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价值观培养中人文课程之重要性的若干思考

2016-03-16秦莹莹

秦莹莹



公安院校价值观培养中人文课程之重要性的若干思考

秦莹莹

摘要:公安院校是我国公安队伍的主要培训基地,公安预备警官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可以为其后的价值观和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立德为先”的教育共识下,公安院校中的人文课程承担着预备警官价值观培养的重任。针对目前新进警察出现的问题,结合对预备警官开展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重新审视人文课程的价值,反思人文课程存在的不足,有效调整并转变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授课方式,已成为当前公安队伍价值观培养的紧要任务。

关键词:人文课程;公安教育;价值引导

预备警官指公安院校的在校生,他们是人民警察队伍的新生力量,也是不断输入公安机关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工作能力对警察队伍的警务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预备警官阶段,价值观的塑造是首要的,警务能力的培养是第二位的,“先学为人”,已成为警察教育界的一项共识。在价值观培养方面,承担重要角色的是人文课程。反思当前人文课程之不足,更为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开展教学已成为当前公安队伍价值观培养的紧要任务。当前,首要任务应当是对预备警官阶段的价值立场做一理性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形成一个合理且高效的价值培养体系。

一、预备警官价值观现状之管窥

发现预备警官价值观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了解实际存在的问题,即刚刚踏入岗位的警官是否存在违法违纪现象;二是对在校预备警官做调查,了解其不同阶段的价值态度及其转变。第一种情况近年来时有发生,这一严峻事实给公安院校教育上了重要一课。我们应当及时寻找造成此现象的各种原因,反思公安院校教育中的价值观培养体系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应当适时更新当前的培养理念,转变培养方式。

为了解在校预备警官不同阶段的价值态度,我们在浙江某警校针对大一、大二、大四的学生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在设计的16个问题中,特别突出一些关键性的提问,如“你为何选择公安院校”,以期了解公安院校学生对警察这一职业的原初态度。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很有可能决定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在利益诱惑与职业操守之间做出何种价值判断。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推测,我们设置了“你如何看待公安院校生参加工作不久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或出现道德层面的问题”。事实性问题的调查,有助于了解被调查者面对实际问题时所持的价值立场。“你如何看待一些警察的违法乱纪行为”,意在了解在被调查者眼中主观价值与外在环境各自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警察的“违法乱纪”行为。而“一名合格的警察应当具备哪些品质”,则给予被调查者合理想象的空间,将“警察”的现实层面问题转向理想层面的形象界定,了解预备警官的理解程度。理想层面的界定是否成立,或者说,一种“本该如此”的职业界定,是否能够在警察院校教育阶段获得实质性的支持、培养与巩固,获得这一信息尤为关键。“在所学的课程中,思政课、大学语文或者其他的人文课程是否对培养你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有帮助?”这一问题意在了解人文课程是否能够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其根本的意义是否得以实现,这些都是急需了解的。主要问题问卷结果汇总如下:

你为什么选择公安院校?“家人的选择,为了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48%),“想通过公安院校的磨炼,让自己更优秀”(36%),“从小就有警察梦”(4%),“无奈的选择”(12%)。

你如何看待一些警察的违法乱纪行为?“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44%),“对警察队伍的管理不严”(24%),“很正常,现代社会诱惑太多”(15%),“可能属于偶然性疏忽”(17%)。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警察?(多选题)“自我修炼”(73%),“上学期间(包括小、中、高、大学)一些老师的人格影响”(49%),“公安院校的教育”(46%),“公安院校师兄师姐的影响”(23%)。

你如何看待公安院校学生参加工作不久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或出现道德层面的问题?“长期严格的学校纪律限制下,逆反的放纵心理”(45%),“离开单纯的公安院校环境后,融入社会时更容易受到污染”(25%),“个人品质问题”(15%),“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15%)。

在所学的课程中,思政课、大学语文或者其他的人文课程是否对培养你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有帮助?“有一点帮助”(57%),“有很大帮助”(36%),“丝毫没有帮助”(7%)。

总体看来,调查结果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不仅呈现出预备警官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揭示出公安院校教育在价值观培养工作方面的不足。

二、预备警官价值观构成之剖析

以上调查数据反映出预备警官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首先,现实因素是选择警察志愿的主要原因。“无奈的选择”与“父母的意愿”意味着,学生对于这一职业价值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更为注重的是警察职业带来的实际利益。如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他们对工作投入的热情不会太高,实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很有可能打折扣。在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面前,他们很有可能做出不正当的选择。具体分析这种被动意愿的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生活状况不佳,父母希望子女通过一条稳固的“捷径”改善生活,免受劳碌之苦;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状况属于中上水平,父母希望子女得到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被动选择都不利于预备警官进行长达四年的公安院校锻炼和学习,不可忽视的是,它还可能直接影响着预备警官评判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以及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价值立场。这一点从“你如何看待公安院校生参加工作不久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或出现道德层面的问题”的问卷结果可以看出。

