闻记者的地位。有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反拨,核心是‘新闻民粹主义’”⑰。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对峙体现出草根阶层与精英阶层关于话语权的争夺。但公民新闻主体的业余化必然导致新闻内容的业余化,“话语平权”并未得到完全实现,反倒是新闻自由被滥用,新闻专业主义被消解。众筹新闻主体向专业化回归转变则是新闻生产主体的再一次分权。

其次,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回归。舒德森认为新闻业通过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与公众绝缘这两种社会控制保障领域内的客观性⑱。公民新闻的人人参与打破了新闻客观性的专业壁垒,新闻客观性价值被弱化。众筹新闻的应运而生再次凸显了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是新闻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使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公众对优质新闻的需求是不变的,受众愿意为符合兴趣的优质内容买单。

再次,受众需求得到重视,分众化传播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路径。新闻专业主义常常被认为是新闻领域内部专属信仰,但众筹新闻使之摆脱了与大众绝缘的机制,使它成为非职业人士的精神律条,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将它与受众需求相结合,兼顾了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和互动性。众筹尊重了受众的个人化需求,形成分众化传播,新闻生产机制更加多元化。这种新闻生产模式的变化,“是社会对新闻活动的基本诉求和新闻行业内部运动合力之产物。”⑲从公民新闻到众筹新闻的演变,是社会需求与新闻专业主义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众筹新闻与公民新闻既有重合又有互补,他们共同构成了新闻生产场域中的多元组成,是对现有媒介主导的新闻生产体系的挑战。众筹新闻既突破了传统新闻生产体系的封闭性和组织性,又重拾公民新闻所缺乏的专业理念和行为规范,它的出现是新闻发展的一种不同力量相互博弈与妥协的结果,新闻生产不可能完全由专业记者主导模式垄断,也不会完全走向公民记者的业余化模式。有一点值得警醒,那就是众筹新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和媒介组织内部的宰制,但资金众筹形式让它完全依赖于受众的意向,这也可能导致众筹新闻陷入市场化的陷阱。不管是公民新闻还是众筹新闻,这些都给现在的新闻业发展以提示:受众的主体意识在觉醒,他们渴望话语权和表达权,新闻业的发展应该重视这种社会需求,不能再进行封闭式的新闻生产而应该朝着分享式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Shayne Bowman,ChrisWillis:《参与式新闻的兴起》,阳俊杰译,《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7期。

②胡泳:《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新闻战线》2007年第12期。

③Bowman S,Willis C:“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weblog.php,2015-10-15.

④Seth C Lewis,Avery E Holton,Mark Coddington:“Reciprocal Journalism:A concept of mutual exchange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audiences”,Journalism Practice,Vol.8,No.2,2014.

⑤曾庆香、王超慧:《众筹新闻:变革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1期。

⑥李艳红:《重塑专业还是远离专业:从伦理和评价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新闻记者》2012年第12期。

⑦谢静:《从专业主义视角看记者微博规范争议:兼谈如何重建新闻人与媒体组织间的平衡》,《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

⑧(美)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⑨吴靖、云国强在《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审查:社会控制的内化》一文中指出,“实现对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目标的关键一环是,将‘社会控制’从作为社会结构维护的需要转换为新闻工作者心智结构的对应认知。这个外部结构的内在化的过程,用布迪厄的术语就是‘惯习’(habitus)”。

⑩公民记者中虽然有传统媒体内部人士,但是当其以个人公民身份参与新闻报道时,他们的个人言论和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所在的媒体和其职位。

⑪沈阳、周琳达:《中国众筹新闻的萌芽之路》,《编辑之友》2014年第3期。

⑫⑲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

⑬林靖:《质疑“公民新闻”》,《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⑭http://we-report.org/page/104.

⑮杨保军:《极化与融合:民众新闻与专业新闻关系的观念论观察》,《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⑯栾轶梅:《新闻众筹:我的新闻你做主》,《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12期。

⑰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⑱(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From Citizen Journalism to Crowdfunding Journalism:the Internal Competi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Participatory News Production

WU Guozhong,XIE Tingting

Abstract:The internet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news production and diversified the ways the public can participate. The rise of citizen journalism and crowdfunding journalism has led to the internal competi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ism and participation in new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hile the content of citizen journalism is mostly superficial and fragmented,crowdfunding journalism has a greater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ism. Reporters are becoming more professional and the content they make are also evolving from shallow,fast food reporting to professional and insightful journalism. In addition,the way the public get involved in news production is changing from substituting for professionals to working side by side with professionals. All these changes demonstrate how professionalism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fter it was first dissolved and how news production is responding to the public’s more sophisticated demand for information.

Key words:crowdfunding journalism;citizen journalism;participatory journalism;professionalism;participatory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报道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14A103)

作者简介:吴果中,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1)谢婷婷,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责任编校:文香)

猜你喜欢

参与式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研究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参与式”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