其次,客观环境成为违纪的主要因素。被调查者将违法违纪现象归于外部因素的超过80%。这表明,这一部分的预备警官认为,出现问题与自己的修养品质无甚关联,或者说,一个人的意志在苦难或诱惑面前只起很小作用,由此推断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意志的锻炼、价值观的培养对于防止警察工作中出现违法违纪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调查结果却恰恰相反。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价值观的缺失与对价值观的维护不当导致了警察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应当如何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哪些课程在公安院校的价值培养系统中担当此任务?并且,那些课程是否真正实现了其自身价值?如调查结果显示,人文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并没有完全实现其自身目标,那么,重新认识人文课程的角色定位、反思人文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再次,人文课程在公安院校价值培养过程中地位缺失。毫无疑问,警务知识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可以为预备警官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四年的集中化训练中达到其专业警种需要的基本工作水平。一句话,警务知识与能力教育旨在培养一个能够执行任务,即一个能够行动的警察。犹如四肢与头脑的关系,一个具有高度行动能力的警察必然需要一定的精神境界与思想高度作为指导。他应理性且明晰地认识到:一名正式的、合格的人民警察应当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应当如何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些看似简单而又高尚的纪律作风要求不仅仅是理论约束,它们更应当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被自觉且自由地去践行。如此,才能铸就一支才能与品格兼具的警察队伍,警察才有资格成为共和国的守卫者。在这个意义上,人文课程在公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必须被重新认识。

一般而言,公安院校中的人文课程通常包括政治立场教育的课程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安院校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但其最终的课程设置目的仍是: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进而逐渐理解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的价值。一个总的指向是:在一般性人生价值的认识基础上,去思考和把握警察的价值,引导他们把对警察职业最初的被动选择成功地转变为一种主动积极的选择。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内因才是行动的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抵制工作中的各种诱惑。因此,人文课程的价值必须被重新认识,并且,人文课程的设置与规划也只有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才能实现其价值。但是,对人文课程的重新认识,不仅包括其地位价值的重新界定,还应当对人文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反思。

三、关于公安院校中人文课程的探索性意见

建设性意见的提出应当以反思现有不足为基础。对人文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开展的方式是否有效、课程效果的检测是否及时等方面。目前课程设置的观念立场是:应该首先树立政治立场,其次才是做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民警察。然而,更为合理的思路应当为: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应当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下树立政治立场。目前院校中关涉这两个方面的教学的课程有:思政课、警察文化(主要负责政治立场的树立与坚定)、大学语文以及各类艺术修养课程*该类课程有音乐欣赏、艺术导论、戏剧欣赏、舞蹈欣赏、书法、绘画、美国历史与文化、警察礼仪等。(主要负责人文素养的引介)。实际上,一种政治价值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政治角色价值的培养,它应该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存需要,也是一个人获得更好生活的根基所在。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1]7其所蕴含的意思是:“政治”是一种集体或者共同体生活的基本状态。一个正常的人,首先应该是处在共同体生活中的人,他的幸福,必然是私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完美统一,也是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最终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对一个“政治”人的价值培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就不应是分裂的,而应该是统一的。因此,目前公安院校关于价值培养的课程,还应该带领学生阅读和思考深层的政治问题,比如:“什么才是好的生活?”“什么是正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应该如何权衡?”既然如此,就应考虑适当开设诸如“西方的古典民主”“中国古代的仁政思想”之类的课程,拓宽学生的政治视野,补充有关政治伦理价值等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将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对人生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靠近“警察”这一职业的独特地位。这种在开放式知识教学的引导下所完成的价值选择,才具有持久性和稳固性。

在课程合理设置的基础上,有效开展人文课程教学应遵循“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原则。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充分认识被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在校的预备警官均属于“90后”一代,甚至是“95后”一代。调查显示,“90后”一代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意识膨胀、娱乐至上、充满表达欲、情感需要强烈、追求平等独立、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孤独感明显。[2]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适当转变教育理念和手段。朋友交谈式比师生传授式的授课更为有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承认,也能够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在一种对等的关系中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问题引导式讲授课程内容,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做正反两面引导,以实现教学目标。正面引导,就是总结、提炼学生的答案,然后,加大问题难度,引导其做更深层面的思考,进而得出更为本质性的答案。反面引导就是顺着学生的错误答案继续深入,使其陷入一种悖论的两难境地,最后提醒学生,这种方向的思考或答案可能存在的局限,进而引导其做反向思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既对讲授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新内容的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尤其是质疑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合理设置与教学形式的革新,未必一定获得期待的教育效果,因为,教育对象的接受态度起着重要作用。笔者经过长期教学观察发现,大多数公安院校生抱着明显的功利心态去学习,对那些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兴趣浓厚,对“无用”的人文课程则兴趣不高,为得到相应的学分应付了事。很显然,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人文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反而增添了许多障碍。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公安院校的相关教学机构给予充分的重视,适当调整教育管理体制;另一方面,需要给学生适当的“精神放松”,引导他们重视人文课程。当然,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也为人文课程的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平台,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做到“知行合一”。

价值观培养的合理理念,不应该是屏蔽被培养者面临的其他可能的价值选择,或者将社会环境极度简化,忽略可能产生诱惑的复杂状况,而是要满足他们对于“价值引导”的需要,引导他们在了解诸多“价值选择”之后,依然选择“这一种”。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价值立场的坚定与稳固。因此,人文课程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文学作品全面展现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多面,凸显对真、善、美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进而达到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与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2014[EB/OL].[2015-12-28].http://www.izhike.cn/subject/1219902453.

(责任编辑毕凌霄)

On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ty Curriculum in Pol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Cultiva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s

QIN Yingying

(PublicDepartment,ZhejiangPoliceColleg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Pol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bases for training China’s police teams. The study and training of young police officers establish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value judgments and working abilities. Under the educational consensus of “morality first”, humanity curriculum in pol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future police officers. We used questionnaires 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in new police officers and found the below three urgent tasks for cultiva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current police officers: re-examin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police humanity curriculum, rethinking their shortcomings, effectively adjusting their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objectives.

Key words:humanity curriculum; police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作者简介:秦莹莹,文学博士,浙江警察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杭州 310053)。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2.025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2-0118-04